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drops | Links - 2/19/2017

在上海一周的差旅勞頓之餘,讓我成功的躲過了北京的霧霾並提前沐浴了溫暖的春風。滬上的四天,馬不停蹄的見了二十來波人,中間還穿插了考察百花齊放的零售店鋪。浦西城市規劃之緊鑼密鼓,集中體現了高密度城市帶來的高效率,以及由此帶來的繁榮消費。這正是最近集中閱讀一系列城市化主題主題的核心觀點。回到北京的周末,霧霾已經散去,正是雨水時分,於是草長鶯飛,萬物生長。在上海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張路璐,於是 Links 得以更加豐富,她貢獻了本期內容的一半還多。在這裡,代表她向大家問好!

Reads

  • 便利蜂的出現,國內零售領域創業到了好時機? by 王新 @ 雲啟資本 - 便利蜂的驟然出現一下子點破了行業長期以來對新零售業態特別是便利店的關注。文章從技術、團隊、選址等多個維度分析了這個全新的嘗試。在關注社區便利店的同時,購物中心也同樣值得關註:以優質運營實力著稱的大悅城,也宣布向資產管理商轉型了。
  • 星巴克的 1987-1997:咖啡帝國的冷啟動和「笨重」擴張 by @黃海 @ FreeS - 研究零售和消費,星巴克是逃不開的企業。除了這篇對星巴克發展歷程以及關鍵成功要素的分析之外,還有兩篇文章分析了星巴克在中國低線城市的發展和數字化的嘗試。
  • 資本在尋找下一個中國明星時尚公司 by 界面 - 消費品投資三大問題:消費品是否值得投資?投資周期對一般資本來說是否過長?資本進入,是否會拔苗助長,使品牌失去原有的沉澱、打磨的時間?投資人既需要消費品經驗,又要有行業內人脈。早期投資人傾向認為品牌往往是個大坑,只有天使階段,或許可以按照運氣試試。
  • 「內容」身處黃金時代,而它擅長偽裝成「知識」 by 胡泳 - 胡泳是北大學者,他認為 long form才符合知識的完整表達形式,而對於當下的內容付費而言,用戶需要付費的是內容,而不是知識,他們為內容生產者對於知識的再次闡釋進行付費。胡教授翻譯過一本《知識的邊界》,裡面有一章也是對這個話題的探討。
  • Winner takes all by The Economist - 科技進步使得過去僅有精英階層能夠享受的娛樂活動大眾化,甚至出現了個性化。然而在看似無窮多的選擇中,觀眾往往只消費首屏內容或熱門產品,大品牌的價值愈發凸顯,長尾的佔比幾可忽略不計。迪斯尼去年的影片收入相當於世界範圍內總收入的1/5,是又一家實行大片策略的製作公司。三聲的一篇對本屆 Grammy Awards 的側寫也描述如今流行音樂領域的「爆款」效應。

Books

  • 城市的勝利 by 愛德華·格萊澤 - 在某種程度上,《城市的勝利》和《大國大城》的觀點是類似的,但前者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更為廣闊:一方面追溯了諸多城市發展的歷史,以及在這些發展背後的技術和制度的變遷,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世界各地和各個時期城市興衰的案例。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也批判的繼承了簡·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對城市規劃的觀點,對未來城市發展的形態進行了更現代的預判和建議。讀《城市的勝利》:The Closer, The Better by Neo Zhang。

推薦閱讀:

開便利店不懂這個,這一波你虧得不冤
國外球鞋店鋪的運作模式
全家超市賺錢么?
如何向農民賣質優但價高的產品?

TAG:零售店铺 | 城市 | 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