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該讓孩子看「二十四孝」

1、

上小學的時候有段黑歷史,當時家鄉公園的遊樂場有兩個項目維持不下去了,我有個腦筋很活的叔叔把兩個項目承包下來,把那些升降機、火車軌道拆了拆,賣了,改成一個傳統文化項目,叫「二十四孝園」。用泥塑木像,加上簡單的光電聲色,把二十四孝的故事演繹起來。

比如郭巨埋兒,就是一個目光獃滯的木偶拿著鏟子,反覆地做著鏟土動作,旁邊是一個孩子在那裡哇哇大哭。這個二十四孝園,進門是兩個小鬼,把小孩扔進油鍋里去,旁邊立著牛頭馬面和閻王。因為項目剛上馬,缺少解說,讓我周末去頂了幾天,一天給我五塊錢。

解說其實也簡單,無非是把牆上的圖文念一遍,誰知道這五塊錢並不好賺,遊客竟然意外地多,好多家長來這裡花錢接受教育。更彆扭的是,這個園子用篷布蒙起來,故意營造那種陰森可怕的效果,我當時歲數也不大,越講心裡越害怕,講了兩天,連晚上做夢都是在一個冰窟窿上,或者是身在油鍋里,有好多孩子,也被我嚇哭過。

當時只是隱隱覺得不對勁,後來看到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才知道自己幹了一件助紂為虐的事,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那兩天受了我的荼毒。

2、

《二十四孝》的故事多是糟粕,拿裡面的卧冰求鯉來說,講的是王祥的後母朱氏與他不睦,朱氏想吃鮮魚,時值天寒地凍,王祥跑到冰面上,正要破冰,冰忽然裂開,鯉魚跳了出來,王祥拿去給繼母食用,鄉里人都以為王祥孝感動天。

王祥卧冰求鯉這個事,如果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而言,是完全解釋不通的,但是從社會科學的角度而言,倒是可以說說。

卧冰求鯉是一個人造的神話。

如果我們考究二十四孝的人物和時代,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這二十四位,生活在東漢至晉代的人物共有13位。董永(東漢),江革(東漢),陸績(三國),吳猛(晉朝),王祥(晉朝),郭巨(晉朝),楊香([晉朝]),蔡順(漢朝)、黃香(東漢)姜詩(東漢)王 裒(西晉)丁 蘭(東漢)孟 宗(三國),佔了半壁江山還多,而且最變態的兩個故事,王祥和郭巨都是晉朝的。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特殊現象?是漢晉之人的道德更為高尚嗎?

3、

我們都全文背誦過《陳情表》,開篇第一句就是「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二十四孝泰半處於漢晉之間,正是由於這種「以孝治天下」的大背景造成的。

為什麼要以治天下?論語里有段話,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孝悌,那麼他幾乎不可能犯上,如果他不好犯上,那麼他喜歡作亂的可能幾乎沒有。

孝是什麼?孝是統治的基礎。對於父權制國家而言,這是一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體系,一旦你認同了你天然對父親有無條件服從的義務,就代表你認同了這個體系,你就必然也會是忠臣,因為君是天下人的父。

孝才是倫理和秩序的真正保障,它訴諸於最樸素的感情,把家-國-天下這個體系粘合了起來。

孝才是封建時代的最高倫理。

4、

從漢武帝始,開創了一種選官的模式,察舉制。及至東漢,選官的主要手段,就是舉孝廉, 《後漢書》中說「詔書辟士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 經明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曉法律,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任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決斷,才任三輔令。」徵辟賢士一共有這四科,但所有徵辟的賢士都必須要有一個前提條件:皆存孝悌清公之行。

一個人孝敬父母,不但能得到良好的社會評價,還有實實在在的好處。以二十四孝中有史書明確記載的的黃香、江革為例,都因孝順父母平步青雲,黃香十二歲就為太守徵召,又很快成為朝廷的郎官,江革以「巨孝」的名聲舉孝廉,一度官至諫議大夫。

這也就難怪,關於孝悌的神話在東漢井噴式湧現,因為這跟中國前幾年的考公務員大軍一樣,表演孝敬父母就是漢時公務員的入門考試,而且通過考試就有可能成為高級公務員,遠非當今公務員考試可比。大家自然無所不用其極,你溫席,我負母,你埋兒,我就賣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孝出新風采,孝出新高度。

至於這些故事裡的主人公是不是真正的孝子,就不得而知了,曾經有個叫趙宣的人,為父親守孝,住在墓道之中達二十多年,名震天下,結果推薦給太守才發現,他的五個兒女都是在守孝期間出生。

自曹魏創立的九品中正制,除了增加了門第的考量之外,也基本延續了東漢鄉里評議的傳統,關於孝義的神話也不斷升級。

5、

卧冰求鯉這樣的神話,就出現在此歷史背景之下,與這個故事類似的還有一個「哭竹生筍」的傳說,講的是三國時一年冬天,孟宗的老母想吃竹筍,孟宗跑到竹林哭泣,孝感天地,平地生出竹筍。

統治者以孝廉舉官,自然有其政治考量,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之道中,君臣與父子之間有一條顯明的邏輯,君猶父也,那麼有孝子則必有忠臣,統治者選拔忠臣,從孝子中選拔則最為方便不過了,這就是為何要以孝治天下。

但這樣選出來的忠臣有幾分靠譜,恐怕未必。

就拿我們這位卧冰求鯉的王祥來說,這位孝子本來是曹魏重臣,在司馬昭殺害曹髦之後,雖為舊主痛哭,但司馬昭封給他的官職,卻是全盤笑納。司馬昭後來篡位為王,王祥雖假意不拜,自矜名節,但司馬昭封他為太保,他也安然受之。用呂思勉先生的話評價他,這樣選出來的官員,「非鄉原之徒,則苟合之士」。

一個處處強調道德的社會,處處強調傳統的社會,卻道德淪喪,這真是莫大的笑話。

這就是德治的根本問題,道德作為KPI是沒辦法量化的,一個沒有辦法量化的KPI就給了掌握社會資源的人無數的操作空間。

有一人名叫許武,他被舉為孝廉以後,慮及兩個弟弟聲名未顯,他想了一個辦法,在他父母死後分家產時,把家產分為三份,故意「自取肥田廣宅,奴婢強者,」而「二弟 所得,並悉劣少。」成全兩位弟弟「讓田」的名聲,結果鄉里人一看,這兩個弟弟品行高,孝悌,「鄉人皆稱弟克讓而鄙武貪婪」,這樣的人應該推舉為官。他的弟弟許晏、許普很快就「並得選舉」,都當了官。

然後這個許武,又把宗族召集到一起,「我當初憂慮兩位弟弟沒有榮祿,所以分家產的時候拿了大份,現在我置辦的家業三倍於父母的遺產,我一點不要,全給兩個弟弟。」這下郡中輿論嘩然,這哥哥品行高,就舉薦到中央去了。

這個許武不費吹灰之力,三兄弟都有高官厚祿,可謂是玩弄這種遊戲規則的高手,在他的手掌心裡,道德只是一個工具。許武尚且能鑽空子,更不必說還有很多家族互相攀附,把持政治資源玩弄規則了。

東漢的社會上一度流傳這樣的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當時的人們,「以黠逆應至孝,以貪饕應廉吏」,也是所在多有。

晉代這個高度強調孝道的朝代,也是一個短命王朝。聖朝既以孝治天下,只恐高第良將,怯懦如雞,至孝廉潔之士,舉家南渡。荊棘銅駝,殷鑒不遠,可不慎歟?

「二十四孝」是封建宗法社會的產物,旨在樹立君父的絕對權威,維護宗法制社會的倫理秩序,這與現代社會培養具有獨立自主精神,健全人格的公民的目標完全背道而馳,這樣的神話鬼話,還是早點破產的好。

在今天,卻忽然又要讓孩子從小閱讀《二十四孝》,只能說是緣木求魚。現代家庭中應該看重的不該是孝道,而是親情,畢竟我們需要的不是被統治的工具,而是一個健全獨立的人。

首發微信平台:霍老爺(ddz_233)


推薦閱讀:

儒學核心思想是否已經和當今社會格格不入?
《大秦帝國》小說中曾有張儀兩罵孟子的場景,你怎麼看?
屌絲們所不知道的孔子——作於孔子2567歲華誕日
三教合一:「拿來主義」,是想拿就能拿的嗎?
韓國為什麼會拋棄中國文化,轉型為一個基督教國家?

TAG:儒家 | 伦理道德 | 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