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殺的留學生,都是人生的loser?請不要如此定義他們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我一生不曾做過壞事,為何會這樣?」
別人眼中的富家子弟,每日錦衣玉食的留學生們,為何還會對人生如此沮喪以至於要選擇人生的提前謝幕?
在刺耳的說他們是人生loser的聲音下,有沒有人真正關心他們經歷了什麼?
——————————————————————
上周日,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傳來一則讓人十分痛心的消息——就讀於該校的中國留學生Weiwei Liu被發現在寢室內身亡,年僅20歲。警方斷定,Weiwei的死因為自殺,而她自殺的動機依然在調查當中。
根據UCSB校報Daily Nexus的信息,Weiwei是該校語言學專業(linguistics )的大二學生,來自中國廣東,熱愛美國文化。
當地時間2月16日,UCSB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為Weiwei Liu舉辦了一場追悼會,她的父母也到了現場。
追悼會的現場播放著Weiwei生前和她妹妹一起錄製的《Summertime Sadness》,她的母親說:「她嗓音很美,我們經常會播放這首歌。」Weiwei是個十分喜愛音樂的女孩,她喜歡彈鋼琴和唱歌,也十分喜愛讀書。
Weiwei的母親告訴校報,對於她的妹妹和兩個弟弟來說,她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在她去世前,還跟爺爺奶奶通過微信視頻,也跟家人祝了「元宵節快樂」。
就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Weiwei的家人也才去過聖芭芭拉,與她一起過年,在她宿舍的廚房裡做了一頓年夜飯。之後她和家人們一起去了聖迭戈看了科羅拉多酒店,又去了洛杉磯的環球影城,因為她很喜歡坐過山車。
Weiwei生前在Facebook上留下的最後一條信息中,她曾感謝自己的母親一個月以來的陪伴和照顧:
我曾無數次走過這條幽徑,總覺得這應該是一個無人的場景。我從不喜歡出現在家人的鏡頭裡,但這次例外,因為在陪伴和照顧我一個月之後,媽媽將與我分別。媽媽,不用擔心Linka (Weiwei的英文名),你的小女孩已經長大。我會一直想念你。圖片攝自Weiwei媽媽。
喜愛讀書、音樂,熱愛旅遊,同時也是弟弟妹妹眼中的榜樣,在Weiwei生前的照片中,我們也發現,她是一個能與人相處融洽的女生,20歲的大好年華,她究竟為何選擇自殺?
我只想做一個普通正常的人 —— 某同樣選擇了自殺的留學生的絕筆
從Weiwei生前留下的點點滴滴,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個十分優秀的女生。更不幸的是,過去這幾年,還有很多和Weiwei一樣的留學生,放棄了自己精彩的一生,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2016年12月10日,俄亥俄州立大學理論物理與天體物理專業大三的學生劉同學自殺身亡。自殺前三天,劉同學還和幾個好友一起商量去滑雪的行程。
2016年1月,芝加哥大學的陸同學跳進了冰冷刺骨的密歇根湖,結束了自己年僅28歲的生命。自殺前她和母親視頻通話三小時,並沒有顯示任何反常跡象,卻不料那就是母親與她最後的通話。
2015年1月,耶魯大學的華裔學生王同學從金門大橋跳下與世告別。去世前她曾在Facebook寫道:「親愛的耶魯大學:我愛這裡。我希望有更多時間。我需要時間去工作,我需要時間去等待新藥物以治療我的病。但是學校不能滿足我這些。我承受不起離開學校一年或永遠退學。」此前王同學曾因精神問題退學。
2014年10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20歲中國留學生李同學選擇了跳樓自殺,生前他備受失眠、焦慮的困擾,在自己的日誌里寫道:「我只想做一個普通的正常的人」。事後,學校為其在校內教堂舉行了追思會,他的家人也希望留學生能敞開心扉積極面對困難並學會主動尋求幫助。2014年8月,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一名22歲的中國留學生林某跳樓身亡;
2014年2月,新澤西某大學一中國訪問學生跳樓自殺;
2013年11月,紐約某大學一25歲女留學生從高級公寓頂樓跳樓身亡
。。。。。。
很多人將自殺者和loser聯繫在一起,他們覺得自殺的人是沒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才會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
但翻看一下這些逝去的年輕生命,我們就會發現,原來他們可能曾承受過我們不能想像的痛苦。
雖然目前警方還沒有提供Weiwei Liu自殺動機的相關信息,但是通過她生前在社交網站上留下的隻言片語,我們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今年一月初,從她Facebook上,我們發現她曾打算轉學至南加大(USC),但她父母因為USC周邊的安全問題,建議她留在UCSB,而她雖然不確定自己該如何選擇,但在最後選擇了留在UCSB。
這或許不是她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生命的原因之一。但也可以看出,在她生前,曾經需要作出十分重大的抉擇,她的情緒可能有過波動。
但是,在22天之後,她又發了一段文字,不免讓人感到更加痛心:
「在上學期的一節古典神話學上,教授問了在場有多少人想要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只有二十幾個人舉手。
於是教授又問,有多少人想要漫長而快樂的一生,大概有六百多個人舉手。
我現在想知道為什麼在美國有這麼多嚷嚷著要漫長而快樂的一生,但美國的抑鬱比例高居世界第一?
又有多少抑鬱的人在渴望所謂「漫長而快樂的一生」?課上的舉手比例不僅僅只是一個校園現象,而是全美國的普遍現象。這一比例是驚人的,我們真的應該仔細思考一下。」
抑鬱,又是這刺眼的兩個字。雖然我們不能確定Weiwei Liu就是因為抑鬱而自殺,但她這段文字中對抑鬱的這些問題,以及這段文字發出時間與她自殺時間如此接近,不免讓人產生懷疑。
心理疾病是一個無形的殺手,有時非但身邊的人很難發現,自己也會常常無法意識到。
我們在去年12月做的一次調查中,驚訝地發現,7000多名讀者中超過一半(53%)投票給了「有過,有動過自殺的念頭」選項,還有約9%的讀者投給了「身邊的朋友有過」選項。「從沒有想過自殺」的讀者還不足40%。
以上調查數據來自一篇日報報道的讀者投票,文章在這裡:我們搞了個留學生自殺傾向的小調查,結果觸目驚心,一半人有過自殺念頭
這一令人震驚的數據令我們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很多留學生出門在外,難以適應國外的生活,心裏面的很多事情常常沒有人能夠傾聽,一些不愉快也無處排解,伴隨著學習上和生活上的壓力,很多留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會患上心理疾病,嚴重者,就有可能選擇自殺。
心理疾病:看不見的冰山暗礁
大學階段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階段,每個學生會經歷獨立、成長以及向涉足社會的過渡。然而,許多20歲左右的年輕人在此時心志尚未成熟,情緒更有可能受到外界影響而波動。可能包括學生本人和家長在內,都不會在踏入象牙塔之前意識到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帶來的暗流。
圖片攝自 Bria Granville心理疾病的範疇包括任何影響個人想法、情緒和行為的抑鬱、焦慮和飲食失調等;多數心理疾病的信號首次出現在18-24歲時期。超過20%的美國大學學生據報道被確診、或正在接受心理疾病的治療。
但這只是冰山一角,看不到的隱藏人群更令人擔憂。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聯盟研究,事實上四分之一的學生都患有可診斷的心理疾病,但這中間40%並不會尋求幫助。性格內斂保守、不習慣「心理障礙」一概念的亞裔學生更是這隱藏人群中的主體。
尤其對於遊學海外的中國學生,留學經歷並不如同外人想像得那麼美好光鮮。除了要應對美國學生承受的學術、社交以及就業壓力外,中國留學生們所面臨的挑戰更是雙重的。
陌生環境下被邊緣化
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留學生來到陌生的國家,面對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與語言環境。儘管他們在出國前都或多或少會通過網路媒體、中介機構、學長學姐等了解信息、做足準備,但在實際上調整適應過程中的困難會比預期大得多。即便是一些生活上的細枝末節的小事,也可能成為造成壓抑焦慮的撓心石。
而這樣的文化衝擊可能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得到緩解,主流文化群體與少數華人學生之間看不見的隔閡似乎總難逾越。很多留學生袒露心聲,即便與美國學生通過上課、社團、新生活動建立起場面上的「友誼」,但真正走心的卻是少數。絕大多數的中國學生還是拘泥於自己的圈子,相同的語言、文化、成長背景讓他們終於找到彼此的慰藉和存在的證明。
無需英語、也能生存,這就是很多中國學生的不完整卻真實的出國體驗。
因此,中國學生群體在美國校園中長期處於邊緣化的被忽視狀態,進而產生的孤獨感與自卑感成為吞噬年輕靈魂的魔獸。這份無法排遣的寂寞便成為心態失衡背後作祟的魔鬼。
被遠遠低估的學業壓力
網路上散播著「留學黨天天都在玩、旅遊開趴購物就是不學習」的流言。其實廣大留學生只是更願意分享生活中積極的一面,而將辛酸苦悶留給自己。
美國高校奉行的「寬進嚴出」教學政策讓無數留學生掙扎在「Pass」和「Fail」的紅線左右,高要求、多數量的Paper、Project、Due和Presentation更是逼迫著他們血戰過無數個圖書館通宵的日夜。往往這些是中國學生難以向千里之外家人親友解釋訴苦的,只因為不知道從何說起。
與此同時,美國大學要求學生擁有極高的主動性,教授布置的作業、評分體系中會很大比重考量學生的自我表現。中國學生一方面由於語言問題,需要花較長時間適應這樣的教學模式,起步晚、不自信;另一方面受到內斂中庸的東方文化影響,不願拋頭露面地在人前主動表現,因此應試教育的成功之道成為素質教育下的攔路猛虎。
中國學生群體還存在著不能與教授、同學、實驗搭檔等建立起有效溝通的問題。他們無法準確及時地進行反饋,阻礙達到理想中的學術進步。
當國內的天之驕子在海外課堂上折翼難飛,心頭只會沉重的陰霾所覆蓋;倘若當烏雲變成風雨,飛翼最終隕落。
成長家庭:「為什麼一定做最好?」
中國家庭往往會在成長教育中給予極高的心理期待,「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態在極高的留學投資成本下,變成改變整個家庭命運的賭注。很多父母並不知道出國留學是否是適合自己孩子的最好選擇,但卻盲目相信鍍金學歷會是快捷之路。
中國家長習慣於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誇讚「你真聰明」、「寶寶你真棒」,似乎孩子取得好成績、考進好學校、獲得好才藝是理所應當的本份——你擁有了這麼好的天分,凡事不做到極致便是浪費。但當一個孩子長此以往被貼上「天資聰穎」的標籤,而被忽略其過程中付出的努力,他便會在遇挫失敗時迅速產生自我懷疑,立刻將失敗原因歸結於自身,也更難接受失敗。
「別人家的孩子活得精彩出色,為什麼小時候差不多聰明的你就能允許自己稍顯平庸?」
「我花了這麼大價錢送你出國,並不是讓你到時候和國內大學生一起求職普通工作!」
「你不要找借口說你儘力了,你這麼聰明怎麼能夠失敗!」
這樣「對人不對事」的育兒觀念會在孤身遊學的過程中進一步惡化。家長們遠在國內,對美國大學教育模式知之甚少,可能對美國文化環境都並不了解。他們無法探知孩子們生活中經歷的一切,無法想像在陌生環境中經歷人生最重要轉折階段的困難。訊息不完整導致他們忽視過程、在乎結果、放大預期,這樣家庭環境下的中國留學生便不允許自己犯錯、不允許自己落後。他們像頭驕傲的小獅子,試圖在所有競爭中一切為贏。
但在精英薈萃、強手雲集的美國社會中,誰不曾經歷過一次兩次失敗?全科拿A真比享受學習體驗經歷重要?一份來自四大的錄用書真比身體健康、一生幸福更值得?
拒絕做「悶葫蘆」 及時尋求幫助
若長期受困於心理疾病、出於抑鬱焦慮的精神狀態,並且難以找到正確的途徑得到疏導,學生則很有可能走上極端。
據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2015年調查數據顯示,32.9%的學生嚴肅地考慮過自殺行為;每12個美國大學學生中就有一個做出過自殺計劃,全美高校每年有超過1000名自殺案例,且這個數據還呈每年增長趨勢。20至24歲的亞裔也擁有最高的自殺率。
但以傷害自己生命為代價,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自我調節對於留學生,如何在繁雜的學業和忙碌的生活學會自我調節和壓力營救是極其重要的。定期運動、音樂放鬆、與朋友相聚等都是不錯的放鬆方式,可以有效地幫助轉移注意力。
學會溝通也是更重要的方式。無論是與海外的家人還是身邊的朋友、老師,留學生群體更應該學會及時表達、排解消極情緒,永遠不要給心豎起壁壘。
利用學校心理諮詢服務當你覺得心理壓力超過你所能承受的範圍,你可以選擇向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求助。每一所美國的大學都會提供心理諮詢的相關服務。
由於學業壓力帶來的攀升的自殺率使得美國的大學格外重視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的健康服務中心一般都配有職業的心理諮詢師,所有學生都可以和心理諮詢師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諮詢,通常這樣的服務是免費的。找心理醫生尋求幫助絕對不是件難以啟齒的事情,現代生活中存在心理障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同時職業的心理醫生會對你隱私問題進行嚴格保密,你不需要有後顧之憂。心理問題是困擾絕大多數現代人的桎梏,我們沒有必要為此而感到丟人。當我們獨自出國、遊學生活,總有軟弱無助的時刻,學會求助也是成長必經之道。
References:
http://dailynexus.com/2017-02-16/memorial-honors-ucsb-student-weiwei-linka-liu/
http://news.yorkbbs.ca/local/2016-11/1717613.html
http://news.sinovision.net/society/201612/00395048.htm
http://news.sinovision.net/society/201702/00400069.htm
http://www.chinanews.com/lxsh/2013/11-21/5531763.shtml
推薦閱讀:
※引誘你進入虛假模式的虛假法則之一:偷換概念錯誤歸因
※脆弱到一碰就要轟然倒塌的柔軟,它如此美好。
※不吃藥抑鬱症能自愈嗎
※她為什麼抑鬱症好了卻自殺了?
※雙向情感障礙的自我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