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雞湯|奇妙的視錯覺(二)- 凹臉錯覺
最開始,我們在網上看到了一個很cool的錯覺視頻(令人驚嘆的視覺幻象:會動的紙恐龍),當從不同角度觀看紙恐龍時,恐龍彷彿在轉動頭部盯著你看。
當轉動紙恐龍的角度較大時,謎底揭曉了:原來恐龍面部是往裡凹的。
製作的圖片也可下載列印 Grand Illusions Ltd
作為一種光學錯覺,凹臉錯覺是指人們會將凹的人臉面具看成正常的凸臉。另外,當觀察者移動時,凹臉看起來會和凸臉呈相反方向運動。
當然也有應用於宗教場所的(盯著你看的佛像):
還有類似的,漂浮的立方體錯覺:
下面分析凹臉錯覺的產生原理是什麼。
根據lambert光照模型,物體上某點的亮度=該點曲面法線點乘光強:
假設我們知道了物體的一張照片I(x,y),能夠反求出物體表面的法線n,進一步求出物體表面的形狀嗎?
實際上是不行的,由下圖的分析可知,不同的形狀、光照,有可能產生完全一樣的照片。
之前的研究也證實物體在淺浮雕變換下,人們看到的圖像是一樣的。
P. N. Belhumeur, D. J. Kriegman, and A. L. Yuille, "The Bas-Relief Ambiguity," Int. J. Comput. Vision, vol. 35, pp. 33-44, 1999.同樣,對於人臉來說,凹臉的圖像和正常凸臉的圖像看起來比較接近。
進一步,上面兩個圖片為什麼我們都識別為正常的凸臉,而不是凹臉呢?這是因為人們的感知不僅受自下而上的視覺信號影響,也受自上而下的先驗知識的控制。
因為感知偏見的作用,人們會根據他們的先驗知識來解釋物體。由於凸的物體在自然情況下更常見,所以人們偏向於將物體解釋為凸的,而不是凹的。另外人們對人臉的感知不同於一般物體。作為在群體中生活的人類祖先,通過看到人臉辨識群體中個體id、情緒、健康狀況等能力越強,生存的幾率越高。對於凹物體,其對應形狀越像人臉,人們將其感知為凸物體的錯覺強度越強。
已有的文獻,還沒有凹臉錯覺產生機制的定量分析研究。我們也想進一步發揮凹臉錯覺的潛能,比如設計如下演算法:輸入變形模型或一段動畫,自動生成一個靜態物體,當從不同角度觀察這一物體時,可以看到和輸入動畫相似的效果。
演算法主要流程圖如下:為了簡化這一問題,首先將輸入網格數據轉換為高度場,接著將網格變形數據通過線性蒙皮模型進行近似。具體求解過程就不展開了,下圖為不同視點觀察優化的bunny模型,可以看到對應動畫權重的旋轉頭部效果。通過把上一步優化的人臉部分進一步向三維人臉空間投影,可以增強凹臉錯覺的強度。通過演算法的優化,我們可以生成比網上看到的凹臉錯覺更加豐富的錯覺效果,並且可以生成不同表情變化的凹臉錯覺。
一些應用場景:
凹臉錯覺也可用於研究知識在人類感知中的作用,分析感知和行動的相互關係。據說精神分裂症患者看不到凹臉錯覺。。。
當然,也會惡搞一下蒙娜麗莎
詳細的演算法可以參考論文:Tong J, Liu L, Zhou J, et al. Mona Lisa alive--Create Self-Moving Objects Using Hollow-Face Illusion[J]. The Visual Computer, 2013, 29(6-8): 535-544.
完整的視頻demo,可從百度雲盤下載:http://pan.baidu.com/s/1hrWBdxq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