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邊疆的黃金 | 琥珀小史

本文小述了琥珀的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發展,文章分為五個部分:

①最早的琥珀雕刻

②琥珀的迷信傳說

③琥珀小史 | 明代之前

④琥珀小史 | 明清

⑤古代和現代的琥珀造假

全文約1900字,閱讀本文需要約10分鐘。

————

①在你知道「蜜蠟」這個詞之前,它已經火了幾千年了

我們現在總聽人說「蜜蠟」,這個東西很火。它究竟是什麼呢?其實蜜蠟就琥珀,準確的說是琥珀的其中一種,「其色如蜜、質如蠟」,所以稱為蜜蠟。琥珀是幾千萬年前的松柏滴下的樹脂,埋入地下後,經過熱和壓力的作用形成的——也就是樹脂化石。琥珀曾經價值千金,因為其稀缺性高顏值,也一直是我們華夏民族熱捧的工藝品原料。

我國目前考古發掘出的最早的琥珀製品,非常非常非常早,新石器時代。

四川廣漢三星堆1號祭祀坑,出土過一枚心形琥珀墜飾。

它是一個蟬,知了。與我們更常見到的玉蟬工藝類似:一面陰刻蟬背紋,一面陰刻蟬腹紋。

也就是說,琥珀雕刻在我國已經上千年的歷史。商周秦漢時期,琥珀作為一種非常稀有的材質,基本是被當做「玉」來對待處理的,琥珀雕刻跟玉雕在工藝和規格上,如影隨形。

②被神話的琥珀

在今天的文玩市場上,總有一種聲音:「佩戴什麼什麼蜜蠟,能治療什麼什麼病」,每每聽到,甚感刺耳!這些說法很荒謬,完全是商業炒作,所謂「脫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即使某些天然礦物里有某種對身體好的有效成分,通過皮膚佩戴能吸收的量也是極其微小。不過之所以有人這麼講,是有歷史原因的。

「佩琥珀能治病」這種思想,古已有之。《山海經》里有這麼一段記載:

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其中提到海中產「育沛」這個東西,並且佩戴它可無疾病。學者章鴻釗在《石雅》提到:

「育沛」是琥珀古稱。中國古曰育沛,後稱琥珀,急讀之,音均相近。

可知,那時先民已對琥珀有了初步的模糊認知。

老祖宗對琥珀有過一些奇怪的幻想,而且有的錯得也非常可愛,不妨說說。

唐代《酉陽雜俎》寫的,說老虎死後,虎目的精魄沉入地底會化作寶石,成為琥珀。老虎死時,記住虎頭所在的位置,等沒有月亮的晚上,挖到二尺深,可以得到琥珀。

嗯,殺老虎。

北宋《茅亭客話》也有相類似的記載,老虎一隻眼睛發光,另一隻眼睛看東西,碰到這樣的的老虎,獵人捕殺後,記住虎頭所在的位置,等沒有月亮的晚上,挖到一尺多深,可以得到琥珀。

又是殺老虎?

而且一直到明代,《本草綱目》,這大伙兒覺得它是科普讀物了吧?也不靠譜。《本草綱目》也寫,說老虎死後精魄進入地下,可以化為石頭樣的東西,就是「虎魄」。

還是殺老虎?真TM不環保!

這些傳說都是不經之談,估計也是參考了不靠譜的前人書籍。但這些都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琥珀的地位。隋唐以前,只有西南邊疆才出產零散的琥珀,所以人們對琥珀一是缺乏普遍的認識、二是認為它非常稀有,把它的地位放得很高。

中國古代以龍虎的形象為尊,「虎」在人們心中一直是力量的象徵。以「虎」的精魂想像琥珀的生成雖然很荒謬,但由此可見,當時的琥珀是昂貴、珍惜、神秘的材料。

③琥珀小史 | 明代之前

在歷史上,如同金、玉、其他寶石一樣,「珍稀之物」就會與「貴族」聯繫在一起。琥珀在古代也是如此,它是體現朝廷、官僚、貴族等級地位的服飾器用之一。

漢代時,琥珀就珊瑚並列。《後漢書·西域傳》有「大秦國有琥珀」之說,當時人們應該是知道西域和海底出產琥珀。當時也有一些琥珀工藝品,大多都不是日常用器,沒有見過酒杯、碗兒、賞瓶什麼的。而都是小件的裝飾品,佩啊,掛件等等,頂多是印章。圖為江西省博物館收藏的琥珀印。

漢代琥珀多是借用其他材質的形制,一般是借玉雕。也就是說,本來該拿玉雕刻一個東西,但是換成琥珀,這個東西該怎麼雕就怎麼雕,不會按照琥珀的特點進行創作。

唐代就有出現更大量的琥珀實用器了。前面說《酉陽雜俎》寫的老虎眼之說,注意,這是一本鬼神小說啊!估計作者是故意忽悠才有此說法。其實唐代的一些上層社會,文人士大夫,還是見過琥珀、知道琥珀是什麼。唐有著自由的風氣和繁盛的貿易,終於有琥珀從西域進口,不用再守著雲南那點兒山挖挖挖了。

於是,海上和絲綢之路上的異域琥珀湧入唐朝,唐人覺得琥珀晶瑩透澈,太精美了。而且與葡萄酒很像啊,所以琥珀常用來製作酒杯等器皿。

李白《客中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都透著一股華貴奢靡的風氣。配圖找不到唐代杯了,替代為一隻清代琥珀杯,品相和雕工比唐代精美,諸位看個意思。

宋代琥珀基本延續了唐代的狀況。但是,遼金時期琥珀製品的考古出土數量,突然較前朝大增!目前出土的遼代琥珀就有2000多件。究其原因?是因為遼在撫順那邊發現了新的琥珀礦,於是產量大增,有了足夠的原材料,雕刻工藝得以大大發展。

琥珀在宋代的中原地區也很受歡迎,但遠遠比不上同時代遼金對琥珀的熱愛。琥珀從地下源源不斷地挖出來,又是價比黃金的珍貴寶石,讓蒙古人、契丹人狂熱不已,愛不釋手。琥珀勺是他們祭祀先朝帝王的神御殿必備祭品。當時常見的琥珀雕刻大多是馬、獅、春水秋山這些質樸的題材,頗具少數民族農家樂范兒。

北方少數民族喜愛馬,卧馬、奔馬都有見於琥珀雕刻;元代有一種題材叫「胡人戲獅」,是一個壯漢和獅子扭打在一起,顯得勇武。春水秋山則是分為春水和秋山——那時打獵,春天要在水邊獵天鵝、秋天要在山裡獵鹿,所以打獵天鵝和鹿的題材合在一起叫做「春水秋山」。

這些題材中人物和動物的刻畫都非常簡單,粗獷,質樸,不追求繁飾;但線條厚實有勁,張力很強,能夠感受到少數民族的淳樸和勇敢。雖然說不上多麼精緻,但是有一種非常有穿透力的美感。到了元之後,琥珀工藝的發展進入了繁盛期,我們把明代和清代單獨拎出來說。

④琥珀小史 | 明清

在你們大萌,哦不,是大明王朝,琥珀的工藝水平到達了一個小高潮。

當一個王朝同時具備了

(1)為宮廷造物的專門機構

(2)充足的原材料產出

(3)高水平的審美和藝術水平

就一定能在這個領域達到巔峰,清代乾隆朝的玉器雕刻就是如此。

而且因為時間離現在近,明代有大量琥珀傳世的精品佳作都被保存了下來。在這裡解釋一下,因為墓葬等原因埋進土裡的文物是出土文物,而傳世文物則是一代代被收藏、保存到現在的,十分珍貴。明代蜜蠟就有相當多是傳世。

上面這個好看的壽字圓坨坨是一個腰帶的帶飾。明代時,明文將琥珀列入貴族服飾之中,一些古籍中關於明代琥珀蜜等級使用有明確的記載。張廷玉所撰,《明史》六六,六七卷《輿服志》:

皇帝常服:洪武三年定,烏紗折上巾,盤領窄袖袍,束帶兼用金、琥珀、透犀。

洪武六年,令庶人巾環不得用金玉、瑪瑙、珊瑚、琥珀。

我們翻譯一下,就是「皇帝的便裝裡面,束帶的裝飾用金、琥珀、黃黑相間的犀牛角。百姓不讓用金、玉、珊瑚、瑪瑙、琥珀」我們知道朱元璋他因為姓朱,朱就是紅嘛,當年起義的時候也是先投靠的紅巾軍,跟紅色非常有緣,年號也叫「洪武」,他自己也喜歡紅色。

所以當時皇家的顏色除了黃色,紅色也是皇家的,民間忌諱。紅色的地位也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所以蟒袍飛魚服是紅色,釉里紅瓷器也是前所未有的發達。色澤介於紅和黃之間的琥珀,在明朝的高地位、高基調就這麼樹立起來了,老百姓是不讓用的。

明代玉雕受原材料限制,被稱為「粗大明」,然而琥珀雕刻卻是水平極高。明代琥珀雕件種類非常多,從用途上分類,有帽正、衣物上的鑲嵌、帶板等等形式,也有擺件把件、文房器物。明代文人最在乎自己使用的器玩,在蜜蠟上面沒有少下功夫。

雕刻題材裡面最多的是瑞獸,明代瑞獸的雕工相當傳神,款額大嘴的瑞獸線條飽滿,細節豐富,神氣十足。上圖為螭(chi)龍腰帶鉤,完爆愛馬仕一個H。

到了清代,琥珀工藝迎來了巔峰。

清代造辦水平,高。何為造辦?就是集中工匠給皇家、貴族、官家供應靜心製作的器物。清代從宮裡到民間,水平都高:皇家有內務府、造辦處、貴族有「行有恆堂」等優秀機構、民間有蘇州玉工、揚州織綉等等有名的匠人聚集地。

所以清代雕刻,雕工同樣精美,但因為是造辦的作業,大部分都是將琥珀磨成中規中矩的圓形或幾何形之後進行雕刻。相比明代依照料的形狀而設計出的各種瑞獸圖案,少了一分自由設計而多了一分刻工整。

清代琥珀雕刻在器物分類上跟明代類似,無非就是更大個、更富貴、更「牛逼」。另外清代流行鼻煙壺,這裡給大家欣賞一個琥珀雕刻的「手榴彈」——鼻煙壺。

當然說到清代琥珀,就跟清代中期的康乾盛世分不開。因為當時國力富強,貿易繁盛,進口的琥珀數量增大,為當時的琥珀市場帶來大量原料,為工藝的發展設定了基礎。清代雕刻的風格走的是清人喜歡的繁複風格,比如這種極其細小的叉子紋路「錦地」的琥珀雕刻。

這塊是朋友的蜜蠟收藏,在不大的面積上有著如此秀麗的花草雕刻,這種花瓣舒展娟秀的感覺已是不易;另外還有用垂直線劃的細密的「錦地」,就是花蕊的部分。這樣的物件在現代雕刻中也是非常少見了,why?無非是因為其製作繁複,極費工時,現代不流行這種密集的圖案,做起來吃力不討好。

⑤造假?也是古已有之

其實明清時,古人已經對琥珀已經有了相當系統的認知,並對如何鑒別琥珀也有一定的經驗。如明代謝肇淛的《五雜俎》中記錄:「琥珀,血珀為上,金珀次之,蠟珀最下。」可見那個時候的審美跟現在還不是很一樣,從當時流傳下來的器物和文字都可見,古時候更喜歡淺黃色、通透的「金珀」。

下面這個鼻煙壺,深紅的部分是「血珀」的質感,橙黃渾濁的部分是「蜜蠟」,按現在的審美這個就很厲害,俗稱「花棗兒」,是血珀和蜜蠟的合體。

現在覺得琥珀裡面封存一個植物或者蟲子等「雜質」,還挺好的,是一種穿越時光的雅趣。而清代谷應泰在《博物要覽》提到,琥珀之色以紅如雞血者佳,不沾泥土木屑為上。如果有綹子和土木就不行了,當時反倒以包裹雜質的琥珀為下品。

現在有對於琥珀的優化處理工藝,比如說「凈化」,是通過控制爐溫和惰性氣體,讓琥珀在爐子裡面融化,這樣可以去除裡面的雜質和氣泡。如果是以次充好,那是有點作假的意思,但其實這樣的工藝也有記載,是古人就玩兒剩下的。

明末清初時成書的《物理小識·卷七》中記載:「廣中以油煮蜜蠟為金珀」,可知用加熱處理來使不透明的蜜蠟變為金珀的方法在清初就有了。

現在有凈化、烤色、爆花等等一票兒的「優化工藝」,各種樹脂製品都被作為藝術品來出售,想要完全鑒別優劣已經需要相當的專業力。

但是,鑒別真假還是有比較簡單的,畢竟現在潘家園滿街賣的「蜜蠟手串」和「蜜蠟原石」,大部分都是純粹的塑料。拿其他東西假冒琥珀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有記載說,明代就用桃膠加溫來假冒琥珀。

總體來說,今天的「蜜蠟」,精品還是精、但大部分製品水平下滑,和古代的琥珀製品不能比了。明清朝出土的琥珀多是顏色艷麗均勻的上品,而且當時的雕刻工藝非常精湛,有些甚至可以說到了今天仍不能企及的高度。

——

#這是我專欄的第一篇文章

#望多多指正、多多支持。

#最後,送大家一隻明代小兔幾。


推薦閱讀:

自我矛盾怎樣成就我們,並激發創造力?
數不清有多少爺們兒在他倆的紋身筆下尿了炕

TAG:历史 | 文化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