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位「航天四老」逝世,他用一生澆築了中國航天的豐碑

5天前,2月16日,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安靜而肅穆的公墓里出現了上千人的身影

而這些人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

看上去,這並不是什麼很稀奇的場景

非要說有什麼不一樣的,大概就是送行的隊伍中,老人的數量似乎多了一些

可若是仔細辨認,估計很多人都會驚訝

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曾經的航天部領導馬雲濤

還有許許多多奮戰或者曾經奮戰在航天航空事業第一線的人們,都聚集在這裡

禮堂前,掛著並不算很長的黑白橫幅

上面只有一句話,「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禮堂里,靜靜躺著一位百歲老人

正月十六的那天,當人們還沉浸在春節的喜慶中的時候

這位為中國航天事業傾注了畢生心力的世紀老人悄然離開

他再也沒能回到他心心念念的航天大院

人們嗟嘆,失去了最後一位「航天四老」

中國航天四老指的是任新民、黃緯祿、屠守鍔、梁守槃等四位在中國航天界威望極高的科學家。

圖:航天四老(黃維祿、屠守鍔、梁守磐、任新民)

任新民,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液體導彈、運載火箭、「東方紅一號」、載人航天…

他說,「(我)一輩子就干一件事,研製了幾枚火箭,放了幾顆衛星而已」

1915年12月5日,任新民出生在安徽省的寧國縣

童年的任新民聰明乖巧,討人喜歡

學習上更是沒讓家裡人操過心

20世紀中早期,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場浩劫

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也對任新民產生了影響

14歲那年,他就加入了共青團,開始從事革命活動

1931年,宣城孫埠暴動失敗

正在宣城讀書的任新民與組織失去了聯繫

他暗暗下了決心,要走科學技術救國、強國、富國之路

高中畢業後,任新民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化工系

可他剛上大學沒多久,盧溝橋事變就爆發了

圖:盧溝橋事變——駐北平宛平縣二十九軍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

為了能參與到抗戰中,為了能為保家衛國貢獻更多的力量

任新民毅然放棄了化工系的學習,轉考了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學校的大學部

8年的抗戰,任新民眼睜睜看著中國的軍人用血肉之軀對抗著日軍的飛機大炮

當日軍使用著高端的武器的時候,中國的軍人卻只能「小米加步槍」

在國民政府兵工署21廠任技術員的任新民更加意識到了科技對於國家的重要性

圖:抗戰時遷移到重慶的金陵兵工廠(21廠)

1945年5月24日,任新民告別了妻子和剛出生一天的兒子,踏上了去往美國的征途

工作出色的他被選送到了美國辛辛那提磨床銑床廠實習

他還順便考上了密歇根大學研究院機械工程專業的研究生

得到了進修機會的任新民更加勤奮刻苦

他在美國的室友,後來東北工學院的院長李勛說,「在美國,除了維持生計打工外,他幾乎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來學習和鑽研功課。」

不過4年的時間,他就拿到了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的學位

圖:密歇根大學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了大洋彼岸

得知消息的任新民高興地不得了

儘管他當時已經是美國布法羅大學的講師,有著安穩的工作和生活

他仍然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歸國的旅程

他的一些同事不解地問他,「為什麼不留在美國呢?」

任新民眺望著東方,說到,「一個人只有紮根自己的祖國,才能幹大事。」

輾轉數月,他回到了上海

在南京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工作

不久後,他被安排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擔任炮兵工程系教育副主任,主要講授固體火箭課程

1955年10月,被譽為「一個人頂五個師」的錢學森衝破重重阻礙回到了祖國

就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里,任新民第一次見到了錢學森

兩個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都對中國的火箭事業充滿了憧憬

圖:哈軍工炮兵工程系領導合影(左一為任新民)

參觀完哈爾濱的錢學森向國務院提交了《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

在意見書里,錢學森提出了發展火箭和導彈事業的想法

還親自點了任新民加入火箭的研發項目

從這一天開始,任新民的名字與中國航天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任新民有4個孩子,在孩子們的眼中,父親似乎總是忙得不著家

「那時我們並不知道父親是做什麼職業的。然而只要父親出差幾個月,我們國家就會有一件大好事發生。」

從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個甲子

中國航天從一片空白,到第一枚導彈,第一顆衛星,第一艘載人飛船

每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就,都離不開任新民這三個字

1957年,國防部五院引進了兩枚蘇聯R-2導彈

一年前,蘇聯曾經信誓旦旦地表示可以幫助中國發展導彈事業

而導彈的仿製工作,是一項被命名為「1059」的任務

任新民被任命為這次任務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總設計師

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是研製火箭最最關鍵的一個部分

可當任新民拿到蘇聯提供的發動機圖紙的時候,他卻懵了

圖紙不僅漏洞百出,其中涉及到試車台等的關鍵技術圖紙更是一片空白

圖:火箭試車台

試車台是測試火箭發動機性能的重要設施,沒有試車台,就沒辦法進行發動機性能的測試

任新民不解地拿著圖紙找到了蘇聯的負責人,可蘇聯的人卻告訴他,你可以拿到莫斯科試車啊,我們給你試

可是這樣一來,不就還是在依賴蘇聯嗎

任新民拒絕了蘇聯的「邀請」,他堅決要自主研製發動機,建中國自己的試車台

得知消息的蘇聯負責人不屑一顧,連試車台都沒見過的中國人,怎麼可能建得出試車台

經過三個月的奮戰,發動機的試車狀況卻幾乎沒有任何的改善

任新民只好拿著發生器找到了蘇聯專家施尼亞金

施尼亞金一聽就急了,連忙對任新民說,「你們應該去要那些資料,會對你們研製很有幫助」

施尼亞金還將任新民需要用到的資料編號都告訴了他

任新民將需要的資料編成了目錄,要求蘇聯提供資料

一個多月後,資料都被送到了他的手上,試車台的研製也終於走上了正軌

圖:任新民等參加蘇援導彈接收儀式

沒過幾年,中蘇關係急劇惡化,蘇聯所有的專家都離開了中國,更是帶走了所有的設備與資料

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布,「中國的導彈計劃夭折了,中國人的導彈夢碎了」

對於任新民來說,沒有圖紙,沒有專家幫助,工作確實異常艱難

破敗的工廠,風雨交加,簡陋的工棚淅淅瀝瀝漏著水

他帶著研製小組的人到處搜集相關的資料,家裡的孩子和母親都沒時間照顧

圖:準備發射的「1059」(東風一號)導彈

1960年11月5日,仿製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導彈在酒泉成功發射

任新民緊緊繃了兩年多的神經終於鬆了一些

雖然仿製很成功,可是僅僅550公里的射程讓導彈無法投入生產

仿製畢竟不是最後的出路,自主研發才是掌握命運的關鍵

任新民,又被任命為「東風二號」導彈總設計師

這是第一顆由中國人自己進行研製的導彈

而故障最多、要改進的最大的地方,就是液體火箭發動機

日以繼夜的工作,任新民終於帶領著團隊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做出了發動機

1962年3月,酒泉發射基地,中國第一批自行設計的導彈出廠

任新民和很多人一樣,站在發射場,緊緊盯著發射台

他的心中忐忑不安,他自己也不知道,這次的發射能不能成功

點火,發射,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

可當「東風二號」飛行了69秒之後,它還是墜落在了300米開外的戈壁灘上

圖:任新民與工作人員討論方案

發射失敗了,整個發射場都籠罩在巨大的壓力之下

分析原因,理論研究者們提出了兩個方案,「減震」和「抗震」

兩個方案各有各的道理,要選擇哪一個,決定權在任新民手上

人們把目光都投向了任新民,可他卻沒有表態

「當時呢,他在當中就,就是不隨意給他否定一個方案,減震你專門搞減震去,抗震的專門抗震,是兩條線,他這一弄的話呢,群眾的積極性也沒有損傷,照樣可以發揮作用,這個國家任務也能夠進展,所以這條倒很好的」

圖:任新民(右)與孫敬良院士(左)相談甚歡

1966年的冬天,天寒地凍,國內的氛圍比天氣更寒冷

一望無際的沙漠上,空蕩蕩地幾乎沒有人

技術人員都去參加「運動」了,可「東風三號」的試驗迫在眉睫

任新民只好冒著寒風奔波於廠房宿舍,尋找參試人員

可「東風三號」的飛行試驗還是以失敗告終

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沒有人知道

任新民心中十分焦急,他獨自走在發射場里苦思冥想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如果能再看看導彈,可能就有答案了

於是,任新民決定要將彈體的殘骸找回來

1月的和田氣溫變化極大,是那種「早穿棉襖午穿紗」的天氣

中午的時候,熾熱的陽光曬得人幾乎要脫下一層皮

可到了晚上,透骨的寒冷卻讓人難以忍受

任新民只好用柴禾將沙土燒熱,用來取暖

圖:和田沙漠公路

任新民拄著拐杖,在高低不平,連綿起伏的沙丘之間尋找彈體殘骸

足足找了5天,才終於找到了一塊半掩在沙中的黑色金屬殘片

經過改進後的「東風三號」再次進行了發射試驗

這一次,發射終於成功了

僅僅十年的時間,中國就擁有了完全獨立的中程導彈

圖:東風3號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地將「史潑尼克1號」送上了天

這是人類向宇宙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標誌著人類進入了太空新紀元

美國也緊隨其後,發射了「探險者1號」

於是,中國的「東方紅1號」也被提上了日程

1970年4月,任新民和錢學森飛到北京,向周總理作衛星發射前的最後彙報

圖: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1號

彙報會上,錢學森最後提出了關於衛星安全的問題

加入衛星在天上出了問題,唱著東方紅掉到了海里,搞不好可就是政治問題了

錢學森建議加裝安全自毀系統,萬一出了問題,給個指令炸毀了就好

政治問題,在當時的氛圍中,這四個字比炸藥還可怕

在場的人都沉默著不敢說話

周總理走到任新民面前,問到,「任新民同志,你什麼意見?」

任新民說,「我不建議加裝安全自毀系統」

他說,就算衛星出了什麼問題,那也已經是在大氣層外了,不會造成什麼傷害

但是如果裝了自毀系統,裡面的無線電信號多,會增加衛星出故障的幾率

最終,毛主席決定不在衛星上加裝安全自毀系統

「東方紅一號」的發射很成功

當東方紅樂曲響起的時候,任新民高興地像個孩子

而他,更是被周總理親切地稱為「放衛星的人」

圖:「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75年,「331工程」正式組建

這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涉及部門最多,技術最複雜的大型航天系統

任新民被任命為總設計師

「331工程」一開始就是一場關於到底使用常規發動機還是氫氧發動機的討論

任新民堅持使用新型的氫氧發動機,以減輕衛星的重量

可當時的中國,並沒有任何氫氧發動機的研製基礎

圖:任新民(右)與張恩昭(左)一起探討問題

研製初期,想要出訪日本參觀日本的氫氧發動機的任新民就遭到了拒絕,對方說這是國家機密

而到了氫氧發動機能夠試車的時候,渦輪泵又連續幾次嚴重損壞

質疑的聲音此起彼伏,任新民的壓力越來越大

圖:與技術人員一起討論工作

兩次「長征三號」(「東方紅二號的運載火箭」)的點火失敗,更是讓任新民焦灼不已

他仔細分析著原因,在白紙上寫寫畫畫

「如果加上一個旁路開關,再加上液氫,就可以解決富氧問題。」任新民這樣對助手說

設計、生產、試驗,任新民一直坐鎮指揮發動機的改進

頂著重重的壓力,他一直守在試驗場地,陪伴著新型氫氧發動機的誕生

功虧不負有心人,改進後的「長征四號甲」將「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順利送上了太空

圖:任新民向鄧小平彙報工作

導彈、衛星都順利完成了,接下來,就該是載人航天了

多次被國外記者問到航天問題的任新民開始構想載人航天項目

載人航天,是要造能夠多次使用的太空梭呢,還是一次性的航天飛船呢

一開始的任新民,更偏向於造太空梭

「航天飛船是人家三四十年前搞的東西,我們再搞不就是吃人家嚼剩的饃了嗎?」

圖:著名航天專家(左起:黃緯祿、屠守鍔、錢學森、梁守槃、任新民、庄逢甘)

可當時的中國,連個飛機的起落架都搞不定

要想一下子做出太空梭,可行性真的太低了

任新民的態度有了轉變,轉而支持航天飛船,可項目中其他人卻各執己見,無法達成共識

太空梭還是航天飛船?曠日持久的爭論讓載人航天項目遲遲無法立項

任新民看著評審委員會裡的景象,說,「載人航天工程馬上就立項了,我們有新的目前,新的任務,如果因為我們幾個人意見不一致,把事情耽擱了,對不起江東父老。」

聽到這話,爭論的人們都怔住了,同意了航天飛船的計劃

圖:「神舟五號」順利發射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順利升空

發射中心裡,已經88歲高齡的任新民目送著飛船,臉上滿是喜悅

當記者再三要求採訪他的時候,他只說了七個字,「好啊好啊非常好」

他還是會去單位上班,還在大病手術後跑到西安、上海出差

家人從不攔著他,因為知道攔不住他對事業的愛

圖:觀看神舟飛船發射的任新民

一直到自己成了一位百歲老人,他才終於「服了老」

他不再跑去辦公室,也不再滿中國地出差

他在家裡練字,坐著輪椅繞錢學森故居遛彎兒,一遍遍看《聶榮臻》

2016年11月3日,長征五號首飛成功

已經住進航天中心醫院的任新民在病榻上給長五火箭寫賀詞

一筆一划,一天寫兩三張,一連寫了四五天

圖:任新民為長征五號題寫賀詞

雞年的春節如期而至,這一年,他沒能在家中等著航天后輩們去拜年

當新年的鐘聲響起,躺在病床上的任新民只是念叨著「我還要工作,還要研製發動機」

可是,他再也回不去了,回不了那個他深愛的,工作了幾十年的航天大院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平靜地走了

這個「放衛星的人」走了,到天上與他的戰友們相會

願任老一路走好,您心心念念的航天事業,正在茁壯成長


推薦閱讀:

尋訪中國航天
4天3連發!長征火箭2018開年刷紀錄
如何評價《俄羅斯射廉價火箭賺不到錢,中國選擇另起爐灶》這篇文章的描述內容?
如何看待發射失敗的衛星成功入軌??
微重力衛星相比普通衛星是不是會多耗費更多能源?

TAG:中国航天 | 导弹 | 人造卫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