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無間等地熄滅一個法?

即於此法不受後有,不再相續生,不再有因緣趣向。

觀未來,見此法不再。

如,每日穿過一個地方B需先要經過A,這個法每天發生一次,若B這個法的因緣即A,不發生,則B不發生。


諸法無我,諸法本滅!如何顛倒得我我所?!痴人妄想!


觀察

「比丘!若言是我,是則動搖;言是我所,是則動搖。未來當有,是則動搖;未來當無,是則動搖。當復有色,是則動搖;當復無色,是則動搖。當復有想,是則動搖;當復無想,是則動搖;當復非有想非無想,是則動搖。動搖故病,動搖故癰,動搖故刺,動搖故著。正觀察動搖故苦者,得不動搖心,多修習住,繫念正知。

「如動搖。如是思量虛誑,有行因愛。言我,是則為愛;言我所,是則為愛。言當來有,是則為愛;言當來無,是則為愛。當有色,是則為愛;當無色,是則為愛。當有想,是則為愛;當無想,是則為愛;當非想非非想,是則為愛。愛故為病,愛故為癰,愛故為刺。若善思觀察愛生苦者,當多住離愛心,正念正智。


受邀而答

就你提這個問題(法),我問你:

是什麼因緣讓你起此念頭?

你在思惟這個問題時你心中有何見解?

你再思惟下,你的見解或從他人得到的答案,會對你以後的修行有什麼影響?是好是壞亦不好不壞?

賢者,因緣法生滅,無常。當慎思惟諦觀察。 於現法中,觀察過去、現在、未來之因果;此現法受不受未來有?常或無常?

當知本來清凈,應離諸妄想。離則無造作,無造作無未來受。 於如來法滅一切有,則清凈。

有漏淺見,僅供參考。


爾時,佛在舍衛國,與苾芻眾俱。是時,佛告苾芻眾言:「汝等當知,有聖法印,我今為汝分別演說。汝等應起清淨知見,諦聽諦受,如善作意,記念思惟。」時,諸苾芻即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宣說,我等樂聞。」

佛言:「苾芻!空性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何以故?空性無處所,無色相,非有想,本無所生,非知見所及,離諸有著。由離著故,攝一切法,住平等見,是真實見。苾芻當知,空性如是,諸法亦然,是名法印。

「復次,諸苾芻!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脫門,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即諸佛所歸趣故。是故汝等,諦聽諦受,記念思惟,如實觀察。

「復次,苾芻!若有修行者,當往林間,或居樹下諸寂靜處,如實觀察,色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如是觀察受、想、行、識,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諸苾芻!諸蘊本空,由心所生,心法滅已,諸蘊無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脫,正解脫已,離諸知見,是名空解脫門。

復次,住三摩地,觀諸色境,皆悉滅盡,離諸有想,如是聲、香、味、觸、法,亦皆滅盡離諸有想,如是觀察名為無想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即得知見清淨。由是清淨故,即貪瞋癡皆悉滅盡。彼滅盡已,住平等見。住是見者,即離我見及我所見,即了諸見,無所生起,無所依止。

復次,離我見已,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何以故?由因緣故,而生諸識,即彼因緣,及所生識,皆悉無常,以無常故,識不可得。識蘊既空,無所造作,是名無作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知法究竟,於法無著,證法寂滅。

佛告諸苾芻:「如是名為聖法印,即是三解脫門。汝諸苾芻,若修學者,即得知見清淨。」

時,諸苾芻,聞是法已,皆大歡喜,頂禮信受。


想對一個裝飾成如意寶珠的糞球不起追求心的唯一前提就是:去證實這顆看起來像如意珠的東東其實不過是糞球一粒而已

「 每日穿過一個地方B需先要經過A,這個法每天發生一次,若B這個法的因緣即A,不發生,則B不發生。 」這樣的期盼,是斬草留根的心態。佛法是一個超級冷酷理念:斬草就要除根!!!想通過躲開緣起(只能是躲開了,緣起是無法掌控的)來達到不受誘惑的思維只是逃避,毫無自在可言,想徹底滅除誘惑(或者說是面對誘惑而不動心)的唯一手段就是自己親手撕掉誘惑的外衣,見到其醜陋的本質


推薦閱讀:

倪梁康:偉大的哲人並不曾證明什麼,但他們一直在指明著什麼
季羨林: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會做減法,才是終極智慧
儘力做事,盡心知命

TAG:智慧 | 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