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你認為你是誰?你應該認為你是誰?

我小時候學過跆拳道,教練有男有女。女教練對待我們這種小孩子學生,自己的身份認同是一個長輩,一位老師。我們也有點怕這個教練,因為她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平時也很嚴肅。

有一次我去道館練習,結果那天只有我一個人去。不出意料,這位女教練給我做了特訓。特訓就是壓韌帶,我最後被折磨得死去活來,留下了心理陰影。

後來有一次,這個女教練因為道館的玻璃窗戶壞了,劃傷了手,流了很多血。她當時痛哭流涕,被男教練們送去了醫院。而我覺得很意外,因為她痛哭流涕的樣子不符合我對她的認識。但是,受傷時的她,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是一個女性,需要他人照顧的女性,而不是面對孩子學生的長輩教練。

身份認同並不由基因決定

你認為你是誰?這個問題聽起來很深刻,很有哲理,絕大部分人也許不會刻意去思考這個問題。不過,人們實際上時時刻刻都在有意無意地思考這個問題。更專業點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認同,而這種對於身份認同的理解,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的思考瀰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決策與行為。

你認為你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部分取決於我們的生理狀態。一些人的第二十三對染色體是XX,那這些人更可能認為自己是女人。而另一些人的第二十三對染色體是XY,這些人更有可能認為自己是男性。但反之亦有可能。

一些人剛出生就是盲人,或者失去了聽力。這樣的人的身份認同很可能和大多數沒有感覺器官障礙的普通人不一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身份認同也不同。一些美國人可能會有「地球興旺,美國人有責」的身份認同,而一些以色列人可能會有「舉世皆敵,自強不息」的身份認同。一些朝鮮人可能會有「全世界的勞動者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等待朝鮮人民將其從罪惡的資本家手中解放出來」的身份認同。

教育和文化背景會影響我們的身份認同。一些北大清華的學生,會認為自己有責任投身於科學研究事業,為人類拓展知識邊疆。而一些學習挖掘機技術的學生可能就沒有這樣的身份認同。

一些女性認為女性就是要相夫教子,而一些女性認為自己是獨立於男性的。兩類人都可能認同女性這一身份,不過她們實際上有著不一樣的身份認同。因為「女性」本身就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身份。

同一個身份,不同的理解

同樣的,母親、父親、兒子、女兒、領導、下屬、老師、學生等等。人們可以兼具多種身份,但對同一個身份不一定有統一的認識。這種對於身份認同的不同理解,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比如,一個功成名就的公司四十多歲的總裁,他有個二十多歲的女兒,有個六十多歲的父親。當他在公司做錯事,下屬給他提意見時,他可能會很生氣,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他此時認同自己的身份是公司總裁,自己是整個公司的「父親」,而「下屬」就是「父親」的子女。他認為,子女是不允許反駁父親的。在家庭里,當他做錯時,他也不允許自己的女兒反對他。當他自己的父親做錯時,他也不會反駁自己的父親,因為他此時認同的身份是「兒子」,而不是「父親」。

我們的腦袋裡,對於某種身份有一個模糊的認識,我們會認為,具備這種身份的人,應該做什麼樣的事情。當我們看到一個身穿白大褂的人,可能認為這個人是醫生。而我們認為醫生認為醫生理應救死扶傷,所以當這個身穿白大褂的醫生急忙著拋下病人,衝出醫院時。我們會感到不理解,甚至憤怒。因為我們認為這個醫生沒有做到醫生應該做的事情。不過,在這位醫生眼中,她認為自己是一個母親,而一個母親理應在孩子遇到緊急事件去照顧自己的孩子。她拋下病人去救孩子,是因為她當時對自己母親的身份認同壓過了對於醫生的身份認同。

而且,我想大部分人一想到醫生,就會想到男性。這也是一種對於身份的刻板印象。所以我上面提到的案例中,醫生其實是女性時,大家會覺得有點意外。

身份認同的理論告訴我們,身份並不是被一些生理因素完全決定的,而是取決於人們的後天觀念。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會做出什麼樣的事,一方面取決於這個人對於自身身份的認同,另一方面取決於這個人對於那個身份的認識。這兩種對於身份的理解,都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簡單。

我們應該建立什麼樣的身份認同?

每個人都有著許許多多的身份。在父母面前,我是兒子。在我弟弟妹妹面前,我是哥哥。而在各個哥哥姐姐面前,我又是弟弟。我還是一家公司的創始人,同時還是課程產品的開發者和講授者。在學員面前,我是一個講者。一些人把我這個講者視作老師,一些人則把講者視作服務員。

我同時還對兩個學科有著身份認同,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心理學人和哲學人(當然還稱不上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我也會吹藍調口琴和半音階口琴,所以對於「會吹口琴」這一身份具備認同。對於爐石傳說、守望先鋒等電子遊戲,我也玩得不錯,所以也認同自己的「優秀的遊戲玩家」的身份。

我雖然出生在中國的湖南,現在在北京生活,擁有中國國籍。但我從來都沒有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因為我對作為虛構的共同體的國家,沒有身份認同。我的生理性別是男性,心理性別也是男性,性取向是異性戀。這些我都認同,但我同時又是一個女權主義者,認為男性和女性要享有同樣的權利,同時也要承擔同樣的責任。所以我所理解的「男性」和「女性」,恐怕和大多數人所理解的不一樣。

我們應該建立什麼樣的身份認同呢?這個問題其實要拆開成兩個層面,才好方便回答。從實然層面上講,我們要清楚自己對自己實際上有哪些身份認同。這也是我上面舉自己的例子所要說明的。如果大家不清楚自己對自己有著哪些身份認同,那麼就可以思考一下這兩個問題。如果讓你自己給你自己貼標籤,哪些標籤會讓你感到自豪?如果他人否定你的哪些身份認同,你會感到不滿意?對我來說,他人如果說我游泳游得不好,我不會不滿意。因為我對「游泳」並沒有身份認同。但他人如果說我的心理學學得不好,那我會不滿意,因為我對心理學有身份認同。

接下來我們就要思考應然層面上的問題。也就是在諸多可能的身份標籤中,我們應該選擇哪些來給自己貼上。

對於這個問題,我其實沒有完美的答案。但我有一些思路可以給大家分享。作為社會性的動物,我們人類需要和他人生活在一起。這種生活可能是競爭關係,更可能是合作關係。在競爭中,我們講究公平。公平的意思是,我們不去占不應該占的優勢,也不應該讓對手陷入不應該陷入的劣勢。而在合作中,我們講究互利共贏,最大化雙方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損人利己。

這些話說起來都很空泛,實際上也很難做到。人都是自私的,對於「自身利益」的認同,多數情況下會壓倒對於「他人利益」的認同。所以,我給大家提的第二個建議,就是建立起對於「意志力」的認同。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者控制自己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就像我想要玩遊戲,但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書沒有讀,很多文章沒有寫,課程還需要繼續完善。所以我必須控制自己不去玩遊戲,轉而去做自己不那麼想做的讀書、寫文章、改進課件。我們也必須控制自己的利己傾向,多為他人的正當利益著想。因為從長遠來看,如果我們建立起了「利他主義者」的名聲,那麼我們其實比那些「利己主義者」更能起到利己的目的。而且這種利己是建立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之上的。

對於思維的風格,我建議的身份認同就是「理性」。「理性」和「感性」通常被認為是相對立的。前者講究論證,講究證據。後者講究情感,講究隨性。柏拉圖給出過一個比喻,人就像是坐在馬車上的乘客,理性就像是駕車的車夫,一匹馬名為情感,另一匹馬名為慾望。理性需要控制情感和慾望,才能讓車駛往正確的方向。對於破壞規則的人,我們也許會出於同情而免於懲罰他們。但這是不對的,此時我們必須遏制自己的同情心。出於自利以及偷懶的慾望,我們可能不會願意去給自己的決策提供精細的論證,去搜尋更多的可靠數據。我們一廂情願地相信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不願意動用理性來進行反思,這也是不對的。

重要的身份認同實在太多太多。我正在做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的課程產品,那我自然會認為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很重要。我同樣也認為終身學習也很重要,善意很重要,真誠很重要,科學很重要。重要的事情太多太多,以後再慢慢細說。從反面來看,我們也應該知道哪些身份認同不應該建立。至少就我的建議來說,「跟著感覺走」是一件不值得做的事情。偽科學,虛偽,惡意,懶惰,不公平等等,這些也都是沒有價值的身份認同。

宏觀上的事情,也就說這麼多。微觀上的操作層面,具體的執行策略,留待日後再談。

後記:原文寫於5個月之前,發在微信公眾號上時增加了約一倍的內容。課程內測時,我講「認識你自己」這一講時,也著重強調了對於身份認同和社會建構的理解。本文的內容算是課程其中一講的一小部分。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Reason-Edu

認真想: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推薦閱讀:

提升自控力,先杜絕兩種錯誤做法
找到你最喜歡最常穿的15件衣服,用它們搞定你的整理
如果有時光機,你想回到人生歷史的哪個時刻?

TAG:心理学 | 社会学 | 认识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