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評價
這篇文章的起因最初來自於我對1941年蘇軍的布局提出的問題,得到解答後,我首先是想到《大縱深戰役理論》這本書,然後去把這本書找出來重新讀了讀,重溫一下蘇聯的軍事思想。可這一看,發現自己多年以前看書實在是太大意了,而且這本書從前也沒怎麼細看,這樣在重新看的時候,發現了很多了不得的事情。
在重新看了多遍以後,覺得應該可以總結一下了
==================================
相信不少同志都多少聽說過「大縱深戰役理論」
因此,各位先自己在內心回答幾個問題1:「大縱深戰役理論」是什麼?是誰總結的?
2:「大縱深」指的是什麼?
3:「大縱深戰役理論」的主要言論和思想有哪些?
當然有些同志答不上來或者答錯了沒關係,畢竟這裡不是為了考大家,而是讓一部分人(很可能是一大部分人)明白一件事情——他們自以為了解了「大縱深戰役理論」,但實際對其缺乏根本性及歷史性認知。
如果這三個問題都能夠回答上來,那麼繼續往下看(答不上來也沒關係~):下面我先解答兩個問題:
1:「大縱深戰役理論」是誰總結的?
答案:賴明傳
2:「大縱深」指的是什麼?答案:大縱深即為「全縱深」,一般指敵軍前線至炮兵陣地甚至預備隊的縱深
這本書提到的觀點很多,我覺得應該分成三類討論:
嚴重錯誤的,關鍵定性的,然後是細節的
「大縱深戰役理論」其中的嚴重錯誤觀點
首先,我認為以下這些言論,是極端錯誤的思想
這種錯誤和時代發展幾乎無關,和他們的腦子有關
如果誰還支持這些言論,我懶得反駁
本來我不想評價的,但怕有的人自己看不懂,就說我胡說八道,還是簡單講解一下
出自富勒的《裝甲戰》,這本書很好找,他原話到底怎麼說的,請大家自己去翻
雷同個屁
順便說下,這篇是後世寫的,一提到古德里安的戰績就開始跪舔,說什麼二者是雷同的,而在二戰之前的文章里,則百般詆毀之,呵呵。
福煦認為兵力有優勢的情況下,進攻有利;伏龍芝這黑屁,放的可是比福煦還臭百倍
當然這也正常,伏龍芝和福煦都是「攻勢崇拜」興盛時期的代表人物,半斤八兩
而圖哈切夫斯基的觀點相比之下就較為正確,自行閱讀原著p196-197
呵呵
所謂YY強國,自行翻閱富勒在1918年的《1919計劃》
「大縱深戰役理論」其中的關鍵觀點
——「大縱深戰役理論」究竟是什麼範圍的「理論」?
任何理論及公式都有其適用範圍,就像力學公式適用於工程、文學理論適用於寫作一樣,都有其使用的外延,或者說局限性,戰爭的理論也是如此,不存在一種囊括一切的理論。
「大縱深戰役理論」適用於什麼呢?
從各個方面看來,似乎這個定義是確切的,甚至還有更為具體的定義【對原地據守之敵採取攻勢的手段】(這句話具體記不清,實在找不到原文位置了)
從這個定義出發,我們就能基本得出「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範圍限制在【進攻敵人防禦正面】,那麼從這個觀點出發,它就稱不上是一種戰役理論,更不是一套軍事理論或作戰思想,頂多算一種作戰類型或一種特定類型的戰役法思想。蘇聯的早期看法也確實是如此。
但是我們發現好像官方不買這個帳,又發明出了一種所謂「實質」,但實在是想不通,怎麼個【就實質而言】,就能成了所謂萬能的進攻新方法了?搖身一變成了【任何類型的進攻】,最後乾脆成了【任何戰鬥】
我們仍然不知道伏羅西洛夫是怎麼逐漸日翻自己觀點的。沒準是蘇聯的政治正確,為了掩飾這個「理論」的不足,或者為了把一種作戰樣式強行拔高到軍事思想領域,就開始胡說八道。
===========================================
——下面是開始提出的問題,究竟什麼是「大縱深戰役理論」?
下面的內容就比較難讀了,比較有邏輯性,慢慢看,我盡量把邏輯關係寫明白
那麼我們進一步分析它的定義,前面說到,從定義上看「大縱深戰役」有兩個特點
1:壓制敵戰役全縱深(開頭已經提到過「全縱深」的概念)
2:突破、包圍、殲滅
首先我們考察一下,這話到底能不能反過來說?
因為如果它能夠反過來說,我們就找到確切定義了(充要條件)
【只要壓制了敵戰役全縱深,然後突破、包圍、殲滅,就是大縱深作戰】
思考:這句話是否成立呢?
於是在反覆閱讀這本書之後,發現還有一個要素:集中優勢兵力
把這個條件加入之後,是否成立呢?
【只要壓制了敵戰役全縱深,然後集中優勢兵力突破、包圍、殲滅,就是大縱深作戰】
這顯然是極其可笑的,因為福煦的【決定性攻勢】講的就是這個內容。見福煦《戰爭原理》
至少在一戰中這就是個偽命題,壓制全縱深及集中優勢兵力並不能帶來突破的結果。
那麼就要考慮到「大縱深作戰思想」是有時代條件的,圖哈切夫斯基反覆強調的坦克、火炮和航空兵。而這一點還不算是要害,畢竟很多軍事理論都有其時代限制。
那麼要害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加入這個條件,接著多讀幾遍:
【只要壓制了敵戰役全縱深,然後集中各種優勢兵力突破、包圍、殲滅,就是大縱深作戰】
多思考一會,你們讀出問題了嗎?
我個人認為啊,對軍事思想了解越深入,越廣泛,就越容易發現這個問題所在。
這句話很好懂,唯一需要解釋的一點就是「壓制敵戰役全縱深」,什麼叫「壓制敵戰役全縱深」?我們簡單通俗解釋,就是向近處的、中等的、遠處的敵人都發起攻擊,原文也說了,坦克部隊分成什麼遠戰和近戰,這樣解釋應該沒有錯。
那麼,這個定義拆開以後就是:
1:打擊所有的敵人
2:集中優勢兵力
3:突破、包圍、殲滅
4:使用各種新式武器
就先說說2、3、4三點吧
你們發現了嗎?連孫子都曰過:「倍則分之」、「我專而敵分」
而縱觀之前古代及近代軍事家關於進攻的言論,哪有不提到這幾點的?
哪有不集中優勢兵力的?說到進攻防線哪有不突破的?突破之後哪有不卷擊的?哪有不追求包圍的?有新式武器哪有不使用的?
所以,這幾點當然都沒錯,但全部都是古已有之的論斷,把一堆古已有之的論斷糅合到一起,簡直就像一篇引用了99.9%的論文。
至於第一點,我們把話說得難聽一點,弓箭手和投石機也沒有規定只射擊第一排的敵人。而對於統帥而言,發現敵人而去打擊他,這已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吧。
因此,除了如何運用先進武器的思想之外,所謂「大縱深戰役理論」就是把軍事史上關於戰爭中進攻敵軍守備戰線的方式及思想總結了一下,因此,你當然說不出哪裡錯了,但即使是對的,也沒有太多意義。
不可否認的是,戰爭之中的確有其自己的規律,軍事思想之間有其共通之處也很正常。但毋庸諱言:「大縱深戰役理論」的定義,一方面在思想上實在是太過於寬泛了,以至於寬泛到成了一個大口袋,什麼都能往裡裝;另外在應用範圍上又實在是太狹隘了,以至於根本不考慮防禦作戰的價值,這也很可能是蘇聯在1941年軍事思想極度扭曲的根源。
「大縱深戰役理論」其中的細節觀點
既然其唯一價值就在於「如何運用先進武器的思想」,那麼「大縱深戰役理論」中是如何提及對裝備的運用的呢?
我只想提一下坦克(很明顯這是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話說回來,就說巴格拉季昂戰役吧,蘇聯的坦克軍是支援著步兵打過去的,還是支援著騎兵打過去的呢?如果都不是,又怎麼能和所謂「大縱深戰役理論」沾上哪怕半盧布的關係呢?很明顯,全書中處處貫穿著「坦克支援步/騎兵」的落後思想,我們總不能把它們無視掉,說這和「大縱深戰役理論」絲毫沒有關係。
這樣,最後的一塊遮羞布——坦克也被掀掉了,既然「大縱深戰役理論」以步兵和騎兵為核心,以坦克支援步騎兵,以炮兵支援坦克,那麼我們也不能說「大縱深戰役理論」在坦克的運用上提出了什麼先進思想,而是被淘汰的思想。或者最多可以換個角度(針對那些沒有宣揚坦克支援步騎兵的文章)說,「大縱深戰役理論」就像富勒的《1919計劃》一樣,提出了一個不切實際虛無縹緲的作戰方式(畢竟蘇聯人自己說:整個二戰中蘇聯確實沒有組建出一個所謂的「遠戰坦克群」),那麼就更不能用二戰的歷史,證明與其毫無瓜葛的「大縱深戰役理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