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長時間高效學習

以往,學習能夠改變命運。

在今天,不能高效學習,不能長時間保持高效學習,意味著被時代淘汰。

所以,能夠長時間高效學習意味著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我們遇到前所未有的干擾,信息洪水;另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因為可以用來構築我們的生命的素材、工具和機會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多。

下面的每一點,如果能做到,都能讓你的學習持續性倍增,學習效能倍增。

1,要弄明白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很玄的問題,實際上這個非常關鍵,而且非常實際,它是一切高效學習的法門。因為自己的學習目的搞不明白,你總會被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干擾打敗,包括生活中的各種瑣事中斷。反過來,如果這個問題想清楚了,誰都沒有辦法阻擋你成為牛人。

孫正義在日本初中畢業後,因為讀了《龍馬行》這部小說,被主人公坂本龍馬激勵,決定到美國讀高中。他三個月就把高中的全部的課程學完了,後來他入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學經濟和物理。大學的4年的時間裡他都保持著高強度的學習,獲得很多獎項,同時還發明了一款翻譯機,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孫正義為什麼能夠長時間高效學習?因為,他非常明確自己為什麼學習。這就是,他最重要的法門。

孫正義在去美國之前就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成為日本第一的企業家。有了這個目標之後,按照這個目標倒推,那他在大學學業完成的時候,就必須拿到他第一桶金。拿到第一桶金,回國之後才能在日本開公司。為了開公司,不單要拿到第一桶金,而且還要掌握建立公司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這樣在時間上就卡住了。他在美國這有限的四五年的時間裡面,既要拿到第一桶金又要掌握創立公司的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有了這個目標,激發了他強大的學習動力。

他在長達四年的時間裡,每天只睡五個小時。他那個時候,每天只睡5小時,專門買個一個巨大的門板當書桌,普通的書桌尺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的學習熱情。衣服都是特製的,上面縫了許多口袋,裝滿了計算器、文具等等。他在伯克利畢業的時候,沒等學校頒發畢業證書,他就迫不及待的返回日本,著手開公司了。同學勸他等拿到畢業證,再回日本。孫正義說,我來美國學習不是為拿畢業證,我是要學知識和技能。多年後她女兒問他,到底有沒有讀過大學,他才回到伯克利拿回畢業證書。

這是孫正義,他是受理想,志向的驅動,給自己設立了一個大目標,為了完成這個大目標,他不得不學習,而且是極為高效的學習。這個目標給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是最近這十來年才提出的心理學的概念。心理能量這個東西我們以前都知道,但是他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學術術語了,它確實存在。孫正義不單是讀大學的這三四年,實際上他一生都保持高效的學習。為什麼,因為他的每個人生階段都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傅盛是獵豹的CEO,在360工作期間,工作強度非常大,非常辛苦。有一次,傅盛和他的同事徐明去吉林出差,當時是沒日沒夜工作。徐明跟傅盛感慨:如果我們有一天倒下了怎麼辦?傅盛回答說倒下就倒下吧!這是傅盛在獵豹公司的一次內部演講里說的一段人生經歷。他那次演講的題目是《我為什麼不顧一切的努力》。那麼他為什麼不顧一切的努力?

當年傅盛大學畢業之後在四線城市工作,工作2兩年之後,他決定到北京見世面。成了北漂族。常常一年要搬七八次家,經濟比較拮据,北漂嘛。有一次他生病住院,住院的時候,他臨床的一位病友得了一個很嚴重的病。有一天這個病友出院了,傅盛問他為什麼還沒治好就出院了。這個病友回答說,治這個病要花四十多萬,我負擔不起。這件事兒,一般人可能惋惜一下也就算了。但是傅盛卻捉摸了半天。它給傅盛造成了強大的心理衝擊。他想到的是:如果說我有一天得了這種病,我能不能治的起?然後他又想到的是,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得了這種病,我能不能治得起?結果他發現很難!所以他只能是苦幹了,在工作崗位上苦幹。

傅盛拚命工作的這個原動力是生存。實際上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生存的殘酷性。認識到了生存的殘酷性,就有了壓力,然後把壓力變成了動力。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有人為了理想,有人為了自尊,有人為了生存,有人為了野心,有的人是出於簡單的興趣愛好。你不一定一開始就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但是如果這個問題不想明白,長時間高效學習就是不可能的。弄明白學習目的的標誌是什麼?就是心理感受的到的動力,還有外在的行為。有時候人會被自己的心理欺騙,但是行為騙不了任何人。

號稱領導力哲學第一人的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一直以來關注一個問題:

蘋果憑什麼可以在那麼多行業里實現創新,並且從未失去這種能力?戴爾也曾嘗試推出MP3播放器,卻為何沒有像戴爾電腦那樣廣受歡迎?

後蓋茨時代,微軟為何從一個希望改變世界的公司淪落為一個做軟體的公司?

沃爾瑪的靈魂人物過世後,一度被人們熱愛的公司,遭到的竟然多是顧客、員工的反感?沃爾瑪要怎樣做才能重放昔日光彩?

星巴克吸引人們購買的不是咖啡,而是理念?

有的人、有的企業,更有創新精神,更具影響力,更有盈利能力。擁有更高的客戶忠誠度和員工凝聚力。通過研究對世界產生最重大影響的各領域領軍人物,斯涅克發現,他們的思想、行為和溝通方式都異常一致——而且這種方式是與其他人截然相反的。斯涅克稱這一具有影響力的觀點為「黃金圈」,它提供了一個框架,可以據此建立企業、領導活動、激勵他人。而這一切都起源於「為什麼」。

斯涅克的黃金圈法則提出了兩種模式:

一種是大眾模式:由外而內,從做什麼開始

一種是非凡模式:由內而外,從為什麼開始.

從做什麼開始,是大眾的平庸思維模式

從為什麼開始,是非凡個體或者非凡組織的思維模式。

兩者的思考路徑截然相反,所做事情的效果也由此有了天壤之別。

大眾思維與非凡思維的路徑方向截然相反。

那麼「為什麼」這個問題,為何如此重要?答案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包含著感情,衝動。這個問題的答案給人以動力,不斷激發新的思考和行動。

非凡的人和非凡的組織都有著深刻的感性內核

1997年,當喬布斯再次執掌蘋果公司的時候。蘋果公司已經一路下滑,瀕臨破差。喬布斯沒有急於研發產品。而是花費大量精力製作一個廣告,著名的think different(非同凡響)。為什麼?喬布斯說,我們已經忘記我們是誰了。我們已經忘記我們為什麼做蘋果了。喬布斯花了很大力氣找到最專業的設計師,自己也參與到文案的設計,以及後期的音頻製作。和他的老朋友一起製作這個廣告的過程中,喬布斯哭了好幾次。多年之後,當他去世之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淚流滿面。為什麼?因為這個過程讓蘋果公司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行動的理由,創新的理由和情感。「非同凡響」廣告一處,立即引起強烈反響。隨後,蘋果的一系列顛覆性產品誕生了。

個人和組織的原理是一致的。

任何不能長時間學習的人,必定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習。

反之,任何能夠長時間高效學習的人,必定明白為什麼學習。即便,這個問題花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乃至痛苦的思考。

2,必須有明確的目標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沒有成敗的。比如說我們關心父母,這是責任,得儘力。聽一首自己很欣賞一首歌,看一部自己很喜歡看的電影,這些只是為了休閑娛樂而已,並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沒有明確的成敗。

但是學習這件事情是有明確的成敗的。這段時間我究竟學的有沒有更好?都說為了考試而學習,那成績有沒有進步,最終有沒有通過考試,考得怎麼樣?這是有成敗的。無論是考資格證書,或是高考,還是考研,那些全都是有成敗標準的。

學專業知識更是是有成敗的。比如說做一個項目,為了做好一個項目而去學習。無論是學習相關的知識還是技能。最終就反映在我們能不能用這個知識和技能去把這個項目做好。

既然有成敗,就必須有目標。反過來如果沒有目標的話,就根本不會有成敗。

談成敗,那是要資格的。有句話講,「大丈夫不論是非,論成敗」。是非是說不清的,成敗是顯然的。但是,如果沒有目標的人,根本沒有資格談成敗。

對於學習來講,沒有目標的學習是最低層次的學習。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意之中學到了一些知識,這種情況是存在的,我們可以在娛樂的時候順便學了些知識,比如說看電影,看電視劇,等等。那些嚴肅的知識,嚴肅的技能他絕不是這樣子學來的。

比如馬斯克上大學的時候,他對學習目標,很簡單。不感興趣的科目,及格就好。他看中的科目,他一定要學得最好。所謂最好就是考高分,他要拿到最高的評級。他的朋友說,為此他會付出比任何人都多的努力。順便說一句,這位鋼鐵俠絕不是什麼天降奇才。他的種種能力,都是通過超乎尋常的努力刻意訓練出來的。當然,也包括在加拿大種菜、掃糧倉和燒鍋爐。

比如巴菲特,他當年想去哈佛大學讀研究生。結果沒通過。他想到了,格雷厄姆,就是寫《聰明的投資者》的那個人。這本書,巴菲特看了無數遍,因為他終於找到了投資的理性方法。格雷厄姆當時在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任教,所以巴菲特就去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的金融系。那他怎麼才能夠過金融系的申請,怎麼才能夠有資格當格雷厄姆的學生呢?他就要讀這個專業的專業著作了。比如說,格雷厄姆和金融系的主任多德合作寫的《證券分析》,那是研究生課程的教科書,是一本名著。

巴菲特為了打動格雷厄姆,打動那個金融系的主任,他就把《證券分析》這本著作讀得很透。透到什麼程度呢?書中提到的每一個案例在哪一頁他都知道。金融系的主任多德上《證券分析》課的時候,被巴菲特驚呆了。巴菲特,竟然比這本專業書的作者(就是多德本人和格雷厄姆)更熟悉書中的內容。巴菲特成功地打動了多德,事實上多德待巴菲特如同父子。後來,巴菲特也如願成為格雷厄姆最欣賞的學生。格雷厄姆的課,基本上成了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二重奏,其他的學生都成了旁觀者。追根溯源。巴菲特是如何做到的?就源於,他要把《證券分析》這本書熟練到每一個例子在哪一頁都知道,這就是明確的學習目標。

我們今天去看這個故事會覺得很震撼,那這種震撼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目標和達成目標所給人帶來的震撼和啟發。

究竟什麼是目標?目標與願望、與夢想、與願景有什麼不同?目標的本質是五個特性,核心是可檢驗。

第一,要明確(specific)。比如馬斯克對他最看重的課程上要靠最高分,這個目標是否達到,考完之後立即能夠得到檢驗。比如一個作家規定自己每天寫2500字,這個目標當天就能得到檢驗。相比之下,成為一個大作家或者成功的企業家,這就是願望,而不是目標。

第二,要測量(measureble)。如果目標明確,那麼在學習進度上一定是可測量的。但關鍵是,你得測量。就像打遊戲。你打的怎麼樣時時都是知道的,要麼血量少了,要麼闖關失敗。

第三,要指向行動(action,active)。明確的目標容易確定,想一下就能想得出來。關鍵是要把目標拉得足夠近,並直接帶來行動。例如,一年之內出一本書,這個目標夠明確,也容易測量,但關鍵是今天該改什麼。例如,你可以定為,今天寫1000字。那麼究竟寫什麼。等等。如此定了目標之後,還要定主題,然後排列先後順序。這樣,才能在每一天中變成行動。對於學習來說,把寫書變成背書就可以了。

第四,要現實可行(realistic)。現實可行,這件事兒也是關鍵。比如馬斯克在上大學的時候就想搞火箭。大學畢業的時候,還想做火箭,做新能源,但是當時既沒條件,也不是趨勢。當時的大趨勢是互聯網。他先從互聯網起家。到時機成熟,他就做火箭,做特斯拉。於是,現在有了鋼鐵俠。學習目標也是一樣的。如果目標定位,一周背一本書,熱情滿滿,到時完不成,你會備受打擊,懷疑人生、懷疑智商,等等。

第五,要有時間節點(time-bound)。人生活的就是時間,如果給你足夠長的時間,基本上你想做到的事情都可以做到。時間就是一切。目標上一定要有時間節點。一方面,達成的時候,你能迅速建立成就感。那即便沒有達成,以便你及時發現不足,及時改進。否則,在錯誤之中,還沒有感知。這是無數人犯過的、而且還正在犯的錯誤。

對於高手來講的話一天都有成敗,一年有一年的目標,一個月有一個月的目標,一周一周的目標,一天有一天的目標,甚至一個小時都有一個小時的目標。這是托爾斯泰的名言。

目標設置恰當,即便從很小的目標開始,逐漸增大,都有勢不可擋的力量。

2001年,舊金山科學博物館的一位物理學家基於懷特海的發現,用9個膠合板做成多米諾牌重現了實驗。每塊膠合板骨牌依次比前一塊大50%。第一塊骨牌高5厘米,第九塊高近0.9米。實驗當然成功了。

如果順著這個實驗出發你會發現。第10塊骨牌已經1人多高了,第18塊骨牌相當於比賽斜塔,第23塊骨牌將超過埃菲爾鐵塔,而第31塊骨牌將超過珠穆朗瑪峰,如果有第57塊骨牌,它的尺寸將足以到達月球。

所以沒有明確的目標,不可能有高效的學習,更不可能有長期高效的學習。

3,有明確的計劃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的第三點就是要有計劃,計劃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所謂的計劃,就是這一年,一個月,一個星期,你究竟想達到什麼程度?要有明確的衡量標準。

對於一個學習任務如果定了終極學習目標。那麼倒推出來,每個階段的目標就定了。或者從訓練自己的學習能力出發,也可以定出學習計劃。比如學英語背單詞,今天背三個,明天背四個,後天五個,每天遞增。然後一個月之內把托福或者GRE裡面的生詞都學下來。當然,我更主張背英語文章。背文章是最高層次的模仿,雖然難,但確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學習方法。

高手都是任務驅動的,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訓練自己的能力。比如上面巴菲特和孫正義的做法。孫正義是這方面的狂人。他的人生計劃更誇張。

19歲那年,孫正義對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50年的規劃:在20多歲時,他要創立自己的公司,打出旗號;到了30歲,他要賺足夠的種子資金,能夠進行投資,這個錢的規模要是10億美元或者20億美元的規模,這樣才能讓自己進行大手筆的投資,為未來投資,足夠做一件大事情;40歲時,要選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對自己人生一個大的挑戰,然後把重點都放在這個行業上,並在這個行業中取得第一,整個集團擁有一千家以上的公司;50歲時,完成自己的事業,即營業規模達到1兆日元。60歲時,把事業接力棒傳給下一代,自己回歸家庭,頤享天年。

到目前為止他的計劃都實現了,只剩最後一條。孫正義,沒錢,沒技術、沒有客戶、沒有市場,沒有經驗,也沒有生意上的關係的情況下,成為亞洲首富。原因就這這種思維方式,以及這種思維方式產生的強大動力和訓練出來的種種能力(演講、頭痛、判斷力、學習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等)。

你也許會問,怎麼總拿這些奇葩的人舉例子?也許,我並不想成為那麼牛的人,也許,我並不想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呢?答案是,無論你想取得多大的成就,原理都是一樣的。這些人就是坐標。你想達到的成就如果低於他們,那就按照這些坐標點在上面打折就好了。如果你想比他們都要牛,那麼就在這些坐標點上乘以你的係數。

在操作上,讓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連起來,就是計劃。

再爛的計劃也比沒有計劃好。有一個例子,維也納的火車站火車總是晚點,有個人就說,既然是火車總是晚點兒,還要這個列車時刻表幹什麼?大物理學家維斯科夫回答這個問題時說,如果沒有那個日程表的話,你連火車晚點了都不知道。

當然在今天這個時代,常常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趨勢的變化快。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第一不要太詳細,但目標一定要明確。第二,你的計劃的核心,是你的能力,擴大你的能力圈範圍。即便因為看到了新機遇而改變了計劃,那你也要保證時間沒有浪費,因為你提升的是能力。

有了目的、目標和計劃,接下來就是執行。

4,豐富的反饋

行動才是最難的,它有可能被任何事務,尤其是隨即事件打破,並中斷。實際上,人持續做任何一件事兒都是極為困難的。因為,持續做一件事兒意味著改變命運。而人的命運,哪能輕易改變。即便目的給了你意義,目標給了你熱情,計劃給了清晰的思維,給了你坐標。你仍然需要一樣很重要的東西,讓你不至於半途而廢。這樣東西就是成就感。

建立成就,就必須有明確的反饋。反饋告訴你,你究竟做的怎麼樣。每前進一步,你的成就感就增加了一分,以此類推。

反之,沒有反饋的話,想要高效率學習學習是不可能的。

建立反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計算工作量。

特羅洛普是僅次於狄更斯的偉大作家,但寫作僅僅是他的第二職業。特羅洛普在英國郵政(British Post Office)一直做著全職工作。他習慣5點30分起床,花半個小時閱讀前一天寫的東西以進入最佳寫作狀態,然後用接下來的兩個半小時寫作(旁邊放著一塊表),強迫自己每15分鐘寫出一頁(大約250個單詞)。為了確保進度,他數自己寫了多少個單詞。「我發現,我的表每走15分鐘,我一般就能寫出250個單詞。」他報告說。按照這個速度,他可以在早餐之前寫出2500個單詞。也就是說,他每天寫作2個半小時。

特羅洛普並沒指望每天都做到,因為有時要處理公務,有時要外出打獵,但是他努力做到每周都實現目標。他寫每部小說,都事先推出進度表(一般計劃每周寫10000個單詞),然後每天寫日誌。「我每天都記下自己寫了多少頁,這樣,如果哪一兩天我沒有寫,那麼那一兩天就是空白的。這些空白就像一雙雙眼睛盯著我,督促我多加把勁,補上落下的任務,」他解釋說,「日誌就擺在我面前,如果哪一周頁數不夠,那麼它就在我的眼裡放了一粒沙子;如果哪個月頁數不夠,那麼它就在我的心中插了一把劍。」特羅洛普名垂史冊的著作都是這麼寫出來的。

特羅洛普的寫作方式里有這麼幾個特點。第一,有明確的目標,每天早上用兩個半小時寫出2500個單詞;第二,有明確的計劃,每周寫1000個單詞;第三,有明確的反饋,他的反饋就是他的日誌。這本日誌形成了對他的監督。重點是他說的這句話,「如果哪一兩天我沒有寫,那麼那一兩天就是空白的。這些空白就像一雙雙眼睛盯著我,督促我多加把勁,補上落下的任務」。由此可見,他偶爾會打不成目標,而且,這件事兒對於特羅洛普來說並不容易做到。但是,他有日誌,那是他的上帝之眼。日誌監督他,鞭策他,那就是對他寫作的反饋。當然,一旦做到,而且是持續性的做到,首先建立了成就感,隨著水平的提高,自然帶來種種興趣。當然,還有作家是能賺錢的,還能帶來聲望和讀者反饋。

稍微複雜的學習活動,尤其在加上緊迫性,制定反饋方式就要複雜一些。

我在高中的時候,想要考好的大學。考好大學這個事情大家都想。但是想的程度不一樣。我特別想考個好成績,能夠考個好大學。但問題是我的成績在班裡面才排在三十多名,而且努力了一年半,都已經到了高二下學期了,還是在二十多名。

這個時候我就問自己學習是為了什麼?實際上在這個時候,我已經形成了一種心裏面的巨大的壓力。這個壓力來自於對自己智商的懷疑。已經努力了一年半了,但是依然看不到效果,在我當時看來,只能說是說明是智商有問題了。所以我一度嚴重懷疑自己的智商,並為此感到痛苦,甚至絕望。這種心理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如果不絕望的話,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不是智商問題,而是學習方法的問題。由此,進入了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

學習方法我已經嘗試過很多了,比如看參考書,延長學習時間等我都試過了。但是不起作用。當時我就從根本上來考慮這個問題:我學習的目的究竟是什麼?當然是考個好大學,然後有好工作,這些都是大家都已經有的目的。但是這些目的,這些想法絲毫不能告訴我應該怎麼辦!

後來,我發現,以我當時的思維水平我沒法想清楚,我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太抽象,也太大。我把它變小,變具體。我問:我一天的學習目的是什麼?想了好久,我才想出答案。我這一天的學習目的就是為了進步。如果我明確知道今天即便學習十幾個小時,根本不會進步。那麼還不如去玩。如說各種體育活動,看小說,去網吧等等。之所以沒去做這些事情,就是希望能有進步。我繼續想:那做什麼事情能夠讓我進步,或者感受到進步呢?比如聽課、看書,做題目,看參考書,這些覺得能夠讓自己有進步的事情,我仔細一琢磨,發現都是虛的。我問,能不能明確的告訴自己今天的進步在哪裡?結果我發現我做不到。然後我的辦法就是記錄,記錄自己這一天的進步究竟在哪裡。

然後那我把一天做過的所有的題目都都寫在上面。我又學的新東西全都記在本子上面。不同於大家說的單詞本,訂正本,錯題本,我稱之為進步本。有了進步本,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會很踏實,因為每一個進步都明確寫在了進步本裡面了。

而且我知道第二天該學多少。

高效學習有兩個定義,一種是跟別人比高效,一種是跟自己比高效。我們跟別人比的話,那就是要知道別人的效率有多高。因為這是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我們要有所擅長,才有價值;擅長什麼,正是來自於這種比較。

要知道高手的效率有多高?比如馬斯克,從十多歲時候的開始,他一天能讀兩本書;我們就馬上就知道,我們如果一個月讀一本書,馬斯克的閱讀量就比我們高三十倍啊!我們知道了這個事實的話,反過來會給我們提供壓力和動力。

另外一方面,和自己比高效,跟自己比是最根本的,自勝者強,我們要不斷超越自己。或者說,即便是我們要超越別人,我們也要首先超越自己。如果要超越自己的話,我們得知道我們有沒有超越自己呀!所以就必須有反饋。

我在高中的時候用的進步本的方法,實際上就是一個最簡單的反饋方法。有一個大作家叫做特羅洛普,他說我每天都規定自己在清晨寫作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內要求每十五分鐘寫100字。那麼他常年堅持這樣一個寫作計劃。而且他把當天當天所寫的字數,全都在筆記上清晰的標出來。哪一天達成了或者超額完成了,哪天沒打達成,清晰明了的寫在上面。這個東西如同一面鏡子一樣在提醒著它的節奏。或者說這個東西在不斷鞭策著他。那就是憑藉著這種持續的水滴石穿的力量,在郵局裡面當郵遞員這幾十年的時間,他成為了僅次於狄更斯的偉大的作家。

反饋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他就是能夠幫我們,提高效率!反饋還有一個最最重要的好處就是能夠提高興趣。實際上,遊戲之所以迷人,就是因為它不斷的給我們反饋,我們有沒有通關,有沒有升級,有沒有打死怪物,我們前面還有多少關,知道前面還有多少級,知道前面還有多少怪物,使得我們集中注意力去打怪升級。而學習過程中也是一樣的,那有了這個反饋了,我們才知道我這一關有沒有過的去,如果這關輸掉了,那努力在再打一遍。遊戲里無論升級也好,還是闖關也好,還是打怪也好,他都是有明確的反饋的,你有沒有死?還有多少血了,還有多少裝備了,這些都是明確的反饋。就是這個反饋,再加上闖關作為目標,才把一個人的精力,注意力給鎖住。

5,社群

社群的力量是巨大無比的。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愛因斯坦,一個是特斯拉。愛因斯坦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而特斯拉是頂級的發明家,他們都是有社群的。政治家和企業家就更不用說,他們的工作屬性就決定著如有所成必須有社群。

愛因斯坦在大學一畢業就實業了。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艱難的人生處境。一方面要顧及自己的生計,一方面還要去找工作。這在心理上便會形成很大的困擾。當時愛因斯坦的爸爸甚至給大學老師寫信,問問能不能給愛因斯坦安排個教師崗位。結果是不能。愛因斯坦到處發廣告,搞了個物理輔導班。那時候輔導班並不盛行,報名參加的都是有識之士。所以,愛因斯坦把他的小組取了個名字,叫做奧林匹亞科學學院。這個小組首先是維持了他對物理學的興趣。實際上這個學院就只有四五個人,一塊兒來討論物理問題,哲學問題,閱讀一些名著。

這個「奧林匹亞科學學院」民科一樣的組織,首先幫愛因斯坦保持了對物理學的興趣,讓他在物理上保持精進。因為在分享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對一個問題的認識程度對一個現象的認識程度,只要一表達的時候立刻能夠得到反饋。我掌握得好,就可以滔滔不絕的講。掌握得差的話,連說都說不清楚。如果能說得清楚,別人會有反饋,贊同或者不贊同或者有進一步的問題。如果有反饋,能不能回應?如果有不贊同的話,能不能提出反駁的意見?如果是有疑問的話,我能不能回答那些問題?這樣的思維過程的,都把他對物理學的研究推向了深入。愛因斯坦就是在這一期間,產生了相對論的思想。當然,不久之後這個學院的朋友還幫他找到了專利局的工作,他成為專利局的專利員。不久之後,愛因斯坦的五篇論文橫空出世,改變了物理學史。

拉特斯拉也是一個例子。他在大學之後找了一份工作,也是專利局的專利員。他有一段時間非常沮喪,身體也很糟糕,而且對發明也沒那麼有熱情了。感到前途渺茫。

他有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拉著他一起鍛煉身體,路上一塊聊天。特斯拉把自己的身體調理好了,變得健康,重新燃起了對發明的熱情。特斯拉的一生中不斷有這樣的社群,比如說後來他去美國的愛迪生的公司。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今天時代變了。參加或者搞個社群比任何時代都容易。無論你對什麼感興趣,都有相關的平台和社群。但社群的原理沒變。誰不利用社群,誰犯傻。誰利用社群,那不能說他聰明,因為那是必須做的事情。

6,高效的方法

任何技能和知識都有很多不同的學習方法。

比如本田宗一郎,他是本田公司的創始人。他的學習方法就是有問題就問題跟專家請教,他就是小學畢業,後來也上過夜校。他認為直接跟專家請教是最快的學習方法,他也是喜歡這種學習方法。對他一輩子用這種學習方法。

比如丘吉爾,丘吉爾是通過寫作來演講來學習的。他對寫作和演講充滿激情,誰都知道丘吉爾是一個偉大的演說家。他的演說對於英國在二戰中的勝利至關重要。其實際上丘吉爾還是大作家,丘吉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比如馬雲學英語。馬雲英語怎麼學的,他十二三歲的時候專門到杭州飯店門口給外國人當導遊。為了勾引外國人的興趣,他專門在飯店門口拿著書本念蹩腳的英語。外國人一聽,發音不準聽著難受,忍不住上來糾正指導。馬雲就這樣搭上話了,攬了導遊的活兒。練英語,長見識。

辜鴻銘,是通過背誦名著學外語,學德語就背歌德的《浮士德》,學英語就背彌爾頓的《失樂園》,結果他的德語比許多德國學者都牛,他的英語比許多英國學者都厲害。辜鴻銘回到中國之後,他的演講是收費的,但外國人卻排著長隊買票,還一票難求,成為京城一大奇觀。

所以,想要高效學習,好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是你要找到最適合你的那一種,或者說是適合你的那幾種,同時他們又是比你現在的學習更高效的那個方法。怎麼找方法,就找你想學的那個東西對應的牛人,然後從眾多方法中選擇適合你的。

7,愉悅到上癮

只有學習的過程中愉悅以至於上癮,你才可能成為高手。因為你練習的時間更長,質量更高。比如,在所有的小提琴選手中,最高水平的人,頂級高手和專業級別的人,比老師比優秀者練習的時間更長。

既然是高效學習,就不但是指效率高,而是指效果好。效果好就需要不斷精進,不斷提高水平。這意味著一件事兒。那就是痛苦。因為讓人進步的學習只能產生於學習區,而必須離開心理舒適區。

既然是痛苦。那麼只有從中發現樂趣,才能扛得住,而且長時間的持續。

在學習這件事兒上,如果的目的就是成為不可替代的高手。下面是你必須經歷四個階段:

產生興趣,變得認真,權力投入,開拓創新。

這是專門研究專家的專家埃里克森在《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這本書里,綜合了N多研究成果得出的結論。

興趣是排在第一位的。

培養興趣這件事兒看起來很複雜,沒有什麼規律。例如,巴菲特十多歲就見識了股市;愛因斯坦10多歲的時候叔叔給了他一個指南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維茨金,五六歲的時候,就在公園裡跟大人下棋。培養興趣這事兒,有很多偶然性。對於成人來說,最好的辦法是大量的閱讀人物傳記。即便你沒有機會從實際操作中找感覺(比如你還是大學生,想要做投資),你還是能夠從人物傳記中進入場景。

實際上,產生興趣是有套路的。

二十世紀有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研究了各個領域的幾千位專家,發現了這個套路。這個人是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經是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系主任。他被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塞利格曼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米哈里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人的幸福感從哪裡來。為了研究這個問題,他帶領團隊研究了各個行業的幾千人。包括運動員、普通的員工、家庭主婦、藝術家、科學家、學者,等等。他們一再發現,所有人的的行為模式,都有如下特徵:

1.做著自己傾向去從事的活動。2.專註一致。3.有清晰的目標。4.有立即回饋。5.對這項活動有主控感。6.活動過程中憂慮感消失。7.主觀的時間感改變,例如可以從事很長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8.最後,當做完之後,感覺到極其愉悅。

米哈里將這種忘我投入、隨後產生高愉悅的感受稱之為,心流 (flow)。心流理論已經成為計算機遊戲開發的重要理論基礎。

通過遊戲產生心流,最重要的技術環節是目標設置。

如果目標設置比自身技術水平高很多,這個時候產生的感覺是絕望。例如,一天寫10篇文章,或者一天讀它1000頁書,或者一天把一個很複雜的遊戲通關,等等。如果目標設置比自身技能水平低很多,那麼產生的感覺就是厭煩。

如下圖所示:

當任務的難度程度和技術水平匹配的越好,這個人的愉悅感、心流感就越強。這是小孩子都自覺在用的技巧,要不然他們為什麼沒有很高的技能,但玩兒什麼都很專註很開心呢。

8,強健的體能

我高中的時候有一個這個逆襲的學習方法。我從高中的全區幾千名開外,全市幾萬名開外,考到了第一名,高考是全市理科第一名,全省的第三名。我把我的學習方法告訴了我周圍的同學。包括我把我的筆記,這個方法的詳細的步驟都告訴了我那個準備復讀的同學。

結果第二年有些同學的效果並不是非常理想。其中的一個同學我問他,我說你這個什麼原因,他就跟我說,他神經衰弱,他說數學的考試是兩個小時,他在做卷子做到一個小時的時候,大腦已經是根本不轉了。我當時恍然大悟。所以即便是有再好的學習方法的話,也是要保證自己的體能。長體能的辦法沒有別的,只能是鍛煉。

巴菲特每天讀500頁書。他說,這就是知識起作用的方式。然後,有人會想,巴菲特是不是書獃子。當然不是。巴菲特高爾夫球、乒乓球都很厲害的,大學的時候參加過賽艇隊。當然最厲害的還是乒乓球,他大學時代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隨便拉上一個同學跟他打乒乓球,然後把對方虐一頓。後來巴菲特搞投資,做的非常投入,以致忽略了鍛煉,體能不足對他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後來巴菲特迷上了跑步。巴菲特已經明確,他選擇接班人的標準之一就是看馬拉松跑的怎麼樣。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王永慶一生都堅持著跑步這個習慣;村上村樹這個小說家,他說馬拉松長跑給他帶來的靈感啟發。馬雲打太極拳,王石喜歡登山。愛因斯坦喜歡散步和騎自行車,薛定諤喜歡到阿爾卑斯山上閑逛。毛澤東喜歡游泳,特別是游長江。這些都說明這些成功者,無論是投資家、企業家或是作家還是科學家,都十分重視這個鍛煉身體。這說明體能這件事兒,比絕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重要。

如果這些精明的人都這麼重視體能,那麼誰不重視體能,誰就是犯傻。這個犯傻,不是開玩笑。而是不運用確實會讓人變得更傻。因為學習是要動腦的,動腦是要消耗氧氣的,大腦的氧氣是要全身供應的。你的身體供氧量取決於你的機能細胞,也就是線粒體的質量,還有你的肺活量。這些東西只能靠鍛煉變好,或者保持。對這些知識缺乏足夠重視的人,建議你看一本書,《運動改造大腦》。

9,把握節奏

無論做什麼,節奏無比重要。

有一個「素質拓展」的遊戲:試一試一分鐘拍手最多能拍手多少次?

這個遊戲最適合兩個人做。一個拍手,一個人計時。我在國家隊當教練員期間,曾經帶著隊上的所有隊員做過這個實驗。目的是發現自己的潛能。在實驗之前,我讓大家猜想自己最多能拍多少次,並報數。然後跟實際能夠做到的相比。隊上的幾個冠軍選手,判斷的比較準確,但兩個數字之間的差別仍然是驚人的。

另外,我曾經在課上做過無數次這樣的實驗。當然,我自己也做過無數次這樣的實驗。後來我把我那個竅門告訴了大家。竅門非常簡單,就是要有節奏。比如說每拍手五次的時候就停一下,或者說是每拍十次停一下。所謂停一下是指,有一個很小的間歇。不同人的節奏不一樣,或者說在不同狀態下那個節奏不一樣,但規律是極為明確的:有節奏一定比沒有節奏效率高。

對於學習而言,節奏體現在3個方面。

一方面是學習多長時間,中間休息;比如說如果說我能保持十五分鐘的專註,再往下的話就弄不了了,那我就十五分鐘一個,做為一個學習環節。那如果說我的平均水平是三個小時為一個周期,那我就三個小時為一個周期。

第二個,是複習的節奏。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把知識記到腦子裡面。無論是理解性的記憶,還是死記硬背,還是聯想記憶,一定要記到記到腦子裡面。所以一定要把握複習的節奏。及時複習的話,遺忘程度就低。所以與學習新東西相比,複習的重要性同樣重要。如果把握好複習,同樣的時間,效果就會更好,效率就會更高。反之,沒有有效的複習,一個新知識新技能,即便學1000遍也可能學不會。

第三個,是高強度的深度學習與持續的淺層學習之間的節奏。

從學習強度看,有兩種基本的模式。一種就是持之以恆滴水石穿,就像特羅洛普平均每天寫作兩個小時每個小時,寫1000字。另外一種模式的是突擊性的學習,比如說一周之內就突飛猛進。剛才我們說的那個孫正義三個月就把高中的三年的課程學完。也就是說,他可以慢慢的三年把這個課程學完,也可以突擊強度很高的三個月,把高中課程學完。中間可以休息一個月,完全放鬆了學習,放鬆一個月。

這兩種模式,哪一個都並不簡單。但大多數人忽略了深度學習的重要性。深度學習,能夠在短時間內構建大腦中的關鍵鏈接,迅速突破知識與技能瓶頸。例如高盛的主席科恩。他想找一個期貨交易員的工作,但是他對期貨交易提示一點都不懂,他就進入金融那個領域。偶然的他得到了一個面試機會,但是距離那次面試不到一個星期,他在那個星期裡面把股票交易期貨交易的一本經典著作完全讀下來。其效果不僅僅是他被錄用了,而且他對期貨交易的理解比他的主管還深刻。這是深度學習。

總之,把握節奏是高效學習的必須。

10,學習意味著改變人生。

上述9點。達到每一點都不容易。因此,在社會上,有成的人並不多。

如果按照二八法則來計算,學習有成的人可謂少之又少。

做到每一點的人只佔人群的20%。那麼每一點都做到的人會有多少呢?

100%X(20%X20%X20%20%X20%X20%20%X20%X20%)=0.000000512

也就是,100萬人裡面只有5個人能做到。

相反,每一點的突破都會帶來學習的飛躍。

如果把知識或者一項技能的練習過程,畫成一條曲線。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成就。那麼理想的學習過程就是由一系列S型曲線疊加成的指數曲線。這就是學習的複利法則。那麼上述的每一點都是學習過程中的新的增長點。

如果把人生的成長化成一條曲線。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成就。那麼理想的人生就是由一系列S型曲線疊加成的指數曲線。這就是人生的複利法則。那麼上述的每一點都是人生中的新的增長點。

學習意味著改造大腦。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知識和技能一旦變成長期記憶,就意味著我們大腦中建立了相應的穩定迴路。大量的證據表明,長期學習一項知識和技能,我們的腦結構會產生明顯可見的解剖學上的改變。

學習意味著改造生命。長期高效學習,帶來情緒變化、三觀變化、人脈圈的變化、技能的掌握、職業的變化等等,會對我們的整個身體機能,生活內容,形成難以估量的影響。因此,學習意味著改造生命。

你可能注意到了。在這篇文章中,我舉了很多人的例子。我是理工科的,擅長分析,擅長模型,擅長理論。但是我還是舉了許多例子。除了文章可讀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學習不但是科學,不僅僅是藝術,更是生存與生活的法則。

只有把學習放在人的終生髮展的背景中,才能看清楚其中的關鍵環節,還有諸多細節。例如,無論是對物理的興趣,還是對英語的興趣,或者是對寫作的興趣,都可以在那方面的行家的專家傳記得到諸多啟發。傳記裡面包含太多的東西,包括那些人對這個事情的認識,包括他們的學習方法,包括他們在不同階段對這個事情的領悟,以及具體的知識和技能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如何發揮的作用,等等。

最後,學習意味著改變人生,改變命運。正因為如此,長時間的高效學習才如此之難。但是,我們生於這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一個人的能力可以持續倍增,並且能夠體現相應的價值。那麼,即便困難,我們付出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相關文章

  1. 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2. 怎樣才能從英語很糟糕的人變成英語很厲害的人?
  3. 意志和自控力的秘密

  4.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元能力

  5. 大學四年應當如何度過?

  6. 用這4個認知,把握龐大複雜的知識

  7. 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閱讀形成知識體系

  8. 讀書到底為了什麼,讀研到底值不值?

  9. 每天堅持學英語,為什麼還是學不好?

  10. 學習最大的坑:把技能當做知識來學

我是核聚,人生核聚變的核聚

知乎專欄:{ 核聚} 歡迎來逛逛

微信訂閱號:{ 核聚 }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鬆一口氣,就是不同的人生
對於真的花時間學習的人來說,Anki 是一個很好的記憶工具

TAG:高效学习 | 能力提升 | 学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