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度與英國的茶葉二三事
《知·食——印度》精彩內容
上一篇:茶葉的故事,是英國人講的
【知·食】的目的,是將準確的、真實的、純粹的飲食內容推給真正喜愛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願你喜歡。
【知·食——印度??|題記】
中國茶葉的大量供應、茶葉稅的大幅削減,茶從最初為富裕精英準備的草藥,變成了普通人也能消費的飲品。日益增大的市場需求,家庭種植的不穩定供應,英國對茶葉貿易的壟斷權逐漸喪失……在印度開闢茶葉種植園成為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商業化批量生產的茶葉,以低價傾銷的方式成為風靡英國的國飲;印度的貧苦勞工,卻在種植園中過著地獄般的生活。
《知·食》鄭重推出《印度》連載專題,以印度料理為主題,看印度的風土人情、軼聞趣事、社會變遷……
那個年代,你喝著的是香氣四溢的茶湯,卻也是種植園裡印度勞工的血肉乃至生命……
【茶葉需求】
1823年,駐紮在阿薩姆邦的英國代理商羅伯特·布魯斯注意到,新加坡人喝的茶是用一種植物的干葉子浸泡出來的液體(裸食註:歐洲人一般用CTC的做法來製作茶葉)。他的哥哥查爾斯立即將這個發現,反饋給英國政府,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1834年,駐紮在薩蒂亞的阿薩姆輕步兵團的安德魯·查爾頓,因在印度發現當地有種植的茶,而獲得一枚勳章。由此可見,英國政府對種植茶葉的重視度有很大提高。
這種轉變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擔心,失去對中國茶葉貿易的壟斷(裸食註:這種情況,最終在1833年確實發生了),他們對尋找另一個茶葉產地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另一方面,18世紀末,茶從最初為富裕精英準備的草藥,變成了風靡英國的國飲。中國小面積的家庭式農戶種植,無法持續地滿足英國不斷增大的日常供應需求。
閑適的英國貴族女子,在慵懶的午後,用茶替代甜酒,一邊就著茶水吃餅乾,一邊欣賞精美的瓷質茶具。喝茶成為新興的中產階級女性打發晚飯前時光的絕佳選擇。由於家裡的紳士要5點後才能從辦公室回來,她們一邊喝茶一邊吃麵包、黃油和蛋糕,才得以挨過因晚飯推遲而延長的等待。
1730年,中國茶葉的大量供應、茶葉稅的大幅削減,使大多數人都喝得起茶。很快這種加些糖,就成為賦予人活力的飲料,在勞工階層中流行起來。亨利·梅休的《倫敦勞工與倫敦窮人》中提到,茶和咖啡替代了甜米湯和瑟魯普茶(裸食註:一種從印度進口的蘭根粉)。
修路工人在湊錢買茶具,乾草曬制者也願意喝茶而非啤酒。湯姆·特文寧在倫敦的兩棟緊挨著的房子中,同時賣咖啡和茶葉;不久茶的銷量就遠遠超過了咖啡。到1830年,東印度公司每年要進口近三億磅茶,也就是說英國人每年每人平均要喝一磅茶葉。因此威廉·本廷克總督批准成立茶葉委員會,希望能夠用當時最新的高效工業生產手段,使印度成為東印度公司的茶葉生產基地。
【茶葉種植的困難】
英國人最初在印度種植茶葉時困難重重。委員會認為,阿薩姆的氣候適合茶葉種植實驗,但不相信布魯斯和查爾頓發現的本地植物適合製作茶葉。當英國人發現阿薩姆本土的茶樹,實際上適合製作茶葉時,這些茶樹已經與中國茶樹雜交成了一種品質低劣的品種。
他們派遣G.J.戈登到中國收集茶苗,招募制茶的中國人。不得不說國人的保密功夫是一流的,外國人想要接近制茶作坊或偷運樹苗都極度困難。歐洲人雖然向中國進口茶葉已經超過兩個世紀,但他們依然無法掌握茶葉的製作工藝。足智多謀的戈登,在1853年得到了8萬顆茶苗和2名中國制茶工人。這些茶樹種植在阿薩姆的土地上,但卻未能茁壯成長。
阿薩姆的種植者最終設法在1838年生產出12箱茶葉,雖然並沒有那麼容易。但採摘過頭的又老又硬的葉片,經過長途運輸後再加工,這樣的茶葉質量極差,幾乎無法與中國最次等的茶葉競爭,由此在倫敦拍賣時遭到冷遇。
但在東印度公司將種植園移交給阿薩姆茶葉公司後,商業化的茶葉種植開始獲利,於是整個社會都開始追逐茶葉的暴利。退休軍官、醫生、工程師、輪船船長、商店主、警察、職員甚至有穩定地位的公務員,都瘋狂地購買茶葉種植園或成為茶葉種植者。由此茶葉產量極度過剩,但這些瘋狂的新手並不能從自己種植出的劣質茶葉中獲利,為茶葉瘋狂的人們驚慌失措的賣掉茶葉,致使茶葉價格的崩潰,大量的茶園關門大吉。
【種茶工人的地獄生活】
在印度,種植園承包商,僱傭廉價的走投無路的農民到茶葉種植園工作,給印度窮人帶來了甚為嚴重的苦難。乘坐擁擠不堪而衛生條件極差的船隻,前往種植園的旅途,讓許多貧苦勞工在抵達目的地前就命喪黃泉。到達種植園的倖存者,也只是僅能維持生計,疾病肆虐,很多人都染上了瘧疾和脾腫大。因此,當僱主踢打他們時(裸食註:令人悲哀的是,這種事經常發生),他們大多都會死於脾臟破裂。而他們唯一可能獲得的治療,來自醫學能力欠缺的僱主和少得可憐的幾位醫生。對貧苦勞工而言,種植園的生活無疑是人間地獄。
【茶葉的低價傾銷】
對印度貧苦勞工的無情壓榨,為茶葉的低價傾銷創造了條件。印度制茶廠穩定供應可以營利的優質茶葉前,英國90%以上的茶葉都來自中國。隨著大量印度茶葉的出產,茶葉商們通過各地的殖民地博覽會,以低價傾銷的方式佔領茶葉市場。
在英國的博覽會上,印度茶具以低到成本的價格銷售,被英國人熱情的接受。在巴黎,身著艷麗制服的印度男侍者,營造出具有印度特色的異國情調,受到浪漫多情的法國人認可。在美國,各州的商品交易會上,以及澳洲墨爾本的園林博覽會上,印度茶葉均獲得了大量獎項。在澳大利亞,來自加爾各答的茶葉商詹姆斯·英格利斯的哥哥佔據了市場。相對歐美大陸和美洲人而言,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尤其喜歡經過發酵的印度紅茶甚於未經發酵的中國綠茶。
在英國和澳大利亞,茶葉批發商以低於中國茶葉銷售的辦法,使工人階級開始熱愛濃烈的印度紅茶。托馬斯·立普頓,直接從印度大批量購買茶葉,並且以中國茶葉1/4的價格出售給茶葉零售商。到1900年,英國人消費的茶葉中,50%來自印度、33%來自錫蘭,只有10%來自中國。印度茶葉與英國人聯繫得如此緊密,以至於利普頓認為,有必要專門僱傭一個印度大學生,站在倫敦茶葉店門前作為廣告。
推薦閱讀:
※覓食|《孤獨的美食家》東京木場,烤芝士餡餅和薄荷羊肉咖哩,附帶菜單翻譯~
※燒一份咖喱飯有多簡單?
※如何用咖喱粉做咖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