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一個聊天的過程
交易的過程中,思想是什麼樣的呢,我感覺非常像聊天。聊天有兩種,一個是跟別人聊,一個是跟自己聊。這兩個在交易中都有體現。所謂的別人,就是市場,市場是除了自己之外所有參與者的總和。千千萬萬的人凝結成一個,稱之為市場。交易不就是跟市場聊天嗎?
——喂,你覺得銅怎麼樣啊?(市場說)
——不知道啊,你覺得呢?
——你看嘛,價格已經突破前期高點了,之前買的最貴的人都賺錢了,所以說……
——好唉,那我也買點……(過幾天)喂,你怎麼掉下來了?啥利空?
——不告訴你……嘎嘎。
——暈。平了再說,看看你有啥花樣。
聊天講究你有來言,我有去語,跟說相聲一樣。市場怎麼說,你怎麼回?有沒有一個套路?這個套路就是交易系統。
什麼是好的交易系統?就是無論市場怎麼說,咱都能接上話茬,不至於把話題說丟了,或者說錯話,把氣氛說死了。好的談話類節目主持人比如竇文濤,就可以做到。什麼人都要採訪,什麼人都能聊得來,不見得非要聊得多麼精彩,但起碼很平順,能生生不息,不會談崩。
本文要著重說的是另外一種——跟自己聊天。
其實一個人什麼都不說的時候,他也在思考,也有情緒,而且是千頭萬緒,紛至沓來,倏忽不見,旋復生起。我以前上班的路上要乘坐公共交通,每個人或坐或站,都是表情木然。我就想,如果有科學能夠給每個人的腦子上安裝一個顯示屏就好了,什麼想法,都直接在屏幕上可以看到,那麼就不用花錢看電影了。
他們在想什麼呢?肯定有一個主題,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一個主題。比如說事業、愛情、育兒、人際關係、債務、身體疾病、復仇,等等。這些問題懸而未決,令人牽掛,它們好像一些小小的蟲子,平時在顯意識的陽光下就躲藏到陰暗的角落裡。一旦人閑了,顯意識無所事事,蟲子們就蘇醒了,窸窸窣窣地爬出來,爬的滿腦子都是都是雜訊——那便是自己在和自我竊竊私語。如果突然一個急剎車,顯意識驀然驚覺,重新掌握了主動,那麼蟲子們就一瞬間躲個精光,聊天戛然而止。該過程反覆不已。
交易也是這樣。很多交易者有盯盤的習慣,看一天下來,非常疲勞,其實什麼事兒也沒幹,身體並不累,主要是心累。為什麼會累呢?就是因為在看盤的過程中,腦和心,一刻也沒閑著。
所謂腦,指得是思維,所謂心,指的是情緒。二者我們合併稱為思緒。不成熟的交易者是陷沒在思緒里,被淹沒了,好像一個溺水的人在海里撲騰。你說,撲騰了一天,能不累嗎?
所以,好的交易者,一定是善於和自己聊天。說白了就是內省,就是對自我意識的察覺和梳理。這有什麼用呢?首先一個,就是增強自我控制力。
我們在交易的時候,最好是能有一種「後退一步」的能力,什麼意思?就好比舞蹈演員的練功房,都有巨大無比的鏡子。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地跳舞,並在舞動中觀察自己,只能看到局部的肢體動作,不能從整體儀態的角度做出評審。如果我們對著鏡子練習,就可以看到整體,看到了「另一個」我在跳舞,然後在這種「看到」的基礎上,調節肢體,矯正自己的動作。如此,舞者的進步就會加快。
同理,我們交易的時候,如果單純地沉溺在交易中,那麼就容易「當局者迷」,有的人做單子的時候就跟玩DOTA一樣入迷,簡直是忘我。等收盤了,一看賬單,才不可思議地說:這些都是我做的?!
如果能跳出來,看著另一個自己在交易,觀察那個沉溺在交易中的自己,就可以做到「旁觀者清」。為何?用自省的方法,能把觀照能力鍛鍊出來,能從自我意識中抽離出一個純粹的觀察者。他可以擔任對自我意識的審查官。這樣就可以有一個把控關卡的人了。成熟的交易者是不需要額外有人來給他做風控的。因為他有這個隱形的審查官,任何不符合風控的激進行為,都過不了他的關卡。
在我看來,我們真正的武器,並不是交易系統,而是手握交易系統的自己。自己才是有待開發和利用的超級工具。應該像鑄造武器一樣去錘鍊自己,應該像練劍一樣,去練習對自我意識的掌控能力。
其次,和自己聊天,最大的作用,是促進成長。就好比上文說的舞蹈室里的鏡子。其實,你可以這樣去想,演員的排練的時候,是自己的身體(自我意識)和鏡子中的自己(觀察者)在聊天。
——喂,你這個動作不標準唉。
——是嗎?……我看看……嗯,好吧,那麼如何才算標準呢?
——你試試那樣做能不能行。
——好的。
我們做交易也是如此,只是我們未必需要鏡子,我們可以通過寫「交易日誌」來實現做個效果。除非是覺得自己已經非常成熟了,不需要反省了,那麼交易日誌可能就不寫了——我覺得,能達到這個程度的實在不多。我們看待自己是市場的小學生,所以,還是謙虛勤勉地寫作業吧。
每天在交易中,面對價格波動的刺激,面對各種市場信息的沖刷,人腦不可能不受刺激,不可能完全不吸收。即便是大部分信息被過濾掉了,還是有很多的東西會進入潛意識。慢慢地發酵,慢慢地影響我們的思緒。
所以,與其被動,不如主動。不要喃喃自語,不要竊竊私語。把他們寫下來,把他們記下來,交易日誌就好比是照相館裡的顯影液,讓本來看上去黑乎乎的底片,變出生動清晰的色彩。底片就是潛意識遊盪的思緒。而彩色照片,則是經過觀照後,被有目的地加工過了的思想。
很久不寫作的人,不知道怎麼動筆,其實非常簡單,最開始的辦法就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比如說,如果交易不順利,心裡煩,又不知道煩什麼,就寫:我好煩,我好煩,我好煩,我好煩……額,一直寫,這就好像在叩響潛意識的大門,它被吵醒了,就會和你對話了,比如,筆端就會出現這種句子:你在煩什麼?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合理的情況應該是怎樣的?應該如何促使合理的情況發生?這個過程中你做錯了什麼、做對了什麼?能否從案例中抽離出某個原則,可以在以後指導我們處理類似的情況?……這些問題很重要,答案要靠自己摸索。
其實,這個過程也就是在構建自己個性化交易策略和風格,如果直接把被人的交易系統拿過來,效果是有,但是不大。除非經過這樣一個磨合的過程,才能把別人的武器熔煉了,加入自己的元素,打造成自己趁手的神兵。交易的進步,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出來的。
自省的第三個作用,是調節情緒,或者說,對心境的調節。
人非神仙,豈能無情。人都是有情緒反應的,尤其是對於你重視的東西。一件事情是不是重要,並不取決於事情本身,而在於你對他的關注度。同一個事情,不同的人對其關注點不同,那麼因為事情變化而導致的感受也不同。比如說,股民可能對於大盤下跌100點感受到強烈刺激,而小區門口的看門大爺對此完全無感。
對於交易者而言,肯定會關注自己的業績,或者而說盈虧結果。我們當然希望說可以只看過程,不看結果,把盈虧略過,專註地執行交易系統、策略、風控,就可以了。但那是理想狀態。記得在《趨勢跟蹤》里某個基金經理說,交易就好像在瑞士多山的火車上旅行,當下坡的時候忍不住想什麼時候見底啊,當上坡的時候想,什麼時候能到頭啊。這都是很自然的反應。
連續止損的時候說不挫敗,那不現實。浮盈回吐的時候說不惋惜,或者回撤的時候說不焦慮,都是不可能的。人的本能是以「利害」為考察、評估事物的參照。有利,自然高興,有害,自然痛苦。趨利避害,動物本能,這是事實,我們要尊重事實。
那麼為什麼說交易是修行呢?很大程度上,交易員要做的,是給自己「換一個」本能。這是不是很有趣?我們在交易的路上成長,發現,老祖宗在自然選擇中形成的慣性反應模型(姑且稱為遠古模式)——趨利避害——不是很理想。然後我們通過研究發現,有一種更好的模型,如果能夠嫁接到自己身上,那就好了!所謂修鍊,就是這個嫁接的過程。
從更宏大的意義上說,這就是給自己智能軟體做升級,從生物的角度說,就是進化。交易員之所以難成功,正是因為:進化不是那麼容易滴。現在行為金融學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證明對於絕大多數的失敗者來說,都是輸給了自己,具體說,是輸給了自己身上的動物本能——遠古模式。與其抱怨市場,不如反省自己。
那麼新的模型是什麼?我個人不害臊地說一個答案,各位姑妄聽之:那就是中國老祖宗們研究出來的:道德。
道,姑且看做是規律,德比較難解釋,有3個含義。
第一,德是遵守規律的表現形式。比如說我們發現為人之道是要謙和,那麼德就可以被開發為:禮貌。同理,我們探索交易的奧秘,明白了獲利的邏輯、原理。這是明道。然後呢,把這個東西轉換成可實際應用的原則、方法、技術,主要體現為交易系統。
第二,德是對規律遵守得程度,比如我們評價某個人,說這個人德行很好!那就是說,他一向很有禮貌,在講禮貌這個事兒上,做得很深入,很全面,質量很高。如果他遵守得程度不高,那麼,德行就一般。放在交易上,有了交易系統了,有的時候遵守,有的時候違反,當信號和自己的預期一致就贊同,不一致就放棄,那麼,德行就有限。
第三,德是遵守規律後的收穫,通「得到」。一個講禮貌的人,處處與人為善,人際關係很好,情商很高,那麼他得到人們的尊敬,自己也很舒適。這是德的庇佑。同理,做交易也是這樣,做了該做的事兒,賺了該賺的錢。我們常說某人缺德,那麼缺德的人,一定不會有理想的歸宿和收穫,因為他是不遵守道的。同理,我們遵守德,絕對不是因為這樣聽起來比較美,比較帥,而是因為它能帶來實際的效益——得。
然後我們發現,用德作為標準,比用利害做標準,要好的多。《易傳》里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謂積善,也就是修德唄,給自己積累好的緣起,培育好的外部環境,盡量佔據有利的條件(善助人者,人恆助之),促進事情往增進自身優勢的方向發展。那麼整體來看,結局不會太壞。
這樣一來,思路都是圍繞著開發更好的德(第一層含義)來展開,行為都是圍繞著更深程度地遵守德來進行(第二層含義),最後還能落得好處(第三層)。
那麼自省怎麼參與這個過程呢?當自己情緒低落的是,反覆從這三個角度去問自己,去跟自己對話:這樣的交易系統設置,符合交易理念(道)嗎?這樣的操作,有大程度是符合交易系統?如果符合了,而效果(得)不好,那麼該怎麼去改進呢?
如果這個回溯的過程看下來,發現沒什麼問題,那麼自己沒有什麼可以受苛責的,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反覆地勸說自己,把遠古模型的比重放低,把道德模型在心中佔據的地位太高,也就是把更多的關注度放在修德上。
正如前面說的,你關注什麼,什麼就會變得重要,對你的情緒影響就越大。一開始,可能遠古模型為主,後期二者並列,在後期就以道德模型為主了。那麼盈虧變化,對你情緒的影響就變小了,單純地執行系統,就是積德,積德就好比在攢積分,積分夠了,市場就會跟你兌換利潤。
總而言之,交易就好像是一個聊天的過程,隨著越來越深入的聊,我們的知識增加了,境界提升了,修養也提高了,跟自己內心深處的自我意識,也更加親密、和諧了。對於一個交易者來說,最好的朋友不是別人,甚至不是自己的愛人、親人,而是他自己。除了他自己,沒有人比他更了解自己了。
交易者的圈子往往不是很大,出了交易上的煩惱,也很少有人能陪聊,所以,還是安靜下里,好好跟自己聊。這個很有必要。
推薦閱讀:
※選定以後一心一意做交易那麼目前是辭職專搞還是邊上班邊學習交易系統?
※谈谈你的亏货经历?
※股票開戶去哪裡開比較好?
※當別人問怎麼去炒股,為什麼大多數回答者都是說炒股有風險,而不是認真的傳授自己的經驗呢?
※怎樣解讀劉士余周六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