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被遺忘的南斯拉夫,居然藏著猶如外星奇蹟般的建築

【關注公眾號馬良行MAHOOOO(id:cn-mlhang),滿足你對建築的所有好奇】

前南斯拉夫是史上第二個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20世紀60-70年代,以鐵托(Josip Broz Tito)為首的共產主義政權執政巔峰期間,興建了數千座遺址紀念碑或雕塑。

這些紀念建築基本位於二戰時期巴爾幹半島的重要戰場和集中營,曾經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過百萬參觀者。

然而鐵托逝世後,前南斯拉夫內部複雜的民族問題日益尖銳,聯邦共和國的解體、各民族的紛紛獨立建國、以及多年的戰火紛爭,讓曾經煊赫一時的戰爭紀念雕塑失去了日常維護、紀念活動安排,有些被逐漸遺忘。

前南斯拉夫解體後國家分布

直到比利時攝影師Jan Kempenaers在2006年到2009年期間遊走前南斯拉夫地區,拍攝下一組衝擊力強大的雕塑照片,讓西方重新認識了這些被忽略的現代雕塑,幾千座紀念碑在90年代初的地區衝突中被毀壞拆除,一小部分幸運地被遺棄在荒野中的,現存的基本是體量足夠龐大、堅固的雕塑。

Jan Kempenaers拍攝的部分雕塑

比起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紀念碑,前南斯拉夫的紀念碑是絕對的抽象化,幾乎很少表達政治元素或符號,相比「共產主義紀念碑」,將它們稱呼為「民族解放紀念碑」似乎更為合適,前南斯拉夫在用模糊性的造型表達榮耀、犧牲、痛苦和自由的概念。

鐵托,南斯拉夫執政35年的總統、總理、元帥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前南斯拉夫是一個多民族、多團體、多組織的複雜背景國家,執政黨需要團結各種不同利益的力量,個人英雄主義或愛國主義的立場必須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抽象、普遍、非固定化的空間語言,給民眾傳遞是安慰、紀念、癒合而非仇恨、恐懼、痛苦。

馬其頓克魯舍沃地區的伊林登起義紀念碑,創作者是馬其頓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JordanGrabul 和他妻子Iskra Grabul,紀念碑於1974年建成。

伊林登紀念碑看起來像一個心臟瓣膜,但它的設計核心元素是「鏈」,錯落的「鏈條」斷裂口,代表著馬其頓切斷外國侵略者、佔領者的控制。面對被壓迫的過去,「斷鏈」就一個抽象而合適的文化符號。

紀念碑主體是白色,還有10個大型彩色玻璃天窗從圓形基座伸出。由於該紀念碑的民族代表性極強,即使南斯拉夫解體時也未遭到破壞,獲得了良好維護和大規模修復,其內部是博物館。它是馬其頓國家象徵建築,也是極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也許鐵托希望讓人民看到一個和解的過去和樂觀的未來,忘記自己不同民族的身份和曾經的衝突,建立一個真正統一和治癒的南斯拉夫。

三拳紀念碑,位於塞爾維亞尼斯Bubanj紀念公園,由雕塑家Ivan Saboli?設計,建於1963年。Ivan Saboli 是戰後一代藝術家中,忠於克羅埃西亞傳統幾何風格的代表。

三個混凝土方尖碑,象徵著舉起手握緊拳頭,握緊的拳頭象徵那些無辜靈魂被殺害的蔑視和抵抗。三個拳頭是不同的大小,代表男人、女人和兒童的手,是為了紀念二戰期間在尼斯被處決的1萬名死難者,他們之中有塞爾維亞人、吉普賽人和猶太人,這是二戰中最血腥的殺戮場,可以說是萬人坑。

除了三拳紀念碑外,遺址公園還有23米長的白色大理石牆壁,描繪德國納粹對當地人血腥屠殺的場景。在廣為流傳的照片中,攝影師Jan Kempenaers捕捉了日落時分,紀念碑在薄霧氤氳中,空靈孤傲的姿態,讓人感受到這些雕塑作為藝術品的震撼和美麗。

而在自然背景的襯托下,被遺忘在荒野的紀念碑傳遞出更深層次意義繁華過後、洗盡鉛華的靜默與哀悼,這是奇特造型之外更為打動人心的特質。

科斯馬加游擊隊戰士犧牲紀念碑,坐落於塞爾維亞的當地最高峰,由Vojin Stoji? 和Gradimir Medakovi?聯合設計完成,建於1970年。

1941年科斯馬加游擊隊正式成立,曾在對德軍的游擊戰中失去幾乎全部主力,直到二戰結束,四年中為抗擊德國侵略貝爾格萊德游擊隊共有6000多名士兵陣亡。

為了紀念這些犧牲戰士,表彰科斯馬加游擊隊對戰爭的貢獻,設計師選擇了最具象徵意義的五角紅星,高達40米的混凝土雕塑遠望似乎是一個整體的星星,走近後才會發現這是五個獨立的分支組合而成。據說五星代表五根手指,象徵個體不失其特色之下,同時組成集體合作。

科斯馬加紀念碑曾經遭到破壞,目前已被修復並經營良好。

但事實上這些在地區衝突後倖存下來的紀念碑,並沒有全部像歐美國家所想像那樣都處於荒廢狀態。在巴爾幹半島各民族紛紛獨立、衝突逐漸減少後,人們已經習慣把這些戰爭紀念碑作為生活風景,畢竟當初它們大多都是屬於紀念公園的一部分。

克羅埃西亞的彼得山紀念館,由雕塑家Vojin Baki?和建築師Berislav?erbeti?共同設計,歷經10年才於1981年建成。

為了紀念塞族為自由而戰,紀念館綜合項目於在20世紀70年代初組織競賽,Vojin Baki?大膽而創新的方案被選中,也是由於方案曲面的複雜度,令施工周期不得不過度延長。

這個12層、37米高的鋁皮建築主體包括了文物博物館、歷史展覽、會議廳、圖書館和閱覽室。扭曲而閃亮的形體令它似乎像拉長的古根海姆。

遺憾的是,紀念館被荒廢后成為了當地人拾荒免費建築材料的目標,整體遭到了極大破壞。近年來它被用作克羅埃西亞的電視廣播和移動信號塔。

雖然巴爾幹各國預算有限,並未大規模對紀念碑和遺址公園進行修復,但近幾年已經有了部分維護和保護。

卡丁加卡紀念碑,位於塞爾維亞境內,建於1979年,是貝爾格萊德雕塑家Miodrag Zivkovic和建築家Aleksandar Djokic共同完成的作品。

1941年德軍為了報復在蘇聯支持下解放的U?ice市,向該地區發動進攻,工人戰鬥營為了掩護平民撤退,全軍覆沒在卡丁加丁山上。

1952年前南斯拉夫修建了紀念墓穴和11米高的金字塔石碑,紀念碑綜合項目並沒有停止規劃,在1977年委託給兩位設計師,1979年由鐵托主持落成儀式,包括了博物館、露天劇場、白色的系列混凝土塔,它們的中心是有類似彈孔開口的紀念碑。這個紀念碑綜合體一直保持良好的維護,至今定期舉辦紀念活動。

這些紀念碑特殊的歷史意義和抽象前衛的造型,吸引一批愛好者,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遊客從歐洲各地前往巴爾幹參觀,這也推動了各國政府開始重視修繕和旅遊開發。

波黑英雄谷蘇捷斯卡戰役紀念綜合體,建於1971年,創作者是Miodrag ?ivkovi? 和Ranko Radovic。

發生在1943年5月至6月的這場戰役,是軸心國發起的第五次大範圍進攻,目標消滅南斯拉夫解放軍,最終南斯拉夫部隊在12萬敵軍的包圍下傷亡慘重,但最終突圍2萬人保留了有生力量,這是前南斯拉夫在二戰期間最殘酷和最有轉折意義的戰役之一。

暗灰色的兩個抽象水泥牆合成一條通道,除了這標誌性的分形牆紀念碑外,區域內還有博物館、集體墓壇,以及為了接待各地參觀者的配套酒店和度假村,然而除了分形牆外均在地區衝突中被洗劫和破壞。目前當地正在做修復工作。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前南斯拉夫戰爭紀念碑會成為一個熱門的旅遊路線。

大部分紀念碑資料來源於一個國外愛好者Donald Niebyl建立的網站spomenik data base(spomenik,波斯尼亞語中的紀念碑),他建立96個紀念碑全面的檔案庫,將所能搜集到關於紀念背景、戰爭情況、當年設計及建造資料、現有的保存情況都做了詳細說明,有興趣了解或去旅行的同學可以直接了解。

登錄Mahoooo.com,滿足你對建築的所有好奇!

本文為馬良行MAHOOOO的原創文章,非經授權請勿轉載。如需轉載請關注公眾號諮詢。相關資料和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

建築作品集如何直擊核心「考點」——Concept Design
藤本壯介北京新作 | 北京人文藝術中心 - 懸浮森林
這樣的建築效果圖用到了哪些 PS 技巧?
建築樓梯間首層、標準層、頂層平面圖的異同?

TAG:建筑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