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也該給實體唱片的墳頭除除草了

原答:現在購買歌手正版專輯CD有什麼意義? - 鄒小櫻的回答 - 知乎

2016年是中國數字音樂付費下載里程碑式的一年。上至鹿晗、李宇春、華晨宇、周杰倫等人氣偶像,下至李宗盛、方大同、李志等「樂迷向」歌手,他們的數位音樂銷售都有很好的成績。下圖為國內某流媒體平台今年上半年的一份內部統計數據,統計截止時間不詳,名字也馬賽克掉,大家看個意思:

在數位音樂有償下載鼓吹了這麼多年後,終於在2016年,初步實現。

因此,這兩年多前提的問題,或許現在可以蓋棺定論了。

或許,我是知乎上,最有「資格」來談論此部分內容的。2010年,我進入星外星唱片工作——那時,星外星佔據了國內正版實體唱片高達70%的銷售,全盛時期代理有環球、金牌(後合併至環球)、滾石、華納(部分)、天娛(賣貨擔當)、華研等幾乎所有主流唱片公司。我進入星外星時,實體唱片仍算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2011年全年銷量情況:

「比例」一欄,指的是該唱片當年所占星外星銷售總額的百分比。好吧,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大大方方地告訴大家,到底賣了多少?沒關係,我來公布下:第一位的李宇春《會跳舞的文藝青年》,約售出10萬張,其他的,大家以此類推。如林宥嘉《美妙生活》,賣到3萬張,就已經可以進入榜單的前十了。

兩年之後,唱片銷量進一步萎縮,我的前司連百分比都不敢公布……如下:

可以告訴大家的是:快男陳翔和超女劉忻都是8萬多張;曲婉婷《我的歌聲里》賣到3萬多張;五月天《第二人生》有5萬多;陳奕迅約7、8千;林宥嘉的爵士專輯為4千多。

全線頹靡。

這還是檯面上的。還有許多獨立音樂人的唱片,原本勉強可按照1000起做,基本消耗完,到了2014年,能賣500已經很厲害了——但對於發行公司來說,一個品相只賣出500張,這是折本的。

至於其他古典唱片之類的,在2010年時,公司每月都有20萬元左右的銷售額,2014年時,一個月均攤下來能有2萬?

實體唱片業,就如九斤老太過年。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世紀初,如流星划過的達達樂隊,他們在2001年時所推出的首張專輯《天使》,就賣了20萬張;比他們出道早兩年的五月天,第一張創作專輯,在1999年時,光在台灣便賣了15萬張。

如果我們再往前推一推,1993年,張學友的《吻別》,台灣售出130萬張,全球售出400萬張。

所以,我在2014年底,離開了唱片業,加入了當時還被大家認為無比低俗的直播行業,贏得了道德淪喪、low到爆之類的名聲。

而今,2016年已經過去了。據說,星外星唱片也從最鼎盛時的近120人,削減成約30人的規模。我常說,人民幣是商業社會裡檢驗真理的唯一法則。如果一件事是有意義的,那意味著它肯定有價值,值得大家為它掏錢。而「購買正版CD」這件事,先說「正版」,過去我們老用「盜版」作為擋箭牌,各發行商常會用醒目的「正版授權」大標籤貼在封面上,並在宣傳時極盡道德綁架,可實際上,「正版」這一屬性原本就不應存在,就像我們現在玩PS4,根本不存在盜版遊戲光碟一說,包括MP3在版權上法律真空也已被填滿。至於「CD」,唱片行的消亡已經說明一切,連搖滾唱片之打口市場也幾近消亡,連新一代文青、可用書和音樂抵禦貧窮的,也不再為CD著迷——其實根本用不上程度如此高的辭彙,95後的年輕人對CD根本毫無認同感,這種又笨重、又麻煩的東西,一點都不酷。在過去,哪位歌手的專輯只發數位版,不發實體CD,還可作為新聞炒作下,現在根本不會有人在乎。無論是QQ、酷狗、酷我、蝦米,他們已經取代了音像店,成為音樂的發行渠道。CD這一音樂載體,正在快步地退出歷史舞台。

至於尚且抱著「支持偶像」的想法購買實體CD的人——現在支持偶像的方式太多了。數位音樂照樣可以買,還有偶像地鐵專列、寫字樓亮燈、戶外LED廣告投放等,哪怕是在偶像的直播間里刷一組1314,這些應援的行為都要比買所謂「正版CD」強多了。

至於音樂消費本身,隨著數位音樂版權模型的建立,所有介質都可以在同一個語境下進行討論了。就算你是最頑固的保守派,你也不敢拍著胸口說:我只聽CD,絕對不會聽什麼垃圾數位音樂!沒有人敢說這樣的妄語。我們只是尋找一縱平衡,音樂和任何一種產品一樣,不過是貨比三家,在價格、渠道、品質上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平衡。

不妨用多維面積圖來體現這種平衡:

大家各取所需,應時而異。

關於無損音樂的部分,此前我在專欄中介紹了酷我音樂推出的母帶音頻站點,現酷我的新發版中,已把專題頁的內容封裝至客戶端里,還增加了大量CD資源,如下:

嘗試下載Radiohead的There There,2003年時的單曲:

下載後檢查,為Flac文件,碼率充足。

其實,我們可發現,相比於傳統的實體介質唱片,以文件格式進行傳播,無論是流媒體還是無損下載,都在朝著更平衡的方向在補足。流媒體在線試聽的音質也越來越好,無損下載可提供的資源也越來越多。和當年在VeryCD等一眾站點裡尋覓,得靠著壇友極大的分享精神才可獲得想聽的高碼率音樂,現在我們獲得哪怕無損音樂的方式更為便捷。如在酷我中,無論是唱片公司提供的24bit母帶音頻,還是從原CD里抓軌的無損音源,都可通過最簡單、最往常的方式下載獲得。

我常想,以酷我為代表的、以下載(獲取)音樂、作為本地音樂進行播放為主要功能的應用,是否會進一步加速實體CD的消亡?你在出街時,通過流媒體的點播,稍作緩衝,即點即播,當然稱得上便捷。可如上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和使用訴求,就像華晨宇的粉絲們願意為花花的專輯沖榜、創造了人均購買數字音樂專輯拷貝高達7份以上的令人瞠目結舌的紀錄,也自然有人願意就這麼真誠點,就簡簡單單地聽自己喜歡的歌便好。因此,酷我在PC版才會做了這麼個精巧的設計:當你在HI FI專區進行播放時,呈現的播放頁面,不是明星桌面背景,而是一台老式Discman擬物狀,拉絲的質地、圓環設計和背光線控,都像極了當年松下經典的CT系列,這也暗示了這是對純粹樂迷的呈現。

總之,每個人都有謹慎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用怎麼樣的姿勢去打開音樂,也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你是更喜歡Old School傳統CD的質感,還是隨時會從兜里拿出一根耳機線、插在手機上,再或是願意為了更優質的音樂多花一點點等待下載的時間,這都是你選擇的自由,甚至各者之間也可並行不悖。對於把音樂當做是空氣的人來說,每一個選擇都代表了另一種的可能,這,好像也沒什麼不好。

至於正版CD到底有沒有意義什麼的,時間早已默默寫下答案了。
推薦閱讀:

中國人是怎麼消費音樂的?
為什麼國內的影視原聲專輯出版量相對歐美、日本來說特別少?
2496提供的黑膠轉錄音樂與大眾網路音樂播放軟體(網易、蝦米、酷狗等)在同一首歌的聽感上有何不同?
周杰倫的數字專輯 《哎呦不錯哦》(銷量16萬)對華語流行樂產業有什麼影響?
蝦米網的收費音樂可以通過軟體免費下載嗎?

TAG:CD | 无损音乐 | 数字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