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憑什麼要我脫離舒適區

過去4年中,我換了6次工作。這當然不是什麼值得分享的佳話,但歷經這堆跳槽、面試、磨合、分手的密集流程之後,我發現職場夥伴們最常對我說的一句話是——「伯通,你應該挑戰你的舒適區了」或「試著從你的舒適區里走出來吧」。

於是,我常常懷疑自己是個懦弱而缺乏行動力的短視者:既不願挑戰自己不擅長而明顯有更高價值回報的工作,又無法對陌生行業干一行愛一行,還常常以無感為理由推掉別人的職業建議。時間長了,別人也發現我身上少了一點「探索精神」,於是逐漸就不常聯繫了。

比如下面這些話,過去4年中我至少說了幾百回——「我不會搞媒體關係」、「現場會務執行是什麼?」、「運營?不懂,另請高明吧」、「短視頻內容並非我的強項」、「我不想帶團隊,我帶好自己就不錯了」、「酒會你們去吧,我懶得見陌生人」。

這種種表現,一言以蔽之就是「不願脫離舒適區」。幾乎是所有職場規劃人生指南成功大師社會精英都極力批駁的人生污點,基本可以和Loser互為充要條件。

也不是沒嘗試過,去創業公司把自己歸零嘗試做合伙人、和朋友承包第三方業務學習資源調配、西裝革履陪高端客戶開媒體發布會……但一條路都沒走通,於是我陷入痛苦的幾率越來越高。

直到最近半年,我突然反過味來,到底是誰規定,人一定要「脫離舒適區」呢?到底什麼是「舒適區」,這個定義是什麼?

首先,「舒適」肯定不是醉生夢死不思進取的意思,那種屬於「墮落區」。職場上的舒適指的不是肉體上的安逸,而是一種工作前就對方式和結果有明確預期,工作中無須付出額外痛苦糾結即可按時保質完成,工作完畢不會空虛失落的狀態。所謂「舒適」指的是掌控感、成就感和壓力適應的結合。

反之,「脫離舒適區」至少打破了以上其中一項:要麼是在一個陌生行業或陌生環境下,面對未知毫無掌控感;要麼是工作強度非常高或容錯度非常低,導致壓力陡增無法適應;或者是把張飛送去吃齋念佛,讓他當少林寺CEO也不會有絲毫成就感。

每個人的掌控感、成就感和壓力適應訴求都不同,創業者必須試著接受無法掌控的生活,因為每天都很無序;福原愛一邊對著鏡頭哭「奧運會讓人痛苦」,一邊瘋狂熱愛自己的運動,在她眼中職業運動員這樣的高壓力工作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對於我這樣的碼字愛好者,出席觥籌交錯精英峰會之類的場合,只會覺得自己又虛度了一天,成就感為零。

充分的職場經歷,足以讓人們了解自己在以上三項中的真實訴求,在潛意識中逐漸趨近屬於自己舒適區坐標系的職業。

但是,這個舒適區不能保證你月入十萬,也不能保證你的職業生涯一帆風順。於是人們恐慌了,「我是不是太懶了?」「是不是應該再對自己狠一點?」最終的結果就是「該跳出舒適區了!」

當然有鯉魚躍龍門的故事,但那往往不是脫離舒適區,而是在自己的舒適區中調整了係數。行政幹部董明珠剛剛南下當業務員的時候怎麼能想到自己是個廣告代言愛好者?但那正是她真實的舒適區,她面對鏡頭面對非議面對媒體,惟有愈來愈過癮,從未有不適感。她不是脫離了,而是找到了自己更精準的坐標系。

再比如,我曾經接觸過「戀愛培訓」這個行業。看多了你就會發現,那些桃花運不斷的男人,並不是因為他學過戀愛學或者多麼有錢多麼帥,而是他從小就明白如何與女性溝通,如何吸引女性,姑娘和他約會時雙方都很舒服。那些看到姑娘就臉紅的死宅,上再多培訓課程,也難以在相親對象面前自然自信。戀愛結婚人之大事,按說人們有足夠的動力「脫離舒適區」了吧?可是再多努力甚至花十幾萬學習也只是改善表面功夫,內里的真實人格難以撼動。

說穿了,不是我不願脫離舒適區,而是我不明白脫離舒適區到底能帶給我什麼。付出額外的艱辛痛苦與失落,能換來什麼。又不是去搞黃賭毒高利貸宗教傳銷的暴富生意,以我過去幾年的經歷來看,這脫離舒適區的性價比,可一點也不高。

當然,不脫離舒適區不代表不奮鬥,不脫離舒適區不代表不思考,不脫離舒適區不代表不能成長為更優秀的人。在我的舒適區內,可以折騰的餘地還大著呢,百度剛把一個寫字的招安當了副總裁,我看他也沒怎麼脫離舒適區嘛。

估計不少朋友看完這篇會不服氣,不過我相信一句話——「眼淚教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希望大家多脫離幾次舒適區,或許會有不同的感悟。

推薦閱讀:

和90後一起工作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只要努力工作,人生很快就過去了
合群還是獨特?這是一個問題 | 政見CNPolitics
關於理財師,通常有哪些誤解?
針對瀆職的孕期女職工,公司應如何應對?

TAG:舒适区 | 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