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可以顛覆你的世界觀

說起經濟學,很多人第一反應一定是市場規律、貨幣、各種曲線圖吧啦吧啦的。沒錯,這是經濟學的根基——需求與供給曲線,貨幣的意義,資金的流動……但是經濟學的知識卻遠比我們想像中要跟我們的生活更貼切。比如如果你了解需求與供給曲線,你就會明白一個東西的價格永遠不是由商人來決定的。很多人抱怨商人賣的東西貴,可實際商品是由市場決定的,如果有人出這個價格買,商品自然而然的就會達到這個價格。你一個蘋果賣 100 萬,如果沒人買,你也賺不到錢。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你覺得學完經濟學可以分析全球金融,指點江山,計算國家命運,那你可有點異想天開。了解經濟學作用在於它可以給你展現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更真實殘酷的世界運轉的法則。

首先說說供給和需求曲線,我們總說供給和需求,那這倆兄弟到底長啥樣兒呢?看下圖。

不得不說他們確實長得不那麼好看,但這兩位卻對經濟學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這張圖簡而言之,就是無論是供給減少(整個供給曲線往左移),還是需求增多(整個需求曲線往右移),都會提高價格。需求和供給整條線的移動巧妙地相交出了市場的平衡點,這便構成了經濟學的全部。假設價格定低了,在平衡點之下,那麼供給就比需求少了,就會造成短缺,反之,就會造成過剩。這是很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也符合我們的常識認知,東西剩下了,就只能便宜賣,東西稀缺,就可以賣得貴。當然,這個常識也不完全是對的,具體的,我們後文再說。那麼這個圖可以告訴我們什麼呢?那簡直多了去了。

如果你用常識來理解經濟學,那麼經濟學不僅會顛覆你的思想,甚至是驚世駭俗的。 對於很多普通老百姓來說,過年回家可是件大事兒。可是過年回家的火車票可不好買,無數人最終買不到票,只能去黃牛手上買到了比官方售價不知貴了多少的票價。那麼你說問題在哪裡?很多所謂的專家提出的建議五花八門,有的人認為官方賣票賣的不夠,這顯然是胡說八道。有多少票,完全是看當時火車的容量和發車量來決定的,春運時期的火車已經達到了全體出動的情況,這時候你說加票,加到哪裡去?而媒體做出了民意調查顯示,大部分乘客心裡上只能接受 10%,而春運期間火車票提價了 30% 左右,媒體於是強烈抨擊票價漲價。針對這種論調,經濟學家薛兆豐先生在他的《經濟學通識》這本書里卻提了個非常不討喜,甚至大逆不道的觀點——票價還不夠高。

在開始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回家過年是一種商品。經濟討論的是金錢,而回家過年必然是其中一個。總有人對東西很敏感,或者薛兆豐先生說的鴕鳥心態,只要和自己有關,就覺得教育不是商品,覺得水費不是商品,覺得健康面前醫療藥物不是商品。然而他們錯了,錯的離譜。只要牽扯到購買和銷售,這個東西就是商品,無論它是實物還是服務。在經濟領域範疇的東西,就要用經濟的方法來解決,而不是政客和媒體指手畫腳拉扯輿論的地方。

經濟學家們擔心的是如何解決問題,政客們才需要擔心什麼樣的做法更討人喜歡。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有人買的到票有人買不到票,在供給和需求圖上來說就是在平衡點之下,也就是市場短缺(讀者們可以用一根手指在平衡點下面比一條平行線來理解這個狀況)。但是如果你仔細看這個圖,你就會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短缺代表的是價格定低了。事實上,短缺本來就不存在。經濟學最基本的定義就認定,世界上的所有的商品本來就是稀缺的,所謂的短缺其實是來自於定價失當。周杰倫是稀缺的,LV 是稀缺的,但是沒有出現問題的原因在於,他們定價合理。無論一個商品多麼短缺,只要定價夠足夠高,市場就能達到平衡。

那麼為什麼老百姓已經從黃牛那裡買到了那麼貴的車票了,火車票還該提價呢?春運期間火車票價提價了 30% 和乘客能不能接受 10% 的提價無關,和黃牛無關,而是春運期間客流量增多了,需求增大,價格自然提高。然而問題在於,黃牛既然還存在,說明黃牛這個產業賺得到錢,那麼唯一的原因便是還有無數人是在買黃牛的票的。這種情況恰恰說明黃牛實際上是在平衡點,甚至平衡點以上賣票的。黃牛分走了一部分的火車票供給,在原有的票價基礎上加上一些自己花去的時間和其他的一些成本,把票價抬高,最終賺取差價。人們和黃牛周旋,花時間精力,最後依舊買了票,是因為他們儘管不樂意,但是還是可以接受這個票加的。

水電費不便宜,我們依舊交了;電腦貴,我們仍然家家好幾台;旅行貴,可我們依舊會在假期出去度假。所謂的貴只是一種主觀的相對體驗,而不是經濟問題需要考慮的範疇。除非黃牛們搶走了惡意搶走了所有的票並且把價格抬高到沒人買的境界,那才是出了大問題的時候。而只要人們還在買,就說明市場本身是合理的。合理的部分其實是黃牛在賣的價格,而其他在官方售票處買到的票,其實是低於了實際票價的名義票價,說白了,賺了,買便宜了。

那麼對於國家來說,想要消除黃牛,就要消除實際票價和名義票價之間的差。一旦抬高了票價,黃牛們再想去提價,就得掂量掂量了。提太少了就有可能收不回本兒,畢竟黃牛不可能不付出任何成本,提太高了,真超出了市場的接受範圍,那就沒人買了。如果黃牛無法提價,賺不到錢,這種產業自然就消失了。反觀乘客,還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直接從官方售票買票,整個經濟都會變得更高效。

不少反對這個理論的人認為回家是硬性需求,也就是說無論價格怎麼變,老百姓都得買票回家(也就是需求曲線的斜率很高)。用薛兆豐先生的話來說,這是學經濟學沒學透。真正的現實中的市場是完全不存在硬性需求的,人們其實隨時隨地都在取捨。如果回家真的是硬性需求,那麼人們應該無論何時,無論何處,都立馬回家,甚至都不用非要坐火車,坐飛機也要回家。之所以這種狀況沒有發生,真是因為人們實際上對金錢和慾望之間做了取捨。有人如果覺得價格貴了,就會繼續工作,而不是傾家蕩產來回家過年。儘管聽起來殘忍,但價格貴我們買不起的東西曆來就有,有人消費不起奢侈品,難道我們就要打壓奢侈品的價格了么?我們只不過是在取捨。

經濟學可以應用在一個文明,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家庭,不知從何時起,經濟早已和所有的一切聯結在了一起。人為了金錢而做出抉擇,經濟來自於人,經濟學研究的根本,其實是人的決策。 講個簡單的例子,經濟學有個重要的概念叫做邊際效用。對經濟學稍微有些了解的人也許知道這個概念。經濟學認為,我們是否應該繼續做一件事情並不取決於這件事情本身的價值和你成本的比較,而是取決於你增加的收益和你成本的比較。這麼一說很多人可能有點兒懵,這有什麼區別呢?打個比方,如果一家餐廳的包子不要錢,但你不能帶走,我們通常的思想肯定是能吃多少吃多少,最好能夠吃到撐吃到吐為止,雖然這有點小老百姓的感覺,但我猜每個讀者都大概這麼想。但是經濟學認為,一個包子,你在餓的時候覺得很好吃,他可能給你帶來的邊際效用是 10,但是我都知道,一頓飯你隨著肚子逐漸抱起來,你會發現飯菜漸漸沒有第一口那麼可口了,你也漸漸吃不下了,這代表著邊際效用在逐漸下降 。而當你吃不下的時候,你的邊際效用已經是負的了,儘管你是在免費吃東西,但你其實是在減少收益。這時候如果你就應該別吃,吃不了還硬塞,不僅沒有任何好處,要是最後還吃吐了,豈不虧了本兒?

當然了,經濟學可不只有枯燥的模型分析,經濟學的無數精妙天才的理論,更是幫我們理解世界上事物運轉一劑良藥。 比如納什提出的博弈論,在經濟學的利益分析中擔當了很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社會中應用的也同樣重要。中國有個很極端的中學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衡水中學。軍事化的管理,軍事化的教育。一切學習就是為了高考,沒有任何其他目的。很多人一定會覺得這個學校沒人性,死板,並且摧殘學生。其實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其實不是衡水中學老師或者校長是虐待狂,為了高考不擇手段,而是他們做出了最優的選擇。

有一個叫做「婚姻超市」的經濟學思想實驗,是蒂姆 · 哈佛德在 The Logic of Life 這本書中提出的實驗。假設房間里有 20 個男生,還有 20 個女生,他們需要兩兩配對,只要配對成功,就可以領取 100 元獎金,一般人都會選擇配對以後,男女兩人平分這 100 元,一人 50 元。但是假設只有 19 個男生,這時候有趣的事情就發生了。女生為了讓自己找到配對的男生而成功拿到獎金,不讓自己出局的話,則必須要減少自己的收益,比如讓男生拿 51 元,才能吸引來對方。然而當所有人都明白這個方法的時候,女生不得不再次降低自己的獎金。最終,女生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獎金降到 1 分錢(這是理想化的思想實驗)。這就是當雙方資源和位置不對等的時候,人們為了獲取有限的利益,而必然發生的讓步。

我們再次來看衡水中學的事情,不管你是否承認,現代國內高中就是一場軍備競賽,賽的就是大學的錄取和未來的工作崗位。大學錄取就錄那麼點兒人,高考是一場競爭,你要想在競爭中勝出你就要付出競爭的資本,說白了,大家還是在一場博弈之中。而衡水中學,只不過是第一個直接把自己的自己的出價提高到 99.99 元的那個學校。如果放在一個市場上來說,這個中學只不過是一個把產品加工嚴格到了極致,想讓自己的產品佔據更多的市場競爭力的一個公司罷了。一個民辦的公立學校,難道我們真的指望它放著一個最好的競爭策略不用,而去降低自己學生的高考能力?更何況,學校的錄取沒有任何的強迫性,一切都是學生自己選的。這,也是一種取捨。

經濟學歷來就是違背我們的常識思考的。也許你了解了經濟學的皮毛,並不能幫助你真正的去改變一個國家,但如果你想成為精英,你需要的是更多的硬性知識。很多時候一個客觀多樣化的世界觀可以幫你省去無數的麻煩,讓你不會對事事憤憤不平,給事物灌輸一些自認為正確的主觀概念,而變得淡然、瀟洒和從容的面對這個世界。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精英學者都講究要懂得通識,而所有的現代大學,無論國內外,都在強調通識教育,就是因為只有當你學得了各門各類的知識,哪怕只有一些基本的皮毛,你眼中看到的世界,才是一個多彩的,富有了各個角度的全新世界。

薛兆豐先生在他的《經濟學通識》這本書的封面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改變世界,非經濟學所長,改變世界觀,卻是經濟學的強項」

21克

2017.04.04


推薦閱讀:

碰到身邊的靈異事件怎麼保證原有世界觀不被顛覆?
「危險世界」與「叢林法則」:保守派的世界觀根基
人類被一張地圖「騙」了好久, 你熟知的世界是「真實」的嗎?
數碼寶貝的世界觀到底是什麼樣的?
如果一個世界的本質是黑暗,那這個世界有沒有必要去追尋光明?

TAG:经济学 | 世界观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