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發: 關於安全感

許久沒有答題,許久沒有發文,既因為工作繁忙(心理諮詢中心兩位老師讀博,一位休產假,只剩我一個,同時做著諮詢,教學和行政),也因為沒有心思(有空不如多寫論文,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

不過由於一個突發事件(詳見:台鈴電動車前輪飛出導致乘車人受傷是否可以理賠? - 法律 - 知乎),我又有了寫點東西的衝動。

我的生活一直比較順遂(沒有閱歷?),這次事故對我來說影響確實不小,有隱隱後怕之感,如果出事時再往前開一點,就是一個極大的陡坡,恐怕我會一路翻滾著下去,後果難測;又如果出事時旁邊有輛汽車,恐怕就是直接碾過……

各種如果一時在腦海中盤旋,我對於疑病症(注1)患者的心理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我知道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但是萬一發生了,我就這麼去了,留給世界的又是怎樣一個背影?「電動車前輪拋飛,大學教師車後殞命」?又會給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帶來怎樣的傷害?

恐懼之後,便是強烈的憤怒,這憤怒既源於不公平感(為什麼偏偏我會遇上這種情況),又來自無能感(包含兩個方面:台鈴公司居然會出產這樣的電動車,真是無能;我居然差點就這樣陷入絕境,真是無能)。

在恐懼逐漸減退,憤怒慢慢消散後,留下的是安全感的缺失。所謂安全感sense of security,一般而言是指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威脅之預感, 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理時的有力/無力感, 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確定感一方面來自我們對於客觀世界的認知,比如我知道拐過這道彎就到家了,也知道家旁邊有顆大榕樹;另一方面來自我們自身的主觀判斷,比如我認為在綠燈時過馬路就沒有危險,也判斷正常維護的電動車不會前輪拋飛(現在這一判斷被推翻了,我的確定感遭到了損害)。

同樣的情形,也常常發生在我的來訪學生中:他們常常被灌輸的觀念是,好好學習,上了大學就輕鬆了;好好學習,上了大學再談戀愛。而現實,給了他們迎頭一擊:說好的輕鬆呢?說好的男朋友/女朋友呢?

可控感也同樣來源於兩個方面:對我們自身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例如我能調整自己在進行諮詢工作時狀態,基本不受這次事件的影響,所以具有可控感;對外在的事、物和人的控制,例如我知道出事後,在學校有學生的關心;回到家有家人的慰問,所以有可控感;但看不到電動車公司賠償的可能性,所以我又缺乏可控感。

確定感和可控感,一靜一動,共同構成了我們的安全感。由此,確定感和可控感受損之後,安全感自然難以獨存。

安全感的喪失,往往伴隨著的是對外界的不信任和對自身的不自信(或許,可以「刷新三觀」來形容?)。這也不難理解:我們原有的對世界的認識和判斷都如同海市蜃樓一般,一陣風吹來便煙消雲散,要我如何才能再相信世界和自己?

這種解離(注2)的狀態常常表現為外人看來難以理解的孤獨、悲傷和憤怒等,因為對於當事人來說,原以為的世界崩塌了,原有的認知崩解了,自身好像漂浮在無邊無際的汪洋之中,無所依靠,無所憑藉,也許下一秒,一個漩渦形成就是永墮深淵。

來做諮詢的學生中,也有不少存在這種情況,他們不論外在環境如何,均散發出強烈的痛苦與悲傷,卻似乎沒有明確緣由(莫名地厭惡學校、恐懼學習、迴避同學乃至仇視社會)。這也許與徐凱文老師所謂的「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注3)有關,不過我更贊同的是信念系統的崩潰所導。

從幼年開始,我們逐步從環境中獲得了對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認識,形成了一整套信念系統,如「世界是公平的,好人有好報」,「我的價值是通過我的學習成績來體現的,好成績代表一切」,「大學是不用學習,自由戀愛,隨心所欲的地方」等等,有些學生在成長中逐漸意識到了這些信念的不現實性,開始發展出新的合理信念,而有些則一直被「保護」得很好,直到了大學才不得不面臨著突然間「所有事情都不對了」的窘迫感受,產生「怎麼會是這樣」的強烈念頭,為了避免信念系統的崩潰,所以選擇「與世隔絕」,我想我現在能更深切地理解他們的感受了。

這之後,或許一部分人開始如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一樣,重新調整信念,變得「世故,圓滑,認清現實」;而還有一部分則可能陷入死循環中,始終無法得到「解脫」,以至成為一般人眼中的「神經病」。

閑話不提,話說回來,那麼,如何應對安全感的喪失呢?

不論操作性,只談理念的話,可能有以下三種視角:

站在現世的角度,一種方式是以理性再次建立確定感,比如我可以通過數據資料和邏輯推理來說服自己,再次遇到電動車事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換一家公司買一個好電動車就沒問題了;另外,還可以採用我們現代人處理安全感的一種常見方式——保險,以避免經濟上的損失。另一方是迴避某些情景以保持控制感,比如我可以不再使用電動車這一交通工具,代以汽車等(需要擔心的是恐懼的泛化,比如我從此害怕再次使用任何交通工具,乃至害怕上街)。

而如果拉長時間,以輪迴的視角來看待,我們可以使用「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今生的受苦,是為來世的享福」等等來恢復安全感。

再如果衍生空間,以宇宙的視角來觀察,我們或許會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矛盾糾紛的無謂,通過融入宏大的世界,遠離紛繁的當下來獲取安全感。

閑言碎語,不成體系,姑且笑看。

======================================================

注1. 疑病症(hypochondria):患者癥狀持續,反覆求醫卻檢查不出生理病因,本人則堅持存在某種疾病導致當前癥狀,因而感到痛苦並伴隨社會功能受損。

注2. 解離(dissociative):指與外界環境相隔離,以局外人視角看待自身,嚴重者可致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

注3. 詳見《時代空心病——功利化應試教育之禍》。


推薦閱讀:

于飛心理:提升自信心和安全感
從小父母不在身邊,是怎樣失去安全感的?這隻孤兒小猴子或許能告訴你!(上)
DPC美容儀和雅萌誰會讓你的臉更有安全感?

TAG:心理咨询 | 安全感 | 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