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這個時代的阿波羅計劃

人們對地球有著無數種的比喻,有人說地球是人類的母親,有人說地球是宇宙中的一抹藍色微塵。而我覺得更確切的比喻是:地球是一艘太空艙。只是這艘太空艙大了一點。

和所有太空艙一樣,它有著自己的滿載人數限制。目前公認的滿載人數限制是——90億人。而按照現在人口的增長速度,地球這艘太空艙將會在2050年甚至更早迎來滿客,意味著這艘太空艙內將不再有多餘的位置來容納新乘客了。

而和所有太空艙一樣,它自帶著各種資源供我們生存。

在工業革命之前,我們以一種可再生的方式來使用這些物資:陽光、土壤、水和肥料讓植物生長——我們將植物當做食物,或用來餵養其他動物製造肉類,以及作為製造的原材料——糞便及廢棄物再回田。在這個系統里,物質形成了一個閉環系統,在太陽能的驅動下循環不息。

在工業革命之後,我們打破了這個閉環。生產中心和消費中心開始了分離,工業化的產品裡面擁有越來越多天然不可降解的元素,產品在變成廢棄物之後不再被充分地回收作為原材料利用。而我們使用的能量也開始「透支」在遠古時期儲存在化石燃料中的太陽能。我們的生產和消費方式,變成了一個開環系統。

開環模式的最終結果就是要麼耗盡現有資源走向消亡,要麼就像殖民時代一樣,通過開闢更多新的資源,維繫這種生產關係。但這種生產消費方式有一種特性——不可持續。

但我們現在對如何切實可行地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尚且不夠清晰。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這樣子的: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和發展。 "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不幸的是這條定義在現實應用中並沒有太多的可行性,我們既不知道當代人的需求有多大,也不知道保護後代人發展的界限在哪。我們知道的是:如果狼找到了一個滿是肉塊的山洞,它會做的肯定不是該如何精密計劃著如何將整個山洞的肉吃掉,而是儘可能地大快朵頤。

認為我們應該儘可能節約資源的使用的思路是一種消耗思維,將資源當做一種擁有固定存量的不可再生品。但事實上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社會必定會消耗更多的能源和物資。但在工業革命之前,資源在循環的方式下使用是可以不斷再生的。真正的解決之路應該是循環思維:將廢棄物利用各種手段實現再生和再利用。

我所理解的可持續,則是利用技術、經濟、政策等手段,將消費端和生產端再次對接,再造閉環,將人與自然的關係通過新的手段,修復回工業革命之前的狀態。

七年前的一些契機使然,我開始去尋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切實可行的方案,一路下來我對「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這期間我走過了不少地方尋找這套切實可行的方案,在尚未大量工業化的柬埔寨觀察工業革命之前的生產方式、在中國觀察工業化進程中的各種現象、在英國觀察後工業化時代的生產消費特徵、在美國和德國觀察如何利用技術和創新實現真正的可持續消費生產模式、在制定巴黎協議的COP 21前後也參加了聯合國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的青年代表一起遞交了自己的意見,作為來自全世界青年的聲音,供COP 21制定巴黎協議時作為參考。

但可持續發展實在是一個太大的議題。它影響著每一個生活在地球這艘太空艙里人,也需要每個人提供觀點和行動。

在這個專欄里,我將會把我尋找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方案這一路上的一些有意思的思考和見聞分享上來。也許你會覺得其中一些觀點對你很有啟發,也許你會覺得其中一些觀點無比幼稚。但都歡迎各方面觀點的加入和討論,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方案,需要更多的聲音。

一套在技術、經濟及社會領域上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執行方案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但我相信技術是根本的改變動力。而工程學,則擁用將這個方案變成現實魔杖。

能量、物質和信息是我們社會的三大根本支柱,我相信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就要在這三個方面上實現真正可持續的生產消費模式,形成閉環。

這篇專欄將會分為四個主要方向:

【可再生的能源】: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和電動汽車的互動是我專業的研究方向,在這個專欄方向里會更多地談到如何利用可再生的方式來生產能量,以及「能源互聯網」。

【可再生的物質】:即使我們現在的社會能源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來供給,我們也只是將一個給一頭污染怪獸換上了一顆清潔的心臟——我們現有的開環生產和消費方式會將我們的資源耗盡,所造成的污染也會成為氣候及能源問題之後的一個更大的問題。在美國,貝佐斯和Elon Musk這樣的企業家認為地球這艘太空艙要在資源耗盡之前,實現在另一個星球進行殖民和資源開採——相當於換太空艙。而在這之前,我更傾向於像我們現有的太空艙那樣——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廢棄物的再生利用。這個方向上的文章會對這方面的技術和創新做一些解讀,但涉及生物及化學方面的內容,而這並不是我的專業。我會盡量保持客觀的解讀,也請大家指教。

【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涉及到大量人與社會的因素,在這個方向的文章上,將會探討更多有關人與社會的因素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在教育上建立起生產和消費方式上的循環思維——創造出真正可以世代傳承的可持續發展成果。

【人·自然】:可持續發展於我而言不單是一種可持續的生產消費方式,更是一次在工業革命之後,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解。這個方向上我會分享一些自然因素在可持續發展裡面的一些有價值的見聞和觀點。

這個專欄的坑可能會很大,但決定寫這個專欄的並不是為了填坑,更多的是用來記錄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一些見聞和思考。如果發現其中一些觀點很幼稚,也請海涵。也期待大家對可持續發展的更多有價值的意見。

2050年是一個關鍵節點,超級巨大的城市出現將會帶來人口、資源和污染等上方面前所未有壓力。奧巴馬能源政策的內參、UC Berkeley能源系教授和諾貝爾獎獲得者Daniel Kammen曾經把解決這個問題比喻為這個時代的阿波羅項目。

只是這一次,目標不再在月球上,而是我們腳下的地球,而且我們必須成功。

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16.12.17

於倫敦


推薦閱讀:

朴門永續設計的入門
可持續能源之路
可持續發展和時尚行業怎麼聯繫到一起? 有可持續發展的布料嗎? ?
教科書重複使用為什麼沒有在中國推行開?
如何理解和做到工程項目的「可持續建設與管理」?

TAG:可持续发展 | 可再生能源 | 废物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