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甘地到英國勛爵,印度人對英國肉食的拒絕與妥協

《知·食——印度》精彩內容

上一篇:印度人的英國化

【知·食】的目的,是將準確的、真實的、純粹的飲食內容推給真正喜愛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願你喜歡。

【知·食——印度??|題記】

遵循嚴格的婆羅門種族等級制度,印度人拒絕與不潔之人一起吃飯。想要加強商業聯繫的孟買帕西商人、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孟加拉知識分子開始妥協,把喝酒吃牛肉看作文明人的標誌。印度人在傳統信仰的良心譴責和期待肉食讓自己變得強大之間掙扎,最終英國人和印度人相互妥協後,在飲食上達到了平衡。

《知·食》鄭重推出《印度》連載專題,以印度料理為主題,看印度的風土人情、軼聞趣事、社會變遷……

其實,一開始印度人是拒絕的;因為不能英國人叫我吃我就吃……

【印度人的拒絕】

雖然對歐洲文明有著無限嚮往,但剛開始印度人是拒絕與英國人共餐的。19世紀,英印人震驚的發現,自己被地位低下的印度臣服者視為不潔之人。東印度公司的外科醫生約翰·佛萊爾說,正如拒絕吉圖人、摩爾人、波斯人一樣,印度所有種姓的人都拒絕與敵對部落或意見向左的人一起吃飯。

19世紀初,溯江而行的迪恩太太無奈的說,她不小心踩到了印度船夫做飯的爐灶。等自己走遠後,船夫們就將所有的東西都倒進了河裡,而且弄壞了做飯用的土灶。印度人認為食物因此被污染,並不能食用。由於附近沒有村莊,那晚船夫們只能吃烘乾的穀物。

部分保守的印度中層階級不僅拒絕與英國人同桌吃飯,也拒絕英國的飲食習慣。部分在英國管理部門中擔任要職的印度人,甚至著重強調婆羅門教義中的等級差別,以證明自己較高的社會地位。

【印度團體的妥協】

隨著英國人在印度的勢力逐漸牢固,對英國人而言,加強聯繫、締造友誼的食物就顯得更加緊迫。以孟買的帕西商人為代表的印度團體最先妥協。孟買大部分的代理商行和生意場所,都由英式裝扮的帕西紳士掌控。在經濟條件允許下,他們會分別僱傭三位做果阿菜、英國菜和帕西菜的廚師。

接受英國習慣的印度人,除了帕西商人,還有接受西方教育的印度人。英國教育體系的引進,培養了大批從品味、見識、道德觀和智慧來看是英國人,從血液和膚色來看是印度人,願意與英國人合作的印度精英。英國商業創造出的經商新機會、印度司法體系改革和議會制度的最終創立,為這些英式的印度年輕畢業生,提供士兵、律師、醫生、出版商、工程師和教師等職位。1823年,西伯大主教發現,富裕的印度人模仿英國習慣,他們住在有著柯林斯式柱子和陽台的房子里,擁有英國製造的漂亮馬車,說著洋涇浜英語,喝著白蘭地、啤酒和香檳。

孟加拉的印度教徒,對西式教育尤為熱情。當英國人代替莫卧兒人的統治時,印度教社團就抓住了西方教育的新機遇,但西方化也給他們帶來極大的不適。由於歐洲人吃牛肉,僱傭各個種姓的廚師,最低種姓的人使正統的婆羅門遭到了污染;因此每次與歐洲人接觸後,都需要沐浴凈化。

隨著教育和工作機會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開始批評種姓制度。在西方哲學的影響下,孟加拉知識分子認為種姓制度是社會進步的障礙。喝酒吃牛肉被看做是文明人的標誌,大學先鋒派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公然挑釁印度社會的飲食傳統。

【覺醒的印度甘地】

英國人曾認為濕熱的氣候和簡樸的素食,使孟加拉人沒精打采、有氣無力,認為印度貧弱的根源是素食。接受西式教育的印度精英崇尚肉食,並把西方的哲學和政治作為武器,要求參與自己國家的政府權力。由此,英國人竭力貶低受過教育的印度人,說他們太過墮落,無法自控;並給他們貼上軟弱嬌氣的標籤。

受過教育的印度人擔心,是素食的飲食習慣導致了自己的弱勢。在古吉拉特邦長大的甘地,期待著肉食讓印度人變得強壯和勇敢,獲得推翻英國人的力量,開始嘗試吃肉。他們一邊吃著猶如嚼皮帶般的烤山羊,一邊受著傳統信仰的良心譴責。

1888年,前往倫敦學習法律的甘地,成為失去種姓的放逐者,就連凈化儀式也沒法使他在保守社區中恢複名譽。正如他的同學一樣,漂洋過海去英國的學習者被視為不潔,因為旅途中勢必得吃非婆羅門的食物,甚至有可能要當著英國人的面用餐。為了讓母親高興,他曾發誓在英國絕度不喝酒、不吃肉、不碰女人;事實上到達倫敦後,他參加了舞蹈、演說和小提琴班,把自己變成一位英國紳士。但在英國,保持素食的堅持,讓吃飯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在最初的寄宿家庭里,他只能長期的吃難消化、缺乏營養的湯、土豆、麵包、黃油、乾酪和果醬,以及偶爾的蛋糕。這讓他的飲食和精神狀況都難以保持健康。直到他發現幾家素食館,並開始自己煮加入糖、牛奶和水果的麥片粥,生活狀況才有所改善。他在《倫敦指南》(裸食註:甘地在倫敦生活時,撰寫的關於印度學生如何在英國生活和飲食的冊子。)中詳細地講述了,如何在英國解決吃的問題。他推薦學生們,在離開印度的輪船上,就開始逐漸增加歐洲菜的種類。比如,學會吃不放鹽的全熟土豆、生萵苣葉和番茄、冰冷的海綿似的羊肉片、水煮的軟塌塌的捲心菜,以便習慣英國的飲食。

受英式教育後徹底西化的印度人,因甘地素食的榜樣而心感不暢。前往倫敦決定將自己變成一個真正英國紳士的甘地,到1930年已成為一個根除西方日常行為習慣,身穿腰布,偶爾嚼一點水果或乾果為生的苦行僧。在他的感召下,不少人倡導獨立的印度人用自紡的棉布代替薩維爾·羅牌西裝,用蔬菜米飯和豆湯代替英國餐館的烤羊羔、蔬菜和薄荷醬汁。但即使如此,在甘地死後遺物中的一堆刀叉表示,他並未能完全拋棄英國的餐桌禮儀。

【相互的妥協】

英國人對肉食中神秘力量的信仰,與印度人對素食中凈化能力的信仰十分相似。英國人相信,肉食中的動物能量是寒冷氣候中維持生命的基本元素,因此是給充滿陽剛之氣的強壯男人最好的食物。英國人還相信,肉會引發激情,因此在給女人和學者吃肉時會非常小心;因為這種激情找不到出口,會導致疾病。許多印度學生很快便放棄了素食,畢竟肉食比麥片粥更有吸引力,不少人為從社會束縛中獲得的自由和解放而狂喜不已。

印度加爾各答等地方便舒適的歐式旅館中,表面一本正經的印度人,也開始享用由伊斯蘭教徒烹制的禁忌食物盛宴。對於卑微的辦事員來說,嚴格遵守種姓限制,也不可能與上等種姓或上層體系的人一起用餐。於是他們希望從肉食中吸收到某些使英國人強大的基本元素,還能從與作為印度統治者的英國人共同用餐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1920年——1930年,政府機構的印度化和政治改革,英印雙方開始尋求一起工作和社交的途徑。富裕的印度人會在家裡設置英式廚房,這樣就可以在不危及自己素食廚房的前提下款待英國客人。當亨利·勞倫斯,應邀到自己的婆羅門朋友家吃飯時,印度主婦的款待被認為是最大的恭維。

改革中的英國行政官員,也開始做出讓步,為印度客人提供印度咖喱和肉飯。當雷丁勛爵夫婦應邀到沙夫家共進晚餐時,特意準備了美味的波斯肉飯、粉色和綠色的米飯、咖喱和芒果酸辣醬。在雷丁夫人的閨中聚會時,對嚴格的婆羅門客人,提供單獨的金屬盤子和杯子,以及由婆羅門廚師製作的檸檬水和水果。


推薦閱讀:

印度越界談(三)白象的象牙
如何看待中國與印度在軍工方面的差異?

TAG:印度 | 咖喱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