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準備這麼寫年度總結

2016年就快結束了。

無論主動還是被動,給自己做一個總結,終究不是壞事。它就如同一份儀式,讓自己覺得這一年沒有白過,也對來年有個新的期待。

雖然如此,但到下筆時,大腦又會突然空無一物。抓耳撓腮,擠不出什麼有料的內容。然後便悔恨自己又浪費了一年。

我最初也是這樣。

後來做了修改,得到「方案一」:將寫作時間擴展為 4 天。

- 方案一 -

第一天:頭腦風暴。有什麼想法就快速記下,同時帶著問題問問其他朋友和同事。

第二天:繼續頭腦風暴。經過和同事朋友的聊天,一般會有一些新的收穫。

第三天:開始寫初稿。為什麼不一次性寫完呢?因為這容易讓自己陷入糾結狀態,琢磨詞句,考慮邏輯,最終形式佔用了更多時間。不如直接放開寫,即使有病句、啰嗦些也無所謂,先完成,再談其他的。

第四天:進行完善。在有內容作為基礎的情況下,心會更安定,再來修正詞句和邏輯,會更遊刃有餘。

「頭腦風暴」時容易一團亂麻

不過,「頭腦風暴」的過程會有點太過隨機,缺少邏輯框架總會讓人有不安定感。

所以,我又進行了改進,得到「方案二」

- 方案二 -

先介紹一個思路,叫做:BSC 平衡記分卡。

它是一個工具,通常被用在公司的考核上,包括四個維度:財務、流程、顧客和學習。

對個人而言,可以做一些調整,如下圖:

接下來我們挨著分析:

第一,業績。

對應「財務」指標,即今年做了哪些帶來成就感的事。比如,我們可以問自己:

  • 參與了哪些核心業務?
  • 完成了哪些課題內容?
  • 組織了多少場的活動?
  • 取得了怎樣的業績?(用數據說話,比如銷售額的增長,品牌價值的提升,服務的客戶數量,活躍用戶增長多少等等)

第二,流程。

為了更有效率地實現業績,做了哪些工作?我們可以問自己:

  • 是否對流程進行重新梳理,實現了業績的提升?(比如人力減少、溝通更順暢等等)
  • 對制度進行了怎樣的改善,讓效率得到提升?
  • 是否引入新的指標,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
  • 是否對組織結構進行改善,提升工作效率?

第三,他人。

對應「顧客」指標。這個可以問一些相關人。

比如問問同事和朋友:

  • 你覺得今年我有哪些做的不錯和不足的?
  • 你覺得我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比如可以問問客戶:

  • 怎麼評價今年的服務?滿意的在哪裡,不滿意的是什麼?
  • 判斷的指標是什麼?(方便之後改進)

第四,成長。

對應的是「學習」,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比如:

  • 參與哪些培訓?
  • 讀了哪些書?
  • 認識了怎樣的人?從他那學到了什麼?

  • 去過哪些城市?感觸是什麼?

不過,這個思路仍然只是從「自我角度」出發,缺少了對比的維度。

所以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得到「方案三」。

- 方案三 -

對比的維度有兩個,第一是自己與自己,第二是自己與他人。

與自己對比。比如對我來說,明顯感覺較去年,對他人的理解會更進一步,寫作上也有了一些提升。

與他人對比。這涉及到同事、朋友,和其他公司同崗位的朋友。

與自己比,看有什麼進步;與他人比,看有什麼不足。

你看,通過這樣的思考:看到了自己做了什麼,了解了自己的進步,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最後的總結自然水到渠成。

最後總結一下:

1.寫作流程:①思考清楚後再動筆;②動筆時先完成草稿,再進行潤色。

2.頭腦風暴維度:①業績貢獻;②流程改進;③他人看法;④個人成長。

3.對比角度:與自己對比找成長,與他人對比找不足。他人對比可參考①與同一部門的同事對比;②與其他部門的同事對比;③與其他公司同崗位的朋友對比。

再分享一下本文的思考邏輯圖。

.
推薦閱讀:

2015年你做了哪些有意義的事?
如何寫總結和工作經驗?
你切身走過哪些彎路?這些經歷對你來說重要嗎?
2014年你有哪些遺憾?
哪些時刻你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或者說是不可取代的?

TAG:年终总结 |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