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麵粉,為什麼中國人做了饅頭,歐洲人卻做成麵包?
烘焙屋裡琳琅滿目的麵包,色澤鮮亮,讓人垂涎欲滴;衚衕里蒸籠上的饅頭,香氣撲鼻,也勾起了人們的食慾。同樣是麵粉,為什麼歐洲人做出了麵包,而中國人做成了饅頭?
在吃麵粉這件事上,中國比西方晚了上千年公元六千年前的中東地區,當地人用石頭敲碎小麥,然後將小麥粉加水煮食,有時會把麵糊燒乾製成麵餅。後來,漸漸演變成直接將麵糊鋪在經太陽烤熱的石頭上,利用太陽的熱度把麵糊烤成扁平狀的薄餅,這就是最原始、沒有經過發酵的麵包。
到了公元前兩千六百年左右,埃及人發現麵糰放一陣子會發酵。經過發酵的麵糰烤熟之後,會變得更加鬆軟好吃,於是古埃及人把這種好吃的麵包視為聖物。後來在公元一千兩百年左右,麵包逐漸傳到古希臘和古羅馬等地,並慢慢的傳播到全歐洲。
而中國人食用饅頭,則是從三國兩晉時期開始的。民間有傳聞,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這一說法無法考證。但在晉朝時,人們已經常食用「蒸餅」,是將經過發酵的麵粉蒸熟食用,也就是今時今日的饅頭。
小麥傳入中國時,中國人已經習慣蒸煮的烹飪方式為什麼在吃麵粉這件事上,中國人比西方人晚了上千年的時間?這得從農業史開始講起。
小麥是新石器時代人類農耕馴化的物種,栽培歷史已有萬年以上。在西亞北非地區,考古發掘兩河流域有野生和栽培的小麥,以及栽培的大麥;尼羅河谷(埃及)古時就種植小麥、大麥和亞麥,但是卻一直沒有小米、大米。
反觀中國,遠古黃河流域以種植粟類(即小米、黃米)為主,長江流域因高溫多濕,多栽培水稻。但夏商時代文化中心在黃河中下游,所以遠古的「谷」最早通常指粟(小米)、稷(jì 穀子)、黍(黃米)等。這幾種糧食,都適合以米粒的形式蒸煮來吃;不太適合磨粉後去烤去烘。
原產於中東地區的小麥,在商朝的中晚期,也就是三千多年前才進入中國,並且漢代才漸漸普及開來。因為戰國時發明的石磨,才能把小麥處理成麵粉,北方人也漸漸習慣以麵食為主。但是,由於傳統的烹飪習慣和炊具的影響,中國人仍然習慣以蒸煮的方式來處理麵粉。所以,出現了蒸饅頭、蒸包子、煮餃子、煮麵條,而不是像歐洲一樣烤麵包。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大部分小麥不適合烤麵包按照麵粉中蛋白質含量的多少,一般可以分為高筋麵粉、中筋麵粉和低筋麵粉。高筋麵粉的蛋白質含量在10.5%-13.5%;中筋粉的蛋白質含量為8%-10.5%;低筋粉的蛋白質含量則在6.5%-8.5%。
由於種種原因,歷史上中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華北平原主要種植的是中筋小麥,產量最多的也是中筋粉,從原材料上就造成了中國麵食以饅頭、麵條為主的飲食結構。其實就算是中國南北方的小麥也有差異,北方因為夏季日照時間長,光合作用強,而且由於溫度較低,小麥籽粒灌漿成熟時間長,蛋白質含量高,筋道就更強。歐洲小麥種植區的緯度比中國北方還要高,經過自然選擇,強筋小麥的種植面積也遠遠超過中國。· END ·
三匠廚房 | 廚房裡的意見領袖
微信公眾號 ID:sanjiangfood
歡迎搜索微信公眾號「三匠廚房」(ID:sanjiangfood)關注我 。本專欄發表所有文章,除特殊註明外,版權均屬本專欄所有,如欲轉載請聯繫本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