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即使面癱得這麼喪 還是忍不住為它鼓掌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看起來怎麼樣都不會火的電影。

它太喪了。

不僅電影畫面常常寡淡無味,連配樂都是大寫的性冷淡,而本片的男主,李·錢德勒,更是幾乎全程「面癱」。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電影,自2016年初在聖丹斯電影節亮相之後,業內口碑一路走高,然後眾望所歸般地進入了201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單,拿下6項提名。

跟《愛樂之城》的熱鬧非凡不同,《海邊的曼徹斯特》可以算得上沉靜得可怕。

****

影片開場,幾組鏡頭就定下了全片的基調:寒冷,肅殺。而我們的男主,也在漫天的雪花中登場。

李作為一個水管工,客戶的需求請他提出建議,他陌然無謂;與客戶一言不合就爆粗,他拒絕道歉;在酒吧有美女主動勾搭,他還是陌然無謂;然而卻只是因為有人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他便與人打得頭破血流...但不論發生什麼,他永遠面無表情。

幾場戲下來,人物冷漠,易怒,抗拒的性格便被清晰的勾勒出來,節奏處理乾淨利落

人物性格交待結束,故事正式開始,一上來就是一個喪到谷底戲劇點:李的哥哥死了,李需要從波士頓回到曼徹斯特(不是英國那個)去料理後事。

接下來,是大段大段的瑣碎的敘事和閃回。

現實劇情線里唯一的發展就是:李的哥哥喬·錢德勒,在沒有跟李商量的情況下決定把他的兒子,尚未成年的帕特里克,教給李來扶養。

在閃回的劇情線里,我們倒是看到了一個更加豐富立體的李。與前妻蘭迪有著三個可愛孩子的他,不但喜歡開玩笑說葷段子,還有一大桌子朋友。那麼問題就來了: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李的性格劇變?

啊對,故事講到這裡,電影已近過去了(近乎不可思議的)55分鐘。要知道,這是一部137分鐘的電影,134分鐘的《斷背山》進度條走到這裡時吉倫哈爾和希斯·萊傑早就來過一發了。

而從第56分鐘開始,電影的情緒衝擊度直線飆升,甚至飽滿到讓人喘不過氣來:情感濃烈的小提琴曲,大火燃燒中的房子,蘭迪誇張扭曲的面部表情,李的震驚和無力,消防員從廢墟中捧出的幾個小小裹屍袋,這一切情緒在一系列升格鏡頭中達到了頂點。

在警察局,李交待出了這場悲劇的根源:磕嗨了的他出門買啤酒時,順手添了幾根大木柴,卻忘記了把壁爐上的檔火屏風放下。

於是,那種老式的木頭結構房子一瞬間化為人間地獄,把曾經的美好和幸福全部燒成了灰燼

他想要自殺,但手槍卻沒有上膛。他憎恨自己,卻不得不帶著這滿腔的憎恨,活著。

他是自己所有悲劇的締造者。

於是,剛剛的一切不可思議,在這一刻之後都變得合情合理。

影片在花費了一半的時間完成了李的人物塑造之後,終於可以在後半程,專心處理李和帕特里克這條線了。

如果說李是生活在過去的陰影下的人,那麼帕特里克簡直是李的對立面。

他得知父親的死訊的時候正在冰球場上訓練,教練主動提出他可以休息幾天再回來,他卻說「不,教練,我想打球」。

他同時有兩個女朋友,睡過一個並且正在試圖睡另一個,他還有一個自己組建的車庫樂隊。

而他見到父親遺體的時候,只看了一眼轉頭就走。

但他不是不在乎。

他不想讓父親的遺體被冰凍,他想讓父親儘快得到安葬。卻被告知冬季土地凍住了而無法下葬,冷凍遺體是唯一的選擇,否則就只能火化。

他不斷地強調他要繼承父親的漁船,他可以獨當一面。而當他看到冷凍在冰箱里的雞肉滾落出來時,卻想起了父親依然躺在冷凍箱里的遺體,難過害怕得大哭起來。

而當春天來臨冰雪融化的時候,他路過墓園,專門撿了一支木棍,戳了戳尚未解凍的土地。

將帕特里克和李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就是喬。帕特里克的童年裡的母親,基本是酗酒和瘋狂的代名詞,父母離異之後,是父親一路伴隨他的成長。

在李艱難的人生當中,給他最多支持的人是他的哥哥,都說長兄如父,喬在李的生活里也的確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到了這裡,影片的隱藏主題已經非常清晰了:如何面對人生的斷舍離。

在人生的某一時刻,我們總會失去「父親」的庇護。不會有人再來關心你生活上的雜亂無章,不會有人再在你痛哭流涕的時候扶住你的肩膀,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走完接下來的人生。

於是在影片的最後,我們看到的是李面對前妻的再次告白時轉身離開,面對帕特里克的挽留糾結掙扎後依然選擇回到波士頓。此時的他依然暴躁,依然痛苦,但是,他不再被動接受來自過去的折磨,而是有意識的、主動選擇離開。

電影此處的鏡頭設計,前妻的背景是陰影,帶著一層依然活在過去陰影里的意思,而李的背景此時一片光明。然而前妻的臉是朝向陽光的,李卻背對對陽光。最後二人還是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至於帕特里克,他試圖尋找母親的庇護卻失敗而歸,試圖留下李跟他一起生活也以失敗告終。因為他必須獨自面對接下來的生活,他必須成長。

所以我們也看到,最後在父親的船上,站在帕特里克身邊的是更為乖巧可人的Sandy,而不是李並不喜歡的Slivia。一直喪著臉的李,也在那一幕露出了全片唯一一次發自內心的笑容。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的影評人泰·博爾(Ty Burr)說,「這部電影中所流露出的悲傷,不是負面情緒,而是那種會讓你感到更能感到生命的美好,讓你珍惜身邊最寶貴事物的情感」。

導演肯尼斯·羅納根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之後,也在採訪中說到,「...對於我來說,人們如何在巨大的悲傷中生存下來一直是一個謎題...失去愛的人無疑是痛苦的,但也正是愛,讓你度過這樣的痛苦。」

以上的種種,正是電影中最令人心動的所在。

***

在我看來,《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完成度極高的電影。可能有人會說,這部電影沾了劇本的光。不錯,這部電影的劇本的確十分精彩,導演也肯尼斯·羅納根(Kenneth Lonergan)也編劇出身。

肯尼斯·羅納根(Kenneth Lonergan)

然而,這僅僅是電影的基礎,好好的本子拍砸了例子我們可見的不少。

從電影節奏的角度來說,一些人詬病的閃回剪輯突兀問題,恰恰是我喜歡它的地方:每一次閃回,其實都是李的觸景生情。於是導演便毫無來由地就把觀眾扔進了李的情感和回憶之中。雖然略顯生硬,但至少我一下子就被完全吸入劇情中去了。

另外,冷色調的畫面,端正的構圖,對於影片氣氛的營造都起到了巨大的烘托作用。從深冬到初春的時間線,又暗合了電影的主題。

「幽默感"也很重要。畢竟,在好萊塢電影里,在一個這麼喪的故事裡插入如此密集的笑點,我還是第一次見。而那些笑點,不是來自於粗暴的惡搞,更多是來自於對生活的無奈,情緒的錯位,這樣就顯得夠高級,夠裝逼,很戳點。

比如,當帕特里克因為看到冰箱里滾落的雞肉而情緒失控時,把自己鎖在了房間里。李表達關愛的方式就是,一腳把門踹開,守著受驚的帕特里克,直到他沉沉睡去。因此,當粗暴的行為和溫暖的親情以同時出現時,這種微妙的錯位和共鳴,便能引起觀眾的會心一笑。

還有就是,卡西·阿弗萊克的「面癱臉」。儘管全程幾乎面無表情,但滿滿的都是戲。

在大火面前,沒有任何一種表情比「沒有表情」更能傳達出那種巨大的悲傷;在與前妻重逢後,不適地扭頭、眨眼傳達出糾結和痛苦;而在最後看到帕特里克和Sandy在一起時,那個笑容又是如此真切。

因此,電影畫面,配樂,表演等諸多技術表達,便與電影的精神內核形成了一種表裡之間的互文:看似平靜克制,實則暗流洶湧

正是這種無形的巨大的力量不斷推搡著你,讓人在影片結束之後,依然久久不能回神。

這當然不意味著《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完美的電影。

電影在一些情緒的推動上,是有些強行的。這部電影里所有情緒爆發點(大火、警察局、遺體告別),用的都是升格鏡頭。加上突然開始煽情的配樂,難免會讓一些還沒入戲的觀眾感到突兀。

此外,還有對於喬的人物塑造不足,片中主要女性角色的在整體戲劇中的缺失等等。考慮到電影的容量,這些可以說是無傷大雅的小瑕疵了。

***

可以說,不論從什麼角度來說,《海邊的曼徹斯特》在平淡無奇的2016年里都是一部上佳之作。對我來說,自然是希望它可以在奧斯卡上有更多斬獲。

只不過,這個一點也不熱鬧,沒什麼黑人蔘演,也沒什麼太大格局的電影,估計不會是學院眼中的年度最佳吧。

預測獎項:最佳原創劇本(實際獲獎)、最佳男主角(實際獲獎)

有力競爭獎項: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圓大豆(豆瓣ID:圓大哩個豆)

推薦閱讀:

撇開民族性,《永遠的零》這部電影大家覺的怎麼樣,如何評論它?
「台偶男星」生存現狀,九成以上都糊了?
大衛 芬奇的《返老還童》都有什麼深意?
1934年,阮玲玉主演,83年前的電影,豆瓣8.9 ——《神女》

TAG:奥斯卡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 | 影视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