《金剛:骷髏島》中的大塊頭,是如何誕生的?
如果提起大猩猩,首先映入你腦海的是什麼?有人會想到《動物世界》或者香蕉,但另一部分人想到的明顯是「金剛」,以及其體內幾乎無限的能量:按照電影中的描述,它一拳就可以打碎霸王龍的下顎,還能像爬樹一樣輕鬆爬上帝國大廈、擊落時速300公里的戰鬥機。但同時,這頭怪獸也似乎有人類的喜怒哀樂:它一方面固然野蠻殘暴,但有時又像個大孩子一樣天真和直率,也正是這一點,讓金剛贏得了觀眾們的心,並由此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金剛總共主演過約15部電影和動畫作品,並在至少10部電子遊戲中亮相,同時,它還啟發了許多著名的電影製作人,這其中就包括了彼得·傑克遜、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和喬治·盧卡斯——今天,金剛更是和弗蘭肯斯坦、德古拉和哥斯拉等齊名,成為歐美電影中影響最深遠、出場次數最多的怪物,雖然這隻猩猩已經80多歲了,但人們對它的關注絲毫沒有衰減。
從某種意義上說,金剛的形象如今已成了永恆
從概念到電影
作為最早登上銀幕的巨型怪獸,金剛來自電影導演梅里安·庫珀的創意。和許多驚世駭俗的藝術家一樣,庫珀也有許多異於常人的怪癖。他小時候讀過許多關於非洲探險的書,並對其中的猩猩產生了異乎尋常的興趣,後來,他甚至前往非洲,和一群猩猩中度過了一段時間。不僅如此,隨著他在電影圈聲名鵲起,他也認識了一批真正的叢林冒險家——威廉·布登(William Burden)就是其中之一。
梅里安·庫珀——公認的「金剛之父」
和庫珀對猩猩的痴迷類似,布登也沉迷於對蜥蜴的研究,而在這些令人渾身不適的爬行動物中,最令他感興趣的就是科莫多龍(Komodo Dragons)。科莫多龍生活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境內,最長可以超過3米,曾被認為是史前恐龍的後代。當布登將他的見聞告訴庫珀時,立刻引起了這位導演的興趣。不僅如此,後者腦海中還浮現出一個想法:要是將一群巨型蜥蜴和巨型猩猩的混戰搬到銀幕上,也許會非常賣座。
巨型蜥蜴科莫多龍——如今地球上最大的爬行動物,最初,《金剛》計劃拍攝成一群巨型蜥蜴和一群大猩猩的混戰
庫珀首先向派拉蒙影業推銷了他的創意,但被後者拒絕了。因為當時美國正處於大蕭條中,而這一題材又是如此腦洞大開,派拉蒙擔心,一旦開拍,庫珀的提案就會成為燒錢的無底洞。
為了不讓想法付諸東流,庫珀也不得不向市場做出一些妥協。最終,他把科莫多龍的戲份刪除了,一群猩猩也被「縮水」成了只有一隻,同時,他還增加了一個花瓶式的女主角——這樣就可以勾引起年輕男性觀眾的好奇心。由於海外叢林拍攝成本過於高昂,因此,故事的部分舞台也變成了美國的最大城市——紐約。
《金剛》籌劃階段的美術設定圖,背景是紐約著名的中央車站,最後,這個場景沒有被採用
即使如此,庫珀在幾經奔走之後,才終於說服了一位年輕的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David Selznick)。塞爾茲尼克出生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也繼承了前輩們精明的商業頭腦,當時有人評論說:「塞爾茲尼克之所以戴眼鏡,是為了不讓別人看穿他超乎常人的市場洞察力。」事實上,後者不僅將成為《金剛》的製片人,還將籌建自己的電影製片廠,並拍出《亂世佳人》等名垂史冊的作品。1931年,塞爾茲尼克力排眾議,將庫珀引薦給了製片商——RKO電影工作室,後者將其任命為工作室的執行助理,當時,RKO的態度非常慷概,並告訴他:「你可以拍你最想拍的電影。」
大衛·塞爾茲尼克,他憑藉敏銳的洞察力發現了「金剛」
與此同時,庫珀也在不斷對劇本進行修改和完善,期間,小說家理查德·康奈爾(Richard Connell)的《最危險的遊戲》給了他很大啟發,它講述一個許多遊客在遭遇海難後,漂流到一個遍布恐龍的荒島上的故事,塞爾茲尼克也對這本書很感興趣,甚至計劃將其拍成電影,雖然這個選題最終被取消了,不過,它卻給庫珀和製片方帶來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人——他就是特效大師威利斯·奧布萊恩(Willis O"Brien)。
奧布萊恩與《金剛》中使用的各種布景和恐龍模型
最初,塞爾茲尼克給奧布萊恩下達了一個任務:將《最危險的遊戲》中的巨型恐龍搬到銀幕上,同時以最低的成本讓它們栩栩如生。在之前,在處理類似的問題時,電影業會採用各種奇葩的手段,比如讓人鑽進一個恐龍布套里——當然,這些手段的效果都非常之差,而奧布萊恩的解決方案是:大量使用高精度模型,然後像製作動畫片般,模型每移動一點,就拍攝一幀,最後將這些膠片組合起來,進而通過各種剪輯,將其拍攝成連貫的鏡頭。
這種拍攝手段並非毫無缺陷,有時,拍一組鏡頭需要耗時數周之久,但它的好處是比較省錢——至少,整個劇組不用奔赴遙遠的非洲。不僅如此,雖然《最危險的遊戲》電影版已經取消,但準備的道具卻可以用在庫珀的新電影中。更令庫珀慶幸的是,他甚至連演員都不用額外挑選,《最危險的遊戲》電影已經搭建好了一個演員班子——他們的素質都令庫珀非常滿意。
《金剛》拍攝現場,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攝影棚內完成的
其中有三個人不得不提,他們的名字也出現在了初代《金剛》的海報上。他們是菲伊·雷(Fay Wray)、布魯斯·卡博特(Bruce Cabot)和羅伯特·阿姆斯特朗。其中,阿姆斯特朗扮演的是導演卡爾·丹漢(Carl Denham)——一手策劃將金剛從骷髏島帶到紐約的人;卡博特則扮演傑克·德里斯科爾(Jake Driscoll)——在影片中負責英雄救美;而菲伊·雷則扮演了劇情矛盾的中心——即落入怪物手中,並令其神魂顛倒的女演員安·達羅(Ann Darrow)。
《金剛》女主人公的扮演者——菲伊·雷,她在劇中的作用其實是賣肉
隨著籌備工作的進行,整個項目已經和庫珀的原始構想截然不同。在籌備期間,庫珀向奇幻作家埃德加·華萊士(Edgar Wallace)闡述他的打算,並邀請他撰寫一部長篇探險小說,而電影也將以此為藍本。華萊士用四天完成了一個草稿,但庫珀並不滿意,希望華萊士能做出一些相應的改動——不幸的是,華萊士在重新動筆之後不久後就去世了,他的草稿也沒有成為最後的劇本。
初代《金剛》的電影海報,其下方用醒目的黃字寫道:基於埃德加·華萊士的靈感,而畫面使用的就是那個經典的場景:在帝國大賞樓頂打飛機的金剛
隨後,許多不同的編劇接手了《金剛》的劇本,而庫珀則像個挑剔的監工一樣,不斷要求屬下對其進行修改。有人後來回憶說:「庫珀是個完美主義者,他經常跳出來指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猩猩移動得太慢了、某些畫面太多餘、或者某些場景會增加拍攝成本。」為了處理林林總總的問題,庫珀找來了女編劇露絲·羅斯來擔任他的助理。
女編劇露絲·羅斯,她對劇本的改寫,對《金剛》的成功功不可沒
雖然露絲·羅斯沒有寫作劇本的經驗,但她顯然知道一點:觀眾不喜歡啰嗦的劇情。在她的修改後,許多毫無意義的場景被刪除了,其中就包括了一大段解釋金剛如何被從島上運到紐約市的戲。同時,羅斯還在其中加入了一些承上啟下的重要劇情,比如本片的主人公——大導演卡爾·丹漢是在一次街頭偶遇中找到了女主角,並說服她一起去骷髏島冒險。同時,羅斯還在場景設計中扮演了重要作用,由於她曾經去過許多熱帶國家,因此非常清楚真實的野外環境是什麼樣的。
以上這些人和事,最終締造了《金剛》的經典劇情。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的劇情實際是一部「戲中戲」,在故事的開頭,一名叫卡爾·丹漢(Carl Denham)的導演偶然得到了一張骷髏島的地圖,於是便帶著許多下屬,以及渴望成為明星的女演員安·達羅前往該島進行拍攝。在抵達之後,他們發現,島上生活著殘暴的恐龍,以及一頭名為「金剛」的超級大猩猩。經歷了諸多生死考驗之後,他們終於設法制服了金剛,並將其帶回了紐約,在那裡,丹漢準備將金剛展示給世界,然而,此舉卻只是一連串悲劇的開始。
初代《金剛》中最經典的鏡頭——在帝國大廈頂端與戰鬥機交戰的金剛
- 「剛果之王」
到這裡,許多讀者也許會問,為什麼劇中的大猩猩會被命名為「金剛(King Kong)」?這與導演梅里安·庫珀的怪癖有關。庫珀一直認為,英文中「K」字開頭的辭彙有種神秘的魔力,它讀起來鏗鏘有力,「能讓人永遠難忘」。不僅如此,在之前冒險家威廉·布登推薦給庫珀的書中,曾將巨蜥——科莫多龍稱作「科莫多之王(King of Komodo)」,這就讓庫珀產生了聯想:也許,他喜愛的大猩猩也配得上一個類似的稱呼,比如說「剛果之王(King of Congo,當時Congo這個詞也經常被寫作Kongo)」,在幾經斟酌之後,這個詞最終演變成了「金剛(King Kong)」。
大猩猩——「剛果之王(King of Kongo)」——金剛(King Kong)
最初,金剛最初在劇組內的暫定名是「The Beast」——「野獸」,但所有人對此都不甚滿意,製片人塞爾茲尼克則強烈建議將其改名為「叢林野獸」,但庫珀還是覺得這個名字沒有吸引力。按照庫珀後來的回憶,他不希望這頭猩猩只是在電影里出場一次的怪獸,還希望它成為一個系列的主人公,甚至表現出一些類似人類的感情,這可以喚起觀眾的痴迷、敬畏和恐懼,就像是德古拉和弗蘭肯斯坦。
在劇組內同樣產生了許多關於電影名稱的想法,包括「Kong:Jungle Beast」和「Kong:The Jungle King」等等。最終,庫珀和露絲·羅斯簡單地將這部電影稱為《Kong》。但這時,塞爾茲尼克接過話說:像這樣一個單字的標題,可能會讓觀眾產生誤解。
在塞爾茲尼克看來,《Kong》這個名字很像中國人的姓氏「孔」,而且過於隨意,容易讓觀眾將其誤解為一部小成本電影。這使得庫珀又在標題中加上「King」這個詞。於是,「金剛(King Kong)」的名字正式誕生。
不得不提,在最初設想中,金剛的形象要比登場時淫穢得多,比如這兩張打了馬賽克的、讓人浮想聯翩的設定圖中,女主角更像是金剛的迷你成人玩具
- 金剛1933:導演與特效
與此同時,負責特效的威利斯·奧布萊恩和劇組也在為拍攝不懈忙碌。事實上,《金剛》之所以留下了深遠影響,不只是因為它是第一部巨型怪獸電影,更重要的是,其在拍攝中大量採用了許多全新的電影特效技術,其中包括了接景(matte painting)和背景投影(rear projection)等,直到今天,它們仍在電影界中廣泛應用。
隨著拍攝進行,奧布萊恩和助手們遭遇了許多問題。如前所述,當金剛和霸王龍等巨獸出現時,他們就需要像拍攝動畫片一樣,讓模型每移動一點,然後拍攝一幀,最後將其組合成連貫的鏡頭。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拍攝現場的光影經常出現變化,每幀鏡頭的效果可能會出現嚴重的不一致。
《金剛》中「接景」的拍攝技法示意圖:其中左上為搭建的模型布景,右上是繪在毛玻璃板上的背景,下方是最後的影片效果
為解決這個問題,奧布萊恩採用了「接景」技術,具體來說,它是將一部分遠景畫在了毛玻璃板上,並以此作為鏡頭的背景。這種做法不僅還遮住了一部分光線,還令場景中的叢林比單純搭建的模型布景更為鮮亮和密集——不過,這只是解決了《金剛》拍攝中的部分問題,真正的挑戰,是將那些實拍的動態場景,和一幀幀拍攝的巨獸模型結合在一起。
為此,《金剛》製作組採用了兩種方法,其中一種,是將拍攝好的、巨獸的逐幀膠片,按照一定的次序、同步疊加在拍攝動態場景的攝影機中。而另一種解決方案就是「背景投影」:具體來說,演員將在一個巨大的、背投屏幕前面表演,而背投屏幕上出現的則是之前逐幀拍好的、有巨獸出現的場景。
經過如此繁瑣和複雜的處理,庫珀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而這個美女和野獸的故事,從一開始就吸引了所有觀眾。
初代《金剛》的電影截圖
初代《金剛》於1933年4月10日在美國首映,其開盤首個周末的票房就達到了89931美元,而其拷貝在發行數月後就被各地影院搶購一空。按照一份不完全統計,「金剛」的總票房達到了280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6000萬美元左右。雖然這一數字在今天也許算是微不足道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當時每張電影票的售價只有0.35到0.75美元,而且,電影市場的規模也不像今天這樣龐大,因此,這仍是一個現象級的數字。
- 《金剛之子》
由於「金剛」的成功,製片方希望庫珀再接再厲,並推出續集。於是,在《金剛》上映九個月後,他們立刻推出了續作《金剛之子》。
按照庫珀的設想,「金剛」的續集應該比第一部更宏大、也更精彩。製片方雖然批准了續集,但提供的經費卻大幅縮水了,不僅如此,他們還要求電影必須在年底之前發布——這讓庫珀只有9個月的時間來搞定一切。
製片方的苛刻要求,源自市場的巨大壓力,在《金剛》獲得成功之後,試圖模仿和抄襲《金剛》的電影人此起彼伏,這要求製片方必須搶在對手之前拿出《金剛》的續作。在《金剛之子》中,庫珀的職位轉為了執行製片人,導演則由露絲·羅斯的丈夫、導演厄內斯特·舍德薩克(Ernest B. Schoedsack)接手,露絲·羅斯則負責劇本撰寫。這次,露絲·羅斯並不打算像第一部電影一樣講嚴肅的故事,因為她知道,由於條件所限,續作根本沒有辦法超越前作,她能做的只能是為其添加一些喜劇元素,從而讓它儘可能地好看一些。
《金剛之子》海報,這部電影改走了喜(dou)劇(bi)風格
《金剛》的原班演員此時也各奔東西,在續作中,甚至沒有一位女主角,唯一繼續登場的只有瘋狂導演卡爾·丹漢的扮演者羅伯特·阿姆斯特朗。這次,丹漢帶著一群屬下返回了骷髏島,看看當地是否還有其他像金剛一樣的奇特生物,並試圖尋找傳說中的寶藏,以此償還金剛大鬧紐約之後欠下的債務。這次,一行人在島上發現了一頭年幼的猩猩,其體型甚至比成年人還大——他們猜測,這一定是金剛的孩子,並試圖將其帶回美國。
因為製片方想要利用《金剛》的風靡效應,《金剛之子》的拍攝時間非常緊張,預算也相當有限。這一點尤其反映在電影的特效上。期間,特效師奧布萊恩直接沿用了原作的許多道具和布景,其中包括了金剛內部的鋁合金骨架。同時,在拍攝中,奧布萊恩還大幅削減了大猩猩模型出場時攝影的幀數,其結果是,續作的視覺效果反而不如第一部。
《金剛之子》劇照
在原始的劇本中,《金剛之子》的結局是骷髏島在地震中被海水吞沒,而丹漢一行則在驚慌奔逃的恐龍和原始部落的攻擊中死裡逃生。但製片方明顯不喜歡這個結局,因為它太燒錢了——最後,其結局改成了小金剛犧牲了自己,保護卡爾·丹漢逃離了沉沒的骷髏島,但島上的寶藏和奧秘也隨之消失。
《金剛之子》在1933年12月22日公映,按照當時的統計,其票房為616000美元,而總預算是269000美元,雖然稱得上盈利,但市場卻對其是惡評如潮,觀眾不滿的除了特效縮水,還有電影的劇情,按照上一部的設定,金剛似乎有幾十年沒見過同類的異性了,但這次,它卻有了個兒子,而這個兒子還在一部洋溢著喜劇風格電影中不幸犧牲了。
從這張劇照詭異的表情中似乎可以看出,當年的《金剛之子》為何會惡評如潮
觀眾的差評直接打消了製片商——RKO工作室跟拍續作的想法,接著,它們利用《金剛》的技術成果,拍攝了一批奇幻/科幻題材的特攝片,但就是雪藏了「金剛」系列。金剛在美國陷入了沉寂,但有些國家,它仍被看做是「世界第八大奇蹟」般的存在,而這個國家就是大洋彼岸的日本。
- 金剛:Made in 日本
事實上,梅里安·庫珀並不是唯一一個在1933年拍攝金剛電影的導演,日本松竹電影的導演(監督)齋藤寅次郎迅速「山寨」了它,其片名簡單粗暴——《日本產金剛(和製キング?コング)》。
《日本產金剛》在當時電影雜誌上的廣告
《日本產金剛》是一部長20分鐘的黑白默片,其實際可以算作配合《金剛》在日本上映而專門製作的影視特典,其風格則完全是一部搞笑劇,它講述了一個男青年,為了追求姑娘而扮成金剛,在一家雜耍劇院打工的故事。受成本所限,其中也沒有任何特效,人們只能看到一個身著大猩猩戲服在舞台上到處走動的演員。而且要想在今天領略這部《金剛》電影已經不可能了,在二戰中,它的所有拷貝都在轟炸中化為了灰燼。只是由於戰後、日本電影雜誌的報導,和一些工作人員的回憶,我們才知道這部電影確實存在。
《日本產金剛》的劇照
當然,在1930年代的日本,還有一部電影明顯走的更遠,這就是《金剛出現在江戶》。它由全勝電影(Zensho Cinema)發行,海報顯示,這頭巨猿一手抓著美女,一手試圖攻擊前來救援的人。
在故事上,《金剛出現在江戶》與原版《金剛》同樣截然迥異:在電影開始,一位富商的女兒失蹤了,他派出手下四處尋找,但其中一個人——鄉孫之丞——才是綁架的幕後兇手。多年前,鄉孫之丞的父親因為用假錢與富商做生意,最終被這位富商殺害了,他策劃的這次綁架,便是為了給慘死的父親報仇。
有人也許會問,金剛又在哪裡呢?鄉孫之丞飼養了一頭巨猿,用它綁架了富商的女兒,而這隻巨猿的名字就叫做「金剛」——按照電影史研究者的描述,在電影中,這隻巨猿無論尺寸、外表和震撼力,都比不上美國那隻——它們唯一共同的地方只有名字。
導致這種情況最關鍵的原因是,全勝電影公司非常缺錢,根本購置不起必要的道具——一部當時的記錄中寫道,在1936到1941年間,全勝一共拍攝了173部電影,但全部都是默片,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購置錄音設備的錢,其中大部分都是粗製濫造的作品,其製作成本同樣低得嚇人。
《金剛出現在江戶》的海報
那麼,是什麼讓他們在《金剛》上映5年後、才著手拍攝山寨版呢?其中一個原因是,1938年,《金剛》在日本的主要影院又上映了一回,而全勝電影公司則試圖趁著這股浪潮,用山寨版的《金剛》為自己圈一筆錢。
《金剛出現在江戶》總共拍攝了上下兩部,但它們的影響都十分有限。而且和《日本產金剛》一樣,這部電影的拷貝也毀於戰火,只有一些劇照和海報被保存了下來。而這部電影的消失,也標誌一個時期的結束,在這個時期,《金剛》從一部超級大片逐漸淪為了製片方圈錢的工具——這一點,也是當時電影圈急功急利心態的縮影:利欲熏心的商人們宣稱,他們會在銀幕上再現金剛傳奇的形象,但一切不過是個騙局,只是金剛的經典形象永遠留在了觀眾的腦海中——它從來沒有死去,只是陷入了沉睡,只要有一天風雲驟變,它將再次被從骷髏島上喚醒。
- 流產的續作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低谷期,金剛也從沒有死,早在1935年,《金剛》的原導演梅里安·庫珀便在籌拍一部續作,並準備引入當時非常火爆的「超級英雄」——人猿泰山。當時,庫珀已經和老東家RKO工作室徹底鬧翻,並與先鋒影業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然而,當得知庫珀籌拍《金剛》續作的消息後,RKO工作室立刻對其展開了輿論轟炸,並宣稱「金剛」的知識產權完全屬於RKO。
庫珀怒不可遏,他一直認為「金剛」屬於自己的創作,理應享有自由使用的權利,這令他和前東家最終對簿公堂。而在漫長的庭審後,法院裁決,由於金剛的形象實際是大猩猩的「巨型化」,因此,在其知識產權中,一部分屬於公有領域,RKO的控訴理由實際是不成立的。
《金剛》的製片商RKO,圍繞這頭大猩猩的版權問題,庫珀和RKO打了許多場官司
雖然關於金剛的法律問題就此解決了,但這次事件帶來的副作用是,許多電影公司在庫珀合作時變得瞻前顧後——他們擔心另一場法律糾紛,這對電影和自身的形象都沒有好處。
在《金剛》於美國退場後又過了五年,好萊塢的怪獸電影經歷了復甦,特別是在20世紀30末和40年代末,環球影業將兩部備受好評的怪物電影拍成了系列——這就是「德古拉」和「弗蘭肯斯坦」系列。不僅如此,環球還趁勢推出了更多經典的怪獸電影,比如「狼人」和「木乃伊」系列。和RKO的短視不同,財大氣粗的環球影業推出的電影往往製作精良,這些都幫助其積累了良好的口碑。
但環球影業也清楚地知道,觀眾會出現審美疲勞。正是因此,從1940年代開始,他們開始嘗試一些新做法,比如將各種怪物混搭進一部電影,這也是後來大亂斗類電影的起源。
1930年代,出現在銀幕上的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按照當年電影人的設想,它將在一部電影中作為金剛的敵人出現
1943年,環球推出了第一部此類作品《弗蘭肯斯坦對戰狼人》,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這些電影的成功,也引起了當年《金剛》的特效製作師奧布萊恩興趣,為此,他向RKO工作室提出建議:也許可以用類似的方法重啟《金剛》,並讓讓金剛以舊金山為舞台,同著名的怪物——弗蘭肯斯坦展開一場惡戰。
奧布萊恩甚至向RKO工作室提交了一份詳細的報告書,其中包括了一張金剛的素描、整箇舊金山的場景布局,以及弗蘭肯斯坦的新造型。整個項目被定名為「金剛遇見弗蘭肯斯坦」。
《金剛遇見弗蘭肯斯坦》報告書中,金剛和弗蘭肯斯坦的造型
但閱讀了奧布萊恩的建議後,RKO工作室卻建議將其改為「金剛大戰金怪(King Kong vs. The Ginko)」,因為他們擔心這個項目侵犯環球影業對弗蘭肯斯坦的版權。而此時,RKO工作室早已無力像當年那樣呼風喚雨,更沒有錢或資源來拍攝類似的影片。最終,奧布萊恩的項目被介紹給了製片人約翰·貝克(John Beck),他向奧布萊恩保證,會找到一家能讓項目上馬的電影公司。同時,貝克還聘請編劇喬治·葉茨(George Yates)為項目創作了一個臨時劇本,由於弗蘭肯斯坦的形象來自瑪麗·雪萊的小說《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因此,葉茨將其重新命名為《金剛大戰普羅米修斯》。
然而在美國國內,貝克卻四處碰壁,因為拍攝《金剛》電影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極為費時,幾乎沒有製片商敢於試水。這讓他只能前往海外——最終,他來到了曾山寨過「金剛」的國度——日本。在1950年代,伴隨著戰後的經濟復興,日本電影工業迎來了繁榮,而當時最有名的電影企業——東寶株式會社也隨著這股潮流冉冉上升。
- 《金剛大戰哥斯拉》
自20世紀40年代末以來,東寶株式會社和大導演黑澤明合作,拍攝了《七武士》等許多名垂青史的電影,這讓東寶株式會社贏得了國際上的聲譽。但更引起貝克興趣的,是他們在怪獸電影中取得的成就:特別是1954年上映的《哥斯拉》,在電影中塑造了一頭龐大而兇殘的蜥蜴,它因為原子彈試驗而發生了變異,隨後跨過太平洋,在日本製造了一場浩劫。
電影《哥斯拉》劇照,它的成功,對後來《金剛》系列的復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平心而論,《哥斯拉》的成功既來自對怪物的塑造,也來自當時人們對核武器的恐懼——這一點對日本人來說尤其如此,在《哥斯拉》上映時,距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還不到10年——他們生活在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而在《哥斯拉》中,他們將再次見證似曾相識的噩夢。同時,《哥斯拉》的成功還要得益於入鄉隨俗的經營策略。比如在美國版中,東寶就刪除了約10分鐘的鏡頭,同時添加了20分鐘的新劇情,其中增加了一個新角色——史蒂夫·馬丁——報導哥斯拉大鬧東京的美國記者。這一切,都令美版《哥斯拉》貼近了美國人的審美口味。
《哥斯拉》上映後,在世界各地好評如潮。隨後4年,東寶又推出了許多類似的怪獸電影,其票房和輿論上的反饋都大體良好。而這些,又反過來堅定了其拍攝怪物電影的信心。
這時,約翰·貝克帶著「金剛與普羅米修斯」的劇本來到了日本,並和東寶的高層一拍即合。由於這頭大猩猩在日本的影響力,東寶一直對金剛電影很感興趣。但另一方面,東寶也清楚地意識到,要想吸引更多觀眾,讓金剛對戰弗蘭肯斯坦是不夠的——它的對手應當更龐大、更可怕。這時,他們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讓當年美國的「怪獸之王」、對戰日本的「怪獸之王」哥斯拉——一定會創造出驚人的票房效果。
由此,誕生了1962年的《金剛大戰哥斯拉》 ,其講述的故事是:一家日本公司在尋找製造特殊藥品的材料時,偶然在太平洋的島嶼上發現了金剛,並試圖將其帶回國內作為宣傳。但途中,金剛掙脫了束縛、到處橫衝直撞。與此同時,怪獸哥斯拉也突然在北冰洋現身,正一路朝著日本前進。軍方很快發現,要想解決這兩個怪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讓它們自相殘殺……
《金剛大戰哥斯拉》的導演:本多豬四郎
為拍攝這部電影,東寶召集了1954年《哥斯拉》的原班人馬,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總導演本多豬四郎和特效導演圓谷英二,後者尤其對重現「金剛」功不可沒:20世紀40年代,日本軍隊曾邀請他拍攝了許多反映太平洋戰爭的宣傳片,其中有大量用模型拍攝的戰爭場景,其效果幾乎稱得上以假亂真。戰後,東寶株式會社發現了圓谷的才能,並將其投入到了電影《哥斯拉》的拍攝中。
當圓谷得知,自己將為金剛電影擔任特效導演時,便放棄了手頭的所有項目,以全力支持這項工作。事實上,在30多歲時,圓谷就是《金剛》的忠實粉絲,他認為參與這部電影是一種榮譽——這對《金剛與哥斯拉》中特效的成功起到了巨大作用。
圓谷英二後來成為奧特曼系列的監督,在這張劇組照片中,奧特曼正在像個犯錯誤的孩子一樣接受圓谷英二訓話,左側還可以看到他的好基友——巴爾坦星人
當時,日本對電影預算和拍攝時間的要求極為嚴格,因此,在拍攝與怪獸有關的場景中,圓谷必須拿出最廉價、且效率最高的方式。圓谷後來回憶說,最初,他計劃像原作中那樣,採用定格拍攝的手法,但由於時間所限,這種方法明顯不切實際。
因此,他最終還是決定,讓演員鑽進怪獸戲服,而城市、飛機、坦克等則使用模型,至於其中最重要的場景(如金剛和哥斯拉在富士山的決戰),則依舊使用定格拍攝完成——這種模式就是我們熟悉的「特攝」。
《金剛大戰哥斯拉》宣傳海報
不僅如此,東寶還決定,《金剛大戰哥斯拉》的畫面採用2.35:1的縱橫比,這在當時非常前衛,被稱為「東寶寬屏」。另外,該電影還將使用彩色膠片——因此,這也是兩頭怪獸首次以真實的顏色出鏡。
隨後,整個劇組開始設計哥斯拉和金剛的戲服,和初代相比,這一代的哥斯拉沒有了頭上的小耳朵,同時背鰭更加高大,身軀則稍微顯得臃腫了一些。至於金剛的設計則更為一波三折,期間,圓谷英二棄用了整整四套金剛的戲服,因為他感覺,這些服裝和他理想中的金剛存在差距。
而在打鬥場面上,圓谷決定讓操縱金剛和哥斯拉的演員自由發揮。由於沒有先例可循,他們只能從現實生活中尋找靈感——最終,他們決定以日式摔跤作為打鬥戲的藍本,並為此練習了多達幾百個小時。
與黑惡勢力狼狽為奸:拍攝期間,特效導演圓谷英二同金剛和哥斯拉的扮演者交流
另一個令劇組關心的問題,是影片該採用怎樣的拍攝風格,為此,總導演本多豬四郎和圓谷英二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在這個問題上,本多希望更多採用陰暗、恐怖的氛圍,以此讓場景更震撼人心。但圓谷英二卻有不同的想法,他認為,電影的風格應該更鮮亮、更愉快,這樣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未成年觀眾。最終,東寶的高層批准了圓谷英二的想法,這讓本多豬四郎非常惱怒,後來他甚至不客氣地說:「這簡直是在亂來。」
這部電影的標題之所以被命名為《金剛大戰哥斯拉》——而非《哥斯拉大戰金剛》——也是基於深刻的商業考慮——按照東寶的調查,在美國和日本,金剛的形象都要比哥斯拉更受歡迎,因此有必要將其放在片名開頭,從而突出其存在感。另外,這一點也影響了電影的大結局,幾經討論之後,劇組決定:讓金剛戰勝哥斯拉,以便迎合大多數觀眾,但同時,哥斯拉也不會徹底死透——這就為續集留下了發揮的空間。
《金剛大戰哥斯拉》的打鬥戲,其動作參照了日本摔跤
- 粗野的大猩猩,如何成了青少年之友?
作為項目的提出者,貝克也獲得了《金剛大戰哥斯拉》在亞洲以外的獨家代理權,以及改編整部作品的權利。為了讓電影更符合美國觀眾的欣賞口味。貝克與兩位專業編劇合作,對《金剛大戰哥斯拉》的劇本進行了大幅度改寫。
在美國版中,貝克等人對電影進行了重新剪輯,同時加入了許多新鏡頭和人物,其中就包括了向聯合國傳遞消息的記者埃里克·卡特,以及紐約自然博物館館長阿諾德·約翰遜。為了完成改編,貝克花了大約1.55萬美元,並在1963年以20萬將其出售給環球影業,最終,這部別具特色的電影,終於帶著金剛,在1963年出現在了美國觀眾面前。
《金剛大戰哥斯拉》劇照,上映後,輿論對其褒貶不一
在上映後,輿論對《金剛大戰哥斯拉》褒貶不一,但其票房成績卻蔚然可觀。在日本,其取得了同題材電影中最高的上座率,並售出了大約1255萬張票——首輪公映的總收入則達到了3.5億日元——在當年日本電影票房排行榜上排行第四。
《金剛大戰哥斯拉》的成功給日本電影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其公映之後,陸續有25部類似的特攝怪獸電影上市,圓谷英二更是以此積累的經驗為基礎,在1966年製作出了人盡皆知的《奧特曼》系列。
而這股潮流中誕生的作品,又反過來影響了金剛,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965年上映的電影《加美拉》,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加美拉的形象不過是給哥斯拉套上了一個龜殼,但在電影中,加美拉卻基本是作為人類捍衛者的形象登場的,這完全不同於之前電影中、怪獸凶神惡煞般的設定。這些讓《加美拉》備受青少年的喜愛——而它恰恰是《金剛大戰哥斯拉》沒有實現的目標——以上一切,也推動金剛逐漸擺脫了「邪惡」的標籤,並完成了一次脫胎換骨。
電影《加美拉》劇照
而相關方邁出的第一步,是在電視動畫領域:1960年代,電視逐漸佔據了西方家庭的客廳,並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娛樂媒介之一——期間,美國的電視公司Videocraft注意到了金剛的價值,並從RKO獲得了授權,以製作一部面向未成年人的連續劇,鑒於實景拍攝的成本,整個項目最終被縮水成了一部動畫片。
由於在當時,美國電視動畫產業並不成熟,因此,Videocraft決定與日本動畫企業聯手,最終,他們找到了未來《七龍珠》系列的製作商——東映,而這個項目,也將是第一部日本人打造、並面向美國市場發行的動畫——它後來被命名為《金剛秀(The King Kong Show)》。
《金剛秀》的動畫截圖
《金剛秀》的主人公是邦德家族,其中有三個主要角色:邦德博士、他十多歲的女兒蘇珊·邦德和小兒子博比·邦德。和之前的金剛電影不同,《金剛秀》中,金剛是一個正面角色,他憨厚、正直、力大無窮,多次協助邦德一家挫敗了邪惡勢力。雖然續集的計劃最終被取消,但在《金剛秀》中,金剛憨厚的形象仍然贏得了年輕人的喜愛——甚至可以說,這部動畫片不僅達到了商業上的目標,還完成了金剛轉型的第一步。
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遊民星空—最後的防線
本體傳送門:《金剛:骷髏島》中的大塊頭,是如何誕生的?
推薦閱讀:
※《金橘》讓導演一戰封神的電影,不應該冷門
※豆瓣電影TOP250不夠看?沒關係,我把豆瓣8分以上的電影都給你(分類排序)
※藝術要麼讓人震驚,要麼是狗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