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焦慮一萬次,該怎麼緩解焦慮這種時時處處的存在呢?
提示:看解決辦法,直接跳到第5小節。
1.
現在的人生活不易,壓力都很大。
有的時候我都在勸自己,主動屏蔽一些消息吧,否則內心就像個水池子,總有大小石子扔進來,一圈一圈水波紋前赴後繼,不得安靜。
最近,公共領域裡的話題都觸動著人們的神經。就不說山東的辱母事件了,司法和公共安全,都有長期問題。有一種說法,小地方越亂,大城市的房價漲得越高,乍一看似乎也挺有道理。
而房價、逃離北上廣、階層固化等等,這些話題的連續出現,則更挑動人們最緊繃的那一線神經。如果說山東的事離自己還稍微有點遠,那麼房、家、維生的工作以及未來發展的上升空間等,它們是影響著我們的切身利益。
一看到房價漲了、貧富差距更大了、人工智慧將來會讓很多人下崗這些話題,難免焦慮加重。
2.
過度焦慮是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
2015年衛生計生委發布了一個數據,全國人口1%-4%的比例患有抑鬱症。看得我還不是那麼悲觀。
之所以沒悲觀,是因為我之前還聽過一個更可怕的數字,每13個人當中就有1個抑鬱症患者。也就是說,你站起來,看看教室里或者辦公室里,這些你認識的人當中,至少會有一個人不幸抑鬱。
他們表面裝作沒事,但一回到家裡彷彿就被抽去了活力,渾身沒勁,躺在床上,覺得幹什麼都沒意思,也沒有任何長遠的追求。讓他們幹事,對他們來說,都是壓力和負擔。
長期焦慮就可能有抑鬱情緒,進而發展成抑鬱症。
我們現在身處的社會環境很容易讓人焦慮,經常是躲都躲不過。水池子不能移動,石子可是能隨便往裡扔的。
新聞媒介發達,以前沒有互聯網,新聞聯播一片祥和。而現在,極端的事第一時間就傳出來了。社交網站上,你能看到90後創業者做著互聯網三兩年就暴富了,還有身邊的人在朋友圈裡炫各種成就,普通人都能產生信息讓自己有壓力,真是彼此在圈裡互相傷害著。
我們的大腦還停留在過去,進化的進程連工業時代都還沒趕上,現在又被信息時代包裹著,信息爆炸,越來越累。
3.
人類的基因從遠古時期就刻下了這樣一個法則:面對危險會緊張,面對潛在危險會焦慮。
這樣說,焦慮不完全是個壞事。因為有焦慮這個東西,它能提醒我們有不對勁的地方。我們經常忙得不會用注意力去分析所有的事,但是信息被接收了,就存在潛意識裡了,焦慮就蹦出來,從我們潛意識那裡提醒我們要注意危險,這是一種警覺。
如果你一直待在舒適區里,結果反倒不樂觀,多半是溫水煮青蛙習慣了。可假如一場大病襲來,家裡存款不夠怎麼辦?自己當下不拼,無法上位,這行業是不是過幾年就沒機會了?未來誰也說不準。
未來本身就是一種焦慮。未來的盡頭是死亡,更是一種黑洞般的焦慮。
年輕人有迷茫時的焦慮,中年人有中年人的危機,老年人就要面對死亡。人這一生,沒輕鬆過。
所以我們在焦慮推動下,還是會居安思危,會想著在競爭中,不斷提高自己,不斷去努力。既做更好的自己,又做更有能力抗風險的自己。
有焦慮也正常。
但是,話說回來,老是焦慮也不是個事。這種感覺很難受。
4.
焦慮無法根除,但是有些焦慮卻能緩解。
現在有一種問題逐漸普遍,就是「越努力,越焦慮」,普遍病發在年輕職場人身上。
這個問題根本原因在於方向錯了,要麼是沒深度去思考方向,瞎忙了。要麼是確實是自己眼界和知識有限,暫時沒有高人指點,也無法從外界求幫助打破困境。
結果,本來就焦慮,努力不見效,更著急了,覺得自己不過如此,是個弱雞,衝下懸崖還連一點痕迹都沒有,就更加重焦慮了。
我自己有一些心得,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時時圍繞你的焦慮。
如果你眼下每天都有嚴重的焦慮情緒,每天早上都在焦慮中醒來,覺得自己的生存有危機感,那麼你可以試一試,也許能緩解一點。
5.
焦慮多半來自幾個大的領域:學業、工作、家庭生活包括老人、孩子、另一半,以及自己的身體健康等等。
首先,找出時間排除外界的干擾,不要看手機,閉上眼睛想,你最近的焦慮來自以上哪個大領域,是什麼讓你時時心裡不安。
第一步定位應該很容易。
然後,緩解焦慮的關鍵在於,去想清楚問題的根子。比如第一步定出工作上有焦慮,那更底層的恐懼是什麼?你試著去講出來。
害怕將來被社會淘汰?
害怕階層上升的窗口關上了,自己趕不上?
害怕賺錢少,買不起房,在同學聚會上被比下去?
害怕老闆不滿意?客戶不滿意?
害怕項目在截止日前做不完?
害怕新技能學不會?
害怕演講?
害怕當管理者?
害怕接手新的工作?
害怕績效差了老闆要開除你?
......
只有把一項項擔心害怕的事情寫下來,注意,寫下來,你的問題才算真正找出來了。
問題也有不同的層面,比如害怕死亡是更為深層的恐懼,而害怕跟不上社會相比起來則是淺一層的,而實習期留不下來則是更表層的。
其實,從哲學或者心理學角度看,這些都是死亡焦慮。因為沒有工作=沒飯吃=生存不下去。但它是不同層面的,每個人都有死亡焦慮,這很正常。人歸根結底,就是有少數幾類的終極焦慮。其他層面的焦慮都是這些的衍生,披上了現實生活中具體事件的外衣。
當你把問題明確了,條分縷析,不同層面都寫下來了,以後你就不會腦袋裡面對一團雜亂不清的東西去恐懼和焦慮了。而且,再有外界引發焦慮的信息進入時,你會自動把它歸類,心想我有對策了,它就是哪類哪類的害怕。
人對未知會恐懼,如果問題已知,儘管它還是問題,也會減輕這樣的恐懼。
就像你看一個井底,黑洞洞的,聽見有怪叫聲,會害怕這個深淵,深淵在凝視著你。但是你如果拿個手電筒,照一照,原來是你家的一隻羊掉下去了,疼的在叫喚,那就不會那麼擔心了,你對未知的恐懼變成了對已知的財產損失和心疼自己小動物的痛感。
有了問題,就有了目標。我們就可以著手去一步步解決問題,解決的過程還能進一步減緩焦慮。每一天離目標近一點,焦慮就少一點,更踏實一些。但是方向錯了,問題錯了,潛意識還會覺得不對勁。
所有的努力後仍然是焦慮,正是因為你的意識層面沒做對工作。以上過程就是從潛意識裡把那種感覺提到意識層面,用理性搞清楚它的真面目。當你直面問題的時候,你就有了勇氣。
還拿工作上的焦慮為例子。如果眼下工作內容不熟悉,那麼就細想工作內容怎樣去多加了解,報個培訓班,請前輩吃飯請教,買書學習。
要是工作內容不喜歡,那坐著焦慮也沒用,能不能試著換個視角看待眼下的工作,賦予意義?把每天的小事都當做刻意練習?練習溝通能力、製作能力,連PPT做好了都能一年30萬的收入,其實沒有什麼是「小事」的。或者要轉行的話,是不是要著手在業餘時間去學習新的領域?
倒推回來,要做什麼,也能有思路了。只有靠一點一點去解決你擔心的問題,你自身的擔心和焦慮才會減緩。
但是,如果你不定位好問題和方向,只是跟著別的公眾號說的,去寫作、去讀書、去做PPT、去鍛煉身體、去學演講、去學溝通、去做自媒體,那就有可能就南轅北轍了。
其實,這裡面就是一層窗戶紙。想清楚問題比動手開干更重要。而不想,只會更焦慮,最終被它壓垮。
********************************
這個專欄研究個人成長方法論。
歡迎關注這個專欄以及作者周昶帆的知乎,第一時間接收閱讀與成長話題的更新。
微信公眾號:北極光閱讀(微信搜索 kanbeijiguang)。知乎Live: 1. 日記,一個小眾成長利器 ; 2. 年輕人的高效讀書方法論 ;
3. 站在雞血成功學的對立面,綜合刻意練習、1萬小時天才理論和異類視角,來看通往成功和自我實現之路你要具備什麼?推薦閱讀:
※明明感覺晚上自助餐吃的很撐,為什麼第二天早上會被餓醒?
※為什麼自己看電影不笑,在電影院看電影反而笑?
※【缺愛】為什麼小時候的事都忘了,對現在還有影響?潛意識的啟動效應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在北上廣當「蹲族」也不願意回到三四線城?
※愛與失去,哀悼與復原|911事件十五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