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對孩子的影響---關於孩子的成長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2015年2月17日,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
重家庭
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我們要認識到,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
----------------------------------------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強調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一個家族家風的建構,對塑造孩子的成功與否、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好壞、家族人在社會的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貼切自家實際的家風建設,總會得以傳承。
家風包括:家德、家規、家訓、家譜。 家德是家庭崇尚的德理和倫理。如尊老愛幼、寬容博愛、善待他人、重禮謙讓等; 家規是家庭遵從的規則。如站坐有姿、互敬互愛、勤儉持家等; 家訓是家庭尊從的信條。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家譜是家庭傳宗續延的記載。前輩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得以傳承。家風實質上是一個家庭內在的精神動力,更是生長在其中的每個人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家風好,是家庭之幸;家風不好,則是家庭之禍。好的家風,對家人,尤其是對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素養、為人處世及生活習慣等,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可以說,好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無價之寶。
------------------------------------------------------------------------------------------------------------------------------------
家風的重要性
家風好壞直接導致家庭教育的質量,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最直接的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影響孩子的是非觀,價值取向等。家風雖是無形的、潛在的,但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它對孩子的成長既是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為規範的「調節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爐!「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代」這句話的合理性就是建立在家風更迭之上;「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直接反應一個人在孩童時受到影響(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教育家謝覺哉曾經引用古人說過的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其原意雖然是為了說明擇友之道,借用來說明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是很能說明問題的。我們認識到,家庭氣氛中有一些因素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特別重要的影響。「孟母三遷」是一個正面例子。
------------------------------------------------------------------------------------------------------------------------------------
家風(家庭教育、家長)對孩子的影響
- 父母言行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無處不在(榜樣的力量)
家庭是孩子最幸福的搖籃,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親密,最可信賴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極大的影響。
1.有些家庭家長感情不合,使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懷和照顧,使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獨與無助。父母爭吵時,言行粗魯,不僅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會使他變得急躁,情緒不寧,性格孤僻,不合群。
2.有些家長情緒極易波動,會無原則地隨意亂髮脾氣,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會在孩子的心裡蒙上陰影,會使孩子產生敵對、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效應,有些甚者會使孩子有樣學樣,影響孩子以後在人際交往中的待人處世。
3.有一些家長,會以自己的喜怒哀樂來決定對孩子的親疏遠近。高興時就對孩子又親又抱,事事滿足;若是在不高興的時候,就對孩子冷漠以待,不聞不問。這樣容易使孩子顯得神經質、冷淡、在與別的孩子交往時喜怒無常,變換不定。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不要認為只有你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著孩子。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或發愁,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孩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 父母教育方式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1、期望過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在具有重視子女教育傳統的中國社會裡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在兒女身上寄託著父母甚至幾代人未圓的希望與夢想。現在絕大多數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壓在了一個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從小就像一隻身負重託的蝸牛,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艱難地爬行。他們要求孩子從小就按自己的意志發展,根本不考慮孩子自身的興趣、能力和其他個性特點。當孩子達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標時,要麼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麼就遷怒於孩子,大打出手。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孩子除了在學校的學習之外,父母連孩子的雙休日都給霸佔了,送孩子學音樂、學舞蹈、學書法、體育……安排得滿滿的。這樣的事情天天照樣進行著:可憐的父母們,正在為塑造他們自己心目中的音樂家、舞蹈家、畫家、書法家……而忙碌著,他們哪裡知道在孩子心裡深處早已播下了厭倦的種子!如此一廂情願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給兒童幼小的心靈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家長的心態決定了孩子的成敗,如果過分強調孩子的成績,往往適得其反。家長對孩子說:「考試考不好就揍你。」這些話往往令孩子心裡更加緊張,一緊張什麼都忘了,還能考出好成績嗎?其實,成長是一個過程,家長應該在乎孩子的每個過程,而不是只盯著那個結果。用一顆平常心,培養一個平常人。2、保護過度對孩子的尊重不等於放縱,關愛更不等於溺愛。父母對孩子的過渡溺愛,使得孩子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獲得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自己想要什麼就應該得到。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觀,使得孩子一步入社會受到一丁點打擊就會萎靡不振,產生抑鬱、人際關係敏感、適應不良等心理障礙。例:媽媽對明明說:「兒子,你是媽媽唯一的寶貝,是媽媽的一切,媽媽願意為你做最大的犧牲。」結果,明明4歲了,媽媽還是整天喂他吃飯,給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兒園了,他卻這也不會做,那也不願學,而媽媽還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這樣下去漸漸地會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別人,他將面臨一個陌生的世界,而逃避應負的責任,使他缺乏責任心和自信心。父母對孩子千依百順,當發現他們存在這些問題時並沒有及時進行有效的防預措施,僅僅只是從物質上不斷地給以補償。這樣的月積日累,孩子心理障礙逐漸惡化,隨之也就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開展有效、健康地家庭教育
- 營造氛圍 真誠溝通
1、學會傾聽孩子說話。
我記得有一位名作家說過:「人最可怕的敵人,就是自己沒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在過高的要求和不斷的批評下,有些孩子反而失去了信心和毅力。久而久之,甚至疏遠自己的父母,喜歡與同齡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玩耍,與父母沒有太多的溝通,彼此之間的共同語言也漸漸少了。父母越來越不懂得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孩子也不明白父母為什麼一點也不理解自己,處處地管束著自己,覺得自己像那籠中鳥一般。其實,到了這種時候,父母與子女就應該需要心平氣和地坐下來,拋開那濃重的「火藥味」,好好地交談一次,把各自心中的話說出來,才能彼此得到理解,才能重新擁有一個更溫馨更知心的家庭!
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在學校里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主要也就是教師說,小學生說話的機會相對少,說心理話的機會更少了。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理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而忽略了與孩子的思想交流。這裡相互尊重、感情交流顯得尤為重要。
2、要學會寬容與約束。
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寡愛。學校提倡「多鼓勵、表揚學生」,家長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快樂的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家長的適時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好品性,表揚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構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悅的幸福人生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家長與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對孩子不成熟的行為進行限制,並堅持正確的觀點,使平等尊重與適當限制相結合,有利於兒童獨立性、自信心與能動性的養成,具有直爽、親切、愛社交、能與人合作、講友誼、愛探索等特點。因此,父母要愛孩子,理解孩子,並用合理、科學的教養方式和教養態度來對待孩子。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從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個性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這樣才有可能達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 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生活。
親近大自然是孩子們十分嚮往和感興趣的事。現代家庭中幾乎只有一個孩子,加之城市居住條件改善,住樓房者居多,無形中造成孩子與同齡人缺乏交往的機會。孩子們從學校回到家庭,從群體生活進入獨戶生活,心理上難免產生一種孤獨感,而且學校組織的學生社會實踐和郊遊是集體活動,不能替代學生個體的社會活動,所以家庭教育要鼓勵孩子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放學後讓孩子在開放的空間盡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讓孩子在藍天下草地上,曬太陽,弄一身泥,親近大自然。鼓勵孩子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孩子為他人服務的行為與愛心,體驗不同的學校角色、家庭角色、社會角色,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完善人格。
回顧成人走過的孩提時代,恐怕沒有什麼比大自然對孩子更有吸引力了。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很多佳作都是寫他的童年趣事。這些往事幾乎都飽浸著大自然的濃墨重彩,叫人難以望懷,銘刻於心。美國心理學家唐納德·倫德伯格認為,人們在生理上生活上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會產生一種發展人自身潛力的需求,一種追求美感刺激的需求,一種創立人們自己個性和性格的需求。
------------------------------------------------------------------------------------------------------------------------------------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最早接受的也是家庭教育,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為了家庭的幸福美滿,是否該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風)???是否傳承下去,讓一代更比一代強???
聽【夜談歸來】有一種愛叫做不再打擾《人生,抓緊自己的方向盤》《給孩子一個可以選擇的人生------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推薦閱讀:
※我們需要怎樣的老師?
※如何規劃設計師的職業生涯
※老J講師培訓乾貨(021)關於「課堂意外」的那些事
※地推策略如何設計才將轉化率由0.3%升至10%?【CK47招生篇】
※達內公司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