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的過去,智能設備的未來。
因實習關係,最近常會思考智能手機(系統)發展的未來,也趁此好好整理了一下十年間智能手機(系統)的發展史。
我個人用過的設備不算多,但體驗過的系統還比較全,基本路徑如下:(小靈通 ->) Symbian S40 -> Symbian S60v3 -> Symbian S60v5 -> iOS (5-10) / Android (1.5-7.0)。也算沿著主流歷程走了一遭。
回頭來看,移動浪潮改造了我們的生活,但智能手機經過了十年多的變革與成長,因為硬體/軟體的限制漸漸走到了一個瓶頸期,用戶最先感受到是各旗艦機型ID設計的同質化,iOS和Android性能/功能的同質化。因此圍繞音樂、拍照、續航、風格設計等細分領域的差異化是過去幾年國產廠商的核心策略之一。
根據企鵝智酷《2017中國科技&互聯網創新趨勢白皮書》顯示,2016年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規模增長率僅為2.3%,背後的原因包括中國經濟的放緩,人口紅利的結束,性能過剩,創新不足,既有用戶的換機需求較弱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發力海外,對產品本身的探索也是很有必要的。
關於未來,有人說手機將會連接一切,成為各種智能設備的控制中心;也有人說手機將不復存在,各種設備都能實現手機的功能。當然未來藏在迷霧中,沒有定論,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只是整理主流手機系統從無到有再走到今天的過程,以及對未來智能設備發展的一些看法,興許會給讀者和我自己帶來一些啟發。
(知乎:@士一 / 微博:@學生柴者)
一、過去
下方是一張智能手機系統的版本更迭圖,涉及Symbian、iOS、Android、MeeGo、Windows Phone, 看不完的同學可以直接拖到後面。
據Statista網的數據顯示,09年-16年全球智能手機(按系統)銷量如圖:
可以看到從09/10年開始,iOS和Android就開始了他們發展之路。
在整理這些材料的過程中,看到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iPhone既不是最早的觸屏手機,也不是最早能安裝應用的手機,為什麼它『改變了一切』?」
回答的人很多,這裡選擇幾個比較有說服力的理由:
- iPhone是第一台使用多點觸控的手機,多點觸控比許多人想的都更加重要。想像一下當時大多數手機放大圖片或者網頁需要不停的按下方向鍵,而多點觸控讓這種繁瑣的交互變得非常自然;
- iPhone是當時屏幕最大的觸屏手機,大屏更加適合查看文字、圖片和網頁。當時主流的諾基亞瀏覽器主要支持的是WAP網頁,對WWW網頁不太友好,而Safari已經讓用戶瀏覽網頁有了電腦般的體驗;
- iOS是最早搭建自己應用商店的手機系統。當時Symbian用戶想要安裝任何軟體,需要自己在網頁上找到適合自己手機型號的安裝文件,大多數用戶根本不懂怎麼操作。而App Store一方面保證了開發者的收入,吸引開發者源源不斷的投入,一方面簡化用戶安裝的流程,讓應用最快到達用戶;
- iPhone提供了同時代最優的手機配置,無論是處理器還是攝像頭,都比競爭對手領先一個段位;
- ….
有人放了這樣一張圖,說明iPhone出現前後主流手機的樣貌,從這個角度看,iPhone確實「改變了一切」。
歸根結底,人們相信iPhone是通過硬體上的領先保證軟體上的創新,再通過正確的商業策略,為創新提供動力,從而讓它脫穎而出。
其實我個人更傾向於相信,即使沒有Apple,也會有另一家或幾家公司帶來這樣的改變。因為這是硬體技術的進步和用戶需求相互推動的結果。是科技改變生活的歷史必經之路,推進者所做的是最大化利用既有硬體的水平,去滿足使用者的需要 (也正是我們現在的手機廠商去嘗試的)。但是這不會妨礙我們對Apple的尊敬,因為斡旋在技術、功能、需求之間的,還是最聰明的頭腦。
iOS異軍突起,Android也飛速發展,於是有人會問:
「為什麼Android能跟iOS競爭並形成自己的生態?」
先說一件有趣的事:
Android早在2005年就開始被研發,Google原計劃在2007年年底推出第一款Android手機,但是當工程師們見到iPhone後就徹底被iPhone征服,於是整個Android項目被推倒重來,後於08年9月才推出Android 1.0。因此喬布斯譴責Android是「偷來」的產品,並表示要發動熱核戰爭來摧毀Android。
那麼Android能發展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多數人認為有這些貢獻因素:
- 和iOS同樣優秀的操作體驗和開源的策略,讓Android成為當時跟Apple競爭的手機廠商的首選;
- Android手機種類繁多,且普遍比iPhone便宜,成為部分用戶的最優選擇;
- 迅速升高的裝機量帶來的巨大市場吸引更多的開發者開發Android應用;
- 早期大部分的Android手機或許不如iPhone流暢,但差異化的功能,比如Google服務深度集成、比iOS更早提供多任務處理、更高的自定義程度,讓用戶有了選擇Android的理由;
- 穩定的開發/更新周期,為開發者和用戶提供了保障。
作為巨大市場的開闢者之一,iOS和Android無疑在時機上佔據了優勢,老牌王者諾基亞卻走上了下坡路。
2011年是智能手機市場的上升期,從未來銷量上看,Android和iOS都遠談不上徹底分割市場,諾基亞其實尚有一戰之力,於是推出了一款名為N9的手機,這款手機是諾基亞放棄Symbian系統之後的轉型之作。
N9搭載諾基亞自己的Meego系統,坦白來說,這個系統還是蠻有吸引力的。功能上完全不輸同時代的Android和iOS,其中獨特的事件、應用、多任務窗口以及滑動手勢,算得上非常便捷也非常超前。具體操作可以看看視頻(2分05開始):無所謂輸贏 反正我就不跟隨 經典手機回顧之諾基亞N9
同時這款手機的外觀也獨具一格,工業設計驚艷了不少人,即使是之後搭載Windows Phone的Lumia系列都延續了N9的設計風格。
從銷量上看,這款手機的成績也不錯。但最終N9以及它所採用的Meego系統還是走向消亡。
「為什麼Android成功了,MeeGo卻失敗了?」
雖然比Android晚上一年多,但市場尚有空間,諾基亞自己本身搖擺不定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2010年,擺在諾基亞面前的有幾種選擇,和Intel合作研發MeeGo;轉頭擁抱Android;使用微軟的Windows Phone。
諾基亞擔憂自己選擇Android陣營,就不得不陷入和三星、HTC等廠商的競爭中,在沒有獨特的優勢下,可能很難有競爭力,而且當時Symbian系統雖然功能跟不上需要,但還是佔據較高的市場份額。在前途未知的情況下,諾基亞先選擇了MeeGo系統。
到了2011年2月,MeeGo手機還沒上市,微軟對推廣MeeGo的成效越來越不確定,於是和微軟達成了戰略合作關係,確認在今後的手機中採用WP系統。MeeGo一下變成了乾兒子。
到了第一款搭載MeeGo系統的手機N9上市,它的發展就已經得不到保障。當時的新聞是這樣的:
沒有良好的前景,開發者不敢貿然進入,而沒有更多的應用,MeeGo就沒有跟Android競爭的能力。最終諾基亞宣布放棄MeeGo系統,徹底擁抱WP,給MeeGo判下了死刑。
想有更多的了解,可以參考這個問題:假如諾基亞當初沒有拋棄MeeGo,而是大力發展MeeGo,會不會就不是今天這個局面? - 手機 - 知乎
「為什麼在諾基亞和微軟兩個巨頭的推動下,Windows Phone還是沒能成功?」
- 用戶習慣了iOS和Android的操作模式,Windows Phone採用的Metro界面有自己的風格,但大眾接受程度偏低;
- 對早期用戶不友好,因為硬體的關係,大部分WP 7手機無法升級WP 8,嘗鮮用戶會對WP手機有不好的評價;
- 優質應用太少,為了擴充應用商店的規模,允許很多劣質應用湧入商店,而最常用的APP多是其它系統的閹割版,功能不全、體驗較差,處於觀望狀態的開發者也會延長APP的更新周期;
- WP沒有表現出比iOS和Android更加優秀的地方,甚至某些體驗上還弱於後兩者,且系統本身的更新頻率也很慢;
- 高、中、低端市場定位不準;
- ...
- 說說我個人作為開發者的體驗吧,大三的時候同時開發過Android和Windows Phone (UWP)應用,WP的開發文檔很多東西表述模糊,沒有Sample,網上也沒有相關文章。可以說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跟Android的開發文檔差了一個量級。
從16年的銷售數據可以看出,主流市場只留下了Android和iOS的身影,而隨著智能手機市場的飽和,目前不太可能有新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能與這兩者競爭。
(知乎:@士一 / 微博:@學生柴者)
二、未來
嚴格來說,在2017年,我們可以把智能硬體分為智能手機和其它智能設備。一個是已經蓬勃發展十餘年,同質化現象較明顯的成熟領域;一個是近幾年興起,等待技術落地,規模不斷擴大的新興領域。
智能手機
智能手機的創新主要源於硬體和軟體的創新,後者往往又依賴前者。
硬體方面,我們已經見到的全陶瓷/全玻璃機身、雙攝像頭、曲面屏等等。除此之外,一則比較可信的傳言是下一代iPhone將會取消Home鍵,並通過將指紋識別感測器集成在觸控屏內的方式取代原來的指紋解鎖方案。
隨著屏佔比的升高,智能手機正在逐漸變成我們預期的那樣——看上去只有一塊屏幕。
當然我們的預期還包括可摺疊屏、全息投影等等。但囿於技術水平,短期內我們不太可能見到這些技術真的應用到手機這種大眾產品之中。
另一個亟待創新的硬體領域就是電池,處理器高速發展,電池慢慢成了手機的短板。雖然一直有新型電池的傳聞,但大多以噱頭居多,雷聲大雨點小,製造商只能退而求其次,發展快充技術。在電池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前,一些需要大量本地運算的功能可能也會處於緩慢發展的狀態。
軟體方面,尤其是基礎應用方面,手機提供的功能在最初就已經飽和,比如相機、電話、簡訊、音樂播放器、瀏覽器這類應用十年前的手機上就已經具備,這十年來,圍繞基礎應用的研發主要是對核心功能的補充,比如垃圾簡訊,電話的攔截、VoIP的支持、相機質量的提高等等。
在既有的硬體條件下,想實現軟體的創新,最可能的方向是基於深度學習等神經網路演算法提高機器學習的能力,再將其運用於手機端,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產生不同的人工智慧。一個比較好的例證就是魅族Flyme 6發布的One Mind思維引擎,通過記錄用戶的日常使用情況,更智能的調度系統資源,從而降低能耗並提高手機的運行效率。
當然這還是比較底層的應用,拓展到更高的層次,是依靠包括用戶習慣在內的用戶數據,更好的「理解」使用者的需要,將更加具體的信息和服務在合適的時機以合適的方式呈現給用戶,讓手機更像一個助理,而不只是工具。
除此之外,和其它智能設備的功能、信息互通也是未來智能手機的方向之一。
坦白來說,作為一個使用者,我認為這十年來手機領域經歷的最大創新還是電容觸摸屏的應用。它基本奠定了當代人和手機的交互方式以及信息的呈現方式。爾後的智能手機都沒有跳出這個框架。製造商們也在探索人和設備是否有更先進的交互途徑,包括眼球追蹤、手勢控制、語音控制等等,這些交互方式往往被用於其它各式各樣的智能設備,但直到今天都沒有取得一個突破性的進展。我更願意相信,未來更先進的方式是以觸摸、手勢為主、其它多種方式為輔的一種結合式的交互。
其它智能設備
對當下智能硬體一個比較客觀的態度是:這不是一個偽需求,但離真正的智能還有差距。
據艾瑞發布的《2015年中國智能硬體產業系列研究報告》顯示,國內智能硬體市場規模及發展階段如下所示:
「目前商業化的智能硬體還處於監測和控制的階段」需要注意的是,硬體不同於軟體,軟體可以通過免費傳播,靠功能來盈利。一個擁有百千萬用戶的軟體可能只有一個數十人的開發團隊。但硬體的研發與銷售需要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有自己的研發周期,在前期就需要比較大的投入。再考慮到硬體的物理成本、物流成本、研發成本的不固定性,智能硬體其實是對初創公司不太友好的一個領域,所以目前比較主流的智能硬體還是由大公司或者說原本有一定技術積累的公司在推動。
總體來說,我們可以把智能硬體分為四大類: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智能出行、智能交通。每個類目都可以展開成一篇長文章,這裡就簡單分析下前兩類的現狀,意淫一下未來好了。
智能家居
在很多描繪未來生活的視頻中,我們窺見了非常便捷舒適的家居環境,也形成了很高的期待。但現實殘酷,目前智能家居的「智能」大多隻體現在手機遠程控制這個方面,而且業界標準不統一,不同的廠商推行不同的標準,有的依靠ZigBee協議,有的依靠藍牙協議,用戶要獲得比較統一的體驗可能需要一次性購買「全家桶」,再加上家居智能化算得上一種比較高端的需求,市場的推動力不夠強等等因素,都限制了這個領域的發展。
而對智能家居比較夢幻的期待是,除了手機遠程控制,智能家居設備本身支持更多的交互方式,具備基於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更大程度的釋放人力等等。
智能可穿戴設備
手環手錶、眼鏡頭盔是認知度比較高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前兩者囿於體積大小,現在提供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監測用戶的健康狀態,取代智能手機的一些基礎任務兩個方面,而後兩者則是基於VR/AR/MR試圖建立一個全新的超越手機的平台。
手環手錶和眼鏡頭盔的技術實現難度以及未來期望也是不一樣的。因為缺乏呈現大量內容的途徑以及較強的運算能力,手環手錶不太可能獨立發展成平台,而是作為大平台的附屬工具。但因為跟眼鏡頭盔比起來價格相對便宜,製作難度也較低,相應的普及程度也更高。
將眼鏡、頭盔放到最後來說,是因為在接下來的十年里,它們最有可能顛覆我們智能手機,帶來全新的交互方式。
VR、AR和MR的技術實現難度是逐漸增加的。在市場的早期,我們已經見到了不同類型的VR設備,包括依託手機運算能力的Cardboard,依賴主機的Oculus Rift,以及自帶運算模塊的一體式VR頭盔。從體驗來說,如果移動端SoC能夠提供足夠強大的運算/繪製能力,一體式VR的解決方案無疑最優。但實際情況是目前的CPU/GPU還不能全面滿足需求,這也是眼鏡頭盔等設備不得不面對的技術瓶頸。除了運算能力,還有續航時間、體型過大、不易攜帶、畫面造成眩暈等其它問題等待更好的解決辦法。
關於VR設備的整體發展趨勢,可以參考艾瑞在16年發布的報告 (硬體部分、軟體部分):
在MR方向上,最有名的探索者就是微軟的Hololens。MR和試圖搭建完全虛擬環境的VR不同,它的目標是把虛擬的畫面和現實環境結合,基於現實空間場景來繪製虛擬的物件。據使用者介紹,MR提供了比VR更加沉浸式的體驗,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看看Hololens官方宣傳視頻和國內用戶的實際體驗報告。
當然無論是VR和MR,現在看來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它們已經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一個正在慢慢成型的領域,並且離大眾距離也沒有想像的遙遠。
三、總結
這篇文章從2007年聊到2017年,並且站在2017年,稍稍觀望了一下接下來的十年。多以我自己這些年來的認知為基礎寫就,不見得客觀中立,但也希望給各位朋友一些靈感和啟發。
其實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搜了一下十年前人們關於手機的預言,其中一篇發表於2006年的文章還蠻有意思的:十年後,手機未來將會發展成什麼樣?那會iPhone還沒出來,還是索愛、LG、諾基亞的時代。十一年前的這哥們兒提到了AR、手機支付、網路直播、智能可穿戴設備,也提到了一些我們現在都沒實現的功能,現在看看也挺有趣。
作為剛進入智能手機行業的一分子,我深深熱愛智能設備這個行業,也盼望智能設備今後的發展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共勉!
(知乎:@士一 / 微博:@學生柴者)
推薦閱讀:
※iPhone 大小,可樂輕重,既能觀影有又能唱K
※小米智能家居一周年使用筆記
※幾乎是最便宜的智能設備——博聯插座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