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道家對五葷是否禁忌?若是,其禁忌源流可考否?
對這個問題突然好奇,隨手看了看,但是最早也只追查到婆羅門(黑人問號.jpg).
各種答案五花八門,看的我一臉迷茫.還望不吝賜教,先行謝過.
禁忌,源流可從經文記載中考證。但就我個人所查資料最早在經書上的記載是東晉。
首先,明確一下什麼是五葷。
藏外道書水石閑談第十九記載:
王居士雲以茹素為除葷,張子曰,葷與素不同也。道家戒五葷,方書謂蔥、韭,薤、蒜、芸苔,此五者辛臭敬氣,故字從"艹"、"軍。猶言草中之兵,並主克伐者也。養氣者忌之。釋家重茹索,以其戒殺放生,故凡畜類之肉,皆屏而不食。世人以朔、望等日茹素,而平時仍嗜肥甘,素猶不素也。吾為茹索除葷者計,曰善口不如善心,體君子遠皰之訓可也。養氣即能養腹,遵至人臭味之戒可也。
這裡看到,在道家裡,五葷指:蔥、韭,薤、蒜、 芸薹 。
那麼為什麼要禁忌呢?因為辛臭,養氣者忌之。
而在早期上清派經典,大約出於東晉時期的《太上黃素四十四方經》中:
凡道士吐納和炁,存神服霞,修求長生之道,慎不可食五熏之菜,及為酒色之病敗也。是故古之神人云:五熏為伐藏之斧斤,酒色為喪身之棺槨。夫能斷斤斧之所傷,塞棺槨之死宅者,然後可以涉生生之塗徑,滅神仙之蹊路矣。
這裡的五熏即是五葷。因為在《雲笈七箋》中複述此經文時,五熏寫成了五葷。
而實際上應該是有三種說法:五熏=五葷=五辛,一個意思。
而婆羅門的五葷與道教的五葷是不是一回事呢?
這裡我找不到婆羅門教的相關經典考證,但佛教的相關戒律應與婆羅門教是相同的,因為佛教從婆羅門教中多有借鑒學習,所以我們在佛藏中檢索「五葷」。
這裡在《 印光法師文鈔 三 編》中提到
葷,正指蔥韭薤蒜之物,故從草。梵網經明五辛大蒜蔥,(即韭)慈蔥,(即蔥)蘭蔥,(即小蒜,薤即是此。)葷物,此方只有四種。西域加興渠,故名五辛。亦名五葷。有外道以芫荽為葷者,又有以紅蘿葡為葷者,皆屬妄作。此五葷,本是菜類,以其臭穢,故不許食。食之誦經念佛,皆無大利益。況肉乃眾生身分,活活殺死,以圖口頭滋味。世人習慣,不以為怪。想一想真無理之極,可畏哉。光之回期,不能預定,何須要人接。只一空人,接反成障。千萬勿來,來則不回去矣。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佛教中(也很可能是婆羅門教中)的五葷是指蔥、韭,薤、蒜,和興渠。
而興渠和芸薹並不是一種東西。
所以可以說,佛教和道教的五葷並不是相同的,那麼這也就意味著婆羅門教的相關論述也與道教不同。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相關禁忌是道教從婆羅門教中學習的。
而興渠是產於新疆和闐、西藏、印度、伊朗、阿富汗等地 的植物,在古代中國基本上不可能吃到,所以也不會提要去禁忌。
最後,道教本是師師相授,並不注重立於文字,所以關於五辛的相關禁忌也很難考證到更早的文字記載。如果想知道更多,可以自行檢索道藏。
養氣者,到一定程度,自然會忌葷。體會過的人自然能懂。
此處的葷指的是刺激性食物,不限於道教五葷和佛教五葷。對於葷素,如有需要可以不忌。不過從養生的角度,我是一直素食的。如果有特殊情況,葷食可以吃的。作為正一道除了特定的葷菜其他是不忌口的。信仰也要講人情,順其自然。
沒有。
欲要知好,必先嘗壞。
沒有體驗過,怎麼能知道是補還是泄?
前期好處大於坏處,中期互相抵消,後期自然就會出現抵觸心理,不想讓外物波動心境。
都是過程。
全真戒,正一不戒
老莊表示他沒說過這話 皇帝廣成子表示他也沒說過這話
先講一個事實,大家別不高興。因為有事實講事實。
道教的現今絕大多數戒律系統都是受印度文明影響的,你們去翻一翻,戒律系統是不是都是靈寶什麼什麼的。說實話,印度文明在戒律上確實見長,道家在立教的開始,借鑒學習別的文明的優秀成果並不奇怪。你們啊,不要有文化潔癖,年輕人還是見得少了。……道家在立教轉變為道教以後他們當初的面貌我們已經不得而知,因為道家是最不願意寫文字的。
但是從道德經中可以一窺道家對於「味」的態度。「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家教人少思寡慾,精神內守,恬淡虛無。這所謂的五葷味道那麼重,吃了之後肯定不好。所以五葷還是太少了。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