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逼的國家步道大爆發!從「大橫斷」到「三橫三縱」任你選,但是小心不要被玩壞了!

近日,在圈內備受關注的「大橫斷」國家步道在北京ISPO發布,據悉,今年9-10月,將有來自國內外的8個越野跑團在長達2226公里的橫斷天路創造中國首個超長步道的FKT紀錄。

這條由眾多民間科學家、學者、戶外愛好者共同探索出的「國家步道」,無論從地理學,還是旅遊資源和戶外資源角度講,都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據「大橫斷」公眾號介紹:

橫斷天路是是中國首條類似於阿巴拉契亞山徑的國家步道系統。這條線從雲南大理出發,縱穿橫斷山腹地,直達甘肅合作市,全長2226公里。線路穿越虎跳峽,進入俄亞大村,跨越稻城三神山,深入雅礱江秘境,並連續繞行貢嘎山、雅拉雪山、黨嶺、三奧雪山系列高峰,走過若爾蓋草原,向北直達迭部扎尕那。」

如此看來,「橫斷天路」幾乎是薈萃了我國西部地區山脈資源的精華。在未來,也必將是戶外旅遊的重地。那麼,除了大橫斷,我國還有哪些地區有著同等重要意義的旅遊戶外資源呢?剛剛探索出的「大橫斷」,我們又該如何合理地開發,並保護它呢?

我們或許從體育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看出一些未來的端倪。《規劃》從「加快場地設施建設、豐富賽事活動供給、培育多元市場主體、全面提升產業能級、積極引導大眾消費、健全安全救援體系」等六個維度給出自己的建議。

未來賽事的聚集地:"三橫三縱"

在筆者看來,其中「全面提升產業能級」中的專欄「布局山地戶外運動空間」提出的「三橫三縱」,從實際操作層面為那些賽事組織者、公司運營者等做出了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

「三橫三縱」是從我國地理分布的角度劃分,參考了「氣候、植被、景觀、水文、地質、人文」等指標。具體賽事活動聚焦在徒步、自行車、自駕游、漂流等戶外運動項目。具體的布局如下:

「1. 沿太行山脈的500公里步道線路,以及沿京杭大運河、串聯徽杭古道、徐霞客古道的戶外運動線路,共同構成的我國東部縱向山地戶外運動帶;

2. 西安至成都的騎行和徒步線路;   

3. 沿青藏公路(西寧經格爾木、唐古拉至拉薩)的騎行和徒步線路;

4. 沿絲綢之路的山地戶外運動線路;   

5. 沿318國道的騎行和徒步線路;

6. 沿長江及兩岸的山地戶外運動線路。」

深度開發的「三縱」

太行山脈和江浙一帶的山地徒步資源各為一小縱,兩小縱合稱為「三橫三縱」的第一大縱。太行山脈的山地資源豐富,但是賽事活動並不算多。以越野賽為例,除了著名的「五嶽寨國際越野挑戰賽」「大五台朝聖之旅」等屈指可數的賽事之外,目前並沒有太多能吸引越野跑愛好者前往的賽事或著名徒步線路。

茫茫太行山

相對而言,同樣身為「一縱」的京杭、江浙地區,可謂是賽事濟濟、層出不窮。在某賽事平台上,2016年單單是杭州地區的山地戶外賽事竟然多達60餘場。但是過度集中也造成了「涸澤而漁」的現象,杭州地區的賽事已然呈現出過度飽和的問題,如果能把一個城市的賽事資源轉移、輻射到周邊,也更符合《規劃》中「點」的建議:「城市周邊的大型國民戶外休閑運動中心(基地),中型戶外運動露營地,小型山地戶外設施集中投放功能區等。」

西安至成都的戶外線路,如秦嶺鰲太、四川若爾蓋濕地、重慶武隆等地都有過賽事的痕迹,山地資源豐富、賽事數量與山地資源豐富程度明顯不成正比也是「第二縱」的問題所在。

著名的秦嶺鰲太線路

相對來說,第三縱「青藏線」更適合騎行。廣闊而乾燥、海拔高、低植被覆蓋率的青藏線並不適合徒步或越野跑等運動。但是在相應《規劃》中「引導具備條件的城郊區域建設登山健身步道、山地戶外營地、徒步騎行服務站等山地戶外運動基礎設施並完善配套服務」的號召中,在騎行服務站完善的前提下,青藏線為主的騎行賽事反倒是在未來成為趨勢。

青藏線沿線

等待開發的「三橫」

絲綢之路」是一個輻射十分廣博的區域。在該區域內,甘肅的張掖丹霞地貌、祁連山草原、透明夢柯冰川、敦煌。新疆的塔克拉瑪干、羅布泊、伊犁草原、天山等地,涵蓋了不同風景、文化、地理等多維度的廣闊空間。近兩年的「張掖百公里」、「八百流沙極限賽」「祁連山越野跑」「甘肅玉門飆山越野」等賽事品牌已經頻頻露出。

新疆天山腳下

絲綢之路一帶的山地資源極其豐富,從自然資源的角度講辦出出世界級大賽並不出人意料。唯一的難點在於西部的硬體配套設施一直以來都是難題,賽事舉辦地點的接待能力,後勤醫療的保障如何解決?

好在在《規劃》中的第六部分「健全安全救援體系」中,政府建議打造一套「山地戶外安全救援系統」系統:

「1.標識系統:建設導視標識、警示標識、勸示標識、服務指南等體系。

2.安全系統:建設安全防護裝置、預警裝置、應急救援裝置、緊急庇護所、救援隊及救援裝備等體系。   

3.救援系統:建設救援、醫療、運輸一體應答反應體系。

4.救援服務站:建設服務中心、休息點、露營地、驛站,完善供水、供電、照明、停車場、衛生間、垃圾回收處置等體系。」

所以在未來新疆等泛絲綢之路這「第一大橫」地區辦比賽,我們是可以持較為樂觀的態度的。

「沿318國道騎行和徒步」似乎是「三橫三縱」中最成熟、最熱門的路線了。無論是「戶外四大俗」中的騎行318,還是川藏線上鱗次櫛比的越野賽(四姑娘山、汶川、貢嘎、稻城亞丁……)本身已經是中國人景觀大道的318國道,輔以成熟的旅遊接待能力,無論是騎行還是徒步,甚至是普通的露營和戶外拓展等等,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都會是紅利期。

川藏線-巴朗山埡口

長江沿岸的路線本該是中國最具自然特色的文化特色,然而卻是「三橫三縱」中最為缺失的一部分。在已知的山地戶外賽事活動中,著名跑者於雷的「長江國際三峽越野賽」算是一個,寬一點,武漢馬拉松也算是其中之一。三峽一帶短期內未必有效,有野心的賽事公司不妨在這裡放長線釣大魚。

長江三峽

有人說,「要環保,就別去?」

有一名業內知名越野跑撰稿人在留言中尖銳地指出:「真心希望別去那些非常自然的地方辦比賽,以中國辦賽者目前的認知和思維以及選手的無奈挑戰高難度的素質就是破壞自然!國情決定一切!」

以這位朋友多年的從業經歷,和筆者多年觀察到的案例,不得不承認他說的確實很有道理。

"越野賽對景區的拉動和宣傳",與"對景區的破壞"是一對天生矛盾的關係。在「新人類主義」的驅動下,這個天平總是稍稍有些傾斜。

國內一處自然景色的發展與破壞是相輔相成的:它們要經歷一個「開發-發展-成熟」的階段,但同時,也在面對一個「廣泛傳播-扎堆旅遊-集中破壞」的現實。

牛背山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2012年牛背山剛開始大熱的時候,山上的環保已經成了嚴重問題:「根據大致統計,2012年5月1日勞動節當天,上牛背山觀景的遊客數量達到了近千人。人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給山頂帶來了許多垃圾,環境正遭到嚴重的破壞!」

到了2016年,牛背山已經是屬於那種非國家景區中最熱門的自然景區了,不少人甚至冒死前往:「2013年11月9日,7名驢友乘坐一輛獵豹車,在牛背山春巔溝路口墜崖,車上7人3死4傷;2014年6月19日,某旅行社租用6輛私家越野車違規組織上山,其中一輛車在距山頂約3公里處發生側翻,造成4死2傷;2015年6月28日,一輛越野車在街心花園附近盤山路段翻下40米山崖,造成車上8名乘客受傷……目前,遊客在徒步上山過程中,還沒有發生過掉落懸崖、飛石殞命等不幸。」

越是這種處於半開發階段的自然景區,遊客就會越瘋狂。在沒有太多景區管理制度的約束下,遊客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可想而知。

無論是普通的徒步旅遊,還是現在遍地開花的越野賽,有人類的痕迹,必然伴隨著一定程度上的破壞。賽事越是集中,比賽數量越是密集,對自然的環境破壞程度更大。最典型的一個例子莫過於賽事集中扎堆的杭州了

「這樣的紅色logo噴漆和箭頭路標一路上都能看到。沿著游步道上山的2公里多石板路上,起初是每隔約35米噴一個,走到後來,噴漆的密集度和間隔變得不再規整,短的間隔10米就有一個,顏色也從最初的大紅色變成紅黃相間並用。

「受傷」的不僅是游步道上的石板,連路邊的山石也成了logo和箭頭的載體,更「倒霉」的是游步道兩側的樹木,每隔數十米就有一棵被賽事所用的紅色布條綁定,有的系在樹榦上,有的系在樹枝上。」

身為越野跑愛好者,筆者看到這則新聞時也不禁臉紅。但是客觀地想想。即使一名極其嚴於自律的賽事組織者,似乎理論上就很難完全地在一場賽事中不留下任何痕迹,像「亞丁景區」的戶外活動一刀切政策又很難讓人心服口服。

那麼戶外活動對自然的破壞僅限於大陸地區嗎?境外如何?2015年7月9日台灣陽明國家公園旅遊信息的一則通告,也說明了台灣越野賽對環境的壓力也不小:

「近年來台灣運動風氣盛行,大大小小的馬拉松比賽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除了一般道路上的馬拉松以外,部分民間團體也將戰場逐步轉移至山區,本處便曾接獲民間運動公司申請於本園區內步道、山徑等辦理山徑越野競賽,然因越野路跑對於山徑鋪面衝擊頗大,影響水土保持,且假日登山遊客眾多、步道路幅不足,競速恐造成衝撞意外事件並影響其他遊客安全,故本處不允許任何競速相關競賽於園區內山徑或步道舉行……」

對此,台灣網友也發出一連串的質疑:

「如果是賽事不夠嚴謹、不夠安全、不夠環保、不夠相互尊重...都可以越檢討越進步的,國家公園呼籲民眾拒絕,這樣是要全面防堵越野跑的發展?不教不碰就會安全嗎?

看看高山環境與安全在我們教育中完全抽離的結果,就是多數人不知道高山與平地溫差多大、氧氣濃度有何不同、身體可能有何反應,短袖、拖鞋、涼鞋、大賣場百元睡袋就要上山過夜、在高山山屋問垃圾要丟哪裡、嘉明湖有沒有垃圾桶...以及更多離譜行徑...。不教不碰不淮不鼓勵進高山,真的讓我們更安全嗎?讓山林更美好嗎?」

再看看香港地區,權力部門相互制衡,導致越野賽再三改道換線,對比賽來說未必是好事,但是對環保部門來講,這是一件不容妥協的事情:

「本周日(2014年4月12日),「2015 Bonaqua動感亞洲越野跑步系列賽」在淺水灣舉行,但在署方新做法之下,本月26日(星期日)舉辦的「動感亞洲越野跑步賽」愉景灣站,或將成同類賽事的最後一次。

Williams發起的聯署聲明指出: 「若漁農自然護理署停止為賽事發出許可證,所有富有趣味的野外賽事將在香港消失……政府應大力支持戶外活動和比賽,而不只是將資源投放在鋪砌郊野公園的石屎徑上。」

《南華早報》11日報道,「動感亞洲越野跑步系列賽」主辦方Action Asia Events(AAE)賽事總監Michael Maddess向《南早》引述漁護署方面向其表示,三月過後,署方將不再就穿越溪澗及河谷的賽事路線批出許可,原因涉及公眾安全及對野生動物的滋擾。」

在ITRA(國際越野跑協會)官網上,越野跑的價值觀一開始就已經註明,越野跑這項運動對「自然的尊重」:

「Respect for the environment. Races take place in fragile natural environments. All players involved with trail-running races, runners, organisers, partners, accompanying persons make a commitment to protect the natural equilibrium. Organisers of trail-running races must do all they can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linked to the running of their races……」

從人文的角度講,我們從自然中汲取很多,山野教會了我們太多。但是從自然的角度講——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的足跡必然伴隨著破壞,戶外運動伴隨著破壞,越野賽伴隨著破壞,無論如何保護和規避,也是儘可能減小破壞的程度。也許只有時刻銘記這一點,我們才能心懷謙卑地面對自然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湯杯上國羽負於日本,是偶然還是必然?
過癮!最能跑的電影人又回來了,關雅荻這次一口氣帶你跑遍全球七場頂級賽事!
如何看待UFC207中,阿里體育的解說員評價前冠軍克魯茲時,說出:「我的學生都打不出這種擺拳」等言論?

TAG:越野跑 | 跑步 | 体育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