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認知偏見說開去
引子
我本人有個毛病,喜歡深究大家習以為常的現象或結論背後的內因。我在「低學歷是否比高學歷更加會賺錢?」下的回答,是在糾正大家受自己認知體系所限而產生的認知偏見。
就像高學歷者沒見過社會底層小孩惡劣的求學環境,認為僅靠個人奮鬥就能拿到自己這份學歷的認知偏見一樣,低學歷者見到自己身邊小學學歷的土老闆在酒桌上反覆強調:「讀書是沒有用的,當初班裡成績比我好的現在混得都不如我。」,也會產生「學歷其實不重要,還不如直接上手做生意」的認知偏見。這兩者一言以蔽之,「屁股決定腦袋」。用更專業的話解釋,即派系偏見(Ingroup Bias),這種偏見使人過於高估所屬團體,也容易看低外人的價值。
網易新聞底下很多人抱有的是「讀書無用論」,而知乎里如果你宣傳「讀書無用論」是要被人罵到狗血淋頭的。只因前者是一個聚集低學歷者的小型「生態系統」,而後者是一個聚集高學歷者的系統,在各自的系統內宣揚不符合多數人預期的理論當然是會被噴的。
以上兩段是很老生常談的內容了,大家都明白,也不用多解釋。我廢這些口舌,只是希望藉由「認知偏見」這個開端,帶著大家做一次頭腦風暴,不帶明確目的地思考,去研究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或結論」背後的內因。
正文
眾所周知,認知偏見有很多種,我們每個人哪怕專門研究過它,平時嚴於律己,也很難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犯,只能把發生的幾率變小,令它趨近於0。
那為什麼會有這些偏見存在呢?我個人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但在寫之前,我希望大家和我形成一個共識,即我只是個普通人,有自己成長環境的局限性,物質上的,教育上的,我的生活經歷與你不同,想法上也肯定會和你有出入。我抽出空閑時間分享我的想法,並儘可能把它寫得嚴密一些,但我不一定是對的,各位觀眾老爺辯證地接受就好。
讓我們從「貼標籤」說起
「貼標籤」幾乎是大家最熟知的認知偏見了,它是社會認知偏見的一種。
社會認知的目的是根據對他人的認知決定自己的行為趨向。在認知他人、形成有關他人印象的過程中,由於各種環境因素,很容易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認知偏差。如果這種偏差發生在對一類人或一群人的認知中,就會產生社會刻板印象。
我無意冒犯河南的兄弟,但我想舉這個例子:河南人偷井蓋。
首先聲明我不認為河南人素質不好,我身邊就有很不錯的河南兄弟。但哪怕是明事理的人也只會公正地作出評價:「河南人偷井蓋是種認知偏見」,並認為這一刻板印象根源在於河南經濟不那麼好。
真的只是這麼簡單?比河南經濟差的省份是有的,顯然這個理由不夠充分。
我認為根源在於
1.河南是勞務輸出省,至少前十年它是
2.河南地處中原,勞務輸出的方向有向京津,也有向江浙滬,甚至還有向廣深的,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勞務輸出方向的多樣
3.河南人口眾多
讓我們來做一個很歡樂的假設:全國人民都愛偷井蓋,人群中的發生幾率是1%。
那麼條件1令大部分勞務輸入省都失去了背這口黑鍋的機會,上海人只在本地偷井蓋,北京人同樣,他們做的壞事只會有本地人形成刻板印象,難於形成全國範圍的刻板印象。
條件2令大部分位置處於天朝一隅,勞務輸出方向單一的省份也失去了競爭資格。
而條件3令河南在幾個滿足條件1和2的省份中脫穎而出,1%的偷井蓋率在更大規模的人口基數下會出現更多的個例,更有利於人們形成刻板印象。
所以你看,簡單的一個井蓋謠言,背後的成因卻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讓我們回到那句話:「社會認知的目的是根據對他人的認知決定自己的行為趨向。在認知他人、形成有關他人印象的過程中,由於各種環境因素,很容易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認知偏差。如果這種偏差發生在對一類人或一群人的認知中,就會產生社會刻板印象。」
我提這個「偷井蓋」的例子目的不在於黑誰,這很無聊,而在於強調我們的認知受制於環境因素的影響,這裡面有1.大眾的主流價值觀2.我們自身的物質條件3.地理上的環境4.我們受教育的環境等等。
而「貼標籤」本身就是人類進化出的高效率的篩選方式,在歐洲碰見難民模樣的人大部分人第一反應就是躲遠一些,相親的時候有車有房的男人比較受歡迎,大企業招聘時優先錄取名校,都是為了提高篩選的效率。儘管難民相對更危險,有車有房的男人相對學識也會好一些,名校能力相對更強,這都是概率上的總結,對個例不一定適用。
但人生苦短,什麼事都理性客觀公正地考慮成本太大了,為了活出生活質量,提高效率,我們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帶點認知偏見。
我們為什麼會產生認知偏見?
(這裡開始引向了我的主觀觀點,我不會去找很詳細的paper來做精確的邏輯推導,在知乎寫東西對我來說只是興趣,是我放鬆的時候想乾的事兒,如果把做學術的嚴謹拿到這兒來,做表格,貼ps圖對我來說未免太累了,畢竟我沒有貼公眾號來變現。)
認知偏見的產生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傾向於節約能量
某種意義上,認知偏見的產生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傾向於節約能量。我們的大腦很強大(和其他動物比起來),但它也很弱小,它健忘,它情緒化,它會昏迷,它易得病,最關鍵的是它喜歡偷懶。
故大腦喜歡簡單有規律的東西,厭惡複雜的東西。如果把它比作cpu,它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繼續延伸
一.我們的世界是個熵值在不斷增加的世界
讓我們把熵值的概念宏觀化,把它靈活地代入到對日常生活的思考中。
人類所做的大部分事都是在降低環境的熵值,以便於大腦偷懶或者說免于思考瑣碎的事物,而去研究真正重要的東西。包括我這篇文章,也是從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中奢望能總結出些許準則,以便讓我們更好地活在這個地球上。
1.建築遮風避雨,空調暖氣調節溫度,降低了室內環境的熵值;
年最高溫度和年最低溫度接近45度的溫差,還有風霜雨雪等都在建築和空調的作用下顯得那麼蒼白。
2.交通規則的制定,城市道路修建得筆直,降低了出行的熵值;
3.農作物基因的篩選,種植技術的進步,畜牧業的發展,降低了獲取食物的熵值;
…………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我們發明了很多東西來讓一些事情變得沒那麼麻煩,減少了它們佔用我們思維帶寬的幅度,讓我們的大腦更加輕鬆,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熵值依舊很大的領域做研究,比如宇宙,腦科學。
二.我們用於發育大腦的能量在不斷增多
而我們自私的大腦不僅希望我們減少外界環境的熵值,還希望我們簡化我們自己的身體來給它更大的發育空間。
衣服是毛髮的延伸,鞋子是腳底老繭的延伸,槍是牙齒和拳頭的延伸。我們發明了很多東西來替代和延伸我們人體自帶的功能,由此我們可以任性地簡化自己的身體,毛髮和發達的肌肉對於我們的必要性下降後,相應的機體能量就可以用來發育大腦。而人體大腦從猿人時期的大概只有三四百克,進化到現在的一千三四百克,正是「退化了一部分身體」加上「營養的大為豐富」兩者共同造成的。
換個說法,我們的身體就像諾基亞進化到蘋果,它不再需要那麼抗摔,不再需要那麼長的待機時間,但它永遠需要升級處理器。抗摔可以用保護套和鋼化膜來解決,待機時間可以用充電寶來解決,而在技術的進步下,充電寶可以越做就越小。
說了很多正經又沒什麼意思的內容,讓我們污一會,遷移一下所學。嘗試想像女性的乳房可以用什麼替代?
乳房的功能一是哺乳,二是作為第二性徵給男性擇偶提供篩選條件。
替代可不可行得從功能上來考慮,哺乳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奶粉替代(如果你不那麼講究,現階段不去考慮人乳和牛乳不同的營養構成)。
而作為第二性徵的功能是可以被隆胸技術替代的,且這項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也許有一天你再也無法分辨眼前的妹子是真胸還是假胸。當那一天到來,我們男人也就永遠失去了嫌棄假胸的資格。
以上的分析後,我們是不是可以打開腦洞嘗試性地猜想:足夠長的時間跨度後,女人的胸部會慢慢變得和男人一樣平,但乳頭部位的性神經密度會變大,以便做愛時更歡愉?
然而在座的各位都活不到那個年紀,你並不能證偽我的結論。
三.人類大腦的發育上限受地球現階段固有氣候的限制
那假設我上面的結論成立,人體用退化部分機體來換取大腦的增大,這種方式有沒有極限?
我個人認為是有的。
我們人類為什麼長這麼大,既不是3,4米那麼高,也不是幾十公分那麼高?
有人說:天生就這樣~
答對了,天決定了我們這麼大,或者,更確切地說,地球現有的環境決定我們這麼大。
我們的地球並不是始終維持這個程度的氣壓、含氧量以及磁場強度的,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這些指標前後波動了很多次,而這些環境因素能決定生命體的大小。
那麼在各個時期,生命體的大小是否不一樣?
截圖來自 地球演化中有哪些超乎人想像的現象? - 李雷的回答 - 知乎是的,比現有濃度略高的氧氣(35%以下)有利於生命體的巨大化,但體格的巨大化和人類大腦的絕對質量是否正相關,我不敢肯定,但必定有影響。人類在這種環境下發育能否長出更大的大腦我們不得而知,畢竟此類實驗有悖人倫,無法實際進行。我們只能猜想:有這種可能性。
所以說人腦的大小雖然在增長,但由於我們暫時逃不開地球這個母親,而短時間內地球環境的氣壓、含氧量以及磁場強度不會有太大波動。所以大腦的增長是有上限的。
四.人腦不斷發育的內因來自於人類知識總量的不斷增長
人腦大小是不斷變化的,猿人時期的大腦大概只有三四百克,而現在是一千三四百克。如果不是生活中需要,大腦是不會無端發展到這麼大的。由於我們人類自古至今知識儲量的急劇增加,我們不得不讓大腦儘可能地變大一些,以增強其處理能力,並且延長每個人受教育的年限。儘管我們通過社會分工減少了每個人需要掌握的部分,但由於知識量膨脹的速度太快,大家還是得老老實實待在學校至少到22歲,在人腦無法與電腦對接之前,受教育年限需求只會不斷增加。
這說明: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對於人類整體來說,只有大腦不夠用,不會有用不完的大腦。
五.故電腦的發明從第一隻猿人站立起來開始就已經成為必然
由於大腦的進化速度已經遠遠比不上信息爆炸的速度,加上地球的氣候限制了我們大腦的無限發育。當我們的知識量已經難以用自己肩膀上的這顆腦袋管理之後,「外部大腦」的出現就成了必然,只是受限於科技的水平,它的出現或早或晚。回到人體延伸假設的部分,電腦就是我們對人腦的延伸。而計算機本身也在進化迭代,進化至今也已經可以預見到發展的瓶頸(證據就是摩爾定律漸漸失效了),故人類開始了新的領域:量子計算機。
六.新的領域
人類巨量增長的知識量讓人類不得不陷入更漫長的受教育年限中,所以在我們平均壽命不變的情況下,可以用來實際工作以創造產出的時間將變得越來越少。而世界人口又在不斷地增加,這麼多張嘴等著吃飯。
故解決這個問題的兩種維度的方法其實也一直都在議事日程中進行:
---------------------------------------------------------------------------------------------------------------------------
1.延長人類平均壽命
小到天花的消失,肺結核的可治療,大到遺傳學、人類基因組計劃、癌症及艾滋病的治療研究,我們一直都在致力於讓人類活得更久一點。
但人類壽命的變長也會動搖傳統倫理的根基,這條線的解釋不屬於本篇的框架,以後有時間會另外寫文章來描述。
2.讓人類獲得自己不工作也可以得到產出的能力
這個維度的解決直指機器的發明,從蒸汽機到內燃機到CS本質上都是使人類獲得「被動產出」能力的工具。
它們將人類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們將不再需要那麼多的人都去種地,解放出來的這批人可以從事科學研究或其他有意義的事。
而人工智慧只不過是機器的進化版,讓機器不用人來操作,自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這就更省力了。
-------------------------------------------------------------------------------------------------------------------------
但即使這兩個維度都做得很好,人類還是苦於要花很長的年限來學習先輩留下來的知識,這太痛苦了。故人腦和電腦的鏈接交換信息是大勢所趨,技術上可不可行我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身這個領域。
新能源的產生內因
然而機器的發明使人不得不面對又一個尷尬的局面,機器是要「吃」燃料的,燃料從哪兒來?
一開始人們嘗試發明一種永動機,當然失敗了,並用理論證明永動機不可實現。再後面就只能老老實實找能源,從煤炭到石油,從天然氣到頁岩氣。但能源的生產和使用的時間往往錯位,能源的產地和使用地點也往往錯位,這兩種錯位促成了電力技術的發展。電力作為儲存和傳輸的媒介,完美得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但化石能源儲量是有限的,於是產生對新能源的需求。核能,風能,太陽能,海洋能都慢慢成為開發的領域。
而核能的開發也從軍用漸漸轉為了民用,並進而產生了小型化的需求,這就和計算機小型化一個性質,人類圖帶起來方便,哪哪都能用。
---------------------------------------------------------------------------------------------------------------------------
以上提到的各個領域的銜接有兩種:
1.A發展到一定瓶頸產生對B的需求,進而帶動B領域的進步
2.A和B在兩個不相關的維度上各自萌芽,理由是人類最純粹的好奇心和研究精神。但各自發展一定時間後,人們發現AB是可以結合在一起使用的,接著AB在共同使用中一起進步。
所有技術的進步歸納在一起,都逃不出這兩句話。
---------------------------------------------------------------------------------------------------------------------------
好像寫了很多看起來很厲害,但是與我們沒什麼太大關係的玩意兒。那我寫它幹什麼?
咳咳正經臉!當我們宏觀地看這些人類歷史上各個階段的進步,並且嘗試挖掘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繫時,我們會發現冥冥之中它們是有一條線串起來的,換句話說,一個新事物在它將要出現前的那個關口,是可以被感知到的。當我們在大腦中存下各個學科的最小可操作思維模型,並最終學會用多種思維模型分析這個世界時,我們會獲得一種很深刻的智慧:預知趨勢的能力。
人為什麼要會預知趨勢?
人實際上大多都是趨勢(trend)的附庸(除非你爸特別牛),各種趨勢就像海面上的浪,有的小但在成長,有的大可快要消失,對我們來說,選對一個合適自己的浪,努力跟著它爬升,讓它帶著你到更高的高度,是比較理想的奮鬥方式。
往大了說,石墨烯電池技術的成長會慢慢毀掉傳統鋰電池行業;往小了說,多年前中性筆的普及摔碎了所有修筆匠的飯碗(修鋼筆的匠人,可能有些年紀小的知友不知道)。
有本書叫《基業常青》,裡面列舉了18家標杆性的企業。可到今天為止,活著的只有IBM、惠普、索尼。
沒有永遠的主流行業,也許你覺得很滿意的工作,突然間就沒了。
我們正處在一個全新的瞬息萬變的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超過了我們學習的速度,父輩的經驗越來越不能指導我們的生活。選擇大於努力也正是這個原因,因為你的成功不僅僅取決於你自己,還取決於其他人,畢竟成功是一種相對結果而不是一種絕對結果。這世上努力的人很多,會做選擇的人就不多了。
---------------------------------------------------------------------------------------------------------------------------
七.人類的未來
量子物理的深入
量子計算機技術的最終成熟
人工智慧的發展(如果它沒有反過來滅掉人類的話)
生命科學領域的進步導致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
人腦和電腦的對接實現數據傳輸最終把人類從漫長的受教育年限中解放出來
核能利用的小型化
…………等等等等
它們的合力最終將幫助人類離開地球。
那會是一個新的開始。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里。——齊奧爾科夫斯基
(以上皆為愚笨的我的個人觀點,假若有異議,一般來說,你是對的。)
推薦閱讀:
※大輝是通過什麼方式學習思維模型的,另推薦10本經典書籍
※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思考邏輯問題的時候是線性的還是樹形圖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