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沙溢示範了最壞的家庭互動
文/大竹子
剛剛看完了新一期的《爸爸去哪兒》,這期邀請了三位媽媽來到節目現場,節目中有一家人吃午飯的環節。其中,胡可和沙溢在飯桌上的聊天,貌似是在開玩笑,但卻演繹了非常典型的問題家庭的互動模式。節目中的胡可沙溢,也許並不代表真實的胡可沙溢。但既然錄的是真人秀節目,節目組又把問題包裝成如此搞笑的包袱,起到了不良示範,為了不讓大家以此為樂並在真實生活中做出效仿,有必要表達一下我所看到的,以及我的觀點。
(以下所說的胡可沙溢,均指其在節目中所扮演的角色。真人秀節目有時會加入戲劇成分,各位看客自行分辨。)
這個環節是這樣的,胡可、沙溢、安吉圍坐一桌在吃飯。
胡可:「是你幫我們洗的碗嗎?」
沙溢:「嗯。」
胡可:「那你上完廁所洗手了嗎?」
沙溢:「沒有,拿濕紙巾擦了一下。」
胡可擺出嫌棄的表情,安吉全程察言觀色,偷笑。
此時安吉要喝湯,沙溢給他倒,不小心倒出了姜,安吉說你怎麼把姜倒出來了。沙溢感慨:「太難伺候了。」
胡可接話,問安吉:「他說你難伺候是嗎?」
安吉搖頭,
胡可追問:「所以是誰比較難伺候?」
安吉指向沙溢。
沙溢逗安吉:「你終於有盟友了是不是?考慮問題要長遠,要居安思危。你媽走了你就又落誰手裡了?」
胡可對安吉說:「別受他威脅,赤裸裸的威脅。」
沙溢問安吉:「你別忘了是誰天天陪你在外面錄節目?」
安吉:「弟弟。」
胡可大笑,對沙溢說:「人家錄了兩期勝似你錄這麼多期,你好好反思一下吧。」
沙溢:「那下一期爸爸不來了,你帶弟弟來吧。那就真成爸爸去哪兒了。」
胡可:「不是爸爸去哪兒,是爸爸愛去哪去哪兒。」
在這段「搞笑」的互動中,我只看到了一個核心:胡可對沙溢的指責,胡可拉著兒子一起指責。不要把整個互動環節當成是在開玩笑,玩笑恰恰能看到一個人內心底層的真實想法,因為不能正面表達,所以才要通過玩笑的形式表達出來。
那麼在這個片段中,有哪些典型的家庭互動問題呢?
問題一:只表達情緒,而不解決問題
想必很多女性看到胡可和沙溢的對話都會感到非常痛快,如果你有這種感受,對不起,你的親密關係一定會有問題。
你感到痛快,是因為你把自己投射到節目的角色中,胡可對沙溢的擠兌和指責,發泄了你對男友或者老公的情緒,滿足了你的心理訴求。
胡可對沙溢的態度,是很多親密關係的真實翻版,對對方的行為嫌棄+指責,但僅停留在情緒上的表達,而沒有真正去解決問題。在節目的遊戲環節中,胡可也說過沙溢平時脾氣太大。你看,夫妻二人,面對問題,都只會發脾氣一招,而這一招,是最沒用的一招。
如果在親密關係中出現分歧,那就兩個人一起協商解決,有什麼問題?以後該怎麼辦?大家心平氣和的把問題拿出來討論,了解對方的想法,彼此進行協商,提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如果一出現問題就話裡帶話,諷刺挖苦,或者大發脾氣,只會讓問題加劇。因為你非但沒有拿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態度,還把負面情緒傳遞給了對方,這很容易激起對方的反感。負面情緒在兩個人之間相互傳遞,只會磨損彼此之間的感情,但問題還在。
這樣的互動還有一個非常隱藏的代價,就是父母的互動模式,會被孩子效仿。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會本能的選擇與父母相似的人成為他伴侶,因為父親或母親是他接觸到的第一位異性。如果你整天對丈夫各種挑毛病,各種不滿意,你的女兒將來會成為怨婦,你的兒子會對女人產生反感。如果你對妻子各種指責各種控制,你的女兒將來也會去找一個大男子主義的男人被他控制,你的兒子也會成為一個不尊重女性的傢伙。
在養育方面,身教大過於言傳。孩子都是在模仿中成長起來的,你希望孩子什麼樣,自己先得成為什麼樣。
24K純爺們兒安吉如果天天看著爸爸被媽媽數落,那他的24K純度還能保存多久?
問題二:母子關係成了家庭第一關係
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們跟孩子互動親密,愛意滿滿。而與丈夫卻越來越少有肢體互動,言語也多帶指責。這種家庭狀態非常常見,在這樣個家庭結構中,母子關係超越了夫妻關係。這樣的家庭結構最終可能發展出的極端結果就是:父親被逼走,孩子被死綁定,母親變成控制欲極強的怨婦。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孩子只是這個家庭的過客,他遲早要離開原生家庭,去組建自己的家庭。所以在家庭中,夫妻關係應該是第一順位的,是超越親子關係的,是一個家庭的定海神針,夫妻關係的親密度不僅影響了家庭的健康程度,更影響了孩子的發展。
1.一個消失的父親
健康的家庭關係應該是三角結構的,彼此之間相互支撐,這種結構最為穩固。如果母子關係這條線過於牢固,那麼勢必會削弱夫妻關係和父子關係。也就是說,從丈夫這裡發出去的兩條關係線都是薄弱的,如果長期處於這樣的關係里,男人會在家庭中找不到存在感。但是存在感,是一個人的基本需求。如果在家庭中找不到,他有兩個途徑去找:工作或者婚外情。
而一旦這樣的事情發生,妻子會覺得是丈夫辜負了她,她掌控不了丈夫,就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更加強化母子關係,從而彌補夫妻關係的缺失。如此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母子關係越緊密,父親越沒有存在感,父親退出這個家庭,母子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這就是中國家庭的典型模式,以母子關係為主導,削弱父親的存在。胡可最後的那一句「爸爸愛去哪去哪兒」,我聽到之後真的是後背發涼。
2.一個站不起來的孩子
孩子在三歲之後,要逐漸與媽媽分離,發展自己的獨立意識。而這個時候,如果母親對孩子的關注過多,就會自然生出更多的控制欲,無論孩子想自己做些什麼,都會被母親控制。因為一個母親似乎不能接受孩子脫離自己而獨自發展,這對她意味著失控。一個女人在丈夫那裡得不到愛與關懷,她絕對不能接受孩子與她的分離,所以她會不斷加強對孩子的控制,孩子任何違抗她的行為都會被她視為危險的信號。
一個孩子,如果在成長過程中被過多的干涉和控制,他會認為自己的需求都是錯的,而必須圍繞著媽媽的需求轉,這將嚴重阻礙他發展獨立意識,也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缺乏自主生存能力的人。
3.一個強控制的母親
在這樣的家庭關係中長大的孩子,本身也無法建立三角結構的家庭模式。所以不僅他的獨立性會受到限制,今後組建的家庭也會是自己原生家庭的輪迴。而這位母親,會一直將自己的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分,那麼一旦孩子成年之後開始談婚論嫁,母親就會產生矛盾,因為孩子要組建家庭,那麼他就沒法只屬於我一人。
這一點在兒子身上體現的非常明顯,婆媳矛盾的根本,就是兩個女人對一個男人的爭奪。兒子已經自立門戶,而母親卻還無法放下對兒子的控制,所以會各種干涉兒子組建的新家庭,希望對兒子實行繼續的控制。
《爸爸去哪兒》向佐在遊戲中說自己沒有女朋友,媽媽很開心,向佐媽媽又解釋道:兒子的戀愛問題讓她很糾結,一方面希望他有女朋友,一方面又希望他沒有。她說,你要是有了女朋友就不要媽媽了。她的糾結,其實就是來自於對失去兒子的恐懼,因為一旦兒子談了戀愛,她就無法獨享兒子的愛,這種失控感對她來說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兒子僅僅是談個戀愛而已,她就認為這是一種失去,可見她完全把自己的兒子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從向佐在節目中的表現來看,他就是一個典型的媽寶男,在心理上還沒有長大。
問題三:拉攏孩子對抗另一半
《爸爸去哪兒》中胡可拉著安吉一同挑剔沙溢不愛乾淨、不好伺候。天真的安吉跟著媽媽的引導不斷向沙溢發出忽視的信號。面對胡可對沙溢的挑剔,安吉偷笑;面對沙溢的追問,安吉逃避。安吉之所以這麼做,其實是在討好媽媽。
很多媽媽在和丈夫吵架之後,就會跟孩子訴苦,這是在把孩子拉攏到自己的戰線,共同對抗丈夫,這樣做,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道德資本。這樣做的潛台詞是:你看,連孩子也不支持你,你就是有問題。
但是對孩子而言,問題就大了,父親母親他都愛,如今父母出現問題,他為了表達對媽媽的愛,就一定要和父親作對,如果他不這麼做,就會讓媽媽傷心。而與媽媽的關係對孩子而言是更重要的,因為媽媽是他的第一養育人,他為了能夠安全的生存,勢必不能跟媽媽產生分歧。所以在媽媽和爸爸的戰爭里,他只能站在媽媽這一邊。
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存在,孩子就產生了兩個傾向。一是他會認為,對抗爸爸更能贏得媽媽的愛,所以他就發展出了對父親的恨。二是他會對爸爸產生深深的愧疚感,而又不敢和爸爸走得太近(怕媽媽傷心),所以他只能把對父親的愛壓抑下去。
在節目中,安吉的偷笑其實就是在向胡可傳遞信息:我是站在你這邊的。而面對沙溢的追問,安吉反覆說是弟弟陪我錄節目,其實就是在刻意和沙溢保持距離。因為他知道,在此刻,他的爸爸媽媽在競爭,他為了討好媽媽,不能夠表達對爸爸的愛。
你以為孩子什麼都不知道嗎?孩子是一個高明的外交家,他察言觀色的能力遠勝大人。任何的互動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然後孩子會發展出相應的應對模式,以求得到更多的關愛。
最後,我想說胡可這一角色讓我想到了近些年被不斷強化的女權主義,準確的說是極端女權主義。我當然支持女人為捍衛自己的權益而戰。但是有些女性卻把女權鬥爭用在了家庭關係上,非要跟丈夫爭個輸贏。家庭關係不是權力競爭關係,爭取女權,不代表要去對抗男人,與男人競爭。女性曾被男權社會拘禁過,而女權主義的目標,絕對不是反過來拘禁男人、打敗男人。兩性關係應該是合作的關係,我們各有各的力量,我們融合彼此的力量,去創造更好的世界。
抱歉把別人看來如此溫馨搞笑的親子節目做了這麼「腹黑」的解讀,但我真的希望大家能夠在大笑過後有更深的反思。我當然相信這一家人是彼此深愛的,但是學會在細節中反思自己,可以讓愛走的更遠。
(本文觀點受到《巨嬰國》啟發,很好的一本書,推薦大家閱讀,去認識心裡的那個大巨嬰。)
歡迎關註:大竹子的生長日常
大竹子是誰?一個成長中的成長教練!正在籌備個人成長課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