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直覺泵和其他思維工具》——讓當世最優秀的哲學家教你70多個思維工具
我手上的這本,是企鵝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的平裝版。雖然精裝版更好,但是價格也更貴。這本平裝版,如果在網上購買,加上郵費,不到100元應該能買到。
我先來講講Dennett的故事,主要是根據紀虎民撰寫的對他的介紹,並綜合其他我找到的材料,訂正一些錯誤。紀虎民曾在塔夫茨大學跟隨 Dennett 讀研究生,或者做過訪問學者,具體我不記得了。下文將 Dennett 的名字翻譯為丹內特。
丹內特出生於1942年,他現在是美國塔夫茨大學的哲學教授。他爺爺是醫生,爸爸畢業於哈佛大學,是歷史學家。他高中在美國最優秀的高中念書。在威斯林大學讀本科時,他對哲學有了興趣,於是開始修數理邏輯課(因為這是學哲學的基礎要求)。當時他用的教材是蒯因的書。蒯因是哈佛大學的教授,是二十世紀最優秀的哲學家。
還是本科生時,丹內特認為蒯因的書中所論證的結論不對,於是他想,他要轉學到哈佛大學,去向蒯因說明一下他的錯誤。21歲的丹內特確實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堅定自己的想法,三年後,他在畢業論文里批評蒯因在日常語言和科學語言中建立雙向聯繫的努力是不成功的。蒯因並不同意丹內特的觀點,但還是很欣賞這個年輕的學生,於是親自寫信推薦丹內特畢業後去牛津大學跟隨賴爾讀研究生。
賴爾也是當時舉世聞名的哲學家,他發現丹內特非常擅長思考與寫作,於是建議丹內特直接讀博士,並且給他推薦了研究選題,也就是心靈哲學。
丹內特在牛津大學時,他發覺自己的思想和周圍的同學以及老師們有不少差異,反而和蒯因的想法比較相似。他始終堅信研究哲學,必須要了解科學知識,而不是光坐在書桌前進行語言分析。研究心靈哲學,對於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的了解則是必不可少的。當時,在心靈哲學中有一種主張,名為功能主義,它將人類的心靈比喻為計算機軟體,大腦則比喻為硬體。這在我們今天看來似乎是常識,但在當時可是最前沿的世界觀。丹內特從普特南(另一位優秀的美國哲學家)那裡受到了鼓舞,沿著功能主義的研究道路越走越深。
1968年,丹內特的博士論文《內容與意識》終於出版了,從此,他不再是哲學系裡默默無聞的助理教授,而是全球哲學界都投以關注的優秀青年學者。
1971年,丹內特回到了家鄉波士頓,開始在塔夫茨大學擔任哲學教授至今。丹內特的思想是原創性的,同時有著系統的體系,其中融入了大量多科學的理論和知識。要想完整地介紹,不如讓我寫一篇足夠長的博士論文好了。
1991年,丹內特的《意識的解釋》出版,這是他認為自己最重要的一部哲學著作。這本書我也會在日後給大家推薦。我書架上還有他的《自由的進化》,《意向立場》,《心靈種種》,以後有機會再推薦。
我第一次知道丹內特,應該是讀他的文章,True believers : The intentional strategy and why it works。當時我就被這篇文章中的思想所深深吸引,這是一種不同於心靈哲學傳統的新思想,所以有些人會稱丹內特的思想已經不再是普通的功能主義,而是解釋主義。不過,具體把什麼主義的帽子扣在誰身上,這是一個我不關心的問題。我之所以會被丹內特的想法吸引,可能是因為我當時發現,自己一直懷有的模糊的思想,原來在我出生前很多年,就已經有人清晰地表述過了(那篇文章發表於1981年)。
而今天推薦的這本書,是他為普通的讀者所撰寫的,其中介紹了許多思考工具。在書的第一頁,他引用Bo Dahlbom(Dennett and his Critics: Demystifying Mind 一書的編者)的一句話,你空手做不了多少木匠活,你空著腦袋也做不了多少思考活。如何讓自己的腦袋不要空空如也呢?木匠需要鋸子和刨子等工具,思考也需要輔助工具。
這本書,丹內特便用他一如既往的通俗而又優美的文筆,向所有讀者們深入淺出地介紹了70多個思考工具。如果你是哲學系的學生,這本書簡直可以列為必讀書目。如果你不是哲學系的學生,但依然想知道如何思考問題(不僅僅是哲學問題),那麼這本書我也十分推薦。
其實,我曾經翻譯過這本書的幾篇文章,但是要我全部翻譯完,恐怕是沒有心力了。這麼好的書,我強烈推薦國內哪位出版界的編輯能看中,並立項引入。我可以推薦幾位非常合適的譯者,或者合作翻譯也可以。
本書將近500頁,我自然不可能每一篇文章都介紹一下。我拍下這本書的目錄,如果看不清楚圖片,也可以上網搜索書名,很容易就能看到目錄。原計劃我準備給大家翻譯好目錄,不過很多文章的標題都不好翻譯,於是作罷。
最後,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