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歷史的進程為何是這樣?
一、核心內容
作者寫作此書緣起於一次閑聊時朋友最後提出的問題:「為什麼你們白人製造了那麼多的貨物並將它運到新幾內亞來,而我們黑人卻幾乎沒有屬於我們自己的貨物呢?」
他把這個問題引申開去,又提出了下面的一些問題:為什麼是歐亞大陸人征服、趕走或大批殺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亞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為什麼控制者世界財富和權力的都是歐亞大陸的人?為什麼在不同的大陸上人類以不同的速度發展?
25年後,根據自己的分析和假設作出了解答:
「各大陸民族長期歷史之間的顯著差異,不是由於這些民族本身的天生差異,而是由於他們環境的差異。」
通俗點就是說:黑人、白人黃種人都是人,不存在智商高低和種族貴賤之分。基因雖然重要,但更得考慮到環境的影響。
各大陸的環境都有很多不同的特點,這些不同的特點影響了人類的發展軌跡。其中有4組差異是最重要的:
1.各大陸在可以用作馴化的起始物種的野生動植物品種方面的差異
糧食生產的決定性意義在於它能夠積累剩餘糧食以養活不從事糧食生產的專門人材,同時形成更多的人口。從而在形成任何技術和政治優勢之前,僅憑人口眾多就可以擁有軍事優勢。而糧食生產的基礎是比較少的幾種牲畜和作物。
2.各大陸不同的地形是影響傳播和遷移速度的因素
作者假設各大陸板塊的地形對糧食生產、動物馴化、政治、語言、各種技術的傳播以及人口的遷移速度影響巨大。美洲和非洲大陸的主軸線是南北走向,而氣候的相似性依賴於緯度,所以歐亞大陸的東西走向更利於人口遷移和傳播。還有一些其它因素,例如,新幾內亞山脈亘長,地形崎嶇,不利於傳播和遷移。
3.大陸與大陸之間傳播的難易程度也不同
在過去6000年中,傳播最容易的是從歐亞大陸到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歐亞大陸與美洲、澳洲等,卻有著天然難以逾越的海洋屏障。
4.各大陸之間在面積和人口總數方面的差異
更大的面積,更多的人口意味著更多的潛在發明者,更多的互相競爭的社會,更多的可以採用的發明穿鑿,更大的採用和包有發明創造的壓力,這樣就造成了相對於其它大陸的競爭優勢,從而淘汰對手。
然而僅憑這些,還不能很好的解決上面所有的問題。
比如:為什麼歐洲在公元前8500年到公園1450年的任何一段時間都是舊大陸三個地區中最落後的,今天卻是歐洲社會殖民澳洲美洲,並在技術和財富上領先世界?為什麼促使歐洲興起的「商人階級」、「資本主義」、「先進的自然科學」等因素是出現在歐洲,而不是中國或者新月沃地?
作者依舊從環境方面給出了解釋:
1.歐洲居民運氣好,碰巧生活在一個雨量充沛、植被再生迅速的好環境里。而新月沃地生態環境脆弱,植被破壞以後再生能力很弱。從而慢慢失去了主要權力和發明中心的地位。所以環境的好壞影響巨大。
2.中國統一已久,而歐洲速來分裂。歐洲的海岸線曲折,半島海島眾多,不利於統一。而中國則海岸線整齊,地形平坦,利於統一統治。分裂和統一都是有好有壞的。在這個問題里,統一給中國帶來最明顯的壞處就是:專制君主的一個決定就能讓改革創新半途而廢。而歐洲在地理上的分割形成了幾十個或幾百個獨立的、相互競爭的小國和發明創造中心,相互的競爭博弈促進了創造的源泉和彼此的進步。
所以按照作者的這套理論,似乎一切都跟環境有關,一切都是偶然的必然。一群人,幾萬年前偶然的降生在某片大陸上,從此世世代代都受著環境的必然影響。這樣說來,居然莫名有了種「一運二命三風水」的感覺。
在網際網路、飛機、輪船等各種高新科技讓世界更小,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今天。世界的格局會突破環境的限制,產生一些截然不同的新變化嗎?
作者這樣說:「今天,世界上最早的糧食生產中心--新月沃地和中國,以及來自這些中心民族重新殖民的那些國家,仍然支配著現代世界...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澳大利亞土著和美洲印第安人支配世界的前景仍然顯得安然無光。」
「公元前8000年時的歷史進程之手仍然在緊緊抓住我們」。
在決定論的意味越來越濃之時,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作者筆鋒一轉,在後記里把混沌理論引入進來,並提出了下面的幾個讓歷史變得複雜不可預測的參數。
1.文化因素
「有些文化差異無疑是環境差異的產物。但是一種次要的文化因素可能由於當地一時微不足道的原因而產生,一經產生就變的確然不移,從而使社會易於接受一些更重要的文化選擇。」
據研究,漢語母語較英語母語的學生數學成績更為優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漢語在數字發音上更簡潔易記。那中國環境中是否存在某種因素,促使它在數字的發音上較英文更簡明呢?
「有些文化特質與環境無關,而且在開始時也幾乎沒有什麼重要的意義,但它們能逐步形成有影響的歷久不衰的文化特點。」
2.關鍵人物因素
「亞歷山大大帝、奧古斯都、佛陀、列寧、希特勒...他們中的每一個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改變了時間的進程,而不只是恰巧最合適的人在最合適的時間出現在最合適的地點?」
如果希特勒不是希特勒,二戰還會發生嗎?
「個人的特質時歷史進程中的未知因素。無論是從環境的力量來看,還是事實上從任何可以歸納起來的原因來看,個人的特質都會使歷史變得無法說明。」
在後記《人類史作為一門科學的未來》結尾作者這樣寫道:
「歷史系統儘管有其終極的確定性,但其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是不待言的。面熟這種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的另一個辦法就是指出,長長的一連串因果關係可能把最後結果同存在於哪一科學領域之外的終極原因分開。例如,一顆小星星對地球的撞擊可能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那顆小星星的軌道卻是完全由古典力學的定律決定的。但如果有古生物學家生活在6700萬年前,他們也不可能預測到恐龍的滅亡迫在眉睫......
我承認,了解人類的歷史要比了解某些科學領域的問題困難得多,因為在這些科學領域裡,歷史是不重要的,起作用的個別變數也比較少。不過,有幾個領域已經設計出一些用來分析歷史問題的成功的方法。因此,人們普遍承認,對恐龍、星雲、和冰川的系統闡述屬於自然科學領域,而不屬於人文學科但是內省的方法使我們對其他人的行為方式比對恐龍的行為方式產生了多得多的真知灼見。因此,我很樂觀,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研究可以科學的進行,就像對恐龍的研究一樣——同時,使我們認識到是什麼塑造了現在世界以及是什麼可能塑造未來世界,因而使今天我們自己的社會從中受益。」
二、一些感受
作者的假設和推斷是否正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中領悟到了哪些思想。
我想至少有這兩個吧:
1.環境是有局限的,環境的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到冰河山川,小到分子原子。所以作為一個人來講,要想進步,就要不斷的突破環境的局限。降生和從此生活在在一些優異的環境中肯定是好事。但是當運氣一般或很差的時候,就要不斷的努力,為自己營造出適合發展和進步的環境了。
2.歷史進程雖然勢不可擋,但也別麻痹自己,放棄個人奮鬥。今天的美帝、歐洲、澳洲,生活著許許多多從前貧困落後的非洲和東南亞移民,這當然是與個人奮鬥分不開的。
3.在歷史長河裡,文化特質和關鍵人的特質是不可預測的變數。那麼作為一個人的個體來講,在人生的長河中,又有哪些不可預測的混沌因素呢?一首詩?一門外語?一種樂器?總之,多多引入進來,增加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