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回老家台州臨海你有一種怎樣的新感受?


最近的一個周末我帶了幾個上海的朋友來老家臨海,坐副駕駛座的朋友一路上不停地罵這輛車怎麼這麼沒素質,那輛車怎麼這麼沒素質,同時也不停地感嘆這裡的東西好吃,風景的多樣,以及尚有一些有意思的本土青年。

我在上海工作,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也漸漸從「回老家」,變成了「去老家」,本地人的身份變得越來越淡,從而看老家的視角也變得遠了起來。外來的朋友的反應,就像是我感受的擴音器,什麼好什麼壞在陌生的眼睛下暴露地格外分明。

除了非常明顯的開了新商場,新的咖啡連鎖店,以前某家店倒閉了外,「老家有什麼特別的變化嗎?」變成我每次回去都會問朋友的話題。已然是一種最快速偷懶地了解家鄉的方式。

上半年去了一趟台灣。走了台南,宜蘭和台北。我回來也和台灣同事聊,台灣文化對我年輕時期的影響很大,但意外的是行走在台灣的時候並沒有給我很大的衝擊,不是那種感官上的衝擊,但卻是時時刻刻地讓我想起我的家鄉——台州臨海。台灣小小的,極其濃郁的鄉土氣息,數不盡的路邊攤小吃,超大的機車尾氣,菜市場的擁擠,以及要細細感受的人文情懷。

特別是宜蘭。我去宜蘭,完全是因為我關注過一位叫黃聲遠的建築設計師,他創立了田中央工作室,只做在宜蘭當地的建築。他當然是一個很厲害的設計師,但他的設計思維充滿了對宜蘭當地人的關懷。所以我想去實地瞧一瞧。很巧,我住的民宿,出來走大概五百米,就到了宜蘭福利社和羅東河的河堤,那裡剛好就是田中央的建築作品,這些建築,包括它所處的環境,顯得異常得低調和原始,如果不是從資料上面了解到它的背景,你壓根不會覺得這會是什麼知名設計師的作品。我很驚訝這個很原始,甚至經濟發展遠不如我老家的城市,為什麼車站一出來就有書店,附近就有幾米廣場,有夜市,有國立文化村,有羅東博物館,有綠色博覽會,有那麼厲害的設計師甘願留下來。我想和那些不張揚建築一樣,那些不是你一兩天能感受到的在地人的精神,才是我驚訝與深深敬佩的地方。台灣就是有那些人,在默默做著一件件小事,才積累出現那個對我有影響的台灣,它只是太不張揚。

台州和台灣很像,有獨特的自然風光,相應有著極具競爭力的水果。靠海靠山,海鮮山貨物資豐富。夜市,就是我們的大排檔,路邊攤也是從小就有,各類小吃也是層出不窮。台灣給了我柔軟的一擊,也給了我憧憬。原來我的家鄉,有那麼好的先天因子。如果我們可以正視與挖掘,收集與梳理,你會發現我們正坐擁一座寶藏。

-

我以前住巾山小區,那時濱江那邊還在修堤壩,大橋和自行車專用道,很多年過去,那條堤壩有很乾凈的綠化,擺上了健身器械,最重要的是,越來越多附近的居民,在傍晚結伴在這邊散步,納涼,聊天。而堤壩被大橋遮住的那一段,或許是一個無意的設計,卻非常巧合地像黃聲遠在宜蘭河堤做的那個有意的設計。每次開車經過那一段路,我都忍不住多看幾眼。

這次圍繞著紫陽街重新走了幾個地方。巾山,從小學畢業就再也沒去過。爬了西邊那一片,有些小景點應該是後期有修建,而大部分的樹木,都依然有幾分原始的風貌。長城北固山那一片,有一個戚公祠,是為當年抗倭英雄戚繼光修的祠堂。說實話,這個祠堂我以前都不知道,你要從哲商小學旁邊的分岔路上去,那邊上面是居民區,所以會越走越靜,直到戚公祠的門牌出現在你面前,這段路,很像日本安藤忠雄設計的光之教堂所要經過的小路,意外地留下了禪意。而當你真的進入到戚公祠後,發現這裡周圍的造景與天空的留白,又很像京都了,但殿堂的配色,燈籠上的字體,都很獨特,最幸運的是,這裡沒有一般寺廟那種宣揚xx文化的紅色橫幅。巾山小學旁邊有幾條巷子,有教堂,有浴室,有以前的大戶人家,一些已經坍塌,一些還住著居民,這些建築的結構和外立面倒是有些像東南亞,很有趣,但以前都沒發現。

回浦路上(崇和門和東湖中間)有個鼓樓,常常大門是上鎖的。不知道為什麼以前每次經過的時候總以為是某個高端的棋牌室。後來機緣巧合之下有個朋友帶我上去參觀,才發現原來是一位藝術家林老師的工作室。三樓是一個展廳,常常策劃一些畫展。二樓有他的藏書和收集來的一些老物件,以及一個小吧台,更像是一個暢所欲言的場所。這樣的地點是一個文化場所,特別地欣慰。

紫陽街上有家叫「密斯朱」的奶茶店,老闆(格叔)雖然不是臨海人,但在臨海生活了很多年,現在整個家庭都搬到了臨海,對臨海特別有感情。早幾年他幫臨海做了一份紫陽街古城區的手繪地圖。雖然這種文創產品早很多年就被廈門做過了,沒什麼大不了,但確確實實臨海不曾有過這樣的地圖,作為一個本地人,你卻什麼都沒做。最近兩年,他自己又租下了巷子里更幽靜的一塊老廠房,改裝改裝,做成了現在的「五月工坊」。他更希望這家店可以更安靜,來這裡的人可以喝喝咖啡,做做陶藝手工,有一些沙龍分享,大家在城市裡有多一個選擇,可以提高生活的品質與修養。除了線下,他們的公眾號(五月工坊)也做了另一個叫「臨海百工」的系列記錄片項目,一期期地記錄了那些快斷層的傳統老手藝者。現在每次回去,基本上都會去坐坐,成了一個大家討論想法的大本營。臨海特別缺少這樣的地方不是嗎?

-

有一次老家一位朋友和我傾訴,臨海作為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台州府城,歷史上曾有一句話:「千年台州府,滿街文化人」。的確這裡歷來是台州文化素質最高的人群聚集地,但隨著市政府的遷移,優秀的人不可逆地去了一二線城市,現在的臨海正在變成台州素質最差的地方。

可是我看到的這些變化,讓我覺得我們遠遠沒有那麼糟。我想大部分像我這樣在外的遊子,多少希望家鄉可以變得更好。但如果你什麼都不做,這個地方怎麼會變得更好?

所以這次帶朋友回家,就是計劃與在地的朋友一起合作拍一條有關臨海紫陽古街的短片。網上搜了一圈,你也找不到任何高質量的,談的上美學的,以年輕人視角來看的有關我們古街的片子。看看鄰居日本,把小地方在地文化作為整案來包裝運作的案例比比皆是。我們正好是從事影像、設計、傳媒相關的工作,就從我們擅長的領域開始,做一些小小的幫助家鄉的積累吧。

如果你也是感同身受的臨海人,或者對我們想做的事有興趣。歡迎聯繫微信rockid220,給予我們任何的建議,幫助或合作。


希望能慢慢發現這個城市 的美 吧


推薦閱讀:

去過才知道,印度街頭小吃才是減肥的真正利器!
走!一口氣吃遍香港最值得吃的美食!
這間三亞新開的EDITION酒店,年度最潮當之無愧!
冬季的北海道丨雪國之旅

TAG:旅行 | 互聯網社區 | 家鄉 | 台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