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UR到KUKA-LWR/iiwa

x

  • 背景介紹

上回書我們嘗試了去復現UR機器人拖動示教的原理。經過一番嘗試,阻抗控制/導納控制可能是UR採取的策略。

目前市面上,類似UR的協作機器人平台還有DLR-KUKA的LWR和iiwa等。以這兩款機器人為例,它跟UR在結構上有一點重要的不同。

UR在每個關節上採取的是雙編碼器的方式,分別測量電機角度和連桿角度。而LWR等在每個關節上還加入了一個單軸力矩感測器(一般位於減速器輸出端與末端連桿間),用於測量每個關節的輸出力矩。從文獻及實際體驗看,LWR在牽引拖動時表現更好,用戶施加更小的力就可以牽著機器人按其意圖運動。

只是多了一個小小的關節力矩感測器,為什麼能提升牽引示教的效果呢?

  • 理論分析

牽引示教時,機器人每個關節的輸出力矩若能剛好抵消其重力,慣性力及粘滯力,那此時機器人處於力平衡的狀態,我們這個時候可以很容易地推動它(自行想像宇航員在太空中上推動物體的體驗)。這是牽引示教的核心,一般也稱為零力模式或透明模式。從控制的角度,要想實現理想的牽引示教,就是要精確地控制關節輸出力矩。我們所謂的牽引示教效果好,本質上是機器人關節力輸出矩控制地越好

根據上回的分析,LWR機器人的每個關節可由下圖描述。這裡有點不同的是,彈簧是由兩部分彈性元件串聯而成的:諧波減速器柔輪的柔性與力矩感測器的柔性,它的剛度係數相當於柔輪的剛度Kr和關節力矩感測器剛度Ks的串聯。

根據胡克定律,我們有

其中tau_s是關節力矩,可由力矩感測器測量獲得;經過此步,可標定出彈簧的剛度係數K。

再由牛頓第三定律(簡單起見,減速比為1),我們就可以獲得一組完整地描述關節的動力學方程,

通過合適的變數代換,我們可以獲得一個關於tau_s(tau_s就是我們的控制目標)的二階微分方程。當我們能對控制對象建立一個解析的模型,剩下的控制律可以參照很多現有的方法(基礎是李雅普諾夫方程)。

比如我們在控制機器人位置時,往往也是得到一個關於角度的二階微分方程;我們可以與其類比,找到一些適用的控制律。這部分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在此略過。

而UR的雙編碼器是無法提供上述的動力學方程,我們沒辦法對控制對象建立合適的模式。此情此景下,要達到控制關節力矩的目的,有兩種較為合適的方法:單純PID控制(上文方案一)和導納控制(上文方案二)。

另外,關節力矩感測器的信號精度(+/-0.2Nm)比位置感測器的小很多,這會嚴重損害單純的PID反饋控制效果

  • 總結

通過兩篇文章的討論,我們再一次強調了建模在控制中的作用。要實現更好的關節力矩控制效果,建模是必不可少的。
推薦閱讀:

庫卡、ABB等工業機器人都是怎樣計算payload的?
工業機器人有什麼好的入門書籍?
國內工業機器人是不是出現了過熱的跡象,又該如何在這次浪潮中生存下去?
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最大的公司是哪個?

TAG:机器人 | 工业机器人 | 自动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