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地緣格局 | 在北方掙扎的戰鬥民族

從地理上看,俄羅斯是一個難以自我防衛的國家,大部分國家的核心區都有一定的地理屏障以建立防禦線。而俄羅斯的核心區從中世紀的莫斯科大公國延續至今,周圍並沒有山川、海洋等為其提供保護,其防禦更多不是靠地形上的障礙,而是靠惡劣的氣候耗盡敵人的力量,這種對自身損傷極大的防禦方式使俄國在一次次外敵入侵中痛苦掙扎。

歷史上,對俄國的入侵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歐亞大草原和波德平原,前者代表如蒙古人,後者如條頓騎士團、拿破崙、德意志第一帝國、納粹帝國。對蒙古人的驅逐助推俄羅斯國家的形成,對歐洲的防禦則一次次以慘勝告終。

為了彌補自身防禦上的弱點,對於俄國來說,擴張就是最好的防禦——要一直擴張到山腳下與海岸邊。俄國人開始了三個階段的擴張史:

俄國人的擴張之路

第一階段:藏身於森林作者:

15世紀晚期,伊凡三世統治下的俄國向西擴張至普利皮亞特沼澤(涉入現今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恢復與原基輔羅斯地區的接壤。然而,俄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北方和東方,蒙古人才是此時最大的威脅,俄國人沒有直接進攻蒙古人,而是向北至北極、向東至烏拉爾山脈,佔領了廣袤但相對無用的森林(因為無用所以容易佔領....)。

第一階段擴張大致範圍

此時,將自身包裹於森林的層層包圍中,可能是此時最好的防禦手段。蒙古騎兵以機動性稱霸草原,唯快不破,不過在森林地帶騎兵則受到極大限制,蒙古人不得不與步兵短兵相接。

我還是更喜歡在草原馳騁!森林不利於我滴發揮

第二階段:向草原前進

至16世紀中葉,伊凡四世統治下的俄國終於深入南俄草原,向南直達裏海——高加索山、向東直達烏拉爾山,並控制了一些要害地方,如裏海邊的阿斯特拉罕、格羅茲尼等。

第二階段大致擴張範圍

阿斯特拉罕位於伏爾加河下游,其原主阿斯特拉汗國長期與俄國為敵,由於控制了伏爾加河下游,從而也控制了從中亞草原——伏爾加河——頓河——歐洲的草原貿易路線(草原絲綢之路)。俄國控制此地,一可作為前出草原世界的橋頭堡、二可以此為起點向東沿西伯利亞南側擴張。

阿斯特拉罕

草原絲綢之路以及阿斯特拉罕的重要性

格羅茲尼則位於高加索山脈北坡(現在的車臣),俄國人以此控制高加索山北坡,與小亞細亞和波斯人在高加索山-亞美尼亞高原維持平衡(高加索各國和亞美尼亞高原則成為緩衝區)。而在邊界與莫斯科之間的南俄草原則成為廣闊的緩衝帶。

格羅茲尼——高加索——伊朗

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俄羅斯國家,都很難指望天然屏障來保護自己,雖然北方有北極保護,南方以黑海-高加索為防線,但東西兩面卻是門戶洞開。西方的入侵者可以輕易繞過普利皮亞特沼澤,而東方的游牧民族即使有廣闊森林的阻擋,但也只是「放慢」而非「停止」他們的腳步。

東西侵略

面對東西兩面,俄國就需要不斷的擴展緩衝區,靠消耗和時間來贏得勝利,但佔領大量緩衝區需要駐軍、內務警察、情報部門來維持統治,這形成了巨大的成本(最明顯如蘇聯陣營的東歐和中亞五斯坦)。以至於為了獲得充足的防禦,俄國需要不斷向外擴張,並對內集權甚至推行恐怖政策。

第三階段:向歐洲前進

18世紀,在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大帝的統治下,俄國竭盡全力向西擴張,西南方向,吞併烏克蘭,一直推進至喀爾巴阡山,吞併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以彼得堡為中心通向海洋世界。

第三次向西擴張大致範圍(暫不論及西伯利亞)

然而,由於歐洲北部平原向東一直連接到東歐平原,俄國人雖然在喀爾巴阡山建立了防禦線,但面向西歐仍是一路的平坦(這樣看來莫非要一路征服到法國。。),雖然在波羅的海地區消滅了條頓騎士團、立陶宛大公國等勢力,但也相當於將外部威脅轉為內部威脅(如今他們當然隨著蘇聯解體而獨立出來了)。這種表面上的快速擴張掩蓋了俄羅斯帝國內部的巨大差異,這種社會整合需要漫長的時間來完成。

俄羅斯國內的大量少數民族

並且俄羅斯也缺少壓倒性的人口優勢,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雖然地域廣闊,但相對於面積,卻人口稀少,其人口集中在歐洲部分,但由於在擴張中吸收大量其他民族,俄羅斯民族的人口只能勉強超過50%。

俄國始終面對來自東西兩面的威脅,東面是無止境的草原,西面則是擁有大量人口和強大生產力的波德平原。建立廣闊的緩衝區使俄國陷入東西兩面壓力的同時,又要在內部鎮壓國內叛變。

如何走向工業強國

俄羅斯國家不止缺乏地理屏障,其土地的生產能力也較低,雖面積世界第一,高價值的土地卻是小比例。俄羅斯帝國位於北方的高緯度,故而外號北極熊。莫斯科與紐芬蘭同一緯度,而其產糧區則與美國緬因州同一緯度,故而其農作物生長季節很短,不止單產低,糧食運輸的效率也很低,對城市的供給成本高昂。

俄國的緯度

這一問題也導致人口傾向於分布在靠近農業區的小城鎮,以避免承擔交通運輸帶來的成本,但是俄羅斯的產糧區(西部和南部)都是被征服民族,至於為什麼不從莫斯科遷都到基輔,希特勒的入侵證明了定都莫斯科這一迫不得已的正確決定。

俄國人口分布——密度還不如烏克蘭

這無疑使得俄羅斯陷入兩難,要麼讓莫斯科等城市地區挨餓,要麼以行政手段強制低價獲取糧食,帝國選擇了後者,列寧以此度過內戰難關,斯大林以此供養城市的工業人口。同時,這也需要更強大的警察體制來鎮壓被剝奪者的反抗。

一定要保住革命的果實

俄國這種地理-政治體系迫使其要麼以中央集權來維持統一,要麼因民族運動和區域差異而解體。缺乏中央的強制操作,俄羅斯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都是困難的。

大家好,我的小名兒叫「鐵鎚」

俄羅斯地緣政治的核心問題在於,需要靠擴張保持帝國的安全,但擴張又導致內部安全問題和解體的風險,以至於需要強硬的政治體制來維持帝國的存在,而當體制崩潰或外部強大入侵時,內部的區域解體和國家安全問題就同時爆發(比如納粹入侵和蘇聯解體)。

俄羅斯的地緣訴求

一、向北、向東擴張,在烏拉爾山脈以東建立一個大後方的大後方,這裡的條件過於惡劣,即使莫斯科陷落,仍會有一個「西伯利亞俄羅斯」因難以被征服而生存下來。

二、向東深入大草原並盡量在草原和西伯利亞方向擴大緩衝區,向南擴張至高加索山脈和黑海北岸,建立南部防線。

三、盡量向西擴張,向西南直達喀爾巴阡山並向巴爾幹半島其他部分滲透,向西的擴張則沒有盡頭,控制德國是最好的結果(不怕南北夾擊的話可以攻法?),因波德平原是西窄東寬的,越向西則防衛線越短。

四、以強硬手段中央集權,以此維持之前的的擴張成果。

五、擴張至暖水港,獲得出海口,參與國際分工。

帝國的邊疆

一、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鐵路是帝國與遠東區之間的生命線,沿線擴張以及部署軍事力量都是可行的,但如果亞洲強權一意進攻的話,這條生命線是很脆弱的。可是這種進攻可能性不大,佔領西伯利亞的成本高昂,而其土地價值太低,其條件惡劣令後勤和駐軍都成本高昂,且若與俄國全面開戰,由於烏拉爾山的阻擋,難以從西伯利亞威脅俄國東歐部分。

亞洲的兩大強權,日本不具有陸地入侵的能力,海上侵略俄國的遠東沿海倒是可行,中國則無意擴張至西伯利亞,且中國新疆與俄國遠東形成了一種相互互有長短的平衡狀態(遠東邊界中國佔優、新疆邊界蘇聯時期俄國佔優)。昔日蒙古帝國則已無力復出,雖然他們曾經真的從蒙古打到了東歐。

二、中亞

19世紀末的俄羅斯帝國以及蘇聯在此地佔有巨大的緩衝區,為了推進至自然山脈防禦線,俄國佔領了整個中亞五斯坦,以天山山脈等天然界限與中國平分了這一地廣人稀的亞洲內陸(五斯坦與新疆)。這一優勢甚至使其得以入侵阿富汗向印度洋滲透,且帝國對斯坦國人民的文化滲透也是頗為持久的,但在蘇聯解體後卻也面臨著斯坦國人民反滲透的問題(人家孩子生得多)。

俄羅斯南部民族分布

三、歐洲

從烏克蘭敖德薩向北到波羅的海這一俄羅斯的西部邊界線,這裡是俄羅斯柔軟的腹部,這條西部邊界線一直在變動,當前的邊界則是蘇聯解體後大幅向東退縮的結果。而這條邊界向西南、向西推進到哪裡則是至關重要的。

喀爾巴阡山脈從斯洛伐克穿過烏克蘭西部至羅馬尼亞,形成一個區分東歐與巴爾幹的拱形,若俄國控制烏克蘭則控制了山脈的中段。而喀爾巴阡山的東端並沒有直到黑海,而是留出了很大的空隙,由於河流的走向,歷史上俄羅斯帝國與羅馬尼亞的邊界在數條河流間互有進退,其過渡地帶——比薩拉比亞則成為今日的摩爾多瓦。雖然蘇聯在二戰後領土達到極盛,也沒有跨過喀爾巴阡山去吞併巴爾幹。

俄國在此處因有喀爾巴阡山而較為安全,東西向的波德平原則無險可守,這一區域南北最窄處不足300英里。

這一區域的危險在於,波德平原是西窄東寬的,而在更寬的長度上組織防禦難度更大,這就導致一旦俄軍前線失利並後撤,防線會越來越寬,兵力也越攤越薄。俄軍這一退就是一路無險可守,越是向東撤,入侵者的優勢就越大,簡直就要從波蘭一路退向莫斯科。

入侵三角

二戰中德國的東線攻勢

俄羅斯-蘇聯帝國遭受過三次重大入侵:拿破崙、德皇威廉二世、希特勒,威廉二世在一戰中重在法國戰場,沒有猛攻俄國,但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利用俄國地理上的劣勢一路撲到了莫斯科。

在波德平原方面,俄國有三種戰略選擇:

俄羅斯面對歐洲的選擇

一、利用俄國的戰略縱深和惡劣氣候拖垮對手,對抗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是這樣做的,但這對自身的傷害極大,俄國退至寒冷地帶相當於中國退守大西南,富饒省份盡喪敵手,每一次都是災難性的慘勝。

我差一點兒就征服俄國了

我也是!

納粹帝國與蘇聯

二、以大規模陸軍與敵人在正面長期消耗,一戰中的東線戰場就是如此。這似乎可以保護俄國的經濟腹地,但也相當危險,因俄國的國內壓力和民族矛盾過大,且前線遠離俄國核心區(離德國倒是很近),一旦前線消過大,可能削弱對緩衝區民族的控制力,而1917年發生的正是兵變導致的沙俄政權瓦解。

如果不是兩面作戰,我肯定打到莫斯科了

三、俄國人還可以將自己的邊界儘力向西推進,壓縮對手的空間,這一策略在蘇聯-東德時達到很好的效果,但將更多歐洲民族納入俄羅斯帝國,增加了大量的防務和統治成本,最終以解體收場。

蘇聯在二戰中獲得的巨大地緣優勢,一直持續到蘇聯崩潰前夕

可見,俄國這種政治重心與經濟重心分離,且經濟重心為其他民族所佔領的狀況,使俄國只能以帝國統治之,而經濟重心又靠近戰爭前線,加之地理因素,導致戰敗則很容易經濟崩潰+國家瓦解。

當代俄羅斯及其命運

蘇聯帝國在1945-1989年達到歷史擴張的最大範圍,歷史性的控制了半個德國這一地緣對手,但蘇聯解體使其邊界迅速收縮到17世紀俄羅斯帝國的範圍(三個世紀白忙活了?...),俄國保留了南俄草原以及西伯利亞,但是失去了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地區的西部緩衝區(這是最重要的),在南邊失去了高加索山地國家和中亞五斯坦,這些國家成為俄國與伊朗、中國等國家的緩衝國。

俄國也由一個參與全球霸權爭奪甚至海洋爭奪的國家退縮為陸地國家,只要丹麥和土耳其留在北約,俄國在波羅的海和黑海方面都是不安全的,何況黑海的克里米亞也只是最近才成功收復的。

當初蘇聯的大規模擴張分散了帝國的力量,並迫使其捲入更大規模的全球競爭,而蘇聯的陸地經濟體系相比海洋貿易成本要高,加以大規模的軍事和統治成本,以及俄國計劃經濟本身的僵化,蘇聯的統治地位最終被動搖以至於解體。

在新的邊界線上,中國無意與俄國爭奪西伯利亞,但是南面與西面損失巨大,俄羅斯在烏克蘭方向的收縮令人震驚,其腹部暴露在北約面前。雖然並沒有國家想入侵俄羅斯,但在俄國人的歷史記憶中,幾乎每個世紀都會發生一兩次劇烈變動。如果以當前的俄國地緣條件再遇到一次納粹式的進攻,不一定能倖存。

俄羅斯國家的地緣條件使其天生具有攻擊性,由於沒有天然屏障,而以進攻代替防守,但是完全安全的自然邊界對於他來說太遙遠了,以至於擴張過大而內部虛弱和不穩定,最終不得不收縮其邊界。當今西方聯盟-北約的進一步東擴對俄國無異於噩夢,烏克蘭可能只是個開始。

1990年的北約與華約

2016年的北約與俄國

這一切與俄羅斯的意識形態和民族性格無關,是地理特徵塑造了他的意識形態與民族性格,俄羅斯必然永遠面臨這種痛苦的掙扎。

歡迎關注我局微信公號:

地球知識局

ID:diqiuzhishiju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德國日本在戰後七十年依然是地域最強國家?
有哪些兵家不必爭之地?
俄羅斯為什麼對中俄自由貿易區始終不感興趣,甚至還有抵觸情緒?
印度可能會解體嗎?如果解體會是哪幾個地方?

TAG:俄罗斯 | 地缘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