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對張國榮藝術理念的概述
一、
張國榮,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個浮游生物」。用古典或者現代單方面反而不能全面說明他整體藝術特性。他是互補的。
1.
首先,張國榮有後現代主義風格,因為他是商業明星,即便在97年後,他的作品藝術傾向愈加豐滿,甚至愈加背離大眾口味。但是他仍然是被團隊包裝的明星,擁有一大批粉絲,仍然要進行唱片、電影的商業宣傳等等。而且他的作品直接目的就是商業交易。
2.
其次,張國榮是現代主義的,1997年在《春光乍泄》里出演一個極具爭議的同性戀邊緣人物,便標誌著他正式開啟了反世俗反傳統的先鋒現代藝術探索。隨後在97年回歸演唱會上演唱《紅》時穿紅色高跟鞋,演唱《偷情》時穿黑色浴袍,都是演唱會藝術極具先鋒實驗性的嘗試。而到了2000年的熱情演唱會更是用「天使到魔鬼」的理念,與現代主義思潮中表現人性異化和世界荒誕的主題達到了共鳴。
3.
最後張國榮是古典主義的。但是張生古典方面比較薄弱。主要是他作為一名戲劇票友。曾在演唱會上演唱過黃梅戲《訪英台》、粵劇《客途秋恨》,當然最令人稱道的是他在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任劍輝女士逝世十周年上,和汪明荃演唱的《帝女花·香夭》,發揮自己的嗓音特色,纏綿中又激昂鏗鏘,引發全場戲壇老輩和資深票迷的陣陣喝彩。但是這些都只是翻唱前人作品。而且都是以片斷式的展現,在他茫茫藝術生涯中只能算是驚鴻一瞥。
張國榮+林夕未能像周杰倫+方文山那樣形成一篇篇獨創的,極大膽地運用古典藝術創作的流行音樂。即便輝黃組合(黃霑+顧嘉輝)當年為張國榮打造了一首《倩女幽魂》,卻仍然是少數。至於張國榮所演繹的《倩女幽魂》和《白髮魔女傳》也只能算半個古裝作品。它們都是古代背景拼貼現代人的思想觀念的產物。 但是頗有意思的是,不太古典的張國榮,最家喻戶曉,最廣為稱道的作品恰恰是古典式的,即借項羽和虞美人的愛情悲劇感慨歷史變遷的《霸王別姬》。張國榮在電影中多次展現的虞姬、貴妃、杜麗娘等扮相(當然這也要得意於宋小川等化妝師),以及他以嫻熟優雅的姿態完成戲劇中的高難度動作,都令人讚歎。
另外,現代對個體的藝術評判往往和該個體的品行拆開來看。但是傳統對藝術家的評判更注重德藝雙馨。從傳統理念上,張國榮尊重長輩、提攜晚輩,以及常默默助人為樂,便是藝德的體現。無論是他本人德行上符合傳統價值理念,還是這種德藝並舉的評判方式,都是古典的。
二、
1.
很遺憾,作為演員的張國榮無法在電影中直接體現他的藝術觀。正如有榮迷指出「電影的精神內核終究歸於導演」。而他只有作為一個歌手或者一個導演時才能將其藝術觀展現。不過,據他在香港大學演講時透露,他曾和張豐毅一起主張《霸王別姬》的結尾變成程蝶衣自刎,這也許算是半個參與創作者,這也可以顯現出他藝術觀中的悲劇意識。
2.
先說他的表演藝術。正如有榮迷指出,張不是科班出身,他的表演完全是經驗主義式的,甚至難以準確定義他的表演屬於方法派還是體驗派。在《霸王別姬》里或許要結合程蝶衣這一角色「人戲不分」的設定,張的表演更加話劇式的,眼神動作更加舞台化,這正符合布萊希特戲劇表演體系的「陌生化」的原則。而他在王家衛一系列影片中則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化,甚至讓觀眾誤以為他在演繹自己。以至於在1997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出現了全體評委誤解他"本色出演"的烏龍。 其次說說他的演唱和導演藝術。
3.
演唱上,眾所周知張國榮的演唱生涯分為三個時期,寶麗金時期為第一時期,以他1983年跳槽到華星唱片公司為第二時期,1989年演唱會則是一次重大的分水嶺。其唱功水平(比如這次演唱會沒有戴耳麥),舞台表現都達到了全新的高度。自此後他改變了80年代的唱腔,正式朝著本嗓式的演唱風格漸進。
第一個時期高音為主,從第二個時期開始,在黎小田的調教下開始走中低音路線。早期的英倫民謠到中期的迎合市場的勁歌熱舞到晚期的醉生夢死……
當然這三個時期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相互滲透。比如華星唱片時期也有《風繼續吹》之類的抒情作品,後期也有《春天》這類市場性大於藝術性的專輯。
4.
再說張國榮的導演,張國榮從1989年的一次訪談就說齣電影導演的夢想,然而連連碰壁,終成遺憾。大多數由他主導的作品都是和演唱藝術相結合的。 如他中後期的音樂專輯大部分都是他本人親自做監製,自己能掌控自身音樂風格的大權,實際就是一種導演化的地位。而2000年的熱情演唱會更是他本人做藝術總監。熱情演唱會應該是他最宏大最完整的一次藝術表達了吧。貫穿演唱會中醉生夢死的意蘊,契合著自愛倫坡、波德萊爾以來西方的以惡為美的理念。
而張國榮導演兩部短片,我從一個影迷角度來看,實際上水平一般。頂多只算講好了故事。但是有榮迷指出:這兩部作品看出他對鏡頭把握的測試。另外,起碼我們知道了他不會輕易像王家衛、張藝謀之類導演,讓敘事成為影片短板。無論他曾做過電影《金枝玉葉1》的劇本統籌,還是《金枝玉葉2》的第二執行導演,這些工作經歷和最終作品呈現都說明他是個願意講好故事的人。 12956是當年張國榮和粉絲之間的秘密,凡是他導演的MV作品,都標有這個數字。在他去世後,粉絲們從許多歌手的唱片中搜集和考據12956作品。 但是在諸多以12956命名的他的MV導演作品及包括這兩部音樂作品而言,最優應該是《夢到內河》無論是色調的整體和諧,還是超現實主義式的剪輯都達到相當成熟的水平。
關於這部MV的解讀,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講述兩個同性戀的故事,但我更認同於「拉康鏡像說」。無論如何,前種說法表明他在沿襲自《紅》以來對性別的探討,(據說《春光乍泄》里有一段易裝表演,但是被王家衛剪掉了,如果保留下來,他的性別探討的源頭也就可以追溯到這部電影),後一種說法則呼應著《怪你過分美麗》和《潔身自愛》的水仙花情結。我個人認為MV中西島千博是主體,而張國榮扮演的是鏡像,所以MV以西島為中心,張國榮為邊緣;以西島為動態,以張國榮為靜態;以西島為被看,以張國榮為看 展開。這其中可以窺見中國文化中自屈原以來的「香草美人」的意象,和西方文化中希臘神話的美少男那格索斯的顧影自憐。
甚至可以將《夢到內河》與麥浚龍的《鶴頂紅》MV進行比較。兩者有相似之處。都是兩個男人形象穿插故事始終。但是《鶴頂紅》中是兩個 從服飾到膚色都暗黑的僧人形象,包括二僧人之間曖昧纏綿的動作,都是對釋家正統的解構。但是《夢到內河》的兩個主人公衣著裝扮都是正經的。兩者也沒有進行任何越格行為。張國榮彷彿在進行一種「合法化敘事」 。不管是「同性」也好,「自戀」也罷,在《夢到內河》的世界裡,都如衣食住行般再正常不過。 他給梅艷芳導演的MV《芳華絕代》沒有前者的靈氣,但是對短焦鏡頭的偏愛可見他也受到了杜可風攝影的影響。
儘管不少榮迷為他未能完成一部正式的影片而扼腕嘆息,我一開始認為即便他在演唱和演繹水平上高超,也不能說明他一定能做個好導演。但是隨後翻閱到他在準備處女作《偷心》期間,一再對劇本的嚴格把關和對取景地點和演員的精挑細選,彷彿在證實,即便他第一步作品可能不會多出色,但是他認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極其敏銳的藝才思,都有很大希望讓他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導演。
5.
曾因為堅持做純文藝電影而成為「極度通俗」的香港流行文化界的一朵奇葩的王家衛,前段時間監製了一部純商業圈錢爛片《擺渡人》。不僅如此,王家衛微博上表示:我喜歡《擺渡人》時,大半個娛樂圈,尤其是那些戲都演不好的小花小鮮肉跟風說「我也喜歡」,於是一部商業爛片在流量黨的抱團叫好下變得更酸臭。我們扼腕嘆息,王家衛也淪落到被庸俗的人情世故所包圍、甚至操縱。我認為跟風純粹流量黨們自發,跟王家衛本人無關,但是也看到娛樂圈內虛偽、做作、空談的醜陋面貌,猶如上演了一部《皇帝的新裝》。我不禁想起了1996年張國榮在接受澳大利亞記者方保羅採訪時,方保羅問張國榮:《風月》票房慘敗,你覺得說應該負主要責任。張國榮直接回答:我覺得陳凱歌要負主要責任,其實整部電影的團隊底子都是很棒的,但是他本人沒有拿捏好。當然在這部電影里我工作起來是很愉快的,認識了很多好朋友,我也希望陳凱歌以後的電影能夠創造下一個高峰。(個人很喜歡這個回答,前半段公正,後半段緩和了前半段實話實說的銳氣。)在聚眾造假的當今娛樂界,當年張國榮的那份認真、敬業顯得多麼可貴!
當今娛樂圈中,不少人空有才華卻在亂象叢生的圈子裡不得不妥協現實,周潤發、梁朝偉接拍爛片,王家衛、張藝謀導演爛片,並不完全是偶然的。人活於世,往往為世故蹉跎而喪失自我,早年張國榮為獲得市場,也一度妥協於商業包裝,即便他一度妥協,只要有機會能翻身,他就會毫不猶豫地重回自己本來面目。正如復出之後的張國榮,姣型靚寸,如此動人。
就沖他敢向方保羅這樣回答問題,我也相信,整體上,張國榮是不會徹底低頭從俗的。就憑這份堅持,即便他開始的電影導演之路不順利,也會到最後綻放出璀璨的花。因為他是認真做事的人。
可惜已經沒有了如果。
歡迎關注本人知乎專欄-用張國榮牽出華語流行文化-以張國榮為軸心,探討藝術本質,解讀名人百態,反思偶像文化 致力優質文章。
禁止擅自轉載本文,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腿長顏好、紳士風度的科林叔,努力比心的樣子真是萌哭了!
※如何看待薛之謙的人品?
※為當明星47歲大叔整容上癮,修了鼻子,結果修出事了
※《變形計》的那些城市小孩為什麼特別容易火?
※段奕宏:國際影帝無人問,野雞影帝上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