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羅·埃斯科瓦爾:一代毒梟的傳奇歲月(二)

巴勃羅——「人民」的毒梟(下)

司法部長之死

1983年,新上任的司法部長羅德里戈·拉臘根本沒想到他追蹤所謂的「政治熱錢」會是一個多麼危險的舉動。拉臘曾是參議員,年輕英俊,雄心勃勃,一頭長髮常遮在臉前。這位年僅35歲的司法部長是他所在政黨——自由黨的一顆政治新星。該黨由路易斯·加蘭領導,他們自稱為「新自由黨人」,曾在麥德林接受過巴勃羅的資助。

1982年,貝里薩里奧·貝坦庫爾在總統選舉中擊敗了加蘭。根據法律,貝坦庫爾要從反對派中選取幾人組建內閣,他選中拉臘出任司法部長。拉臘剛上任就開始調查日益增強的「毒梟」影響,而這也正是加蘭的競選主題。

然而只有大眾和媒體關注這個問題,哥倫比亞政治圈子鮮有人支持,因為不論是自由黨還是保守黨,幾乎每個人都曾接受過毒梟們的資助。新任總統貝坦庫爾對此保持緘默,波哥大的政治人物全都袖手旁觀,拉臘幾乎是一個人在戰鬥。但拉臘調查毒梟的舉動卻深得美國駐哥倫比亞大使館的讚賞和支持。

1983年夏天,巴勃羅開始洗白他在參與競選國會議員期間的犯罪記錄。但拉臘知道巴勃羅是個什麼樣的人,也知道沒有什麼比巴勃羅的競選更適合作為打擊「政治熱錢」的典型。拉臘並沒有直接指控巴勃羅販毒,而是明確稱麥德林的選票被販毒集團操控。他或許尚未清楚自己所面對的是多麼危險的敵人,而那個夏天結束時他終會發現。

1983年8月16日,這一天是哥倫比亞國會議員任命的時間。巴勃羅·埃斯科瓦爾人生第一次踏入他的祖國的首都——波哥大。

那天,巴勃羅在一大堆保鏢的簇擁下到達了國會大廈:他胖乎乎的,一頭蓬亂的長髮,穿著米色的西裝,敞著衣扣,露出裡面的白襯衫。然而守衛卻拒絕讓他進入,因為他沒有打領帶。所以他只好借來一條有著黑色印花的領帶。

當巴勃羅帶著大隊保鏢進入議會大廈時,人們一陣驚呼,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巴勃羅似乎對自己成為眾人的焦點很不自在,他一落座,就開始緊張的咬手指。

國會議長塞薩爾·加維利亞大聲讓巴勃羅撤走他的保鏢。巴勃羅點了點頭,他的人靜靜地離開了議會大廳。

這場引爆哥倫比亞血腥歷史的國會風波也就此開始。

在指控完幾個涉嫌參與毒品交易的議員後,拉蠟以諷刺的語氣說道:

「(我們)有一位議員,出生在一個很貧窮的地方,他自己非常非常窮。但是後來幹了走私汽車等等這些骯髒的買賣後賺了大錢,成了大人物,在麥德林機場停著他九架飛機,還領導了一個叫「綁架者之死」的行動。此外,還成立了很多慈善組織用來賄賂官員。美國使館對他已經展開調查,但是我今晚在這裡不能說。這個人啊,他曾是麥德林選區奧爾特加議員的搭檔。」

巴勃羅沒有做任何反駁,因為他完全沒有料到會是這個局面,隨後他沒有發表任何評論就離開了議會大廳。和他來時一樣,他在一群保鏢簇擁下走出議會大廈。

巴勃羅很憤怒。第二天就有多個律師要求拉臘必須出示證據來證實對巴勃羅的指控,負責將面臨司法行動。

但拉臘也認識很有勢力的朋友。幾天後,《觀察家報》就刊登了巴勃羅在1976年因販毒被捕時拍攝的照片。於是,任何稱巴勃羅無辜的言論煙消雲散。巴勃羅的手下像發了瘋一樣,買下了麥德林大街小巷裡的每一張報紙。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巴勃羅被加蘭公開指責,並被清除出自由黨。國會剝奪了他的外交豁免權,美國大使館註銷了他的外交簽證,而麥德林的天主教也宣布不再支持他的社會項目。

也正是從這個時期,哥倫比亞開始執行早在1979年就簽署的毒販引渡協議。

巴勃羅開始反擊。他在麥德林召開了一場政治集會,稱拉臘是個偽君子、美國大使館的走狗。然而對麥德林販毒集團人員開出的搜查令接踵而至。巴勃羅的政治生涯終結了,他再也無法擺脫毒販的名聲。

巴勃羅向他的朋友們抱怨這突如其來的轉變。他沒能看透拉臘的行為,是因為他不相信有人可以不按規矩做事。這個世界分為兩種人,一種人活在理想中,相信事情有對與錯,人有善與惡;而另一種人的世界中,看到的只是權力,特權,獎賞和懲罰,要錢還是要子彈。很顯然,拉臘和巴勃羅來自兩個截然相反的世界。

拉臘冒著血腥和恐懼,是因為他想讓事情變成它本來就應該是的樣子。而在巴勃羅看來,拉臘這麼做只有一種解釋:他受到了自己敵人的資助和支持,要麼是美國人要麼是卡利集團。

三個月後,拉臘被暗殺在他駛往波哥大北部的賓士車裡。騎摩托車的槍手用小型機槍將七發子彈射入他的身體。拉臘死之前,擔心家人安全,於是在美國大使館的協助下,將家人安排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但他自己卻將生死置之度外。美國大使李維斯·坦波斯送給他的防彈衣被發現就放在他座位後面。也許這件防彈衣根本幫不上忙。

出逃巴拿馬

巴勃羅倒是說對了一件事情。在背後對付他和其他哥倫比亞毒梟的強大力量之一正是美國。由於美國濫用可卡因的形勢愈發嚴重,1982年1月,美國總統里根組建了一個內閣小組,專門負責協調美國各方力量打擊販毒,並任命副總統喬治·布希領導這個小組。不過,直到1988年喬治·布希當選為總統,美國的禁毒戰爭才由阻止毒品運往美國變為跨境追捕毒梟。

司法部長拉臘被暗殺後,哥倫比亞政府開始意識到販毒集團是個巨大的威脅,並開始尋求美國的幫助。麥德林的毒梟不光成了司法目標,同時成為了軍事目標。追捕巴勃羅·埃斯科瓦爾的行動越來越重要。

而同一時期,美國社會對使用可卡因的主流認識也發生巨變。1986年6月,馬里蘭州立大學籃球明星、NBA選秀探花倫恩·比亞斯在一場校園派對中吸食過量可卡因後暴斃而亡。幾乎一夜之間,可卡因不再是派對寵兒,而是成了「殺人兇手」。像巴勃羅這樣的毒販,不再是引領人們走向極樂世界的人,而成了罪犯。人們沒有停止吸食可卡因,只是再也不把使用毒品當做一種時尚,成了偷偷摸摸的行徑。

巴勃羅在國會風波中遭受的一切正是美國在大力推動。雖然毒梟一開始並非是美國在拉美的首要目標,但後來美國開始關注巴勃羅與游擊隊之間的聯繫。

1983年6月,來自CIA的一份秘密情報顯示部分游擊隊開始涉足販毒,用來賺錢買軍火。

儘管巴勃羅等毒梟們曾和哥倫比亞軍方一起打擊FARC,ELN和M-19 等游擊隊,但這些游擊隊後來明白加入毒梟的買賣比同他們作對要划算的多。於是這些游擊隊開始和毒梟談判,替毒梟看守可可種植園、可卡因實驗室等,謀取收益。

1984年3月,在美國協助下,哥倫比亞政府兩度打擊麥德林販毒集團。PNC(哥倫比亞國家警察)突襲了麥德林南部叢林里的兩個大型毒品加工廠,繳獲大量可卡因。

暗殺司法部長是對整個國家宣戰的行徑。哥倫比亞社會的憤怒迫使總統貝坦庫爾開始支持拉臘生前的訴求和美國政府的要求,不久就表態支持與美國簽署的引渡協議。

對於美國介入哥倫比亞的禁毒行動,巴勃羅憤怒地給美國駐哥大使坦波斯寫了一封信,指控美國是在侵犯哥倫比亞的主權。

在寫出這封信不久,巴勃羅就離開了哥倫比亞,飛往巴拿馬,和加查、奧喬亞兄弟、卡洛斯·雷德等麥德林販毒集團的重要成員們匯合。作為麥德林一個新星,巴勃羅經歷了人生的巨變。就在一年前,他還是受人尊敬的國會議員,滿懷當總統的雄心,而如今卻成了流亡犯。

這些人一直將巴拿馬看做從事毒品生意的絕佳場所。他們向時任巴拿馬軍方掌權人曼紐爾·諾列加每年支付400萬美元獲得在巴拿馬的庇護。

儘管加查和奧喬亞兄弟等在巴拿馬樂不思蜀,但巴勃羅卻立馬開始與哥倫比亞政府展開談判,想儘快回到家鄉。就在到達巴拿馬幾周後,巴勃羅和奧喬亞兄弟就同哥倫比亞政府特使、前總統洛佩茲會談。巴勃羅提出,只要哥倫比亞政府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財產並承諾不再引渡,他們願意「拆掉一切東西」,並將存在瑞士銀行的幾十億美元資金轉存入哥倫比亞銀行。

巴勃羅繼續否認暗殺了拉臘,儘管證據表明他正是幕後黑手。在隨後的談判中,巴勃羅陸續提出他們可以將可卡因實驗室、飛機場等上交國家,用來運輸可卡因的船隻和飛機等全部賣掉,甚至願意替哥倫比亞政府償還100億美元的國債,條件是哥倫比亞政府赦免他們以往的罪行。

但這次談判遭到哥倫比亞保守黨和美國大使館的強烈反對,紛紛譴責貝坦庫爾是在同嫌疑犯談判。

巴勃羅並沒有放棄。但變得越發充滿仇恨。他一直相信自己能代表哥倫比亞大眾,他們喜歡他,愛戴他。巴勃羅將自己的命運視作哥倫比亞的命運,他哪裡都不想去,只想待在故鄉麥德林。在他看來,那些擋他道的人,不單單是敵人,更是反對和背叛哥倫比亞的人。

尤其是在接下來幾年裡,巴勃羅幾乎成了一個「評論作家」。他喜歡寫作,甚至寫得還不錯。

在寫給他的同夥甚至是敵人的信中,他的語句通常是簡潔而有禮貌,甚至透著一種淡淡的睿智。

幾年後,在哥倫比亞軍警追捕巴勃羅的過程中,發現了他的大量寫作,字裡行間顯示巴勃羅一直試圖對自己的窘況進行合理的解釋。他成長在一個缺少法制的國家,一個被他成為「膽小鬼」的國度,他相信強行他自己的那套公平理念是現實可行的選擇。

那些聊天一般的想法表明巴勃羅試圖成為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羅那樣的馬克思主義者。當然,他失敗了,不單單是因為他缺乏智慧,他還無法得到信任。

回到麥德林

1984年6月25日,一名巴里·希爾的美國人駕駛一架C-123運輸機前往尼加拉瓜去取多達750公斤的可卡因。而交易的對象正是巴勃羅·埃斯科瓦爾。

巴里·希爾是個毒販,之前在佛羅里達州被DEA抓捕並面臨57年刑期。他乞求DEA將其作為毒梟內部的線人。

飛機上隱藏的攝像頭清晰地拍攝了巴勃羅和加查監督裝貨的畫面。DEA希望將巴勃羅,加查甚至卡洛斯·雷德和奧喬亞兄弟引誘到墨西哥,動用海豹特種部隊進行抓捕,將其帶回美國。

巴勃羅出現在尼加拉瓜的畫面讓美國政府極其敏感,這顯示這位頭號毒梟同尼加拉瓜馬克思主義政權——桑地諾陣線有著緊密聯繫。毒梟同共產主義政權合作可是個大新聞,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張立刻發布照片,但遭到DEA的強烈反對。消息最終還是泄露了。《華盛頓郵報》報道了這則消息,恰恰就在巴里·希爾同巴勃羅接頭後的幾天。

兩年後,巴里·希爾在路易斯安那州被巴勃羅的殺手暗殺,因為他愚蠢地拒絕了美國政府的線人保護計劃。

經歷這件事以後,巴勃羅回到了麥德林。他和妻子瑪利亞·埃納奧為子女在那不勒斯莊園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派對。他決定在他的故鄉抗爭到底,再也不想離開哥倫比亞了。

短暫的勝利

巴勃羅一直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把他引渡到美國。他曾說「躺在哥倫比亞墳墓里,也好過活在美國監獄裡。」

1985年秋天,巴勃羅再次提出如果政府承諾不將他引渡到美國,他願意自首。當這個提議被再次拒絕後,他決心長期鬥爭。

巴勃羅對引渡的痛恨,不光關係到自身的生存,還有國家自豪感。引渡協議是對哥倫比亞人的一種侮辱,巴勃羅深知這一點。他找來人為他發表聲明,稱只有哥倫比亞有資格懲罰他。

同時,巴勃羅並沒有放棄暴力手段。

自從拉臘死後,哥倫比亞已經有30名法官被殺害了。1985年11月,就在支持引渡協議的四位法官被殺後幾天,游擊隊M-19佔領了位於波哥大的司法宮,要求政府廢除1979年簽署的引渡協議。事件最終以50名司法宮人員和11名高級法官死亡而收尾。M-19還焚燒了多達6000份的犯罪卷宗,包括所有對巴勃羅不利的犯罪記錄。

受此打擊之下,懦弱的哥倫比亞最高法院發布聲明稱引渡協議無效。

對巴勃羅來說,這是個短暫的勝利。因為僅僅幾天後,新任總統維爾·巴科就重新簽署了引渡協議。

巴勃羅繼續做出努力。想到美國政府對打擊共產主義比打擊毒梟更有興趣,他的律師於1986年底到了美國司法部,將FARC, ELN 和M-19等游擊隊的情報提供給美國,以換取免去巴勃羅的罪行。

為表達誠意,巴勃羅決定出賣他多年的合作夥伴卡洛斯·雷德。1987年2月4日,卡洛斯·雷德被哥倫比亞警方抓捕,轉交給DEA。這位「哥倫比亞黑手黨教父」將在美國面臨135年的刑期,永遠也不會忘記巴勃羅的背叛。

然而,美國政府仍然沒有興趣同巴勃羅談判。因為這關係到里根政府打擊毒品的態度和形象。

而在哥倫比亞境內,巴勃羅依然在以血腥作為賭注。

1986年12月,巴勃羅指示暗殺了4名打擊毒梟的警察和2名支持引渡協議的議員。

1987年1月,前哥倫比亞司法部長、現駐匈牙利大使在布達佩斯被殺害,連中五槍。

同月,波哥大市長的妹妹被殺害。

到了1987年年底時,幾乎每天都有暗殺的消息見諸報端。

律師羅伯特·烏里偉

1988年9月,那是羅伯特·烏里偉第一次見到巴勃羅。

烏里偉是個有點書獃子氣、身體孱弱的人,有著寬寬的額頭。他在針對巴勃羅的引渡協議上發現了幾處錯誤,於是巴勃羅邀請他見一面。

羅伯特到達那不勒斯莊園時已是下午,巴勃羅還在睡覺。終於傍晚時分,巴勃羅醒了。這位毒梟睡眼惺忪地踱到泳池邊,穿著襯衫、運動衣、還有白色的網球鞋,和照片中一模一樣。

從那天開始,羅伯特成為巴勃羅的首席律師和辯護人,開始定期會見巴勃羅。慢慢的,他開始欣賞巴勃羅,似乎忽略了他的那些殘暴的事迹。這樣一個鎮定、說話溫和、從不發火失禮的人,會是人們說的那麼邪惡的人? 每當烏里偉同巴勃羅談話時,他都會覺得面前坐著的是一個慷慨、有著不幸經歷的人,那些關於巴勃羅的惡劣消息他難以置信。

後來,烏里偉稱巴勃羅似乎有一種特有的魅力,他能讓第一次見到他的人很快放鬆起來。

兩線作戰

那時巴勃羅正處在暴力的漩渦中。他要兩線作戰,一邊是政府,一邊是卡利集團。

尤其是卡利集團,這個由吉爾伯特和米格爾·奧萊維拉兄弟領導的南部販毒組織變得愈發富有和強大,開始挑戰麥德林販毒集團的勢力範圍。

1988年1月,卡利集團在巴勃羅位於麥德林的那棟八層公寓外策划了一場大規模爆炸。當時巴勃羅11歲的兒子胡安和4歲的女兒瑪努艾拉正在睡夢中。爆炸炸出了一個13英尺的大坑,並使瑪努艾拉的一個耳朵失聰。巴勃羅帶領家人迅速離開。隨後警方搜索了這棟公寓,發現了大量昂貴的油畫,包括梵高的多部畫作,8量勞斯萊斯轎車,1輛賓士防彈汽車。作為報復,巴勃羅對卡利集團的全國連鎖藥店進行了瘋狂的爆炸行動。

就在開展這些暴力行動的同時,巴勃羅的律師們同巴爾科總統開展了一系列的談判,希望達成四年前在巴拿馬所談的協議。巴勃羅希望他自己及麥德林集團的人能免於刑罰,作為回報,麥德林集團將退出毒品行業。巴勃羅太有理由希望這樣了,因為美國新任總統喬治·布希決定實施跨境打擊毒梟行動。美國凍結了麥德林集團在佛羅里達州的資產,並動用衛星偵察和監視哥倫比亞的可可種植園及毒品工廠。

在哥倫比亞,你很難想清楚到底是誰在背後追殺你。但1988年的巴勃羅很確定是誰在追殺他。他的敵人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就在當年1月針對他公寓的爆炸後,6月份,一組由前英國特種空勤團成員組成的殺手隊伍奔赴那不勒斯莊園追殺巴勃羅。但行動因為一架直升機撞到山坡而被巴勃羅的人發覺。這兩起事件,巴勃羅確定是卡利集團所為。

到了1989年,巴勃羅的麥德林販毒集團開始出現裂痕。他收買和恐嚇了幾乎所有哥倫比亞法官,然而仍舊無濟於事。於是他決定對美國政府施加影響。他購買了由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控制的彩票公司,希望他能遊說里根政府;他僱傭了和傑布·布希(新任美國總統喬治·布希的次子)是好友的律師,希望以此能接近喬治·布希。但這兩次努力都未能湊效。

前景變得越來越不理想。自由黨總統參選人路易斯·加蘭幾乎確定能夠贏得1990年的總統大選。而加蘭堅定支持打擊毒品行動和引渡協議。

1989年夏天,巴勃羅、加查和奧喬亞兄弟在加查名下的一個農場秘密會面,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後,他們決定除掉加蘭。

1989年8月18日,在波哥大南部索恰的一場政治集會上,路易斯·加蘭被殺手用一把烏茲衝鋒槍射殺。

三個月後,為了除掉加蘭的繼任者塞薩爾·加維利亞,巴勃羅的人將一枚炸彈放在了哥倫比亞航空的一架飛機上。這次災難導致110人死亡,包括兩名美國人。這次事故的殘酷和後果連巴勃羅都沒有想到。

這兩次暴行導致了嚴重後果。航空災難讓布希政府認為巴勃羅對美國公民造成了直接威脅,是對全球文明的挑戰,他成了合法獵殺的目標;暗殺加蘭則讓他成了哥倫比亞的公敵。

1989年夏天過去時,巴勃羅已經40歲了。如今他不單單是個司法目標,還成了軍事目標。對於美國的反恐和禁毒機構而言,這個殘暴的麥德林毒梟成為一個現實而又清晰的威脅。

(未完待續)

下一章主要講述「第一場戰爭」、巴勃羅入住豪華監獄、烏戈·馬丁內茲上校等。

參考書籍:Kiling Pablo, 馬克·鮑德溫。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查科戰爭?( The Chaco War )?
面對中等收入陷阱,我們能做什麼?
在烏拉圭生活是怎樣的體驗?

TAG:《毒枭》美剧 | 人物 | 拉美 |