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句話為你講清《道德經》
第一句話:《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計三十七章,《德經》在後,計四十四章。
《道德經》以之「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第二句話:老子其人
老子又名李耳,出生在公元前570年左右,去世於公元前大約500年左右。楚國人,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向老子問禮。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老子決定歸隱並離開周朝的國都,在路過函谷關的時候,守關關令尹喜早就得聞老子的名聲和學問,留下他,懇請老子將自己的學問留存下來。老子遂留下歷史上著名的五千言——《道德經》。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了這段歷史。
第三句話:《道德經》都講了哪些內容?
《道德經》論述了「道」與「德」。
「道」是指宇宙存在的道理,自然天地運行的道理。這裡的「道」也是生存於天地間的人修身養性所需要遵循的道理。
「德」是指生存於世間的人,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
第四句話:《道德經》所包含的哲學思想
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就是:天道運行,陰陽消長,福禍相依,善惡並存。
老子做了具體的描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陰陽消長的道理還體現在:「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第五句話:《道德經》的價值觀
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自然的規律去改造大自然,這個叫「以天合天」。
老子所做的具體描述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裡的「自然」是指天地萬物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做事必須順其自然。
「道法自然」的思想用在國家治理上,就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不是什麼事也不幹,而是用最小的管理行為,獲取最大的管理效果的管理藝術。要順其被管理者的人性去管理,要有順其自然的智慧。
第六句話:《道德經》的人格觀
像水那樣善利萬物而不爭,謙虛往下。
上善者就是最高的善人,如果你能做到像水那樣的品格,你就是最高的善人。
老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江河之水流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是一片綠洲,植物草木都非常茂盛。水流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生機勃勃。就是說水利萬物,它非常心甘情願地施禮於你,但從來不去爭自己的利益。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江河之水流淌而無爭,客觀上卻也從萬物那裡得到了回報。
每一棵樹就是一個儲水池。凡是草木茂盛的地方,那麼它的水分被蒸發到天空以後,必然要經常下雨。有了雨以後,怎麼樣呢?這個江河就不枯了,它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所以,老子又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就是說,聖人從來不積攢什麼財富,盡量為別人做好事,自己也就有了。盡量把東西給別人,自己也就越多了。
第七句話:《道德經》的智慧觀
主柔守弱:
我們一般人都知道剛強勝柔弱,老子從另外一個角度提出柔弱生剛強。
光而不耀:
當你處在人生最光彩的時候,不要去炫耀自己,那樣的話你肯定是要出問題的。
大智若愚:
表面上看好像是愚,其實是一個大智者。大智慧的人,對小事不太在意,大事特清楚。
上德若谷:
就是最具高尚品德的人心胸要像大山谷一樣寬闊。一個人一定要有寬闊胸懷,寬容是一種美德。
不言之教:就是謹慎說話。
第八句話:《道德經》與儒家文化的關係
《道德經》講的是天地運行的道理和法則。適用於人間萬事萬物。
儒家文化則是遵循這一大的法則,將人間的道理具體化。用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倫理綱常來約束和培養人,使之符合社會和國家的需要。
第九句話:《道德經》與道教的關係
道教發源於春秋戰國的方仙道,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漢朝後期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嚴格地說,道教與老子本人並沒有關係。道教只是在法理上承襲了《道德經》中的部分內容而已。
第十句話:古今名家評說《道德經》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司馬遷在《史記》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無成執,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唐玄宗李隆基說:「《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說:「老子為書,其言雖若虛無,而於治人之術至矣。」
明太祖朱元璋說:「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
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德國哲學家尼采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說:「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和親近然的思想與中國的老子思想有關。」
德國古典哲學的另一位巨匠黑格爾說:「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普利高津說:「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完滿三個層面上,對我們這個時代都有新啟蒙思想的性質。道家在兩千多年前發現的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清楚地展現在人類的面前。」
推薦閱讀:
※現在還有真正的武術嗎?
※有哪些電影和英劇的片段能展示英式幽默?
※中國人最好和最壞的品質是什麼?
※為什麼荷蘭人會說「沒有荷蘭,就沒有美國"?
※今上岳陽樓:一篇關於岳陽的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