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羅·埃斯科瓦爾:一代毒梟的傳奇歲月(四)

囚禁與逃跑:1991年6月——1992年9月

囚禁

巴勃羅雖然從他的人生頂峰掉落,但好歹找到了一個舒服的安身之處,不用再東躲西藏了。按照投降協議的條款,再加上他對所有罪行抵賴,不用多久他就又會成為自由人。更重要的是,在當下無比混亂的局面中,「大教堂」這個安全的地方給了他機會重整旗鼓,重建他的可卡因帝國。

在巴勃羅四處逃亡躲藏的那些日子,他的無數得力手下被哥倫比亞軍警逮捕或擊斃,另外麥德林販毒集團的很多毒品加工廠也被搗毀,這一切導致巴勃羅供應的可卡因價格大幅上漲,從而使他在與卡利集團的競爭中逐漸處於下風。現在,馬丁內茲上校沒法再找他麻煩了,他終於有機會騰出手來大幹一場。

巴勃羅開始整頓他的毒品生意。他知道警方和美國人仍然會監聽他的電話,所以巴勃羅開始用很原始的方式傳遞信件:信鴿。

那時律師羅伯特·烏里偉每周會來拜訪巴勃羅一次,漸漸發現「大教堂」成了一個豪華住宅。剛開始這裡還有個監獄的樣子,慢慢地就變味了。巴勃羅的手下從外面弄進來很多奢侈物件,他們把運進這些東西的卡車稱為「隧道」。「大教堂」里有酒吧、健身房、桑拿房,所有的房間裝修都堪比酒店的豪華套房。他們的飯菜也是由巴勃羅從高級餐廳雇來的主廚準備。巴勃羅在他房間的陽台上放了一個大功率望遠鏡,經常拿來俯視麥德林,當然還有他住在不遠處的家人。

1991年12月1日,在巴勃羅42歲生日這一天,他們舉辦了一場生日派對。他的母親Hermilda 送給他兩頂俄羅斯皮帽。正如戴著貝雷帽的切·格瓦拉和叼著雪茄的卡斯特羅,頭戴皮草帽子的巴勃羅也成了他以後的標誌性形象。巴勃羅和妻子、兩個孩子在桌子前拍了張合影,他的母親則站在身後驕傲地看著他們。

圖:巴勃羅頭戴母親送的皮帽與家人合影

不管怎麼樣,「大教堂」根本談不上是個真正的監獄。比如,巴勃羅愛看球賽,於是他會經常在獄警的護送下去麥德林球場看球賽。甚至有人在聖誕節假期時,見到巴勃羅在波哥大逛商場。

為了打發時間,巴勃羅和手下們經常在「大教堂」里踢足球,巴勃羅喜歡踢中鋒的位置,雖然他踢得並不怎麼樣。烏里偉每次來找巴勃羅談事時,都要等上很長時間讓巴勃羅踢完球賽。

巴勃羅曾對烏里偉說,其實在他很小的時候,報紙上報道的那些爆炸、殺戮、綁架和虐待的故事讓自己很恐懼。然而隨著自己慢慢長大,他意識到「恐怖統治就是給窮人準備的原子彈,窮人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恐怖反擊。」

巴勃羅依然把自己看做一個「窮人」,他說他是在政府的「迫害」下被迫變得暴力,但他仍然認為自己受到哥倫比亞大眾的支持,特別是故鄉麥德林的民眾。他每天都會收到他的支持者的來信。巴勃羅常常在其他人入睡後的深夜,坐在陽台上讀這些信直到黎明。

在巴勃羅被囚禁在「大教堂」里時,哥倫比亞政府也沒閑著,努力搜集他的犯罪證據。九月份,巴勃羅的頂級殺手之一丹德尼·穆尼奧斯在紐約被捕,受到製造哥倫比亞航空爆炸和其它一百多起暗殺的指控。幾周後,警方發現了巴勃羅涉嫌新聞編輯吉耶爾莫·卡諾暗殺案的直接證據。這下他和律師烏里偉有得聊了。

圖:巴勃羅在「大教堂」內的房間

司法部副部長蒙多薩

加維利亞總統把棘手的「巴勃羅案件」交給了他一位年輕的親信——愛德華·蒙多薩,他是一位律師,在加維利亞執政後任司法部副部長。蒙多薩沒有任何從政經驗,而且想法天真,但他是個非常誠實、善良和充滿理想主義的人,就像當年的拉臘一樣。加維利亞指派蒙多薩調查巴勃羅的案件。

除了搜集巴勃羅的犯罪證據外,蒙多薩同時想建造一所真正的監獄來關押巴勃羅。他想來想去,認為美國人會是理想的幫手。然而在他飛往華盛頓同美國國務院會談後,卻被告知美國法律禁止政府在海外修建監獄。蒙多薩只好聯繫哥倫比亞本國的建築商,卻沒有一家敢接這個合同。最後終於有一家名為General Security 的以色列公司願意攬下這項工程。然而剛開始施工,麥德林集團的人就在工地上轉悠,把工地上所有汽車的車牌號都記了下來。工人們見狀紛紛辭職不幹了,工程只好無限期推遲。

巴勃羅就像幽靈一樣,即便他身陷囹圄,他的影響依然遍布哥倫比亞,令哥倫比亞政府措手不及。那段時間他會指示他的律師給司法部打電話稱巴勃羅想上交一大批炸藥,然後直接領著執法人員到了一輛卡車旁,車就停在某個政府部門的門外,裡面裝滿了足以炸平大樓的炸藥。類似的無聲恐嚇經常發生。把這些人性命握在手中的巴勃羅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他的意見:我們別再互相傷害。

1992年夏天,在加維利亞總統親自過問下,蒙多薩主持建造的新監獄終於再次動工。PNC在「大教堂」周圍布設的監聽站也有了收穫。巴勃羅雖然用信鴿通信,但監獄裡他的那些手下卻在電話上無所不談。PNC發現巴勃羅經常將煙草、毒品、妓女等等通過卡車運進監獄,而負責監督的警察卻毫不阻攔。這些警察對他們軟弱的政府已經有了不信任感,他們親眼目睹加維利亞政府不敢直面巴勃羅,所以他們也沒必要為此強出頭,對來往「大教堂」的車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巴勃羅他們也就越來越無法無天了。

憤怒的總統

在巴勃羅被囚禁的第一年裡,美國大使館和包括蒙多薩在內的多位官員力勸加維利亞總統結束這場鬧劇。人人都知道,「大教堂」根本不是一座監獄。

只有美國人依然在打擊販毒,新任美國駐哥倫比亞大使莫里斯·巴斯比依然在推動對巴勃羅等毒販的打擊行動,卻沒什麼進展。美國人都明白在哥倫比亞辦成一件事太難了,幾乎每件事都要扯皮。哥倫比亞軍方、警察、情報部門甚至司法部內部幫派林立,這些人整天想得就是相互傾扎。

更讓加維利亞總統難堪的是,1992年夏天總檢察長古斯塔沃·格里夫公開了巴勃羅在「大教堂」里的奢華生活的照片:水床、高級浴缸高檔音響、大屏幕電視等奢侈品應有盡有。蒙多薩對此調查後卻發現,這些物件全是合法運入的,原來負責「大教堂」的監獄管理局早就成了巴勃羅的私人機構,巴勃羅名義上是個犯人,實際上卻過著度假的日子。

加維利亞總統很憤怒。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推移,監聽小組也發現巴勃羅的毒品王國出了點問題。這座保護他的高牆也將他和麥德林集團的直接領導權隔離開來。因此,巴勃羅不得不依靠幾個得力成員代他管理。巴勃羅漸漸開始懷疑這些人的忠誠度,尤其是麥德林的加萊亞諾家族和蒙卡達家族。這兩大家族早期依靠巴勃羅而發家,就在入獄後不久,巴勃羅要求將他們每月要上交的「戰爭稅」從20萬美元提高到100萬美元。1992年夏天,就在兩大家族的首領佛南多·加萊亞諾和赫拉爾多·蒙卡達兩人到「大教堂」向巴勃羅抱怨「戰爭稅」過高時,遭到了巴勃羅的怒斥,盛怒之下,巴勃羅將兩人殺害。幾天後,巴勃羅又派人將兩人的兄弟馬里奧·加萊亞諾和威廉姆·蒙卡達殺害。隨後這兩大家族便同巴勃羅反目成仇,並向哥倫比亞政府報告稱,佛南多·加萊亞諾和赫拉爾多·蒙卡達自從進了「大教堂」後就消失不見。

巴勃羅的肆意妄為,最終促使加維利亞總統決定對他採取行動。

成為人質

1992年7月21日,那是個周三,下午已經很晚了,愛德華·蒙多薩突然接到通知馬上到總統宮開會。當他到達時,發現會議室里坐滿了各部部長和許多將軍。國防部長拉斐爾·巴多對蒙多薩說,一切準備就緒,馬上將巴勃羅帶回波哥大。蒙多薩聞言十分高興,因為之前巴多一直不讓軍方介入此事。然而,接下來巴多的話卻讓蒙多薩始料未及,他讓蒙多薩親自去「大教堂」執行轉移巴勃羅的任務,以便讓這一切合理合法。波哥大這些政治人物的算盤打得很精明,讓國家司法部副部長出面,一旦發生不測,自己就免於受到質疑和指責。

加維利亞對此事非常重視。他不想讓他的政治對手把巴勃羅坐牢了還依然殺人如麻這樣的事情捅給媒體,不然全世界都會認為加維利亞政府和這個服刑的毒梟同流合污。加維利亞受到的尷尬已經夠多了。他已經命令軍方秘密待命,如有需要,會對巴勃羅採取強制措施。

隨後,蒙多薩見了埃爾南多·納維斯上校,他負責管轄麥德林地區的監獄。納維斯不停地向蒙多薩抱怨別去惹麻煩,這會讓很多人丟性命。

一架小型塞斯納飛機載著他們飛往麥德林,四十分鐘後他們降落在目的地,天已經很黑了。他們坐著吉普車沿著山路前行,終於到達「大教堂」的外圍,迎接他們的是第四旅指揮官古斯塔沃·巴多將軍(和國防部長沒有關係)。古斯塔沃熱情地打招呼,但似乎又有著不同尋常的表情。蒙多薩告知他接到命令要把巴勃羅轉移到波哥大。然而,古斯塔沃·巴多卻說他接到的命令是封鎖「大教堂」不準任何人出入。蒙多薩驚住了,軍隊一直在這乾等著!

隨後古斯塔沃又通過無線電同波哥大聯繫,確認接到的命令的確和蒙多薩接到的不同。那一刻,蒙多薩感到特別噁心。這是他效力的政府所做過最令他感到惡劣的事情,也是讓美國人經常抓狂的事情,讓哥倫比亞看起來就是這麼腐敗和無能。所有的命令和政策一開始總是充滿熱情和願望,而隨著命令一級一級往下傳遞,所有人卻開始推脫責任,把事情推給別人,哥倫比亞國家機器就這樣一步步變得混亂、無能和劣跡斑斑。

更諷刺的是,身在波哥大的加維利亞總統已經擬好一篇聲明稱巴勃羅已被轉移至另一座監獄,可「大教堂」這裡卻什麼都沒發生。

蒙多薩只好再次聯繫總統辦公室,接電話的是總統軍事顧問,他告訴蒙多薩,總統大發雷霆,他是被派去監督執行任務,而不是干涉軍方的行動。蒙多薩不想也沒有時間為自己辯解,只是說會儘力而為。很明顯,沒有人願意承擔責任,那就只好自己來承擔了。

蒙多薩第一次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巴勃羅要逃跑。他能想到如果真的發生,那會是對加維利亞政府多麼大的羞辱。

他決定進入「大教堂」。夜涼如水,他感到又累又冷,和深深的挫敗感。

通往大教堂的路直直隱沒在黑暗中。蒙多薩、埃爾南多·納維斯和一隊獄警一直往上走直到看見了燈光,在地上打出一個大大的圓形陰影,旁邊站著一個矮矮胖胖的男人,身後站著十幾個凶神惡煞的人。那人穿著牛仔褲,亮白的網球鞋和一件厚厚的皮夾克,頭髮濕漉漉的,像剛洗完澡一樣。很顯然,這就是巴勃羅·埃斯科瓦爾。

蒙多薩簡單介紹了下自己,並和巴勃羅握手。他試著不讓自己的聲音顫抖:「現接到命令,將你轉移至···」

巴勃羅卻打斷了他,說加維利亞總統背叛了他,因為政府不遵守投降協議,整個國家都將會為此付出代價。隨後,巴勃羅的手下叫囂要殺了蒙多薩。

蒙多薩向巴勃羅保證只是轉移他到另一個監獄,沒有其它目的,他會全程跟隨。

然而巴勃羅什麼都沒說,抬頭看著漆黑的夜空深思,似乎在算計什麼。

蒙多薩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於是說過一會兒再談,然後轉身準備離開「大教堂」。

此時巴勃羅的手下卻一擁而上,將蒙多薩圍住。而當蒙多薩望著那隊本應保護他的獄警時,他們紛紛舉起槍,然而槍口卻是對準了蒙多薩。那一剎那,蒙多薩才如夢方醒,哀嘆自己怎能如此愚蠢,沒看透這一切。

巴勃羅的人將蒙多薩拽到了房子里,他非常非常害怕,但也十分鎮定。他知道現在無論做什麼都幫不了自己。

巴勃羅把一把手槍頂在蒙多薩頭上,「副部長先生,現在你成了我的犯人。如果他們動粗,你第一個死。」蒙多薩反擊道:「你阻止不了他們,軍隊會把你們全部擊斃,你跑不了。」

巴勃羅卻哈哈大笑,他告訴蒙多薩,「大教堂」里里外外的人都為他賣命。然後所有人開始打電話,巴勃羅先是打給了他的律師,然後又打給他的妻子瑪利亞稱他還有些事要處理。接著巴勃羅把電話遞給蒙多薩,要他打給加維利亞總統。接電話的是總統助理米格爾·席爾瓦,她也是蒙多薩的朋友。「你成了人質?」米格爾問。「是的。」然後電話就掛斷了。巴勃羅轉身離開了房間,蒙多薩在那等著。他並不生自己的氣,他把該做的都已經做了。這些日子以來他不斷回想著著那些死於巴勃羅恐怖暴力的人們,他要儘可能地多挽救生命,這也是他當初從政的信念。

五分鐘後,巴勃羅回來了,只是手槍已經別在褲腰上。他微笑著說,他們並不關心你,副部長。然後他離開了,此後蒙多薩再也沒見到他。

身在總統宮的加維利亞聽到蒙多薩被劫持為人質的消息後,毫不遲疑地下令軍方解決。那晚他本應該赴西班牙出席哥倫布踏上南美大陸500周年紀念日活動。他不得不推遲了行程,命令「大教堂」外的巴多將軍立刻進攻。然而,巴多卻拒絕了他。

加維利亞怒不可遏,馬上令國防部派遣一支特種部隊前往麥德林行動。而此刻總統發言人甚至已起草好一份聲明,稱司法部副部長不幸在軍方行動中身亡。

當特種部隊到達波哥大多拉多機場時,居然沒有駕駛C-130運輸機的飛行員,所以只好等待。當突擊隊到達麥德林時,已是第二天凌晨四點半,漫天的大霧又迫使他們耗費了很長時間降落。早晨,當特種部隊人員向「大教堂」進發時,原來守在外圍的士兵卻給他們帶錯了路,又回到了飛機降落點。

身在「大教堂」內的蒙多薩和巴勃羅的手下也通過電視台知道了特種部隊已到達麥德林。他太熟悉這支部隊了。1985年游擊隊M-19襲擊了哥倫比亞司法部,造成數十名高級法官死亡。這起事件促使哥倫比亞國防部從軍隊和PNC中抽選人員,組建了這支由美國訓練的特種部隊。而此次解救蒙多薩是加維里亞總統讓他們執行的第一個任務。蒙多薩此刻極其擔憂,他很清楚這幫人不像外面那群士兵貪生怕死,他們會不顧一切地猛烈發動攻擊。

就在蒙多薩在那瑟瑟發抖時,他聽到第一聲槍響,隨後爆炸聲和尖叫聲此起彼伏。

蒙多薩嚇壞了,他趕緊趴在地上,爬到了最裡面的房間,心想這次要沒命了。

然而他並沒有死。隨著一顆被扔進來的閃光彈,幾名特種士兵沖了進來。巴勃羅留在房子里的手下一槍未發就投降了。

蒙多薩被救出「大教堂」後,第一反應便是問駐守在外的士兵巴勃羅在哪。當得知巴勃羅已不知所蹤後,蒙多薩震驚的不知所措,這對加維里亞總統將是個巨大的打擊。

圖:愛德華·蒙多薩

美國全面參與搜捕

此時的波哥大已陷入一片相互指責中。國防部長拉斐爾·巴多認為這次失誤應由司法部負責,而司法部長則譴責軍方沒能阻止巴勃羅越獄。不過有一點他們倒是看法一致,那就是巴勃羅入獄前的那場「毒梟暴力」又要回來了。

不過,身在美國大使館的DEA主管托夫特卻樂見於此。托夫特在加利福尼亞的灣區長大,1973年7月美國政府成立DEA打擊非法毒品交易,托夫特便是DEA的第一批探員,素來以勇敢無畏著稱。 他將巴勃羅的逃逸看作一個機會,只要加維里亞總統不再妥協,這一次他們一定會將巴勃羅獵殺。

儘管哥倫比亞憲法禁止外國軍隊駐紮在哥倫比亞境內,但加維里亞總統還是表示歡迎美國提供任何形式的必要協助。而巴勃羅這次也給他的對手幫了個大忙。雖然幾年來哥倫比亞接受美國在軍事上的援助比如軍事訓練、情報援助等等,但美國軍隊一直置身事外。就在巴勃羅越獄後,美國司法部宣布,美國軍隊有權在海外將別國犯人抓捕並帶回美國接受審判。

巴勃羅逃出「大教堂」的當天,Centra Spike的人員接到重回戰鬥狀態的命令。一年前巴勃羅投降入獄後,因為沒有了重要目標,Centra Spike隊員一直賦閑在大使館。當然,這一次他們只是被召集的各方力量中很小的一部分。

早在1989年9月,新任美國國防部長迪克·切尼便要求美國軍方所有高層將領準備介入打擊毒梟,將其列為優先順序國家任務。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全球範圍內的「共產主義威脅」開始消散,歷經冷戰博弈和第一次海灣戰爭的美國軍方、情報機構彼時成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軍事力量,而在相對和平年代怎樣爭取更多軍事預算成了美國各軍事單位的重要問題。所以,CIA、NSA、軍方等紛紛打算向國民展示自己應對新威脅的能力和智慧。而追捕巴勃羅此時正好成為一個絕佳的試驗,讓他們有了機會來證明本機構存在的價值。CIA,FBI,ATF,DEA,NSA,海陸空軍等等都想從中分一杯羹。

1992年7月23日,史蒂夫·雅各比也回到了波哥大。當巴斯比詢問Centra Spike需要多久就能找到巴勃羅時,雅各比搖頭苦笑。對於Centra Spike來說找人不過是三兩天的工夫,而最難的是讓哥倫比亞軍警行動。美國人特別鄙視哥倫比亞軍警。巴勃羅越獄後,美國大使館開始流傳一個笑話:

問:讓巴勃羅·埃斯科瓦爾越獄需要多少哥倫比亞軍警?

答:400個,1個去開門,剩下的399個在那圍觀。

雅各比知道,不管情報多麼準確,這些哥倫比亞軍警永遠都差那麼一點兒。只靠他們根本不可能抓到巴勃羅。因此,必須全力動用和整合美國的力量。

波哥大美國大使館開始部署工作:CIA負責情報收集,DEA負責街頭調查、僱傭線人,FBI則負責聯絡工作。而對於直接參与軍事行動的人員,史蒂夫·雅各比和大使巴斯比都認為非三角洲特種部隊莫屬。

越獄後各方狀況

1992年7月22日,身在馬里蘭州休假的美國駐哥倫比亞大使莫里斯·巴斯比一大早連續被兩通電話吵醒。兩個電話都來自駐哥倫比亞使館。第一個電話是個好消息:哥倫比亞總統加維利亞終於決定要將巴勃羅轉移到另一個監獄,司法部副部長蒙多薩已前去監督行動;然而沒過多久他又接到電話:巴勃羅已經越獄,不知怎麼回事居然穿過了外面四百個士兵組成的包圍圈。於是那個早晨,巴斯比結束假期匆匆趕回波哥大。

當天下午,巴斯比在總統宮見到了加維利亞總統,他一整晚都沒有睡,這一連串的壞消息使他非常泄氣。加維利亞已然受夠了多年來活在巴勃羅的威脅之下。所以,加維利亞決定這是最後一次讓整個國家因巴勃羅蒙羞。這一次,不會再有任何交易任何談判,更不會有任何特別監獄。這一次,他要巴勃羅死。當然,他也知道,巴勃羅不是個尋常的犯人,這個人沒有底線,他會做出任何事情。

此時的「大教堂」依然一片混亂。軍方堅持認為巴勃羅還藏在監獄裡某個造就準備好的藏身之處,所以幾百名士兵全都在挨個搜索每個角落。而蒙多薩則回到了波哥大,加維利亞要他將事實全盤托出。於是,他在向各部部長和將軍做了簡報後,又到了國家電視台直播敘述了事情發生的經過。

就在巴勃羅離開「大教堂」的那一刻起,那個對他百般忍耐的加維利亞政府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接二連三的司法調查。加維利亞總統已經解僱掉所有與此事相關的獄警,讓特種部隊在機場等待的空軍值勤軍官和飛行員也被一併解僱。

然而最糟糕的當屬愛德華·蒙多薩。這位司法部副部長一時為千夫所指,先是媒體對他譴責,隨後是參議院對他展開調查,審計部門審核他建立新監獄時簽署的所有合同,而最令他擔憂的事情終於發生了,總檢察長古斯塔沃·格里夫發起了一項針對他的犯罪調查。

巴勃羅越獄僅僅一周後,愛德華·蒙多薩被迫辭職。

事實上,正如傳言所說,巴勃羅確實是走著離開了「大教堂」。他和哥哥羅伯特帶著一小隊人沿著山坡往上走,把監獄周圍的電網剪出一個洞,然後翻過了山頂,消失在茫茫山林里。途中巴勃羅也遇見了幾支巡邏的士兵,但他們沒有受到任何阻攔。

巴勃羅逃離兩天後就寄給一家電視台和廣播台各一份錄音帶,對於那天晚上發生的事情,他提供了自己的版本並說明了越獄的原因:政府在「大教堂」周圍開始增設圍牆,他和他的手下幾乎幾乎要失去自由,而且7月22日出現了大批士兵讓他非常害怕。巴勃羅在錄音帶中抵賴並沒有綁架蒙多薩,並稱他是個騙子。巴勃羅最後聲明道。他願意再次回到「大教堂」,但前提是監獄要由聯合國特種部隊管控。

這份聲明署名為:哥倫比亞叢林,1992年7月24日,星期四,巴勃羅和同志們。

巴勃羅消失後的第二天,他的律師就開始知會政府,試圖再次促成投降協議。令美國政府滿意的是,加維利亞總統拒絕了談判。然而令加維利亞錯愕的是,總檢察長格里夫卻宣布願意同巴勃羅談判。

不出意料,巴勃羅再次把自己看做這一切的受害者。其實他一直很滿意與加維利亞政府達成的投降協議,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自己再次東躲西藏。然而,骨子裡的多疑使巴勃羅根本不相信政府只是想把他轉到別的監獄,他認為這是一場陰謀,而且他始終認為對加萊亞諾和蒙卡達兩人的死是他的私人事情,和政府沒關係。所以,巴勃羅一直堅稱那晚「大教堂」發生的真實情況是美國人針對他的一場謀殺。

三角洲部隊和盆松上校

巴勃羅或許從未想到,此前美國軍隊從未直接介入打擊毒梟,而他的越獄卻正好將之稱為現實。就在巴勃羅越獄四天後,一組美國三角洲特種部隊人員抵達波哥大,指揮官為傑里·博伊金上校。同時,布希總統指示國防部給莫里斯·巴斯比提供任何形式的協助。

博伊金希望三角洲隊員能親自上陣捉拿巴勃羅,畢竟他們很擅長這種快速而猛烈的突襲,可以隨時全天候的機動。 但美國南方戰區司令官喬治·焦爾萬將軍卻否決了這種計劃,轉為讓他們訓練哥倫比亞軍警如何抓捕巴勃羅。

圖:美國駐哥倫比亞大使莫里斯·巴斯比

巴斯比不斷強調局勢緊迫。自從巴勃羅越獄後,美國大使館的人一直忙得晝夜不停。DEA探員史蒂夫·墨菲因為熬夜而消耗了太多甜甜圈和咖啡因,一度患上了心肌梗塞。

巴勃羅越獄後的第五天,博伊金和巴斯比會見了加維利亞總統,告知他美國政府將懸賞200萬美元給願意提供巴勃羅線索的人。加維利亞總統向他們引薦了一位哥倫比亞軍官:里諾·盆松上校,他將負責接下來的搜索行動。

里諾·盆松出身於哥倫比亞精英家庭,一身富貴的儀態,是個相當自命不凡的人,因此對博伊金的三角洲隊員非常抵觸。DEA和他打過幾年交道,儘管覺得此人志大才疏甚至有些娘炮,但還是很喜歡他。

不久,美國大使館告知盆松巴勃羅在麥德林附近的Tres Equinas地區的一棟別墅里。但盆松卻不相信,堅稱自己的情報顯示巴勃羅還在「大教堂」周圍。但隨後哥倫比亞國防部還是命令盆松的部隊行動,三角洲隊員桑托斯和哈萊爾前去協助。當晚兩人便乘飛機前往飛機,隨同攜帶的還有手持GPS定位裝置等高科技設備。飛機降落在里格內格羅機場後,他們卻發現空無一人,而本應有一隊哥倫比亞軍警在此待命。半小時後運輸飛機返回了波哥大,桑托斯和哈萊爾只好在原地等待,然而這一等就是四個小時,而且是在巴勃羅的地盤上。又過了幾個小時,才有一隊「搜索團」的人接走了他們。原來,受命接機的那隊哥倫比亞軍警搞錯了位置,去了另一個機場。

於是此後三角洲隊員們同盆松的關係一度非常緊張,全靠DEA探員賈維爾·潘那從中調和。

潘那算是DEA在哥倫比亞的老兵了,個頭不高但身子很結實。他來自德克薩斯州,是墨西哥裔,也是DEA在波哥大唯一會說西班牙語的探員。潘那是個非常大膽和幽默的人,非常熱愛這份充滿危機的工作。似乎任務越是危險,他越是享受其中。

圖:DEA探員賈維爾·潘那和史蒂夫·墨菲

三角洲派出兩名隊員在「大教堂」的瞭望台駐紮,瞭望台是巴勃羅所建,能很便利地俯視麥德林。而且在這裡能更好地捕捉到電話信號,方便監聽。

很快三角洲隊員便再次監聽到巴勃羅在Tres Esquinas 地區活動,隨後情報便傳給哈萊爾上校和巴斯比,並讓盆松上校立刻行動。儘管三角洲隊員和美國大使館一再催促,盆松上校依然不為所動。巴斯比只好求助加維利亞總統,後者下令讓盆松帶領「搜索團」馬上行動。

直到第二天早晨,盆松的部隊才出發,而且是三百多號人浩浩蕩蕩地開進Tres Esquinas 地區,幾公里外都能聽到人車鼎沸的聲音。盆松完全無視三角洲隊員迂迴包抄、秘密前進的建議。這樣的行動結果可想而知,巴勃羅根本就不需要報信,整座山上的人都能聽到「搜索團」的動靜。盆松的人花了四個鐘頭搜遍了整個地區,一無所獲。

第二天早晨,三角洲隊員又監聽到更多的電話,顯示巴勃羅準備轉到另一個藏匿點。然而當哈萊爾再次上門要求盆松派人行動時,後者穿著絲綢睡褲懶洋洋的問:「你怎麼知道他在那?」哈萊爾連給他解釋的心情都沒有了。於是劇情再次重演:總統施壓盆松行動,軍警們大張旗鼓地挨家挨戶搜查,然後一無所獲。

接下來的一周,搜捕隊伍連巴勃羅的影子都沒見著。自此,盆松上校在美國大使館內便得了一個人人皆知的稱呼「睡褲」。

身在波哥大的巴斯比也有一堆麻煩事要解決。自從哥倫比亞政府請求美國軍事協助後,美國各個軍情機構均積極應對,空軍派出了RC-135系列偵察機、U-2高空偵察機、黑鳥戰略偵察機和C-130系列運輸機,海軍派出了P-3偵察機,而CIA也有自己的德哈維蘭偵察機和施瓦澤直升機。一時間,麥德林上空飛滿了美國的飛機,最多時同時有十七架偵察機盤旋在麥德林的天空。因此,美國大使館不得不設立飛行預警控制中心來管控各個部門的偵察機。

同時,過多的偵察機也給加維利亞總統帶來了一場危機。一天晚上,一架RC-135偵察機發現了可疑跡象,於是將飛行高度降至1000英尺以下查看,結果過低的高度使得哥倫比亞人在晚上都能把機身看得清清楚楚,甚至還拍下了照片。事情被哥倫比亞媒體曝光後引發了軒然大波,將此視為美國對哥倫比亞的軍事入侵。加維利亞總統背負著巨大的輿論壓力。

不得已,巴斯比只好讓絕大部分美國偵察力量返回國內,只留下了CIA,Centra Spike和三角洲部隊。偵察力量的削弱和盆松上校的無能,使得獵殺巴勃羅看似成為遙遙無期的事情。所有人開始等待一個人的歸來,只有這個人才能實現這一夙願:烏戈·馬丁內茲上校。

上校歸來

當巴勃羅越獄的消息傳來時,身在西班牙馬德里的烏戈·馬丁內茲上校一陣欣喜。沒有誰比他更清楚接受巴勃羅投降是一件多麼荒謬的事情。作為一個追捕了巴勃羅兩年的人,他認為入住「大教堂」是這個殘暴的毒梟最聰明最成功的逃亡。

而對於上校來說,政府接受投降就是他追捕任務的失敗。因此即便付出了巨大努力,馬丁內茲並沒有得到晉陞,而是被派遣至哥倫比亞駐西班牙使館擔任聯絡武官。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個不錯的差事,馬德里是個環境安全、生活舒適和高度文明的地方。他和家人再也不用活在巴勃羅的陰影之下。

然而,巴勃羅卻不這麼想。1991年,就在馬丁內茲家人飛往西班牙的航班上,巴勃羅派人放了一枚炸彈,幸而途中被機組人員發現,緊急迫降到附近機場拆除了炸彈。1992年春天,哥倫比亞駐西班牙使館緊鄰的那條街上發現了一枚汽車炸彈,是馬丁內茲上下班的必經之地。

所以當巴勃羅再次逃亡後他的上級們希望他能回來主持大局時,他十分感激。上校知道,只要巴勃羅活著,他和他的家人就處在危險之中。兩人的命運如今已緊密連在一起。

烏戈·馬丁內茲立刻飛回哥倫比亞,這一次,他要做個了斷。

了解真實的巴勃羅

巴勃羅逃亡之後,他曾入住的「大教堂」就成了美國和哥倫比亞軍官們的「熱門景點」。巴勃羅留下的各種生活痕迹,讓他們得以一窺這位世界最著名逃犯的真實生活和想法。

在巴勃羅多個房間里,其中有一間是他的辦公室。他的書桌上放著一列書夾,裡面放滿了各種新聞文章,被整整齊齊地剪貼在上面。 巴勃羅似乎有收集來信的愛好,那些給他的來信里有願意做他情人的仰慕者,有感激他施捨錢財的窮人,也有乞求他饒命的當地官員,這些信件都被他仔細保存。同時DEA探員們還發現了巴勃羅給加維利亞總統寫的親筆信,央求加維利亞為他的妻子和孩子配備防彈汽車。巴勃羅同時還有一個厚重的文件夾,裡面全是他的對手卡里集團的資料,包括照片、住址、車牌號等等。在他卧室的牆上掛著兩幅照片,一副是拉丁美洲革命者切·格瓦拉,另一幅是他當年在白宮前與兒子胡安的合影。不出所料,巴勃羅收集了整個系列的《教父》電影。他的書架上列著格雷厄姆·格林和內丁·戈迪默的書籍。令DEA探員們驚訝的是,他們居然發現了諾貝爾獲得者、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全部作品。而巴勃羅的衣櫃里,則放著十幾雙耐克網球鞋和一打牛仔褲,全是他的標誌性穿戴。

圖:巴勃羅越獄後,DEA探員墨菲坐在「大教堂」內巴勃羅的卧室

DEA探員們把他們發現的資料分類整理,甚至擺著姿勢拍照留念,興高采烈的像是一幫佔領對手老巢的高中生小混混。探員史蒂夫·墨菲和賈維爾·潘那兩人坐在巴勃羅的床上,戴上巴勃羅生日時他母親送他的皮帽子,笑嘻嘻地拍照合影。

圖:潘那和墨菲在「大教堂」頭戴巴勃羅的皮帽合影

依靠這些遺留下的資料和物品中以及其他情報,美國軍情人員漸漸勾勒出巴勃羅的輪廓。這是一個頗為享受毒梟名聲的人,可以不吝血腥地毀滅他所有的犯罪證據,並始終認為販毒無罪,甚至把犯罪看作實現他雄心大志的一種正常的和有效的途徑。最終CIA總結稱「巴勃羅無法控制他內心的攻擊慾望」。

巴勃羅越獄一周後,他的律師便張羅著再次和談,但遭到了加維利亞總統的拒絕。巴勃羅只得重回逃亡的老路,不同的是這一次美國政府全力介入了對他的追捕。接下來的半年內,美國派往哥倫比亞的秘密行動人員達到一百多號人,CIA哥倫比亞站一度成為當時在海外的最大分支機構。

所有參與追捕的人員都知道這場鬥爭只有一種結局,巴勃羅也深知這一點。哥倫比亞政府已經再無耐心同他做個交易或者把他關起來,這一次一旦找到他,即刻就地擊斃。

1992年夏天,美國的特種隊員、情報人員、飛行員、技術專家和分析人員等等齊聚在波哥大,一起來結束這場肆虐哥倫比亞長達十年的夢靨。當然,這汪渾水下面也在暗流涌動。

(未完待續)

下一章講述Los Pepes, 多莉·蒙卡達的復仇等。

參考資料:

Killing Pablo,Mark Bowden.

The Palace of Justice: A Colombia Tragedy, Ana Carrigan.

Whitewash: Pablo Escobaar and the Cocaine Wars,Simon Strong.


推薦閱讀:

TAG:《毒枭》美剧 | 历史 |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