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把給孩子轉學想得太簡單了
這些日子,輾轉5個城市,7500公里,見朋友,走親戚。其中不少熟人已經有了孩子,有的剛學會走路,有的已經上了小學。
小孩子可塑性最強,去年還在四處胡鬧,今年就有了成年人的影子。我記憶力不錯,見過一面的人不容易忘掉,朋友家的孩子一年比一年成熟我也看在眼裡,替他們高興。
不過也有例外的。有個印象中很活潑的孩子,8歲,去年還生龍活虎,今年發現他像換了個人,縮在角落不言不語,眼神躲閃,散出難以名狀的獃滯感,像是什麼人把靈魂鏈條剪去了,留下一層軀殼。
我想和他聊聊,但他的神情與動作,總讓我控制不住想起紀錄片里循環播放的,生活在草原上極易受驚的羚羊。
仔細一打聽,恍然大悟:
孩子半年前轉學了。
孩子的父母提起這事,至今仍十分不解。只是搬家換個城市,轉個學而已,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性情大變。
這勾起了我十幾年前一些不愉快的回憶。
1.轉學,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印象中,我轉過兩次學,一次比一次痛苦,一次比一次難以接受。
與家長常說的「小時候胖不算胖」、「小孩子沒有腰,長大了才有」相同,成年人會在潛意識中將孩子當作另一種生物來對待,這使得相當一部分父母把孩子的抑鬱視為矯揉造作,把孩子的訴求視為無理取鬧。
在這樣的背景下,孩子對轉學的極力反抗,多半只會換來家長的漠視,或不痛不癢的安慰罷了。
我第一次轉學是在8歲,小學三年級。轉學原因十分正當:師資力量太差,差到令人髮指的程度,再這樣下去,整個人都要廢掉。於是父母聯繫了50公里外另一所相當不錯的私立學校,學校同意接收。
這實在是一次沒有任何吐槽點的轉學,一切都順理成章,哪個家長不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是時隔近20年後我再次提取那段轉學的記憶,充盈腦海的不是朗朗讀書聲,而仍然是撕心裂肺的哭號。
那真是一段灰暗的日子。熟悉的老師、要好的玩伴在一天之內全部崩塌,從此再無聯繫。一切珍視的東西悉數毀滅,這對於一個心理調節機制尚未健全的8歲孩童來說,足夠留下刻骨的傷痛,以至於這段經歷在20年後我的記憶中仍未有絲毫褪色。
如果以成年人的世界作類比,轉學相當於工作單位在自己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將你強行調崗。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同事、琢磨不透的Boss,這些都需要巨大的精力適應。成年人尚且忐忑,更不要提8歲的小孩子。
而更加殘酷的真相,是成年人工作環境不順心,尚且可以選擇離職,在家修養一段時間,但面臨學習環境巨變的孩子們則毫無選擇餘地,不論結果如何,只能聽從家長的安排,逆來順受。
2.轉學,對家長意味著什麼?
先要明晰一點:目前導致孩子轉學的最主要原因,來自於孩子家長工作地點的變化。比如從小縣城搬家去北京,或是從杭州舉家遷徙到上海。
我的文章讀者背景比較複雜,有年輕人、中年人,有學生、也有家長。但不論如何,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都定居在同一座城市。
更好的工作機會,或是對另一個城市氛圍的嚮往,都有可能讓你背起行囊,踏進南下或北上的列車。
城市的更換,獨身一人時並沒有太大問題,說走就走便是;在談了男女朋友之後會稍微麻煩些,有異地戀的困擾;如果已有孩子,就不得不與家長一同前往新的城市,轉學在所難免。
不要誤會,我絕對沒有批評這種現狀的意思,相反,人口流動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幾十年前,父輩的工作是分配的,除去軍人等少量工種外,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會限定在同一個城市。現代人不同,更加崇尚自由,我們有權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但不要忘記,我們同樣也應盡量為自己的下一代提供穩定的、有安全感的生活學習環境。而城市與學校的變更,顯然不利於安全感的提供。
所以在更換定居城市之前,必須要給自己一個充分的理由。
知乎上有一對夫妻的做法,讓我很欽佩:他們查閱搜集了各個城市的大量信息:子女教育、就業機會、薪資水平、房價、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飲食習慣、交通環境,之後圈定三座備選城市,又去實地短期居住,最終選擇蘇州作為定居地。
順便說一句,此時他們的孩子還未出生。
這是我見過的對自己的未來與孩子的未來最負責的一對夫妻。
許多家長都做不到這一點。定居城市的更換牽涉到方方面面,必須要權衡利弊、理性分析,而絕不該被朦朧的感受或對未來生活的熱切期盼沖昏頭腦。
一個事實是:人們總喜歡樂觀高估未來的生活。這導致一些家長在移居新城市後發現生活並沒有像自己臆想的那樣美好,鏡花水月罷了。
另一個事實是:移居新城市一定會伴隨學習環境的突變與玩伴的離別,不論結果如何,這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3.如果必須要轉學,家長應該做些什麼
首先,不論何時何地,都不該說出這句倒胃口的話:
「都是為你好。」
如果發起一次投票,向學生們統計家長說過的最令自己反感的話,那麼高居榜首的一定也是這句。這是一塊刀槍不入的擋箭牌,家長的任何行為,有益的有害的自私的無私的,都能用它來堵孩子的嘴。
這句話的殺傷力極大,它代表談話的決裂,代表拒絕進一步理解與溝通的可能性,代表逃避。它除了證明自己的無能,無法讓孩子心服口服之外,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其次,不論何時何地,家長都不該有這樣的想法:
「我已經儘力了,到此為止吧」。
這會使自己產生「我已經付出很多了,孩子再不聽話就不是我的問題」的想法,以便於順理成章將角色定位從溝通者轉變為極權統治者,對孩子加以武力干涉。有人會說,我和孩子聊了無數次,他都只是一味抵觸。我還能有什麼辦法?這還不叫「儘力」?
對不起,不叫。
拜人類進化所賜,人與人之間的腦迴路大抵相同,這意味著人們面對一件事的反應是類似的,溝通是有套路與技巧可循的。家長需要做的,正是找到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方式。
基礎的心理學知識是必備的,要持續閱讀相關資料書籍、或是諮詢專業的心理醫生,反省教育方式,反省自己。這些有做到么?
另外,我要再次強調搜索引擎和論文資料庫的重要性。網路上有許多期刊論文可供參考,這些都是優質的信息來源,至少比朋友圈裡《震驚!》《看完我哭了!》系列要強百倍。
(▲隨手在期刊論文資料庫里搜的)此外,有諮詢過類似轉學經歷的家長嗎?有去知乎和論壇上參考過類似的例子嗎?有真正嘗試以孩子的角度理解轉學意味著什麼嗎?在轉學之後,有幫助孩子找到新玩伴,陪同孩子一起適應新環境嗎?
如果沒有做到這些,那就不叫「儘力」。
對於「轉學」的處理,只是家庭教育中的縮影而已。事實上,有能力協助孩子順利渡過轉學適應期的家長,在其它方面也絕不會是一個糟糕的家長。
在家庭關係里,沒有恩將仇報。
你怎樣對他,他就怎樣對你。
==============================================
文章摘自我的私人微信公眾號。
在公眾號中回復「知乎」,為你講述一個我永遠也不會在知乎上講的故事。
微信號:mengshuhz
或微信掃碼:
推薦閱讀:
※吳彥祖vs周杰倫:有本事有顏值的男人,都在比賽誰更疼老婆
※【精簡版】在黑白漫畫里尋找暖色親情:哆啦A夢的父與子
※我生完孩子,我爸媽精神分裂了!
※我爸爸得了抑鬱症,現在整天想自殺,一家人都很擔心,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