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卷食遺——魏晉南北朝

一.主食

中國人在飲食方面,認真而隨意,隨意到懶得為食物取名字,比如餅。

有一段時間,餅是幾乎所有面點的統稱,餅是餅,饅頭也是餅,包子也是餅,麵條也是餅。「饅頭」最早出現在西晉人束皙的《餅賦》,束皙認為初春是做饅頭吃饅頭的好時節。關於饅頭起源,《三國演義》沿用了北宋高乘在《事物紀原》里的說法:

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 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

諸葛亮不肯以人頭祭神,就把肉餡包在麵糰里矇混過關。《三國演義》的流傳,讓饅頭祖師諸葛亮的傳說深入人心。今學界多認為這則傳說屬於流俗詞源,缺乏有力佐證,只是將常見的東西賦在名人身上而已。饅頭在當時是有餡兒的,類似於今天的包子。蒸餅、饅頭、包子,所指含混不清,一直沒能規範命名,大家跟著心情隨便怎麼叫。那時候的小伙問起女盆友想吃什麼,女盆友說吃饅頭,可能指的是想吃包子。你若沒問清楚送去實心兒大饅頭,倆人可能因此就黃了。到北宋,包子才逐漸脫離饅頭,宣告獨立。

麵食發酵工藝,大約發軔於東漢。西晉以降,發麵面點的紀錄越來越多。

晉室開國重臣何曾,極其挑食,皇上設宴,何曾不吃,說吃不慣御廚的手藝,要吃自家廚師做的東西。蒸餅必須蒸到破裂,否則不吃。每日在口腹之慾上花費萬錢,猶覺得下不去筷子。任性至極,倘若生在普通人家,或者上古時代,一定很難養大:

性奢豪,務在華侈。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每燕見,不食太官所設,帝輒命取其食。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

餅可以被蒸裂,麵糰一定是經過了發酵處理,死面是蒸不裂的。《餅賦》里說「弱如春綿,白如秋練。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噍而斜眄,擎器者舔唇,立侍者乾咽」麵食一亮相,全場哈喇子大流特流,無法自抑。

麵條就不需要用發麵,麵條當時叫「索餅」。還有煮麵片,一道統稱「湯餅」。

何平叔面絕白,魏明帝疑其著粉。正夏月喚來,與熱湯餅,大汗出,隨以朱衣自拭,色轉皎。《世說新語》

何平叔就是何晏,曹操的「金鄉駙馬」,生了一副白淨面皮。魏明帝(一說是魏文帝曹丕)懷疑這廝淫邪,幹什麼不正經勾當,要往臉上塗粉。時值溽暑,天氣悶熱,魏王傳何晏入內,賜煮麵片,何吃得大汗淋漓,隨手舉朱紅衣袖拂汗,並沒有擦下粉來,臉色不變。魏王才去了疑心。曹丕和曹叡都不喜歡何晏,然而要有多無聊才能幹這種事。所以夏天不要請不相熟的姑娘吃很熱的東西。

除了束皙的《餅賦》外,南朝蕭梁人吳均也有一篇《餅說》,內中介紹的餅工藝更繁雜,選料考究,看上去也更好吃:

安定曀鳩之麥.洛陽董德之磨.河東長若之蔥.隴西舐背之犢.抱罕赤髓之羊.張掖北門之豉.然以銀屑.煎以金銚.洞庭負霜之橘.仇池連蔕之椒.調以濟北之鹽.銼以新豐之雞。

原料用到了麵粉、蔥、牛犢肉、羊肉、豆豉,煎熟後,配以桔皮、花椒、鹽、碎切雞肉同食。牛羊雙料餡餅,配上椒鹽桔味雞塊,請撐死我謝謝。

不過,亂離之世,各種食材產量都不穩定,桔子並不易得。三國,孫吳朝臣陸績六歲那年,跟父親去九江見袁術。拜別時,陸績懷裡掉落幾枚桔子。袁術笑道,陸郎來作客還揣著桔子呢?陸績跪答,家母喜歡吃桔子,拿回家給母親吃(《三國志·陸績傳》)。這樁熊孩子偷桔子的事情,作為孝子榜樣傳為千古佳話。

吃檳榔、吃桑葚的記載也都出現。左思的《蜀都賦》還提到了「蒟蒻」,也就是魔芋:

永嘉之禍,晉室南渡,南北飲食迎來一次風尚、習慣、技藝的交融,同時,分野也更明顯。南朝衣冠向來瞧不起北人,南國相對太平,物產、物資的優裕,加深了這種歧視。雖然北方已經種植水稻,但主食仍然以粟、麥為主,尤其關中地區,「關中俗不好種麥」,更喜歡食用粟。南朝人顯然吃不慣粟飯,視為粗食。劉宋朝,左衛將軍宗愨(què)尚未出人頭地的時候,被同鄉以粟飯侮辱:

先是,鄉人庾業,家甚富豪,方丈之膳, 以待賓客;而愨至,設以菜菹粟飯,謂客曰:「宗軍人,慣啖粗食。」愨致飽而去。 至是業為愨長史,帶梁郡,愨待之甚厚,不以前事為嫌。——《宋書·宗愨傳》

二.水產

南朝最得意的美食還是水產。號稱「江東步兵」的張翰,是吳江(蘇州)人。晉惠帝時,受當權的大司馬、齊王司馬冏之邀,赴洛陽出任東曹椽。一日見秋風起,張翰不由自主吞咽口水,想起了南方故鄉的茭白、鱸魚、蒓菜羹,難以自制,乾脆直接撂挑子回家,吃不到想吃的東西,做個鳥官!後來八王之亂,老領導司馬冏慘死,張翰反而因為貪吃逃過一劫。

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蒓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世說新語》

南方姑娘~,你是否習慣北方的咸豆腐腦。

相較之下,北方洛陽魚貴,水產稀罕得緊。《洛陽伽藍記》有「洛鯉伊魴,貴於牛羊」之說。即便帝都什麼都好,魚也特別好吃,值得大吹特吹,可作為具有時諺性質的謠辭,貴於牛羊這種說法,還是反映出在北方,水產的人均食用量較南方差距不小。

銀魚有個別稱叫「殘膾」,說這種魚是被切成絲兒的魚肉變化的,這則傳說來自越王勾踐。勾踐敗居會稽山,有次正切魚,聞吳兵至,急將魚倒入江中,化而為魚,因為狀如膾(魚絲),遂名殘膾。 《洛陽伽藍記》里說,梁武帝崇佛,不殺生。又一次會見法師寶志,寶志在他面前吃魚。梁武帝問,朕二十年不吃魚了,法師以為這魚的味道怎麼樣?寶志就從喉嚨里捻出一條活蹦亂跳的小魚來,證明自己雖然吃了魚,但魚還是活的,不算殺生。媽的,朕問你好不好吃怎麼還吐了?

孫權會見方士介象,論及什麼魚好吃,介象道:「鯔魚好」。孫權道:「咱們只論就近可得的魚,海魚不算。」介象叫人在殿上挖出一方池子,注滿水,須臾釣起鯔魚,送庖廚切魚片。孫權又想起一事,道:「只是美中不足,眼下沒有蜀姜做齏配魚吃。」介象笑道:「這有何難。」於竹杖內置一符籙,使人騎著竹杖,頃刻便至成都市集。使者買了姜,還遇見赴蜀國公幹的張溫在逛街,又給張溫帶了封家書回來。一往一返,魚片將將切好。

孫權這道生魚片配姜可謂經典,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大量的肉類、魚類生吃花樣。實際上,並不是進入文明時代後,先民就徹底放棄吃生魚生肉了。膾,指魚或精肉切成細縷和薄片的狀態,也是眾多烹飪選擇中重要的一種。蒸、煮、烤、煎、炸、炒、燜,無論食材做熟的工藝如何進步,始終沒能徹底取代生食。但生食並非全如樊噲在鴻門宴上直接切豬腿肉下酒那般血淋淋,生食有生食的優雅,通常會搭配做工繁瑣的佐料蘸食。

所有調製的複合佐料中,以咸、酸、辛辣為主。在唐代從天竺引入技術改良製糖工藝前,熬出來的糖並不十分理想。貴族若要吃甜,蜂蜜是除了人工製糖外上佳選擇。南齊明帝蕭鸞喜歡一種特別的甜食——蜜漬逐夷。

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銀缽盛蜜漬之,一食數缽。謂揚州刺史王景文曰:「此是奇味,卿頗足不?」景文曰:「臣夙好此物,貧素致之甚難。」帝甚悅。食逐夷積多,胸腹痞脹。——《南齊書·良政傳·虞願》

由於方言和時間的原因,古時的食物命名一直很難統一,常常張冠李戴。類似逐夷這種稀奇東西情況更嚴重,一般認為逐夷就是魚腸。漢武帝追殺夷人,追到海濱,有濃香破鼻,遍尋不獲,後來拿到一個漁人,供說香氣來自土坑裡釀的魚腸,扒出來吃,美味,遂名逐夷。但能讓揚州刺史吃不起的,則肯定不是普通魚腸。有人認為齊明帝吃的這道逐夷,其實是河豚白,也就是河豚精囊,這就稀罕多了。所以揚州刺史說自己吃不起,以證作風廉潔,皇上挺高興。現在日本的燒白子也是類似的東西,只是製法有異。有些食物,若不說明原材料是什麼,雖然賣相奇特,倒也未必下不了口。其實吃精囊、精子這事也沒有多麼獵奇,蟹膏就屬於蟹的生殖系統(性腺),照樣大快朵頤。

中國人為了延長食物保存期,可謂竭心儘力,鹽腌、發酵、糖漬、風乾、熏烤。魚的保藏相對不易,大概從人類開始吃鹽起,鹹魚就存在了。除了一直吃到現在仍然活躍的鹹魚,歷史上還出現過一度極其流行的肉類、魚類處理保鮮工藝,受其影響,演變出了壽司,就是鮓。稻作為澱粉源,魚作為蛋白質源,壽司是稻穀和魚兩種食物的結合。常常能在壽司店看見「鮓」字,不過中國人最初做鮓,主要是為了保存,這也是中國鮓與日本壽司的不同。鹽或曲腌制魚類肉類,拌米粉、麵粉,切碎而食——「以鹽米釀之加葅,熟而食之也」(《釋名·卷二》漢·劉熙)。腌漬和發酵延長了食物貯存期,同時賦予了食物特殊風味。今天西南部分地方仍有吃原始鮓的習慣,「侗不離酸,瑤不離鮓」。少數民族文化更替較緩,得以更有效完整保留傳統文化遺產。

漢昭帝釣到過一條三丈長的蛟龍,大家不認識這是啥,漢昭帝喊道:「都閃開!怎麼連鱔魚也不認識,給朕送廚房!」於是這條蛟龍就被做成了鮓:

昭帝時,釣得蛟,長三丈,帝曰:此魚鱔之類。命大官(御廚)為鮓,骨肉青紫,食之甚美。

南齊虞悰,官至祠部尚書、度支尚書、右軍將軍,堪稱一代廚神,廚藝冠絕當朝。齊世祖蕭賾跟虞悰多年交情,知道他會做飯,向他求取扁米粣(一種粽子)。虞悰獻食,手藝完爆御膳太官。皇上吃完還想吃,就老著臉想讓虞悰傳授菜譜,虞悰不肯。後來皇上酒精中毒,虞悰才教給御廚一道醒酒的鯖鮓製法。心疼皇上,要糟蹋自己才能換到好吃的。

用來做鮓的東西後來不拘於魚,肉類、蔬菜都能做鮓。北宋流行用黃雀做鮓,黃庭堅有一篇《謝張泰伯惠黃雀鮓》,張泰博在江西做官,請擅畫人物的名家李公麟為母親作畫,作為酬謝送給李一罈子黃雀鮓。黃、李二人至交,又是親戚(黃庭堅的女兒嫁了李公麟的侄子),在一塊胡吹海喝的時候,給黃庭堅嘗了到了一口黃雀鮓,頓時刷新三觀,讚佩不已,說大內御廚也望塵莫及。以至於宰相蔡京被抄家時,發現三間倉庫堆滿了罈子罐子,全都是黃雀鮓。可見這種東西的確不同凡響。

三.菜譜

《齊民要術》是北魏賈思勰的農學著作,內容涉及農林牧漁釀造烹飪,烹飪部分講解極細,諸如切肉時順著紋理還是橫向破開紋理這類細節也涓滴不漏,誠意十足。書中屢次強調「食為政先」,重申推廣、提高稼穡、手工技術的重要性,認為於國於民皆有大利。諄諄良言,苦心孤詣,是個胸懷含靈的吃貨。

《齊民要術》收入的菜譜,生吃、腌制、風乾、羹臛、雜燴、燉煮、蒸、煎、炒、釀、烤、炮、主食、硬菜、素食、羹湯、鹹菜一應俱全,蔚為大觀,魏晉美食集中爆發於此。原文篇幅太長,以下略做摘錄,菜譜難免枯燥,請海涵。

早在先秦,就流行肉剁成醬來吃。牛羊豬狗獐鹿兔,大凡獸類都能入醬。賈思勰的肉醬,是用肉、曲、鹽、黃蒸(蒸過的麵粉)、米酒,加麻油爆鍋的蔥拌食,蔥香肉醬,真是別有講究。

  • 腌蟹:九月團臍,十月尖。九月份的母蟹,蟹黃正肥。取蟹令吐盡泥沙,浸入糖水,蟹會喝入糖水。次日用蓼熬湯,多加鹽,湯冷後把蟹放進去,密封入瓮二十天。二十天後,揭開蟹殼撒薑末,依舊蓋好,換一隻瓮,用鹽蓼湯浸著,再開瓮時即可食。中國飲食,恣肆而剋制,從不拒絕任何搭配的嘗試,又凜遵著從自然法則里領悟的經驗。腌制和發酵,正是這種生存哲學的代表。

  • 八和齏:齏是把蔬菜搗、切碎的吃法,先秦即見。尋常百姓肴饌不豐,齏就成了日常佐餐。范仲淹少年貧窶,飯食簡陋,隔夜冷凝的小米粥劃開成四份,每餐吃兩塊,腌菜分作十幾份,定量食用,就是一天的伙食,「劃粥斷齏」也變成清貧代稱。《齊民要術》記得這道八和齏就豐盛許多,是用蒜、姜、橘皮、白梅、熟栗子肉、粳米飯、鹽、醋,八樣相合,入臼舂搗,酸辣香咸兼資,而且賈思勰心思周到,八和齏成本不高,足以駛入尋常人家。

  • 魚鮓:上文提到鮓,《齊民要術》給出了做法參考。賈思勰身在北朝,水產海鮮不比南方,所以這裡用的是淡水常見的鯉魚。新鮮鯉魚洗凈切塊,撒鹽腌,用重物壓榨去水分,鋪在瓮里。蒸熟的米飯,叫作「糝」,加茱萸、橘皮、酒,拌勻,塗在魚身上,這樣在瓮里鋪一層魚塊、抹一層糝,層層疊疊,魚用盡為止。竹葉或箬葉封頂,瓮口密封,置陰涼處。時間的法術開始生效,發酵過程中產生紅色汁液倒掉,等到汁液顏色變白,味道變酸,魚鮓就成功了。還有一種「裹鮓」,魚膾、鹽、糝,用荷葉厚厚地裹起來,三天可食。從它身上能看到今天包飯的影子。

  • 魚脯:一魚兩吃。首先要挑選季節,最好在冬季,十一二月是做魚脯最好的時機。用筷子從魚嘴捅進去,直捅到底,但勿要捅漏,因為要往魚腔灌調味汁,包括極鹹的湯、花椒和姜。魚眼穿線,串成一串兒,懸在室外越冬。北方凜冬確保魚不會腐敗,湯汁的味道卻得以充分滲進魚肉。到二三月份,挖出魚臟腑,澆醋來吃,此時腥氣已無,別有風味;剩下的整魚裹在泥和草里,埋在灶下煟熟,槌掉封泥,開吃。除了魚外,鵝、雁、雞、鴨、鶬、鴇、兔子、鴿子、鵪鶉都能如法炮製。在我的《古卷食遺》第一篇,先秦篇里,已經提到食材包裹在泥土裡加熱的做法,叫作「炮」。孩童時代看BTV《射鵰》《神鵰》,洪七公的黃泥荷葉烤雞印象深刻,叫花雞就是炮製菜的代表。

  • 書中另一味相似的菜品,是學自游牧民族:嫩羊肉批細片,羊脂也切片;佐料用整顆豆豉、鹽、蔥白撕碎、生薑、花椒、蓽菝、胡椒調味。羊胃翻轉過來,塞滿羊肉羊油和佐料,縫合,埋入地里,上覆以灰燼,再生火,約一頓飯的功夫悶熟。用食材作為天然器皿,最大限度汲取各種食材本身的味道,融合成最終成品的複合口感,這種做法在中國菜里並不罕見。後文將出現名為「釀」的烹調方式,先民腦洞大開,各種食材被開發成容器,動物腹腔、瓜、橙子,食物搭配突然出現了無數可能性。
  • 豬蹄酸羹:三副豬蹄煮爛,抽掉大骨,湯里加入蔥、豆豉汁(類似醬油)、醋、鹽,說白了就是豬蹄湯嘛。

  • 胡羹:羊排、羊肉煮熟切好。配蔥頭、香菜、石榴汁吃。這……石榴汁是什麼鬼。

  • 羊腸盤雌斛:凝結的羊血、羊脂、生薑、橘皮、花椒末、豆醬清、豆豉汁、粗麵粉、米,灌進清洗好的羊腸,煮熟,切成段,蘸醋和醬吃。

  • 羊結解:一個羊百葉(胃)、三升米、一紮蔥,一同煮到百葉半熟。一斤肥鴨、一斤羊肉、半斤豬肉,摻雜剁碎,加蜂蜜熬成甜湯,再放進羊百葉,燉熟。《齊民要術》里有很多雜燴,不同肉類在一起雜燉。這倒罷了,這道菜似乎沒有加鹽,以及當時常見的花椒,而是選擇了純甜口味。蜂蜜羊肉湯,簡直不能忍。

  • 羌煮:可能由羌族傳入。北朝民族融合,諸多生活經驗中,最方便交流的大概就屬烹飪。羌煮的主要食材是鹿頭,煮熟切小塊備著。另將豬肉剁小塊,與蔥、姜、橘皮、花椒、醋、鹽、豆豉一起熬成濃湯,最後下鹿頭肉。所以這是豬肉鹿肉雜燴。
  • 蒸豬頭:豬頭去骨,煮到水沸一次,撈出切小塊,洗凈,這是去污。接著加清酒、鹽、豆豉,上甑蒸熟,就是豬頭肉了。吃時撒薑末、花椒末。賈思勰還介紹了好多種蒸菜,其中包括蒸熊,是整隻蒸……即使蒸得是小熊,也很難找到那麼大的甑吧。
  • 蒸藕:蜂蜜灌滿藕孔,軟面封好兩端,使蜜不能流出。蒸熟,棄蜂蜜不要,藕切片上桌。今蘇浙一帶有桂花蜜汁藕,是藕孔里填充糯米。
  • 蜜純煎魚:「煎」有兩種,以熬汁為目的,和油煎。如今說起煎,一般指後者。油煎出現時間晚於水煎,不過油煎的出現,絕對算得上廚藝革命。蜜純煎魚用的是最常見的鯽魚,去內臟,不刮鱗。蜜、醋各一半的比例調成汁,加鹽,浸著鯽魚。約一頓飯的功夫,甜酸入味後,取出瀝干,下油煎熟。焦香的魚肉,酸甜的濃汁,肆意蹂躪味蕾。

  • 鴨煎:一般認為,炒菜出現在宋朝。這種說法不甚嚴謹,有時煎和炒分界線模糊。《齊民要術》有大量類似「炒」的加工方式。這道鴨煎,要用肥鴨一隻,去掉鴨頭、內臟和屁股,鴨肉切丁,用蔥、鹽、豆豉汁炒透,拌花椒、薑末。
  • 菹肖:「菹」就是腌菜,更確切說是拌佐料的菜。同樣作為平民餐桌常見配菜,菹的形式比齏更豐富。這道菹肖,是將豬肉、或羊肉、或鹿肉,切成韭葉寬的肉絲。下鹽、豆豉汁炒熟,拌剁碎的腌菜,澆腌菜汁。大概是酸菜肉絲的雛形。

  • 蟬脯菹:蟬做成肉脯烤熟,撕碎蘸醋。小時候吃金蟬(知了猴)還是很勇猛的,頗得大人嘉許。年紀越長,吃蟲的興趣越低。蟲的足、眼睛、體表的顏色和構造、咀嚼蟲時口齒的感覺,全部抵消著進食的愉悅。好些人對蛇、蜘蛛、昆蟲、老鼠這類動物的排斥與生俱來,不過根植於基因的反感,也沒能阻止中國人吃蟲。先秦人吃的螞蟻卵醬漸漸淡出餐桌,更多蟲族頂替上來了。
  • 酸豚:未斷奶的小豬(乳豬),肉質香而不膩,連骨剁塊,確保每塊都要帶皮。肉塊下鍋,同蔥白、豆豉汁一道炒香,少放水,煮爛。再次下入粳米、蔥白、豆豉汁。吃前拌花椒和醋,賈思勰對此讚不絕口。
  • 炙豚(烤乳豬):在乳豬肚皮上開小口,淘凈臟腑,填入茅草。乳豬串在棍子上,架火烤,邊烤邊轉。時時在豬皮上塗灑清酒(促其上色)、極白極凈的煉豬油。烤好的小豬色如琥珀,如融雪,入口即化,濃香盈齒。

  • 灌腸:極品下酒菜。羊肉剁餡兒,和蔥白、豆豉汁、鹽、姜、花椒末調勻,灌進處理乾淨的羊腸,上火烤熟,一段段切著吃。以今天的標準,要酣暢地吃一回灌腸,往往不能少了一碟蒜泥。大蒜鈍而拙樸的辣感,分外默契這種油脂感的濃香,蒜泥白肉就是它們結合的例證。千年來,無數豪客就著粗劣的老酒,視奸著裊娜的姑娘,猩紅著眼睛,喘著粗氣,吃下一支支灌腸。

  • 搗炙:肥鵝肉剁塊,穿竹籤。醋、瓜菹(咸或酸味的腌瓜)、蔥白、姜、橘皮、花椒末調汁,抹在串兒上,打上雞蛋,大火烤到微焦、油脂欲滴。

  • 餅炙:白魚肉、豬肉剁成肉醬,用醋、蔥白(切碎)、瓜菹(切碎)、薑末、橘皮末、魚醬、鹽調在一起,捏成餅子,下油煎成焦紅。所有食材一定剁到極爛,或者考慮加雞蛋和麵粉,否則入油可能會炸散。

  • 釀炙白魚:釀菜登場了。釀菜頗符合中國人「內秀」的哲學,白魚不要開膛,從背上破進魚腹,加鹽。取肥鴨,去骨,剁碎下鍋,加醋、瓜菹、魚醬、姜、橘皮、蔥、豆豉汁,炒熟,填進魚里,文火烤熟,刷醋和魚醬、豆豉汁。

  • 筒炙:不拘肉的種類,鵝/鴨/獐/鹿/豬/羊肉均可,剁成肉醬炒熟,和入同樣剁爛的酸瓜菹、筍菹、姜、花椒、橘皮、蔥、胡芹,放鹽。倘若不粘則考慮加麵粉,將以上餡兒料敷在竹筒上烤熟,注意竹筒有必要留出一截,方便手握。打上雞蛋清再烤,烤乾後塗蛋黃(原文還要加硫化汞,即銀硃),再烤熟了,成型的肉餡兒剝下來,切掉兩端上桌。

  • 髓餅:用骨髓、蜂蜜和面擀成餅,烤熟。當時烤制面點,一般是貼在爐壁上。爐子形制大概與今缸爐燒餅或新疆饢坑一類爐子相似。
  • 細環餅、截餅:當時的甜點,又叫寒具。蜜兌水和面,沒有蜜可用紅棗湯,或牛奶替代。如果用的是純奶(不兌水)和面做得截餅,更加上乘。
  • 粽子:西晉《風土記》提供的粽子做法,是菰葉(茭白葉子)裹著黍米(大黃米),用濃濃的草木灰汁煮。看,既不是甜粽,也不是肉粽,可以握手言和了先。用草木灰汁做飯在古代相當常見,今寧波小吃「灰汁團」,入口清香,舊時工藝,是拿開水沖稻草灰燼得到的「灰汁」,加糖,和米粉,搓成元宵大小,蒸好。現在大概做法改良,早不用草灰了。草木灰汁呈鹼性,彼時還用於濯洗衣物,相當於洗衣液。
  • 缹茄子:這是文獻可見最早的茄子烹飪紀錄。茄子破成四條,開水焯。油燒熱,下入蔥白、香醬清爆香,放茄子炒,加水燜熟,再加花椒和薑末。

  • 缹菌:缹就是煮,在這裡實際上等於「焯」,放進開水,迅速取出。焯一下蘑菇,撕碎。蔥白、麻油爆鍋,再下蔥白、豆豉、鹽、花椒末、蘑菇。也可以再加熟的豬肉、雞肉或羊肉。

  • 梨菹:小梨浸在瓶里,加蜜,封口,從今秋至明春。啟封后,梨削皮切片吃。

除去某些當時尚未出現的佐料,部分肴饌與今差別不大,這也給了我們在現代廚房複製出1400年前味道的機會。對於個體,記憶是記載時間的符號;對於文明,文字突破了個體壽命,將這份記憶延續下去,讓我們在今天,即使樓台坍塌、鍾呂默然,仍然得以重新呈現久遠時代的味道。

東漢末年開始,近四個世紀的動蕩,戰亂阻滯著食物流轉,同時,民族融合又使中華飲食愈加多樣。歷史上,中國的飲食烹飪,從來不是固步自封,它的發展進化,一直伴隨著外來食材、工藝的融入,伴隨著學習和交流。政治和地緣的疆域,並不妨礙食物傳播。我們能輕而易舉把古往今來、天涯海角裝在一枚碟子里,只為了此時此刻,一個人胃口的歡愉。

【延伸】

先秦篇:古卷食遺--先秦 - 知乎專欄

兩漢篇 :古卷食遺--兩漢 - 知乎專欄

隋唐篇:古卷食遺--隋唐五代 - 知乎專欄

兩宋篇:zhuanlan.zhihu.com/p/25

元朝篇:古卷食遺--元 - 知乎專欄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古卷傳說

推薦閱讀:

日式烤肉大解析,哪種肉最好吃-牛肉篇
誰說我家不吃早點
瓶裝茶大測評,你猜東方樹葉第幾名?
吃貨為什麼願意多花錢?——消費升級之下的挑戰與機遇
串串,沒想到你竟然是這樣的複數名詞!

TAG:美食 | 冷知识 | 中国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