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的《朗讀者》憑什麼挑起綜藝大梁
2月,2017年的開場戲已收尾。
作為一個影視評論者,最使我感到驚訝的是,我最近看國產綜藝的時長,竟已不低於看電影的時長。
《見字如面》《奇葩大會》《中國詩詞大會》……
以上列舉,除《奇葩大會》是網綜之外,其餘都是過了電視審查的「正規節目」。
國產綜藝《見字如面》備受觀眾歡迎
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欣喜的。
真正優質的「中國綜藝」,終於從《跑男》所開闢出來的流俗泥沼中脫穎而出,並有望將主流的電視節目觀,引領到一個傳播文化的、具有更深意義的層面。
而我認為,這其中最優秀的,當屬CCTV1最新的一檔綜藝——
《朗讀者》
相信你們還記得,我寫過一篇《見字如面》的文章。
看完第一集《朗讀者》,我給它起了個外號——
《見字如面》2.0版。
如果說《見字如面》9.0的豆瓣高分堪稱驚艷,那麼《朗讀者》的9.2分,則可說是幾近完美。
才看個序幕,我就被董卿由內至外的、極具知性的魅力吸引住了。
朗讀是傳播文字
而人則是展現生命
將值得關注的生命
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
就是我們的《朗讀者》
打開一本書,節選一段文字,把它朗讀出來。
看似簡單的形式,其中包含無窮的故事。
朗讀者,未必是名人,而是有過經歷的、具有內在底蘊的,真正「有故事」的人。
蔣勵,婦產科醫生,志願遠赴阿富汗,幫助戰火中的孕婦接生,挽救了三千多名嬰兒的性命。
在阿富汗危險的醫院內,她能清楚聽到外面的炮彈轟鳴聲。
雖然圍牆外頭
他們時時刻刻會有這種生命的威脅
但是在我們醫院圍牆裡頭
我們卻能夠給他們提供這種
生的希望
生活在和平的當代中國,我們總會誤以為戰爭已經遠去。
但事實上,《辛德勒的名單》講述的事,每天都在發生。
當西亞、中東、非洲等地數以萬計的生命慘遭屠殺時,我們其中大多數人會輕嘆一句「太可怕了」,然後從新聞頻道換台,繼續享用啤酒和炸雞。
只有極少數勇者,他們會去感受生命、拯救生命,將自身生命的價值最大化。
朗讀環節,蔣勵朗讀了鮑勃·迪倫一首歌的歌詞,《答案在風中飄揚》。
這首詞,創作於1962年,那是極端黑暗的越戰時期。
那時,美國男性不斷被送上戰場,屠殺越南人,被越南人屠殺。
即便是能僥倖回國的美國老兵,也並未受到國家和民眾的關注。據統計,後來有8萬老兵,因戰爭留下的內心陰霾而自殺。
《阿甘正傳》中也收錄了這首歌
鮑勃·迪倫曾說過一段話——
我認為最有罪的
是那些看到不對的東西,心裡也知道那不對
但就是不願正視的人
所以,在蔣勵的這段朗讀中,其實包含著對我們無關群眾的一些指責。
而我們,理應接受這些指責。
一個人要有多少只耳朵
才能聽見人們的悲泣
要犧牲多少條生命
才能知道太多的人
已經死去
第一集《朗讀者》的主題,是「遇見」。
蔣勵遇見阿富汗的婦女和嬰兒,從中明白了戰爭的種種不人道。
張梓琳遇見女兒,從中體悟到一名女性應有的成長,以及專屬於她們的母性魅力。
願你慢慢長大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
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有人說,這只是央視的一碗雞湯而已。
我不否認。
「心靈雞湯」,這一被妖魔化的詞,現在無疑令許多人反感。
但,這就像你忽略《霸王別姬》,而去拿《小時代》《爵跡》舉例,然後說中國電影全是垃圾一樣,是極不客觀的。
蒼白空洞的毒雞湯毀人。而真材實料的好雞湯,卻能養人。
當一個男人,傾盡所有,用十年的時間,為心愛的姑娘建造一座鮮花山谷時,你感不感動?
結婚26年,依然寫情詩,依然每天膩歪。
我知道,你可能並不信。
我一個朋友看到這一幕時,她的第一反應是嗤之以鼻:「騙人的。」
羅伯特·麥基在《故事》(關於劇本創作的經典書籍)一書中提到,進入21世紀後,古典浪漫的、「羅朱戀」式的永恆愛情故事,已不再流行。
取而代之,人們更願意相信的,是《泰坦尼克》式的一夜情,《廊橋遺夢》《英國病人》式的婚外情……
除此之外,還有《革命之路》式的婚姻幻滅。
《革命之路》
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這件事的本質,與時代無關。歸根結底,其實是不讀書鬧的。
人若不讀書,觀念就會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狹隘化。
許多人說不信愛情,只是因為所處的環境沒有發生愛情;許多人說相信愛情,只是因為從小生活在父母和睦的象牙塔里。
懂得思辨的人會明白:愛情是個抽象辭彙,於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完全相同。
只要去讀書,你就會明白:一樣東西是否存在,與你是否擁有、是否見過毫無關係。
只要去讀書,你就會發現: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多麼局限。
在不讀書的劉能眼中,謝大腳和村主任即代表著一切。
是的,《朗讀者》《見字如面》等優質綜藝,歸根結底是在倡導閱讀。
不得不承認,在這些節目中,那些嘉賓們,以及董卿本人,全都那麼優雅。
觀眾可能不禁問,他們是怎樣做到的?
而答案,就是節目最核心的主題:人遇見文字,即「閱讀」。
96歲的許淵沖,被醫生診斷患了癌症,生命僅剩7年。
然而10年之後,他依然奮戰在凌晨3點的書桌前,翻閱《莎士比亞》大全集。
舒慶春童年時,家境貧寒,讀不起書。
後來,他遇見宗月大師,宗月大師幫助他遇見了文字。
這一舉動,使人間少了一個茫茫平庸者,成就了一位偉大的老舍。
《朗讀者》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感染力?
因為現在,上至領導、公知,下到百姓、小資,都在倡導同一個主旋律——
讀書。
打開電視,你常能看到這樣舒服的公益廣告——
在書中
不僅有眼前
還有詩和遠方
那麼,不讀書,究竟有多可怕?
我想起一部德國電影,名字也叫《朗讀者》。
電影中,凱特·溫絲萊特飾演了一位女文盲漢娜。
她目光獃滯,舉止笨拙。面對情慾,她沒有任何浪漫的挑逗,只是像野獸般粗莽直上。
她看重尊嚴,但言語空洞。一邊無法把控自己的負面情緒,一邊武斷地說——
你根本無法影響我的情緒
因為羞於承認自己是個文盲,漢娜被納粹誣陷入獄,後半生在監牢中度過。
她一生中最燦爛的時期,是躺在少年米夏的懷裡,聽他朗讀文學。
讀書,成為這個女人抵擋世界的盾牌。只有在讀書時,聽別人的故事,她才能遺忘自己的醜陋和孤獨。
多年以後,漢娜在獄中,終於決定面對自己,開始學習識字。
然而,一切為時已晚。
最後的結局裡,絕望的漢娜腳踩書本,上吊自殺。
無知導致武斷,形成惡性循環,使人泥溷在一廂情願的灰色世界中。
而只有讀書,你才可以擺脫謝大腳,擺脫眼前的泥沼。
在書中
可以和優秀的人物為伴
思想共舞
你相信世上有善,是因為懂得墨子的無私;你相信世上有惡,是因為懂得納粹的殘暴;你相信世上有禮,是因為懂得儒家的寬容;你相信世上有神,是因為懂得聖經的真義。
你的三觀,不再受自身所處時代與環境的束縛,而是經過思辨再突破後的,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立意識」。
《朗讀者》的格調之所以高出其他綜藝一大截,歸根結底一句話——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之舉。
我的微信公眾號——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電影文章。
都看到這兒了,好意思不關注一下嗎?
推薦閱讀:
※國內為什麼沒人做類似爛番茄的影評網站,對電影本身來說按百分比來看分應該是最適合的吧?
※海洋之歌:一個黑色成人童話,一首憂傷精靈之歌。
※如何看即將上映的電影《大話西遊3》?
※《殺破狼·貪狼》唱念做打俱佳的吳樾是擒狼猛虎
※《十萬個冷笑話2》讓人看到了他們湊足十萬個笑點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