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德」入韓與中美戰略核安全博弈
近期,朝鮮核導危機不斷升級,美國也藉機在韓國加快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引發中國強烈反應。對中國來說,「薩德」入韓不僅進一步加劇東北亞安全形勢的複雜性,也將對中美間核安全博弈產生直接衝擊。
事實上,隨著中國近年來加大軍力建設投入,戰略核力量也得以明顯增強,中國的核戰略也引起外界更多關注。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中國在短期內尚不會改變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和「確保報復」為基礎的現行核政策,但面對周邊及主要對手核安全態勢變化仍將不斷提升核反擊能力,不利於國際戰略安全總體穩定。
中國現行核戰略的形成主要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中國對於核武器本身的認識,另一個則是中國對美國核威脅的看法。在中國看來,核武器兼具政治和軍事屬性,而政治屬性則更為突出。在新中國建立指出,中國領導人就指出,核武器的作用是遏制核打擊、防止核訛詐,中國也從未在實際軍事作戰和進攻行動中考慮使用過核武器。對中國而言,核武器更多是成為世界主要大國的象徵,並被用作激發民眾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工具。
2006年,中國在《國防白皮書》中首次公布核戰略,即自衛防禦、自衛反擊、有限發展核武器,建設精幹有效的核力量,發揮戰略威懾作用。研究者指出,中國實施核戰略的方式,是通過維持一支小規模的核反擊力量,在敵人的第一波核打擊中存活後,有能力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向敵人發動數波規模不等的核反擊報復,使敵人承受難以接受的傷亡和損失,以此遏制敵人的核攻擊和核訛詐衝動。
中國選擇這一戰略,主要是因為自身核武器規模有限。研究者指出,中國有能力打到美國本土的核彈頭約為83枚,數量相對有限。這也意味著中國在遭遇核打擊時只能採取重點反擊,而不是像冷戰時的美蘇一樣,對敵人發動大規模核反擊。
研究者指出,在中國看來,所謂核威懾更多是具備核反擊能力,而非經過精密計算能打到美國本土的核彈頭數量。只要中國能把核彈頭打到美國本土,中國就認為具備了威懾能力。儘管中國戰略界的一些學者長期以來一直呼籲採用「報警就發射」(launch-on-warning)的核戰略,即收到對方核導彈來襲的警報時就發射核武器實施報復。但受制於中國的核武器規模,加之無法準確偵測對方來襲導彈是否確實為核導彈,中國仍會堅持「確保報復」,即確實遭受核攻擊後才實施核反擊。
研究者進一步指出,中國對於當前中美間的核戰略穩定總體持樂觀態度。中國不認為美國會主動對中國實施核打擊,也不願意重蹈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核軍備競賽,背上沉重經濟包袱的覆轍,在短期內不太可能主動改變自衛型核戰略。
但同時,中國的核戰略同樣具有不確定性。比如,當美國利用常規武器攻擊中國的核武器庫及重要戰略目標時,中國是否會實施核報復?再比如,如果美國通過部署先進偵查監視設備,配合導彈防禦系統,提升對中國反擊核導彈的攔截能力,中國將如何應對?
研究者認為,中國一直對美國遏制自身核反擊能力的企圖高度關注,必將採取有力措施加以反制,包括加強核反擊能力,增加核彈頭破防能力等等。同時,中國可能也會進一步闡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比如強調在核武器遭常規武器襲擊時,同樣會實施核反擊報復,這也將成為中國核戰略的一大突破。
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已對中國的核反擊能力造成直接遏制,「薩德」必然將成為中國核反擊前首先清除的目標,韓國也將因此成為中美間博弈棋子。對美韓特別是美國而言,追求在地區的絕對安全反而加劇了地區的不安全,在朝核特別是反導問題上採取更為克制的措施對各方均更為有利。
參考文獻
- F.S. Cunningham and M. T.Fravel.2015. Assuring Assured Retaliation:China』s Nuclear Posture and U.S.-China Strategic Stabil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0, No. 2 (Fall 2015), pp. 7–50
- Eric Heginbotham, Michael S. Chase.2017. China』s Evolving Nuclear Deterrent: Major Drives and Issue for the United State ,Rand
推薦閱讀:
※恐怖襲擊有刺激示範作用嗎?
※網路安全比賽,如何獲取伺服器上的文件?
※為什麼現在提醒注意安全會被很多人撕政治不正確?
※李嘉誠大肆投資英國基礎設施,英國政府是否擔心國家安全?
※喜大奔普,知乎全站 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