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元一個專家號,為什麼還是幫患者省了大錢?

「過度檢查」當然只是過度醫療的冰山一角。多開藥、開貴葯,更是醫院不得已而為之,消費者經常遭遇的煩心事兒。患者的意思也很簡單:只是貴的話,問題或許還不太嚴重。

原文鏈接:2000元一個專家號,為什麼還是幫患者省了大錢?

作者:@周余

不久前,我向 TECH2IPO 的同事介紹了一家診所。雖說我的目的是「安利」,但我所透露的信息卻令多數同事疑心暴起——我是這樣說的:「有一家特別不錯的診所,2000 塊錢問診,只診不治。」

「只看病不治療要那麼貴?」「誰會去啊?」的疑問聲頓時充斥在辦公室里,然而也有幾位北京土著開始詢問:「有哪些科室?」「能看牙么?」無疑,後者發現了「2000 塊錢只診不治」的價值。

其實這價值也沒有多複雜。在幾位土著的簡單說明下,所有人很快便認同了一個「看似昂貴的邏輯」——2000 塊錢只診不治,有些時候是在幫你省錢。

省錢要點之一:昂貴的專家號

專家號三個字一說出來,很多人要有意見了:你可別騙我,專家號一點兒都不貴,在北京的某某三甲,只要 14 塊錢就能掛。

然而,且不說 14 塊錢的專家號價格是否合理,是否太對不起「專家」二字的價值,單說患者挂號的成本,也遠遠不止這 14 元的。

北京的幾家知名三甲醫院,別說專家號了,普通號想不排隊就看上都是做夢。從外地趕來北京的患者,在三甲掛個 14 元專家號,然後連病人帶家屬一起現在賓館住上幾天才是常態——這幾天賓館房費,以及幾個人的吃喝,應急的藥物使用,又是多少錢呢?

況且,就算不是危重病人,很多病情也容不得耽擱。早發現,早診斷,早應對,是高概率治癒疾病的重要法寶。幾天等待時間,身體不舒服、心裡焦躁不安是一方面,真要延誤了治療,造成治療費用更貴、治療效果更差甚至更嚴重的後果,就不是幾個錢能衡量的了。

這種情況下,「破財免災」的思路本已根植於醫療市場,以及醫療市場的外延地帶。黃牛現象屢禁不止,並非黃牛的「托關係」「走人情」更是令人無奈,而無論是從黃牛手中拿票,還是完成一次人情交易,最終所花費的金錢成本恐怕也遠遠不是 14 元能衡量的。而且,越疑難、越危險的病人,議價能力也就更弱、最終成本也就更高,這可謂是一場「沒有上限」的挂號。

在這種情況下,假如說固定的 2000 元可以幫你實現穩定的問診,使病人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見到規定的專家,得到高質量的診斷,甚至實現「早上飛來北京,下午定時看病,晚上飛機回家」的超高效率,這 2000 元錢在很多情況下,無疑是優惠的。

省錢要點之二:必要的二次診療

我國醫療資源緊張的結果,絕非只是病人排隊、醫生勞累這麼簡單。假如大家都累一點兒、努力一點兒就能避免更多問題發生,這世界未免也太美好了些。

實際上,常年高負荷運轉的醫療系統無疑給多方參與者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醫生的苦大家都懂,7 年本碩連讀,然後讀博,30 歲了出來做個新人醫生,又苦又累,收入微薄——等到事業有成,怎麼也得 50 歲了,這還得自己能忍受 20 年辛苦不放棄。

病人的苦,恐怕也是很明顯的。首先,畸形的價格無法確保市場的正常運作,病人不得已只好托關係、塞紅包,心裡膈應不說,還要擔著價格不確定的風險。

那,假如沒塞紅包呢?

沒塞紅包,問題可就更嚴重了。其中最噁心的一點,恐怕就是臭名昭著的「過度醫療」。

「過度醫療」這個詞,在當前環境下討論,是非常政治不正確的。或者說,這既是不對的事情,也是無奈的事情——甚至這種無奈本身,還有兩種成分。

第一種無奈:正常看病診療,賺錢不多,醫院難以為繼,醫生收入感人。為了讓醫院在正常的經濟規律下運行,只好想辦法多賺倆仨錢,適度撫慰醫生的不滿——不然干不下去了。

如果說第一種無奈是人為的選擇,第二種無奈則完全是不得已了:因為每天排隊看病的人太多,比起醫生的細心問診,直接送走抽血驗尿拍片子怕是更簡單、更準確——即便病人的病情比較明了,很有可能並不需要抽血驗尿拍片子。

為什麼說是不得已呢?一方面,細心問診,速度太慢,排隊的病人等得怨聲載道,而最終也要耽誤更多人看病;另一方面,科室也有指標,也有任務,完成不了,醫生也要受責罰的。於情於理,趕快送去檢查是最節省時間的辦法——雖然可能多花了病人不少錢財。

但是於病人,卻不只是多花錢財這麼簡單。首先,本來一個快速查殺就能解決的病毒,動輒上了全盤查殺,時間成本頗高,人也提心弔膽地受罪。其次,本來能從醫生處取得的詳細醫囑,被冷冰冰的化驗單代替,結果就算治好了病,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再次,看似無害的檢查,對有些病人的傷害也是巨大的——比如孕婦而言,一些檢查項目可能導致流產。因此,如非必要,她們往往是不願接受過多檢查的。

有很多病人沒搞清楚過度醫療的背後是醫療資源的稀缺,主觀將這個問題歸為「醫生不專業、不負責」,認為只要掛上「德高望重」的專家號,一切過度醫療都迎刃而解。然而,專家何嘗不是一天排上百十來號病人,何嘗沒有指標壓力……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詳細問診,在不到 2 分鐘的問診時間內,也絕非憑藉專家的「負責」或「專業」就能夠實現。

因此,疏導急缺的資源,卸掉醫生身上的指標壓力,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上文提到的「只診不治」,既然有 2000 元錢的挂號費作保,醫生壓力瞬間下降,自然可以實現這點。對於厭惡過度醫療的患者,或者不得不依賴精細問診的患者(比如孕婦),無疑是可行的解決方案。

省錢要點之三:合理的治療方案

上段提到的「過度檢查」,當然只是過度醫療的冰山一角。多開藥、開貴葯,更是醫院不得已而為之,消費者經常遭遇的煩心事兒。患者的意思也很簡單:只是貴的話,問題或許還不太嚴重;但若是藥物並不實用、甚至不用更好,這種過度醫療未免就令人警醒了。

醫生又何嘗願意行此下策?然而醫院若是開不下去,失業利劍便懸在頭上。對患者來說,他們也絕不樂見醫療資源更加緊張的。因此,多開藥這種現象,也幾乎成了醫患之間心照不宣的某種規則——醫生也會先詢問患者的保險狀況,考慮到患者的負擔能力。

然而,假如有方法可以避免這類問題,把「潛規則」變成「規則」,那自然是陽光下行事,大家都更愉快。我在開頭提到的「2000 元診所」,名為「尤邁醫學診所」,就是一個自 2015 年做起的類似診所。

其實尤邁這個名字對很多人也並不算陌生了。協和專家的團隊令其在開業初期便引起了醫療行業的普遍關注,之後劉延東副總理對其模式的肯定更是讓有所疑慮的消費者打消了懷疑。所謂只診不治,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模式,而是在北美很流行的診所的一般狀態。

比如在加拿大,除了急診,醫院是不收治普通門診病人的。患者想要接受治療,必須經過社區診所、地區診所兩關,拿到醫院的「通行證」即診斷書,再去醫院就診。這種模式在根本上杜絕了醫院門廳排隊挂號的可能,而且因為診斷、治療分開,過度醫療自然也無從談起了。

當然,尤邁診所和加拿大通行的普同診所不一樣,不然無從解釋 2000 元的「較高」的挂號費用。事實上,剛才我們也提到了,國內一流的專家團隊(不僅技術一流,名聲也是一流的,正是此等名聲引來了最初的一批患者)利用業餘時間提供的問診服務,在卸下了指標壓力的同時,醫生的醫德和經驗也是精確問診的重要保證。所有憚於醫院排隊潛在成本及過度醫療問題的患者,尤其是孕婦等敏感患者,2000 塊錢買個踏實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此處應有疑問:眾所周知,在移動互聯網風潮颳起的當下,利用醫生業餘時間提供問診服務的線上診療 app 也不在少數了,比如知名的「春雨醫生」等。尤邁診所和診療 app 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尤邁雖然不提供治療服務,但是診斷和檢查的服務質量與三甲醫院同等,即是說環境安全、診斷設備齊全,驗血驗尿拍片子等一系列檢查位於尤邁提供的服務之列。這就使尤邁診所和一應線上診療 app 產生了本質區別——能準確診療、能診大病。

當然,若是僅僅如此,尤邁也可能發生「資源稀缺」的問題——設若大批患者肯花 2000 元挂號、檢查,便是尤邁怕也要排起長隊了。然而,尤邁如今的理念是「二次診療」或者說是「大病再診斷」,即是不收制僅僅「慕名而來」的患者。

專家的資源,即便有 2000 元的門檻設限,仍然寶貴(參考醫院體系的黃牛)。為了保證不將重要的資源用於問診感冒咳嗽等小問題,尤邁需要患者出示初步的化驗單,確定是「應該花 2000 塊錢看看」的危險疾病,才會給患者掛上相應的專家號。這樣做有三個好處:第一,保證需要專家的患者能約到專家;第二,避免另外一些患者花「冤枉錢」;第三,尊重專家的業餘時間,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然而,在診斷之後呢?即便在時間充分、醫生不趕指標的精細診療之後,醫生出具了專業的診斷意見,患者的治療該如何進行,這便體現出二次診療的重要價值:首先便是給出合理的診療方案,避免誤診和過度醫療;再有就是,推薦合適的治療場所,避免患者一股腦扎堆三甲醫院,費時費錢。

北京人應該很清楚,雖然三甲醫院的醫療資源一向稀缺得很,三甲之外的許多醫院卻並不見得情況相同。同樣的檢查和治療,在一些名氣不大的醫院,可以不排隊便實現,而在診斷本身已經做出的情況下,排除了誤診可能,效果當然也不會差。這等於是盤活了閑置的醫療資源,優化了雙方的時間,同時最重要的,就是對患者的健康負責。

理順這些邏輯,明白「只診不治」是為什麼,明白「二次診療」「大病再診斷」的意義,消費者對「北美型診所」的接受程度,自然就更上一層樓了。

【正版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本文由 TECH2IPO / 創見(tech2ipo.com)編輯 @小田一成 撰寫,轉載或使用本文素材進行二次創作請參閱 版權信息 。


推薦閱讀:

最前沿:深度增強學習再發力,家用機器人已近在眼前
後資本主義時代資本是如何綁架科技的?
為了聽聖誕黑膠唱片,我們DIY了一架唱片機
跳票這一詞是由誰先提出來的?是科技界獨有用詞嗎?

TAG:医疗 | 科技 | 时事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