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史上最搶眼的星圖是哪張?
如果問NASA史上最有名的星圖是哪張?恐怕有些天文愛好者都能替NASA搶答啦——這就是「創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
在美國宇航局眼裡,它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的雪恥照片;在大眾眼裡,它是NASA最棒最炫的視覺大使;在藝術家眼裡,它是再好不過的IP符號;甚至在牧師眼裡,它是宇宙的天使。
先來看看它的簡介。
所謂「創生之柱」其實是鷹狀星雲(也叫天鷹星雲Eagle Nebula)的一小小部分。鷹狀星雲位於北天的巨蛇座,距離我們7000光年。這個令人嘆為觀止的雲團,其實是恆星正在形成的形態。整個星雲約有8100顆恆星,最亮一顆亮度是咱太陽的100萬倍,質量約是80倍。這張圖片是鷹狀星雲的局部圖像,虛線里的部分就是「創生之柱」。
就在「創生之柱」的旁邊,照片左側白色虛線圈內,還有一個很有名的結構,名叫「黑之柱」Black Pillar,我本人更喜歡叫它「龍首」。
這根遒勁有力的黑色柱子,長度可是按照光年測算的,足足有9.5光年。也就是說,這個長度是我們距離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比鄰星(大劉筆下的三體世界)距離的兩倍還要長,長達90萬億公里,飛得最遠的人類探測器旅行者1號(Voyager 1)至少得飛上10萬年!
其實,鷹狀星雲並不是NASA發現的,早在300年前,就被鼎鼎有名的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Messier,收錄在「梅西耶星團星雲列表」里,列表裡的天體都被叫做「梅西耶天體」,他按照自己姓氏Messier的第一個字母M,依次給這些天體編號,鷹狀星雲被編號為M16。
回到文章開頭——
- 為什麼說「在美國宇航局眼裡,鷹狀星雲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的雪恥照片」呢?
大家可能多少聽說過哈勃太空望遠鏡「好事多磨」的故事吧。儘管這個太空巨眼是為了紀念美國天文奇才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但籌劃、研製、命名、發射、應用……
整個太空望遠鏡的全過程,跟他本人沒啥關係,倒是跟另一位大名鼎鼎的美國天文學家密不可分,他就是萊曼·斯皮策Lyman Spitzer。
早在1946年,他曾撰寫《大氣層之外的天文觀測優勢》,論證太空望遠鏡的種種好處。但直到1958年成立NASA後,美國官方才開始認真對待這個「科學幻想」。不過,1974年卻遭到國會議員的強烈反對,在隨著三年里,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們發動了大規模的宣傳造勢活動,而斯皮策就是這場造勢運動的核心人物。
1977年國會終於批准給錢了。從設計到建造整整用了八年,直到1986年初,哈勃望遠鏡終於排上了當年晚些時候的發射名單。可是偏偏不湊巧,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出事了,短短髮射73秒後就變成了美國航天噩夢。
哈勃望遠鏡被封存在加州森尼維爾市的倉庫里,一等就是4年。原本造價4億美元的哈勃,因為推遲使用,總成本飆升到47億美元。
好在1990年4月24日,科學史上第一個光學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終於升空了,當時已經76歲的斯皮策,就在發現號太空梭的發射現場,淚眼模糊。
哈勃太空望遠鏡註定就是命運多舛。升空兩個月後,6月27日,堪稱望遠鏡歷史上最陰鬱的日子。NASA承認哈勃「天生近視」,這架史上最精密的光學望遠鏡,就因為鏡面打磨誤差僅僅2.2微米,卻造成災難性的成像模糊。因此,哈勃秒變成了美國最大最貴的太空垃圾。
直到三年後的1993年,利用奮進號太空梭升空的機會,NASA為哈勃帶上了一個矯正眼鏡,才讓這架史上最昂貴的望遠鏡變得火眼金晴,名聲大噪。
儘管截至2010年,哈勃望遠鏡累計總花費高達100億美元,但隨著層出不窮的天文成果越來越多,這架望遠鏡的形象已經從國家醜聞、國際笑料轉變為美國技術和科學實力的典型符號。從1993年到2011年,共完成100萬次的觀測,平均每小時5次觀測,這期間最有影響、最富轉折意義的成像作品,當屬本期主圖「鷹狀星雲」。
這是1995年與2014年的對比圖,天文學家發現,竟然出現了噴射位移現象,據計算,19年間星雲移動了600億英里,估計時速高達每小時450000英里。
那麼這張神圖是如何一舉成名的呢?
1995年4月,已正常使用兩年的哈勃望遠鏡正在例行巡天觀測,對M16即鷹狀星雲進行一系列曝光和圖像捕捉,也只是天文學家研究對象清單上的一個普通天體,但是,當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兩位天文學家海斯特和斯科恩下載了數據,並處理產生鷹狀星雲的新圖像之後,兩人都驚呆了。不久之後,當NASA高層看到這張神圖後,都被震驚了。副局長當即脫口而出:「當它公布時,將會登上世界每一份報紙的頭條!」
果不其然,1995年11月,NASA特別為這張神圖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世界各大媒體爭相報道——
- 「這張照片永久地修復了這架望遠鏡早期被玷污的聲譽。」
- 「這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歷史上的轉折點。」
- 「這是從宇宙笑料到歷史性的觀天之眼。」
- 「美麗的圖像,看起來像是天堂。」
- 「NASA稱之為創生之柱,由此產生了跨越宗教與大眾科學的共鳴,比以往任何一張哈勃圖像都更有效、也更有戲劇性地把美學與科學結合起來。它是視覺大師。」
不過,我個人還是更喜歡《紐約時報》的評論:「哈勃發回尚未誕生的恆星照片:7000光年遠,恆星形成的一扇窗——恆星是如何誕生的。這不僅顯示了理性,也體現了感性。」
今天,我們在網上搜索「Pillars of Creation」,會得到938000條各種各樣的結果。除了最上面是維基百科對鷹狀星雲的介紹,你還會發現幻想小說家古德坎在他代表作《真理之劍》系列中借用了這個詞;來自芝加哥、拉斯維加斯、倫敦等電子、金屬樂隊,也在反覆套用這個名字;至於被搬上郵票、繪畫、體恤衫、遊戲、VR……變成各種IP文化產品,已經見怪不怪了。
看來,「創生之柱」果然名符其實,在這個宇宙創生裂變啦。
推薦閱讀:
※宇宙日曆 & 地球日曆 v0.9
※諸天述說
※一本正經地胡思亂想:10億後的太陽系會是啥樣?
※最新發現:一顆距離地球最近的褐矮星,竟然只是個巨行星
※重要發現:在所有常見類型的星系中存在徑向加速度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