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專業介紹及發展前景淺談

(上圖是從四川巴郎山頂的埡口眺望四姑娘山,照片拍攝於2016年8月8日08:38)

最近突然收到很多知友的諮詢,問我關於教育技術學專業介紹、畢業生髮展前景及申請事宜的問題。教育技術在知乎一直是個小眾話題。突然收到這麼多位朋友的諮詢,我還是有點受寵若驚。一直想寫篇專欄文章,卻一直沒想好寫什麼。借著這次這麼多位知友提問的機會,我就寫篇有關這些問題的專欄文章好了。

第一次寫專欄文章,先自我介紹一下:

我現在在美國密蘇里大學教育技術系讀博士。2008年6月我從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英語專業畢業。畢業後去了新東方杭州學校工作至2014年6月。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過了一個間隔年,主要是自我學習和到處旅遊,同時也利用在線教育平台給人上一些在線課程。2015年8月來美國留學至今。我的研究方向是教學設計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和基於遊戲的STEM教育和英語教育。

小學時,我的學習成績就是語文好、數學差。到了中學,偏文的情況就更嚴重了。因此,我大學也順理成章地選擇了文科專業。不過,雖然我學習上偏文科,但興趣愛好上卻一直喜歡計算機。1999年,我們家買了第一台電腦。我第一次見證了一台兼容機是怎麼從部件挑選、購買再到裝機、裝系統的全過程。此後直到現在,我一直很喜歡電腦硬體。我對計算機的興趣也以硬體選購、改裝、應用為主。

大三第二學期時,我開始準備畢業論文。有一天在學校圖書館查論文時,偶爾看到了「教育技術」和「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兩個名詞。原本我以為讀了英語專業一輩子就只能從事文科類的工作,比如教學、翻譯等。結果,這兩個名詞一下子拓展了我的思路和視野。從此以後,我就迷上了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學專業介紹

關於「教育技術」和「教育技術學」的介紹很多。我所寫的只是個人所知和理解。大家還可以再上網搜索更多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下知乎用戶 @小趙老師 的文章:當我們在談論教育技術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圖1 - 知友「小趙老師」的回答鏈接使用許可

現代教育技術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最早被應用于軍隊中,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升軍事訓練的效果。後來又被應用到了醫學研究和醫療培訓中。再後來又擴展到了學校日常教育、高等教育、企業培訓中。國內教育技術學於20世紀80年代從美國引進。最早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中小學電教人員。所謂「電教」,指的是電化教育,說白了就是使用用電的設備來上課。當時的課堂里,哪些設備是用電的呢?除了電燈(開玩笑),還有錄音機、幻燈機、電視機等。電教人員就是專門維護這些設備,並幫助當時的老師使用這些設備來授課的。很多高校至今沒有更新過這個最初的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因此逐漸不符合如今的社會需求。這也是教育技術學專業在我國高校發展緩慢,甚至有被撤消風險的原因之一。關於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閱讀我在知乎的一個回答:天日可人:為什麼在線教育那麼火,教育技術學生還是很難找到工作?

當初申請教育技術系時,有不少朋友問我「教育技術系」是學什麼的。一開始,我自己也不太能解釋清楚。這成了我一塊心病。萬一日後求職,HR問我同樣的問題,我要是連這都答不上來,那算是白學了。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教育技術」這個名字,會自然而然地把理解的重點放到「技術」上去。然而,教育技術專業並不僅僅處理技術相關的問題。事實上,技術只是教育技術專業學生實現教育或教學的手段或工具。更多的時候,我們主要處理的是教學設計問題。所謂「設計」,更多的是思維層面,也就是把要開發的東西想清楚、寫下來,還要呈現出來。所謂「教學設計」,就是精心構思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以保證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最好還要有能力把這些構思展現出來。具體點說,教學設計包括了學習需求分析、學習環境分析、學習者特點分析、學習目標設定、基於學習目標的教學任務分解、教學系統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工具選擇/製作、教學材料(教材)研發、教學原型展示、可用性評估、教學效果測試評估等。

很多人問我教育技術專業平時要不要寫很多代碼。代碼要寫的,但不多。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做一種東西,叫「原型」。原型可以用軟體來做,也可以用代碼來寫。所謂「原型」,也可以理解成「模型」。比如,我思考了如何設計一個幫助學生學習托福辭彙的手機App。在交給程序員進行正式開發(寫代碼)之前,我要先寫一份產品說明文檔,還要用PPT(或其他軟體,比如Axure RP)做出一個樣子,讓程序員知道這個App長什麼樣、具備哪些功能、有哪些按鈕、哪裡顯示文字、哪裡顯示圖片等。這個「樣子」就是原型。而從思考到做出原型的全過程,就是設計。那為何還稱為「教育技術專業」而不是「教學設計專業」?因為比起其他教學設計類專業(比如課程與教學專業Curriculum & Instruction),我們更多地使用技術手段進行教學設計。既然要使用技術,自然要對技術的特點、使用方法、適用範圍有所了解。因此,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才要在學習教學設計方法的同時,經常鑽研各種技術。實際上,這種「鑽研技術」主要是學習如何使用技術、如何用技術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並不像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那樣用技術去開發軟體、創造東西。所以,對技術有莫名恐懼感的文科同學也不用太擔心。

我自己對教育技術學的定義是:這是一門利用各種技術支持教學、培訓活動的設計、開發、實施和評估,並儘可能提高教學、培訓效果的跨專業、綜合性學科。這裡的「技術」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技術指計算機和網路技術。這也是大家聽到「教育技術」這四個字時最直接能聯想到的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狹義的技術又包含了在線教育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自適應學習技術、虛擬/增強/混合現實技術、遊戲開發技術、地理位置信息系統、大數據分析系統、3D建模/列印技術、交互設計技術、肢體交互技術、動作感應技術等等。這些技術的載體也由單一的電腦發展到了手機、平板、遊戲主機、智能電視、可穿戴設備等。在狹義的基礎上,廣義的技術還包括教學設計技巧、教學實施技巧、測試評估原理、演講藝術、工程管理技術、項目管理技巧、語言學研究、符號學研究等。再久遠一些,學會用火、文字的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等都屬於廣義的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有很多,主要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系統工程學等理論。教育學理論下面包括學習理論、教學設計理論、測試學理論、活動理論等。學習理論下面又包括聯結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等。認知學習理論下面又包括了認知主義、行為主義、建構主義、信息加工、分散式認知等分支理論。很多理論之間有相似之處,還有一些相互間存在交叉。在此不作展開。

以我所就讀的密蘇里大學教育技術係為例做一簡單介紹,給大家展示一個教育技術系的課程設置和研究項目。

我們系的教育技術專業不設本科學位,只設博士、碩士、專家(Specialist)三種學位/學歷。博士項目為混合式學習,即大部分課程為面授,小部分課程為在線授課。碩士項目和專家項目全部為在線授課,這一點與國內對於出國留學的認識有很大差異。後面會詳述。

課程方面,要修的課包括學習需求分析、教學系統設計、在線課程設計、測試評估原理與設計、計算機支持下的多人在線協作教學活動設計、計算機支持下的多人在線協作平台設計與開發、基於項目的教學設計、基於遊戲的教學設計、交互設計、網頁開發等。如果是博士生,還要修方法論的課,以便進行研究和分析,主要包括教育統計學概論、定性研究、定量研究、高級統計分析等一系列課程。所有課程都是基於項目。也就是說,課程並沒有傳統的考試、測驗。所有的作業和考試都通過一個個項目作品的形式來提交。完成一個項目,短則幾天,長則一兩個月。

授課形式方面,面授不必多說。主要是在線課程。上面說了,碩士項目和專家項目全部為在線授課。這裡的在線授課,並不是在線同步授課(即教授與學生通過視頻進行授課),而是在線非同步授課。所謂「非同步」,是指教授事先將課程大綱、閱讀材料、學習資源、作業要求等全部上傳至學習管理系統(LMS,如Canvas、Blackboard、Moodle等),再由學生登錄學習管理系統,自行閱讀、觀看學習,進行在線小組討論,並按要求完成指定的作業。學期當中,教授與學生並不見面。但教授會通過郵件、站內信、討論回復等方式與學生保持溝通或提供指導。當然,在必要時,教授也會安排在線同步視頻會議,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

研究方面,我們系的研究項目主要涉及可用性評估、遊戲化教學、STEM教育等。典型的研究項目有:

1) IE Lab,這是我目前工作的實驗室,全稱是「信息體驗實驗室」(Information Experience Lab)。主要日常工作是對網站、軟體、手機App進行可用性評估。所謂「可用性」是指一個產品的設計是否規範、界面是否科學合理、是否讓用戶覺得好用、易用等。IE Lab是一個對外盈利的研究項目,年收入約8-12萬美元。

2) LeXMizzou,這是我參加的一個科研項目,主要內容是研究基於地理位置信息的增強現實(AR)遊戲對教育、培訓的作用。我們主要通過ARIS和GuidiGo遊戲設計平台設計基於Google地圖的「校園游」遊戲,然後在iPad等平板電腦上運行這些遊戲。玩家(學生)需要走出教室,在校園中行走。每到一處特定地點,iPad上的遊戲軟體會根據GPS信號,給出相應的提示、問題、任務、挑戰、獎勵等。這是一個新建立的研究項目,初期資金為25000美元。

3) MakerSpace:這是我導師的項目,我也在其中。顧名思義,這就是國內常說的「創客空間」,主要通過3D建模、3D列印、STEM玩具設計來進行STEM教育研究。我們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工程學院學生及中小學科學教育老師,研究內容是通過開展3D建模、3D列印課程來實施科學教育(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等)並檢驗這種方法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有多大。此項目資金大於20萬美元,並與卡達的中小學建有合作關係。

4) MissionHydroScience,這是一個基於遊戲的教育項目,我沒有參與其中。它的研究內容是開發一款以尋找水源、檢測水質為主題的教育遊戲,讓玩家(小學生)理解保護水源的重要性,同時學到一些數學、物理、化學知識。比如,玩家會被要求在遊戲中挖一個坑來儲水。玩家被允許多次調整坑的形狀來達到最大儲水量(類似於《模擬城市》中的地形調整工具)。此項目資金為274萬美元。

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發展前景

教育技術在國內是冷門專業,甚至有點雞肋。很多人認為讀了教學技術專業,畢業後不是去中小學做電教老師,就是去教育局當公務員。而「電教老師」這種土到家的名字,一聽就不是高大上的工作。由於這種認識,所以在美國的教育技術專業普遍也不受中國學生的歡迎。以我所在的密蘇里大學教育技術係為例,全系30多位博士生,100多位碩士生,來自中國大陸的只有我一人(另有台灣妹子一枚)。

但是,在我看來,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可以有非常好的出路和發展前景。從學業上來看,教育技術專業可以作為文科專業學生向理工科專業轉型的過渡。雖然這樣做的人比較少,但這種轉型確實存在並可以成功。我有朋友原專業是英語,在教育技術專業學習了兩年碩士課程後,成功地申請到了計算機專業的博士項目。從職業發展上看,教育技術專業學生的選擇更多。在百度百科中搜索「教育技術專業」,其中羅列了多達27條該專業的就業方向。

圖2 - 百度百科中羅列的教育技術專業就業方向

當然,這麼多的方向,並不是每個都靠譜。在我看來,教育技術專業的畢業生,除了去公立學校、政府部門工作外,最靠譜的恐怕還是去如今數量眾多的教育培訓機構和教育科技公司。雖然國內教育技術專業的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方向確實與實際社會需求不符,但這並不說明教育技術專業開設的課程、所教的內容也完全與社會需求脫節。隨著時代發展、技術進步,開設教育技術專業的學校也都在課程和研究項目層面不斷做改進,引入一些新的教學內容和技術設備。再退一步說,即使學校不開設符合時代的課程,學生也可以自學。

有些人覺得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學得很雜,卻對教育、技術都是淺嘗輒止,均不精通。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教育技術專業是一個非常需要與應用、實踐相結合的專業。誠然,國內本科階段就設教育技術專業,而本科生大多沒有工作經驗,僅是學習一些理論知識與IT技能,因此的確難以深入理解教育和技術。但如果換成在教育或技術領域有多年工作經驗,再拿到教育技術學位的學生,則完全有可能對教育與技術兩個行業領域都有較為深入的理解。所以,我們最多只能說國內教育技術專業的專業設定、人才培養方法有問題,但並不能說這個專業及其學生的發展前景就一定不好。

前幾日看到新聞上說,我國已經決定把人工智慧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這對於教育技術人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人工智慧本身屬於計算機科學的範疇。但是,通過學習、研究和利用人工智慧,教育技術人也可以盡一步提高自身的技術實力、升級教學設計的方法、提升教學活動的效果。

教育技術系學生所學的教學理論、教學設計原則,以及緊跟時代腳步的一些技術能力,正是公立學校、各大傳統培訓機構、新興教育科技公司以及開展教育培訓業務的互聯網公司等所急需的。公立學校、傳統培訓機構需要的是新的技術、理念以及能具體實施這些的人才;而以技術為主導的公司則需要的是正確的教學理論、嚴謹的教學設計方法和同樣能具體實施這些的人才。教育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如果能做到二者兼備,前途不可限量。

對於在美國就讀教育技術專業、希望畢業後在美國工作的朋友,大家可以讀一讀知友 @勤勤 的一個回答(勤勤:教育技術學可以從事哪些職業?),非常有參考價值。

(備註:上述鏈接的使用已獲得知友「勤勤」的許可)

圖3 - 知友「勤勤」的回答鏈接使用許可

教育技術專業申請

我沒有報考過國內的教育技術系,但在2008和2014年分別申請過10多所美國大學的教育技術系,所以這裡所介紹的主要是申請美國大學教育技術系的情況。

美國大學開設教育技術專業不算很多,主要可以分為傳統派和新興派。傳統派以印第安納大學、喬治亞大學、密蘇里大學、佛羅里達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普度大學等為代表,新興派以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等為代表。 @梵瞳 的答案:梵瞳:教育技術專業美國大學的排名?。

圖4 - 知友「梵瞳」的回答鏈接使用許可

大部分美國大學的教育技術系並不招本科生,只收碩士生或博士生。2010年以前,美國大學的教育技術系以面授為主。2010年起,開始出現採用混合授課模式的教育技術系。2013年起,部分學校的教育技術系開始在碩士項目中試行全在線授課。如今,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教育技術系開始把碩士項目變成全在線授課形式。而佛羅里達大學的教育技術系甚至還推出了全在線授課的博士項目。

美國的教育技術專業對於本科專業沒有硬性要求,即便本科畢業直接申請博士項目也是如此。一般來說,申請碩士項目的話,GPA要求在3.0或以上即可;申請博士的話,則要求在3.5或以上。托福要求80-100分,視學校而異。GRE要求語文+數學310-330,寫作3.5-4.5;部分學校的碩士項目不要求GRE成績。文書方面,大部分學校都是申請表一份、個人陳述一篇、工作或學術簡歷一份、推薦信三封,小部分學校會要求寫作樣本(比如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不過現已不開教育技術學專業)或編程能力證明(比如卡耐基梅隆大學)。

總體來說,申請美國教育技術專業並不是很難。除了部分頂級名校的項目外,大部分美國學校的教育技術系申請難度只居中等。

獎學金要視學校的資金情況而定。以我所在的密蘇里大學為例,學校優先保證博士生有全獎,但在資金充裕時也會考慮為碩士生提供全獎或半獎。所謂「全獎」,通常不是直接發一大筆錢隨你怎麼花。那個叫fellowship,通常不低於3萬美元,但申請難度非常大、競爭激烈,而且通常與你的博士研究課題、研究項目掛鉤。憑空申請到的可能性很小。

比較常見的「全獎」稱為assistantship,是一種服務性獎學金,有teaching assistantship(TA)和research assistantship(RA)之分。二者的共同點是,一般都包括免學費+免保險費+每月生活補助+學校商店/餐廳優惠。其中,RA的生活補助通常略高於TA。所有免去的和補助的加起來,一年也能有3-5萬美元,所以也可以理解為「全獎」。至於為何稱為「服務性獎學金」?因為要獲得這種獎學金,需要為學校或教授工作,通常是一周工作20小時,才有可能拿到這樣的獎學金。另外,學習成績也要保持在B+或以上(GPA3.5或以上),否則隨時可能被取消全獎。

普通獎學金(scholarship)通常在200-3000美元之間,大多由校友捐贈成立,需要每年單獨申請。

大部分美國大學教育技術系的碩士項目都是2年制,也有最長3年的(比如我的學校)。碩士項目以上課、完成課程項目為主,沒有發論文及其他要求。博士項目則為5年制,最長8年完成。博士項目除了上課,還要參與研究項目、參加學術會議、寫論文發論文、給本科或碩士生上課或協助教授上課等,要求比碩士多很多。

教育技術專業目前在美國屬於STEM專業,畢業後OPT實習期最長可達36個月,也就是3年。畢業後可去高校、中小學、政府部門、企業HR部門、教育培訓機構、教育科技公司、IT企業等。實際上與國內的就業方向差不多,但是美國企業對教育技術專業的認可度要比國內高很多。


推薦閱讀:

美國100所大學優勢專業匯總
美國大學留學申請流程
藝術留學大勢熱門專業?新媒體藝術專業解析 | 院校密碼
搶考位|SAT下半年考位放出,2018年3月首次開放亞洲考場
院校資訊丨美國Parsons院校專業全解析 Part 2

TAG:教育技术 | 留学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