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跑了,波音來了,深度剖析中國製造業第四波浪潮
文 | 君臨團隊
這周「不要讓曹德旺跑了」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君臨在這裡想說一句:
淡定!
1
今年來媒體喊過「不要讓華為跑了」,然而深圳並沒有垮,緊接著蘋果、高通就先後在深圳開設了全球創新中心。
媒體也喊過「不要讓富士康跑了」,然而轉身富士康就宣布在廣州投資450億元,建一座高世代液晶面板廠,將年初收購的夏普技術和生產線搬到中國來。
曹德旺說中國稅負重,然而中國的稅一直都那麼重,幾時就輕過?那麼為什麼當年能夠做起來,現在又要抱怨呢?
無非是時代變了。
過去幾十年,中國製造業的生存環境和要素一直在變化,因此造就了三波不同的投資浪潮。
第一波
以食品、五金、電器為代表的消費品製造業,創立於八十年代,那個時代的特點是:文革結束,物質匱乏,什麼都缺,只要你能夠生產的出來,馬上就被人用卡車拉走。唯一的障礙是制度,你得有足夠的膽量,敢於衝破條條框框。
第二波
以電腦、服裝製鞋為代表的出口加工製造業,崛起於九十年代,國門進一步被打開,人民幣大幅貶值,中國商品的價格優勢笑傲全球,只要你有海外關係,生產多少賣多少,根本無需擔心銷量。
第三波
以房地產為龍頭的重工製造業,崛起於2000年代,背景是沿海加工業的興起,推動了收入的增長,城市化浪潮帶動下游重工業的龐大需求。這個時代,挖煤的、煉鐵的、造汽車輪船的,無不賺的盆滿缽滿。
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就是在這個時代崛起的,背後正是城市化浪潮下汽車工業的龐大需求增長,汽車賣的旺,汽車玻璃的需求也就強勁,這個時候怎麼就不埋怨稅負重呢?
說到底,是中國城市化浪潮放緩之後,重工業的需求飽和,利潤率下滑的結果,「稅負過重」之說不過是替罪羔羊。
這麼說,也不是為政府解脫,關鍵有兩個原因我們必須認識到:
1、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是高稅收國家,因為作為後來的追趕者,政府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資引導上,修路建橋、造大飛機設大基金,哪一樣不要錢呢?
2、企業的盈利與否,關鍵在於供求關係,而不在稅收。在供應過剩、需求萎縮的市場環境中,即使全行業免稅,企業也很難實現盈利。
2
有趣的是,就在曹德旺跑去美國投資的同時,波音公司宣布,繼2016年裁員8%之後,2017年將繼續裁員,由於美元升值,該部門的飛機銷售面臨困難,將在2017年8月把波音777飛機的產量削減至每月5架,比目前每月8.3架減少40%。
美元升值給波音帶來了多大的困難呢?據波音的銷售數字,2014年,波音獲得了1432份飛機訂單,2015年下降到768份訂單,今年截止至11月份只獲得了468份訂單。
與之相比,作為波音的直接競爭對手,今年前10個月,空客公司商用飛機訂單總數達到了572架,總價值783億美元。
一升一降的背後,除了匯率的升跌帶來的競爭力變遷,還有空客的中國製造戰略。空客在10年前開始,陸續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在天津打造了一個歐洲以外的最大飛機生產基地,這個基地如今交付的飛機數量已有300多架,滿足整個亞洲地區的客戶需求。這裡不但生產寬體大飛機,還有目前亞洲最先進的碳纖維複合材料飛機結構件製造中心。
所有的商人都知道,中國如今已是幾乎所有商品的全球最大市場,而本地化製造的深度是在這個市場獲得回報大小的決定性因素。
眼看著空客在中國不斷攫取市場,波音能夠無動於衷?所以結果就是,波音一邊在美國裁員,一邊在中國建工廠。
今年10月,波音宣布其首個海外完工和交付中心將落戶舟山群島新區。交付中心將由波音和中國商飛共同投資,規劃年交付100架737飛機,總投資計劃為65億元。這是波音在海外的首個工廠,打破了波音飛機從建造到交付都留在美國本土的慣例。
3
波音只是一個縮影。
按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16年前11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31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3.9%,這個增速比起從前的數字已經下跌了很多。但是,如果你細查結構的話,就會發現,下跌的主要是對傳統製造業的投資,和亞洲四小龍對中國的投資。
他們的比較優勢喪失了,自然隨風而去。
在另一方面,美國對華投資同比增長55.4%,歐盟對華投資增長43.9%,歐盟28國中,英國對華投資同比翻了一番,德國增幅超過80%。計算機應用服務業投資增幅達123%,醫藥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65.3%,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幾乎翻番。
你或者會說,有嗎?在哪裡?
舉幾個例子吧,蘋果10億美元投資滴滴,思科中國創新中心落戶廣州,輝瑞全球第三個生物技術中心落戶杭州,英特爾投資71億美元的大連存儲器工廠和成都半導體封測廠投產,西門子投資10億元的數字化工廠在成都落成,並表示在今後五年將向中國投資10億美元,占其亞洲投資的三分之二。
等等等等。
這些,其實代表的是一個新的趨勢,中國製造業的第四波浪潮——
傳統製造業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需求飽和,利潤率的下滑是一個長期大趨勢。所謂減稅,所謂制度改革,也不過是延緩其衰落的過程罷了,夕陽不會從西邊重新升起的。
真正的藍海機會在高科技製造業,外國商人們看的很清楚。
一來是市場,今天的全球最大商品市場已經不是在美國了,除非美國的製造業成本比中國極大便宜,否則都沒必要和市場作對,「快速反應」和「成本」同樣重要。
二來是產業鏈積累,包括物流基礎設施、硬體的生產線和龐大的工程師隊伍。尤其是後者,東南亞的積累目前還是零,而美國的白領薪酬是中國的8倍左右,競爭力的優劣一目了然。
最近幾年,我們常常看到一個頗為魔幻的現象,傳統行業的小老闆們都紛紛放棄了實業,賣掉廠房移民海外,但是高科技行業的留學生們都在風投的追捧下,坐上飛機回國創業。
舉個例子,2012年,一個在美國IBM工作的工程師劉自鴻辭職創業,他的團隊發明了全球最薄的柔性OLED屏幕,僅有0.01毫米,可以隨意彎曲,應用在各種移動智能硬體,甚至貼在汽車玻璃上。這麼屌爆的技術當然很快得到了資金的關照,最後他們將工廠建在了深圳,第一期投資超過100億元。
你問問留學生們,他們為什麼不將工廠建在美國呢?
4
11月29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結合這份規劃,我們看看中國的製造業升級浪潮,現實到底如何。
這份規劃說的明白,2015年,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到2020年的目標是15%,也就是大概要翻一倍左右。
實現目標的路徑是五大支柱產業,扣除數字創意屬於服務業,其他的四大支柱都是製造業,也就是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生物產業、新能源四大塊。
我們挑重點的說。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里又分成幾塊,分別是寬頻中國、互聯網+、大數據、半導體、人工智慧等。
? 寬頻中國戰略推進3年之後,今年我國的光纖寬頻用戶佔比為66.4%,已經是全球第一的國家,注意,比的是平均數,而不是總數。
這個戰略帶來的結果就是,我國的光纖製造業產量佔據了全球的60%,武漢長飛和江蘇亨通已經是全球前三的企業,另外一家是美國的康寧。以前門檻比較高的預製棒技術,現在要多少有多少。
? 另一塊通信設備,那就更是我國的主場了。
2016年,經過弱肉強食,全球只剩下了4個通信設備巨頭,分別是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中興。中國廠商佔了一半。尤其是華為,目前的營收、利潤和專利數都全面超過了愛立信,確立了行業主導者的地位。
華為對於中國製造業而言,已經成為了一個符號,就像IBM之於美國20世紀的意義一樣,計算機、原子彈、登月工程、微軟、英特爾、矽谷的誕生,都和它息息相關,孕育了整個美國的IT工業。
? 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背後,是伺服器製造業。
中國是伺服器行業的後來者,本來是很弱的,但是近年來得益於一個機會,整個行業正在從傳統的獨立伺服器向雲伺服器發展,就像傳統的飲食方式是建廚房自己做飯,現在流行團購吃外賣一樣。隨著本土互聯網行業的興起,中國的伺服器製造商很快抓住了這個機會。
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伺服器出貨量排名前五的是:HPE、戴爾、聯想、華為、浪潮,後兩家的銷量增速都超過了20%,而前三家都下跌了,市場份額迅速被蠶食。
? 半導體是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超過了石油,可見其巨大需求。有鑒於此,國家使出了洪荒之力,誓要將這一塊搞起來。據國際半導體行業協會的報告,截止2020年,全球將會有62座新建晶圓廠投產,中國大陸、美國、台灣佔據前三,數量分別是26、10、9。
中國敢於切入這一塊,同樣在於技術的革新,目前主流的2D-NAND晶元技術已經到了瓶頸,未來將慢慢退出市場,而我國則瞄準了3D-NAND技術的機會,全力以赴。國家隊主力,1600億元打造的長江存儲正是以此為突破口。
? 與需求飽和的玻璃製造廠相比,AMOLED屏幕可謂站在了風口上。
由於手機開始大量採用AMOLED屏幕,此前壟斷了市場上90%產量的三星一下子無法滿足市場需求,AMOLED屏幕的價格扶搖直上。於是華為、OPPO、VIVO國產手機三巨頭結成了聯盟,共同投資了一家叫柔宇科技的公司,這家公司就是前文所說的IBM工程師劉自鴻的創業項目。
當然,這家公司的產量還沒那麼快上來,在這個空隙階段,就給了其他本土屏幕製造商成長的機會。數據顯示,中國面板廠商第3季合計出貨141萬片AMOLED手機面板,季增高達139%。和輝光電、天馬和崑山國顯的AMOLED面板雖然良品率還不高,但是由於需求缺口巨大,基本上生產出來多少就馬上被貨車拉走。
在他們的背後,則是不斷升溫的AMOLED屏幕投資浪潮。京東方的成都工廠、天馬的武漢工廠、華星光電的武漢工廠都在快馬加鞭的擴建。
? 手機轉向AMOLED屏幕,電視轉向量子點液晶顯示。
在這個領域,中國的製造商們同樣站在了世界的前列,比如TCL在2014年推出的量子點電視,就先後斬獲了德國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的「量子點顯示技術金獎」和美國CES的「全球年度技術創新影響力金獎」。
能夠拿到這些獎,和他背後的技術提供者有著密切關係。彭笑剛,早年在加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工作,後來回國擔任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由其研究孵化的第二代量子點技術被認為是國際領先,因此迅速獲得風投追捧,成立了一家叫納晶科技的公司,接著掛牌新三板,TCL入股,走上人生巔峰。
量子點電視的行業規模還比較小,但作為電視行業的風向標,其最先進的技術出現在中國,而不是韓國,意味深長。其背後的誕生過程,和AMOLED領域的柔宇科技如出一轍,都是在美國留學生+國內風投兩股力量的推動下出現,揭示的正是中國第四波製造浪潮的一個重要變數。
這股力量在台灣的崛起史上也曾經發生過,比如今日台灣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台積電,其創始人張忠謀當年就是美國德州儀器的副總裁,後來看到半導體代工業獨立的機會,毅然回台創業。之所以選擇回台灣,也是因為當年的台灣處於轉型升級階段,對高科技需求殷切,更容易獲得資金的支持。
國家規劃列了很多,一篇文章實在難以詳述,我們摘要如下:
高端裝備與新材料
? 工業機器人
? 增材製造(俗稱3D列印)
? 航空發動機和大飛機
? 衛星
? 軌道交通
? 海工裝備
? 新材料(高性能纖維、特種合金、石墨烯、納米材料等)
生物產業
? 生物醫藥和製劑
? 智能醫療設備(高特異性分子診斷、生物晶元等)
? 生物農業(基因編輯、分子設計、細胞誘變)
? 生物製造(生物基聚酯、生物基聚氨酯、生物橡膠等)
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
事實上,就四大支柱方向來說,IT和新能源是我國目前發展形勢最明朗的,也是業界投資最為積極的。
比如新能源汽車,我國在規劃中明確提出,要通過大力度的財政補貼,到2020年實現當年產銷200萬輛以上,累計產銷超過500萬輛。如果目標達成,按業界估計,到時中國的新能源車保有量將佔到全球的70%左右。這樣的壓倒性規模優勢,將足以培育出一個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
也正是這樣龐大的規模,才使得我國的新能源車電池擁有了全球最多元化的技術生存土壤,像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寧德時代(CATL)的三元鋰電池,珠海銀隆的鈦酸鋰電池,百花齊放。你說為什麼格力的董小姐一直苦苦追逐珠海銀隆,寧願拉上隔壁老王也不願意放手呢?還不是看到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巨大可能性。
2016年上半年,我國有54家動力電池上中下游上市公司發布了投資擴產計劃,投資總額1160億元。半年就高達千億元的兇猛擴產,一方面是強勁的需求增長,另一方面是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競爭力。
六年前的時候,電池的製造成本還要$900/kWh,如今已經下降到$225/kWh,按業界預測,2020年將進一步下降到$150/kWh以下。下降的速度這麼快,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規模擴張,而受益最大的自然是中國企業,像福建的寧德時代已經將目標定在了全球最低的$100/kWh。
寧德時代是什麼來頭?
2016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車企銷量排名,前20名里有9家中國企業,除了排名第一的比亞迪是自給自足,其他8家,至少有5家是向寧德時代採購的。甚至銷量排名第四的寶馬,也有部分車型用了寧德時代的電池。據說其電池被客戶排著隊搶購,壓根不愁銷路,15年收入60億元,16年收入預計150億元,爆炸式的增長。
在補貼政策下,中國雖然湧現出了一百多家新能源電池廠家,但是大多為湊熱鬧的,真正擁有頂尖技術的不過兩三家。隨著規模和技術差距的擴大,強者恆強是必然的規律,最終一定會跑出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龍頭。
這個結局在數年前的太陽能產業中已經看得很清晰。2016年,全球前6大太陽能模板製造商中,5家為中國企業,基本上主宰了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
這種趨勢,也很有可能在新能源車,以及相當多的高科技製造業中被複制。他們共同推動了中國第四波的製造業浪潮——
龐大的市場,對創新科技的擁抱,政府的資金支持,海外留學生的回歸,風險投資的壯大,具有競爭力的工程師隊伍。
——你只有站在這個浪潮上,才能感受到其澎湃的力量,而不是那種感覺要被淹沒的窒息感。
原文鏈接:曹德旺跑了,波音來了,深度剖析中國製造業第四波浪潮
推薦閱讀:
※如何鼓勵他人花錢?
※為什麼越存錢越容易失業?
※蜜蜂有錢:14%收益的高性價比上市系平台
※如何判斷各類大宗商品的趨勢,有哪些可以追蹤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