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青春可人的少女氣質從何而來?

四月的天氣美好到讓人心醉神迷。每到這個時節,心裡就抓痒痒似地萌生出一些柔軟的情愫。

看到朋友圈裡一水兒的少女與花的照片,腦子裡突然就蹦出了這個話題。

1.

提到少女氣質這幾個字,會讓你先想到什麼呢?可能會是水靈靈的大圓眼睛,或是率性溫暖的笑容,再就是清新亮麗的馬卡龍色吧。

當我們認為一個人具有少女氣質時,自然第一個層面應是從對其容貌的評判來看。而亞洲文化中公認的少女臉,離不開這幾個元素:乾淨烏黑的眼眸,眯起眼睛的笑,白皙嫩滑的皮膚,含苞待放的身體。

我們在熒屏上常看到的少女臉明星,常見的範本可以是以下幾例:

不得不說,單從外表來看,她們確實非常符合少女臉的設定。但是有趣的是,看官們時常會忽略一點事實基礎:所有熒幕上/鎂光燈下表現出的美的自然性都是有限的,她們的造型姿勢或是我們所見的「個性」,或多或少都已經過人為的先後調整

因此,一個在熒幕上被評價為「富有少女氣息」的形象,往往是一個絞盡腦汁形象管理團隊長久以來鑽研經營的結果。娛樂圈向來水深人雜,要想在其中博出名聲,自然少不了知人識事的本領和心機,如果要談少女臉,在這個圈子中能找出的範例太多,但是再深一層,談到少女氣質,我認為這個行業中的人倒是鮮少能有被作為範例來分析的。

在信息時代中,透過熒屏上所有的圖像看過去,我們需要了解,女明星的形象是有塑造的範本和規定的。在今天這個需要高辨識度的哄雜時代里,這種要求尤為迫切。而隨著女星年齡和容貌的改變(時下所見不鮮的微調或是所謂的後天發育)若有必要,背後的團隊便會隨之改變其穿衣搭配風格並配合相應作品,以便新形象的鞏固。

舉個例子,這兩天在微博上看到一組新垣結衣的雜誌新照,我覺得就預示了她的一個轉型關口:

(圖源自微博:張馨怡_fish,一個頗有個人風格的攝影師)

不難理解,會有觀眾留言如下,

這些評價事實上無可厚非,因為向來被視為「治癒系女神」代表的新垣結衣,自出道起就背負著「溫暖笑容」和「可愛清新」的符號不斷前行著。

無論是在中國觀眾還是日本觀眾心中,新垣結衣的人設形象受眾廣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其鄰家女孩般的可親近感。而這個富有少女氣息的形象是如何一步步確立並逐漸被鞏固的呢?

除了她的有辨識度的乾淨笑容外,自出道以來她所接演的所有影視劇包括廣告代言等,都在一步步地幫助建立這個形象。然而如今,新垣結衣已年近而立,隨著新生代小花的不斷出現,作為前輩的她要改變原來的形象設定,不僅是重新打破舊有格局的一步,也是在為今後有更寬廣發展道路鋪下基石。

也正因為如此,如果想要擁有 「少女臉」和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少女氣息」,照著娛樂圈中幾位辨識度極高的以「少女氣質」聞名的明星去刻畫自己,其實是一件不難的事。

2.

但是如果要更進一步來講,究竟真正能讓人體會到青春氣息的少女氣質是從何而來的呢?或許我們這個氣質範本,應有再深一層的解釋。

首先,少女氣質這個詞,在許多不同文化里是有不同設定的。

比如中國的美學傳統追求靈動感。朱光潛先生在《談美書簡》里提到,「中國畫家一向把『氣韻生動』作為首要原則,…要求畫化靜為動,詩化美為媚,把靜止的形體美化為流動的動作美。」《詩經·衛風》中描繪美人有一例:「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最後這兩句驚嘆號里,便是一種化靜為動的描寫手法。在少女的整體形象靜態描寫之後,靈動感躍然紙上。

再看李清照刻畫少女的詞句,「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流暢的幾個動作刻畫,按照時間次序一一敘來,幾乎一句便有一動,這樣生動有趣的描寫,即刻就在讀者腦中刻畫了一個羞澀可人的少女形象,而全篇卻未著這個主題一字。

詩學與美學關聯極為密切,從這樣的詩歌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崇尚中國傳統美學的觀賞者的眼裡,少女的靈動感是多麼重要的一個因素。

而在日本文化中,少女氣質卻是呈現兩個極端的:一是無邪透明感,二是狂亂迷惑感。日本文化以「菊與刀」這樣的意向為世人所熟知。而在其文化中,對少女的迷戀和崇拜又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傳統的日本美學中,從中國引渡而來的「禪學」被加以二度闡釋和發展,正如他們所崇尚的「菊花「一樣,這兩者皆非日本本土所生之物,卻逐漸生長成為其文化的美學符號。日本禪學中有一句很著名的斷語,叫」一期一會」,簡短四字體現了其對轉瞬即逝的時光與一切事物的情愫。也正是在這樣的「物哀美學」的傳統之下,日本相對於其他各種文化來說,更善於抓住瑣碎的細節和平凡而看起來毫無意義的生活瞬間。

(蒼井優)

而另一方面,日本文化中又有暴力決斷的「武士道」精神,這樣鋒利的「刀」表現在文藝作品中,便呈現出了令人感覺陰詭恐怖的日式暴力美學。在許多日本藝術家身上,我們都能看到他們體現出的這個民族文化的矛盾雙面性,比如有名的日本導演北野武,既有《大逃殺》這樣令人感到壓迫恐懼的作品,又不乏《菊次郎的夏天》這樣充滿日常美感的作品。

(岩井俊二《燕尾蝶》劇照)

因此,日本文化中的少女形象就有了我上文提到的兩種特點。少女既可以是美好純潔的象徵,又能是極具毀滅性的可怕力量

與以上兩種文化有所差異的是,在西方文化中,呈現少女感時更偏愛提及直率自然這類詞。既然說到自然一詞,那麼不難理解的就是,在這種文化中,少女感是如大自然一般,不具有普遍性的模式的。西方人崇尚「個體意識」與自主性的培養,少女時期正是家長引導探索自我的關鍵時期,而每位少女的個性又總會有所不同。所以在西方文化中,我們更難去得到一種或兩種固定的少女形象。

在歸納氣質方面,大致可以得到一種模糊的概念,那就是相對來說更加明快活潑,並被賦予情慾萌發時期的懵懂又率真的形象。

比如印象派大師雷諾阿畫筆下初長成的慵懶天真少女;

再比如《洛麗塔》中呈現的開朗有活力又青澀早熟的少女洛麗塔

又或是《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強裝冷靜卻又可愛溫暖的瑪蒂爾達

在現代的平權主義語境下,西方文化中所推崇的少女形象又帶著另外一層更為自由勇敢的含義,比如迪士尼動畫中的性格各異,過關斬將的公主系列

以及芭比娃娃身上所承載的為女權發聲的責任

3.

為說少女氣質而舉了以上三個例子,不知各位是否有感覺到,少女這個形象,無論在哪種文化中,都已完全被幻化成了一種意象。而這種意象,同時也一直在被不斷地解讀和消費。

當我們作為旁觀者,去欣賞少女身上的美時,常常會忘記,此時的她們正處於一個迷茫掙扎的時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的。換而言之,少女時期是自我覺醒的萌芽時期,也是探索自身形象,渴望美探索美的時期,也就是說,少女氣質的源頭—少女本身,是一個自我意識模糊糾結的主體。此時的她們,常常或是處於極度自卑狀態,或是極度自信狀態,又或是在兩者間交替徘徊。

從欣賞者的角度出發,之所以「少女氣質」能給我們如此大的愉悅感並激發人們孜孜不倦的追求,其實很大原因就在於,我們能在欣賞這樣一個迷茫掙扎的對象時,賦予自己更大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自己的掌控欲和評判欲。

而從審美對象角度來看,少女時期無法掌控美,精確理解自身美的困境,使得少女本身透出了一種旁人可見的無助感,更引得旁觀者想要去探索和保護

所以,我所理解的少女氣質,其實是一種獨屬於少女時期的美感。至於許多人評判的,隨著年齡增長仍然可見少女感的人,我認為更多的是一種在基於自我保護和利益權衡之後作出的對世事的釋懷選擇,這更多地可以說是一種處世哲學

因此,當我們再次回頭去審視那些成功地塑造了少女氣質形象的明星時,大概能更好地得出她們塑造這種氣質的核心要點,分成兩種情況來說,在東方語境中,需要她們盡量隱藏自己的主體意識,以滿足上文提到的觀眾審美需求,從這個層面來說,將這種氣質作為形象模版的女明星,會更辛苦,更需要忍耐力。(具體例子可以參見函數小姐的幕後形象以及鄭爽前段時間的負面新聞消息)這種情況在日本文化中尤甚,中國大概算一半一半吧~

在西方語境里,則是需要她們掙脫出觀眾的審美眼光,更加放大自己的主體意識。也就是說會傾向於表現得更加自我開放且又無所畏懼,其中包括對自我困境和迷茫的心聲吐露(具體可以參照Selena Gomez淡出大熒幕期間的例子)。

雖然如此,相對比來說,西方的女明星在這方面有更多的塑造自我的自由度,因為其實這個文化的審美並不會特意去追求讓人停留在少女時期的美感上,而是更傾向於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不同程度的風格改變。

-----------------------------------------------------

那麼最後,對於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來說,究竟怎樣才能找回少女氣質的感覺呢,我個人覺得需要看你的需求,如果是希望迎合任何一種不同的審美觀,那麼照上述的分析要點去發展,就能夠得到一定的改變。

而如果不希望去迎合他人,更想忠於自我,那麼就應該接受一個現實:就是不要盲目地去期待停留住少女氣質,因為時光和歲月必然會逐漸給你帶來更多的經歷感,而隨著對自我的更深入認知,你也必應尋找到不一樣的氣質和處世哲學來對抗或是擁抱這個世界

少女時期雖然天真爛漫,年輕活力,但是那些糾結迷茫,憂鬱感傷,對於任何一個想要向前走的你來說,我覺得它們其實更適合用來被回憶,被珍藏。

-------------------------------------------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senBxY3V2RUZMWnJyYThSOTJfRg==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以上內容源自我的公眾號:未然書--探索氣質美/個人定位與氣質養成思考筆記)
推薦閱讀:

分清你的膚色,不然16歲直接變60!
相由心生——氣場是一個人最真實的名片

TAG:少女心 | 气质 | 气质美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