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鬍子是個政治問題!
說起刮鬍子,在中外歷史上可不是想就刮,刮鬍子事關重大呀!
一,中國古代的刮鬍子
我們先談一個字「耐」。
看耐,「而」指面頰,「寸」代表法度,刑法。在面頰上施刑罰,指剃鬚。本作「耏」。這個字就代表把鬍子刮掉,很形象吧。
其意就是古時一種剃掉鬍鬚兩年的刑罰。
耐罪亡命。耐,輕刑之名。一歲刑為罰作,二歲刑以上為耐。——《後漢書·高帝紀》。「完其耐鬢」,就是剃掉犯人的鬢、須而保住頭髮。由於這種刑罰最輕,故「耐」有了「禁得住」「忍耐」的意思。
可見鬍鬚這是不僅是男子的象徵,更代表著男性權力的象徵!
01.
「鬍鬚」一詞的來歷
先秦兩漢時期,以「須」為主古人沒有剃鬍子的習慣,講究鬍子的美觀,按照鬍子長在面部的不同地方,將其分為如下幾種:
1、「須」。特指下巴上的鬍鬚。《段注》: 「須,頤下毛也。」《釋名·釋形體》: 「頤下曰須。」
2、「髭」。指唇上邊的鬍鬚。《說文解字·》: 「髭,口上須也。」《釋名·釋形體》: 「口上曰髭。」
3、「髯」。指耳旁頰上的鬍鬚。
而用「胡」代表的鬍鬚大約是南北朝。「胡」開始與「須」「髯」「髭」連用,其中「鬍鬚」成詞,且一直沿用至今。
周朝以須長為美。《左傳·昭公七年》里說,楚王在新台這個地方設宴招待魯國的昭公,專門挑選須長的人做主持人。那時,很多國家是以無須為恥的。
子思畫像《孔叢子》記有一件趣事:一次,孔子的孫子子思到齊國去,齊王旁邊站了一排有著長長鬍須的寵臣,齊王指著他們,笑著對子思說:「如果人的相貌可以交換的話,我是不惜將他們的美須讓給先生的。」齊王是取笑子思沒有鬍鬚。
秦始皇兵馬俑中的兵俑均蓄鬍須,其鬍鬚式樣多種,而每一式樣的鬍鬚,又有數種不同的變化。地位越高的兵俑鬍子越多,無論是這是真實的反映,還是藝術誇張,鬍子代表著一個男人的地位。
先秦時代,鬍子是一個男人風度、才智及其地位的象徵。
到了漢代,鬍鬚更是男性權力象徵符號。
高祖之相,龍顏隆準,項紫美須算,身有七十二黑子。——《論衡》
「多須髯」是美男子的標誌:東漢靈帝時鉅鹿郡太守司馬直「潔白,美須髯,容貌儼然,鄉閭奉之如神」——《續漢書》;「長財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須髯」。——《漢書·霍光傳》
《三國志·魏書·崔琰列傳》記載,曹操底下的崔琰是「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美男的的標誌之一就是鬍子長。當匈奴來使,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安排崔琰替代他接見,他則「捉刀立床頭」。
至於《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就是關羽的鬍鬚了。鬍鬚和《春秋》簡直就是英雄和道義的化身了。
我國古代,崇尚「鬍鬚」的文化心理也顯得源遠流長。中醫陰陽五行學說以鬍鬚屬「腎」,鬍鬚的濃密茂盛意味著男性生命力的旺盛。故古人直接以「鬚眉」代稱男子。將美「鬍鬚」視為男子壯美形象的突出標誌。
從人類學的視角看,由象徵男性力到象徵男性的才能與權力意志,以「鬍鬚」象徵權力意志也成為重要的文化敘事模式。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候,開始不重乃至鄙視「鬍鬚」。這時候,因為士族鼎盛時期,生活優越養尊處優導致於當時的社會審美日趨病態、所以「何郎敷粉荀令熏香」,以男子而具婦女柔媚悠態竟為一時美的標準。最典型代表的就是《世說新語》記載擲果盈車的故事:潘岳(潘安)有美好的容貌和優雅的神態風度。年輕時駕車走在街上,連老婦人都為之著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車裡丟,都將車丟滿了。比左太沖長得非常難看,他也來學潘岳到處遊逛,這時婦女們就都向他亂吐唾沫,弄得他垂頭喪氣地回來。所以,中國的「男風」最重的就是魏晉了。
其實這還有一個原因,魏晉時期胡漢矛盾十分突出,漢族對少數民族充滿著鄙視和仇恨,當然對胡人的濃密鬍鬚也很反感,形成了鄙視鬍鬚的特定文化心理。
從這以後,男人的鬍鬚成了歷史的一個風向標!
當一個時代有尚武精神的時候,受到游牧文化影響的時候,蓄鬍就比較流行。當社會風氣崇文時,代表著勇猛威武的鬍子就不被主流接受了。鬍子的長短與歷史社會發展有了緊密聯繫。
在唐朝,無論是唐太宗,還是文人和官員李白杜甫,都是留有鬍子的。從當時繪畫作品中就能體現出來。留鬍子幾乎是一種風氣。
到了宋代,留鬍子的人就少了。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有鬍子。
就一個王朝來看,王朝越往後,尚武精神漸漸失去,鬍子越短。
看看宋朝的宋太祖與宋徽宗。
再對比一下明朝的永樂朱棣與萬曆朱翊鈞。中國男性的鬍子和當時歷史特點有密切關係的。
02.西方鬍子的歷史
鬍子與宗教有著密切的關係。
鬍鬚在宗教活動中是一種信仰的標誌,世界上許多宗教都有許多關於鬍鬚的記述。
猶太教的經典《舊約》就曾有這樣的記載 :阿莫尼特人為了侮辱猶太人,剃掉大衛王使者一半的鬍鬚。和其他東方民族一樣,鬍鬚在猶太人的觀念中是力量的化身,是神所賜予的男子氣概的象徵。根據猶太經師的傳統規則,猶太男子必須留須,鬍鬚不能用剪刀修剪,而是用火燒掉。
《舊約》認為刮光臉的男子與異教徒外表上相似,因而刮臉是一種卑鄙的行為。在這種宗教文化下,如果一陌生女子觸摸到一男子的鬍鬚,這將對他造成幾乎無法彌補的傷害。
在基督教中,耶穌使徒的畫像和雕像表明他們都留有鬍鬚,許多德高望重的修士和苦行僧日積月累地甚至終生蓄留鬍鬚。
在隨後的基督教發展歷史中,羅馬教士的臉部變得越來越光凈了。由禁慾男性組成的教會將鬍鬚看成是貴族、騎士和農民的世俗取向,同時鬍鬚也是性慾的象徵。
為了同世俗社會划出一條界限。1119年的圖盧茲宗教會議規定 :「如果神甫同非教徒一樣任其鬚髮生長的話,將被逐出教會。」
格里高利九世在其頒布的教規法典中寫道 :「如果教士不遵守這些規定,主祭可以強行將其鬍鬚剃掉。」
然而,同樣是信奉基督的東正教卻不認同天主教的這種做法。在東正教中,所有的教士和修士必須留有鬍鬚,以此保持同上帝和耶穌形象的一致。這種形象的原始畫面來自維羅妮卡汗巾和都靈耶穌的裹屍布,這兩件聖物表明耶穌是留有鬍鬚的。所以鬍鬚也就成為區分天主教與東正教以及其他傳統教派的標誌性特徵。
在伊斯蘭教中,同樣有著蓄留鬍鬚的規定。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男性穆斯林都是留有鬍鬚的。在伊朗刮光臉是西方人的化身,同時也是墮落的標誌。在沙烏地阿拉伯,所有男子都必須蓄留鬍鬚。在阿拉伯國家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 :「一個沒有鬍子的男人等於一隻沒有尾巴的貓。」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可以例外,那就是在朝聖之旅結束前不久。到那時所有的朝聖者聽從號召,將鬍鬚剃掉,剃光所有的體毛,以此表達對真主安拉的絕對恭順。
鬍子與政治的關係
在古埃及只有法老才可以蓄留鬍鬚,因為它是一種特權的象徵。因而其他階層的人都必須剃光鬍鬚。如果法老的鬍鬚(是在下頜而非絡腮鬍)不夠長的話還可以用假鬍鬚粘到下頜。甚至連埃及女法老也會「長」鬍鬚,以顯示她們統治地位的合法性。
同為地中海世界的古希臘人、羅馬人也接受了埃及人的這種做法。在古希臘,只有老者和武士才可以蓄鬍須,因為鬍鬚代表著年長、智慧和威嚴。所以為古希臘哲學家而雕刻的畫像表明他們都留有鬍鬚。在古希臘神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只有最老的、最有威望的神才有鬍鬚,例如天神宙斯、海神波塞冬和冥王哈德斯,而年輕的奧林匹斯神大都是嘴角光光的。此外鬍鬚還有一種特別的作用,它是隔代的標誌,在處於父權制下的雅典社會中,正式剃鬚的青年男子就成為受人尊重的成員。
古羅馬人似乎十分討厭鬍鬚,這可能與日耳曼人有關,這群北方的敵人蓄著蓬亂的大鬍子。羅馬人剃鬚才是尚武善戰的表現,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在近戰中比敵人抓住鬍子,並能做出敵我識別。後來隨著古羅馬皇帝哈德良蓄起了小鬍子,鬍鬚才在古羅馬復興,這可以從那時保存下來的雕像和硬幣得到印證。
古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在廢墟之上紛紛建立了封建國家。薩克遜人的鬍子意味著男子氣概,沒鬍子的諾曼人則道德敗壞。在當時的言論風氣中,羅馬帝國的崩潰都被認為是刮鬍子的直接後果,羅馬人娘里娘氣,被有鬍子的蠻族徹底打垮。由此對於鬍鬚的崇拜重新在歐洲流行起來。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留鬍子是件很平常的事。這種情況直到近代結束前都沒有改變,中世紀的查理曼、「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德國宰相俾斯麥和拿破崙三世都留有不同樣式的鬍鬚。
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的鬍子是典型的君王模仿的範本。
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法國卡佩王朝的路易七世有次把鬍鬚剃掉了,王后艾莉諾對此大為不滿。憤怒的她在沒離婚的情況下就改嫁給大鬍子的安茹伯爵,即後來的英王亨利二世。作為嫁妝,阿基坦落入到亨利之手。因此這塊土地成為英法兩國激烈爭奪的地方,這也是後來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
在 1830 年和 1848 年歐洲革命中,起義者們紛紛留起了絡腮鬍。由此鬍鬚代替服裝成為革命分子的明顯標誌。從馬克思、恩格斯到列寧、斯大林,再到胡志明、卡斯特羅,在這些左派革命家們的鬍鬚中體現的是那種具有反抗意味的政治審美意識。鬍鬚完全屬於左派的外表形象。為此,德國的保守派在攻擊和謾罵中甚至將鬍鬚貶稱為「民主主義者之胡」。
但是,與之相反的較落後的國家,卻要去掉鬍子。俄國的彼得大帝,這位一心想把俄羅斯引向現代化道路的統治者,從歐洲考察歸來後就在俄國掀起了一場剃鬚運動。彼得將大鬍子視為俄羅斯保守的標誌,誓與鬍子為敵的他在國內開徵鬍鬚稅。較高等級的人繳納 100 盧布,農民則繳納 1 戈比。即便如此,蓄著大鬍子的貴族比比皆是。氣急敗壞的沙皇甚至親自動手,剪去他們的鬍子。
同鬍子作不屈不撓的鬥爭的並不僅僅是彼得,還有「土耳其之父」凱末爾及其將軍們。土耳其革命成功後,凱末爾於1923 年當選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此後他在國內推行現代化的改革,其中就包括世俗化的內容。通過立法,土耳其禁止所有的公職人員和大學生蓄留絡腮鬍。
對世界鬍鬚造型影響最大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牛角胡。鬍鬚兩端用油脂固定住,刻意向上高高挑起,在德國軍界頗為流行。
電影《大魔術師》劇照德國崛起,以德為師的落後國家,軍政要人多會留牛角胡,它甚至成為權威的象徵,譬如斯大林就留著不那麼誇張的牛角胡。中國軍閥也流行這樣的鬍子,像現在電影中表現軍閥還是用這樣的鬍子。
所以,留胡與剃鬚,是個政治的立場的問題。
二戰以後,世界秩序相對穩定,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繁榮文明,人們對鬍鬚沒有特殊的喜好,蓄鬍對身體健康不好,更使男子看起來顯老。人們審美觀念發生了改變,光光的臉顯得利索乾淨,也不用花時間去梳理。所以,現在人也慢慢地接受了剃鬚的這一生活習慣。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部分國內網友認為納粹是右翼政黨?
※塔西佗陷阱的後果:不可逆料的風險
※如何評價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原則?
※為什麼我們的國內外信息差距這麼大?為什麼我們在義務教育里甚至是大學的教育里普遍的外語都只是英語?
※德治與法治為什麼不能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