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ya:5分鐘讀懂弗洛姆《愛的藝術》

文/elya

『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麼都不懂』——巴拉塞爾士

在知乎上爬心理學的書,爬了一個list,買了幾本,先從最薄的弗洛姆的《愛的藝術》看起的。書比較理論,比較教條,作者弗洛姆是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自己經歷了太多太多的愛情磨難,50多歲才覺得自己學會了愛,所以寫了這本關於愛的理論書籍,可謂是開創時代,但是確實比較晦澀,大概花了3.5個小時讀完。

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了解得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弗洛姆認為,雖然我們一直在談論愛,但其實很多人都並不具備愛人的能力。不成熟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他還認為,要想擁有「愛」的能力,首先要放棄自戀。其次是要拋棄父母以及成長過程對的影響。也就是說,只有擁有完整人格的人才會真正有「愛」的能力。不再因為對某種自身缺乏之物的嚮往而愛。

一、對愛情的三個錯誤看法

1.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因此對他們來說,關鍵是: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採取了各種途徑。男子通常採取的方法是在其社會地位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地去獲得名利和權力,而女子則是通過保持身段和服飾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歡採用的方式則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舉止,有趣的談吐,樂於助人,謙虛和謹慎。

2.很多人認為在愛這件事上一無可學,他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他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當代文化是以購買慾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為基礎。現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賞櫥窗,用現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愛情的產生往往是以權衡對方及本人的交換價值為前提,我想做一筆交易,那我既要考慮從社會價值的角度出發,對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慮基於我的一目了然的實力以及潛在的實力,對方會不會看中我。在這筆交易中,如同購買地皮一樣,對方的有發展前途的潛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個商業化占統治地位以及把物質成功看得高於一切的文化中,事實上是沒有理由對下列事實抱有吃驚的態度: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3.第三個錯誤是人們不了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如果我們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這兩個英文搭配也許就能更清楚地區分這兩個概念。兩個相互陌生的人,當他和她突然決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牆,相許對方,融為一體時,他倆相結合的一剎那就成為最幸福、最激動人心的經歷。這一經歷對那些沒有享受過愛情的孤獨者來說就更顯美好和不可思議。這種男女之間突如其發的奇蹟般的親密之所以容易發生,往往是同異性的吸引力密切相關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說不可能持久。這兩個人雖然慢慢熟諳對方,但他倆之間的信任會越來越失去其奇蹟般的特點,一直到隔閡、失望和無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為止。當然一開始雙方都不會想到這點。事實是: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痴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

二、為什麼要學習愛

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為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如果是別的事,人們會想方設法找出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以利再戰或者永遠洗手不幹。但因為人們不可能永遠放棄愛情,所以看起來只有一條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愛情的挫折,找到原因並去探究愛情的意義。

在這方面採取的第一個步驟是:要認識愛情是一門藝術。人們要學會愛情,就得像學其他的藝術—如音樂,繪畫,木工或者醫療藝術和技術一樣的行動。

可以簡單地把學會一門藝術分成兩個部分,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只有通過長期的實踐活動,一直到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融會貫通起來變成靈感—也就是掌握了藝術的靈魂,才能成為一名大師。要成為大師,除了學習理論和實踐外還有第三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為大師看得高於一切,這一目標必須佔據他整個身心。

三、關於愛的理論

成熟的愛情指得的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象。

愛情是一種行動,是運用人的力量,這種力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發揮,而且永遠不會是強制的產物。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體驗到生命力的升華使我充滿了歡樂。 我感覺到自己生氣勃勃,因而欣喜萬分。「給」比「得」帶來更多的愉快,這不是因為「給」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為通過「給」表現了我的生命力。

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他給並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在給的行為中誕生了新的東西,給和得的人都會感謝這新的力量。這一點表現在愛情上就是:沒有生命力就是沒有創造愛情的能力。

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關係是一種充滿人性的關係為先決條件,那麼你只能用愛去換取愛,用信任換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賞藝術,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如果你想對他人施加影響,你必須是一個能促進和鼓舞他人的人

——馬克思

上帝吩咐約拿去尼尼微,向那裡的居民宣布,如果他們不改邪歸正,他們將受到懲罰,約拿卻不願行使這一使命,他逃跑了,因為他擔心尼尼微的居民悔過,從而求得上帝的寬恕,約拿是一個執法從嚴的人,但不是一個愛人之人,在他逃亡的路上,他發現自己躲在一條大魚的肚子里,這條大魚象徵著隔絕和監禁。這是由於約拿缺乏仁愛和惻隱之心,所以才被送到這裡,上帝拯救了他,約拿去尼尼微,向那裡的居民宣告上帝的話,這時正如約拿擔心的那樣,因為的居民回心轉意,虔誠懺悔,上帝原諒他們,答應不是全城覆滅,約拿大為不悅和失望,他要看到正義而不是仁愛,最後他坐在一棵樹的陰影底下,重又找回了失去安寧,這個樹本是上帝讓他長高,替約拿遮擋炙熱的陽光。這時上帝卻讓這棵樹枯死了,約拿十分沮喪,埋怨上帝,上帝回答說,你為那一夜長,一夜死的樹惋惜,雖然你即沒有在乎他,也沒有關心她,為什麼我就不能惋惜尼尼微城內那12萬好壞不分的居民和那許許多多的動物呢?上帝向約他解釋到,愛的本質是創造和培養愛情,和勞動是不可分割的,人們愛自己的勞動成果,人們為所愛之物而勞動。

——《約拿書》

四、關於愛的實踐

獲得愛的能力的主要條件是克服自戀。自戀傾向是人的一種態度,具有這種態度的人體驗到的現實只是內心活動,主要是他們自己的貪婪和恐懼,對他們來說,外部世界的現象本身是不現實的,只有對他們有利,或者威脅他們的事物才有意義。

同自戀相反的是客觀性,客觀性就是對人和事物抱有開放的態度,能實事求是地看待事物。這個意義上的客觀性,就是能從表面深入現象核心的實現主義,同自戀相反,客觀性的基礎不是與外部世界毫無關係,而是有強烈的聯繫。

愛的能力取決於我們本人成熟的程度,以及在我們同世界和同自己的關係中能不能發展一種創造性的傾向,這種脫離自己的過程,誕生和成熟的過程,需要另一種品質作為必不可少的條件,那就是信仰,愛情以信仰為基礎。

1. 首先應該區分合理的信仰和非合理的信仰。合理的信仰是紮根於自己思想或感情體驗的一種堅定的信仰,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從一種非理性權威的信仰。

2. 相信他人的發展的可能性,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母親對她的新生兒的信念,她相信孩子會活下去長大學會走路和說話。

3. 信仰的頂峰是相信人類,在一定的條件下,人類有能力建立一個以平等、正義和愛為原則的社會制度,迄今為止,人類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就需要深信人類能做到這一點的信仰。


推薦閱讀:

TAG:爱的艺术 | 心理学 | 艾瑞克·弗洛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